•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总结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总结

    时间:2021-08-22 22:57:0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很多学生及老师想知道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的情况,小编整理了一些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运算方面上的一系列定律,统称为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并成一个数、量的计算叫加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五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1

    第1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一、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P17——P18

    二、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师生交流后,课件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你看,这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2、获取信息。

    师: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

    3、师小结信息,引出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 探索加法交换律

    1、课件继续出示:“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出示: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你能用等号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40+56=56+40

    你还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独自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出的等式,互相检验写出的等式是否符合要求。

    2、观察写出的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全班交流。从这些算式可以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可以用文字来表示:甲数十乙数=乙数十甲数。

    3、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又可以怎样来表示发现的这个规律呢?

    a+b=b+a

    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4、初步应用: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37+36=36+( ) 305+49=( )+305 b+100=( )+b

    47+( )=126+( ) m+( )=n+( ) 13+24=( )+( )第二环节 探索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例2情境图。

    师:从例2的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生交流后提出问题:要求“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192+96

    =288(千米)

    方法二:先算出“第二天和第三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88+200

    =288(千米)

    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道等式:

    (88+104)+96=88+(104+96)

    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小组讨论。先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再比较这三组算式,在小组里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集体交流,使学生明确:三个算式加数没变,加数的位置也没变,运算的顺序变了,它们的和不变。也就是: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3、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可以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呢?

    (a+b)+c=a+(b+c)

    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初步应用。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

    (45+36)+64=45+(36+ )

    (560+ )+ =560+(140+70)

    (360+ )+108=360+(92+ )

    (57+c)+d=57+( + )

    (三)巩固发散

    1、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填写,组织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律填写的。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

    (1)470+320=320+470

    (2)a+55+45=55+45+a

    (3)(27+65)+35=27+(65+35)

    (4)70+80+40=70+40+80

    (5)60+(a+50)=(60+a)+50

    (6)b+900=900+b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知道了如何用符号和字母来表示发现的规律。

    (五)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例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88+104) +96 88+(104+96)

    56+40=96(千米) =192+96 =88+200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88+(104+96)

    a+b=b+a (a+b)+c=a+(b+c)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六、教学后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2

    一、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P20——P21

    二、教学目标:

    1、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2、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能正确迅速找出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的两个加数。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根据运算定律,在 上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a+b)+ = +(b+c)

    125+38+75=(125+ )+38

    2、计算并验算。

    480+547 456+358 789+457

    利用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进行加法的验算。在计算过程中,这两个运算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二)探索发现

    1、出示教材第20页例3情境图。

    创设情境:回顾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事,得知李叔叔后四天将继续行驶并计划好了骑车的行程。

    李叔叔是如何安排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的?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你会计算吗?

    2、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解答。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15+132+118+85。

    3、组织交流。

    交流各自的算法,全班汇报。

    汇报预设:

    方法一:

    115+132+118+85

    =247+118+85

    =365+85

    =450(千米)

    方法二: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200+250

    =450(千米)

    4、比较算法。

    比较一下哪种算法更简便,你是怎么想的,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改变其运算顺序,可以使计算更为简便)

    教师强调:在计算时,应先观察题目,分析是否能够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 方法:“用运算律”)

    5.基本运用。

    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 57+62+138

    (1)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6、凑整训练。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 283

    1597 253

    47 164

    317 403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做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三)检测评价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集体订正。交流时让学生说清楚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60+145+40+355 372+42+258 146+143+54+257

    (四)评价反馈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如何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让学生互相补充,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明确只要把能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就可使运算简便。

    (五)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例3: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关键:“凑整” 方法:“用运算律”

    在计算加法时,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六、教学后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3

    一、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P20——P21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课堂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运用其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凑数游戏。

    师:我先说一个数,你们再说一个数,你们说的数与我说的数的和或差是整百数。

    师生游戏。

    同学们玩得真棒!凑整是简便计算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简便计算。

    板书课题:连减的简便计算。

    (二)探索发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4情境图。

    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想一想:怎样计算还剩多少页没有看?(用减法)

    2、列式计算。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3、汇报展示。

    指名汇报,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用总页数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168-34

    =134(页)

    方法二: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方法三:先用总页数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最后算出

    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4、拓展提高。

    提出问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为什么?234-66-34与234- (66+34)哪种计算方法更简便?

    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理由。

    师:如果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这个时候选择哪一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

    5、发现、总结规律。

    (1)发现规律。

    师:你能像上面这样举出连减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如:251-30-70=251-(30+70)或154-68-54=154-54-68。

    (2)总结规律。

    ①交流讨沦:通过刚才这道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在计算连减时怎样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②总结: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要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③用字母该如何表示呢?

    交流后出示:a-b-c=a-(b+c)。

    6、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简便计算的。

    (三)检测评价

    1、在○里和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字。

    146-55-45=146○(45○45)

    ☆-※-△=☆○(※○△)

    624-172-328= ○( ○ )

    a-b-c=a○( ○ )

    213-○-○= ○(68○32)

    2、想一想,不改变运算顺序,谁会计算得快一些?

    (1)126-48-52 126-(48+52)

    (2)364-(153+47) 364-153-47

    (3)685-(228+272) 685-228-272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学习了减法的简便计算,知道了在减法里,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五)板书设计

    连减的简便计算

    例1: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 =234-34-66

    =134(页) =234-100 =200-66

    =134(页) =134(页)

    在减法里: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六、教学后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4

    教材分析:

    (1)知识体系:

    (2)本册教材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但是难点集中,教学中要适当进行分割、补充。真正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简析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3.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 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问题是什么?

    3. 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 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 78+64=______

    ⑥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1

    2. 加法结合律。

    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 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6)完成P18做一做2

    三、练习巩固

    1. 指出下面哪几道题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 验算:(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2)用“凑十法”7+9=6+(1+9)(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3)教材练习五

    四、小结

    1. 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 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3. 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例3】

    教学目标:

    1.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举出例子说出是哪两个吗?

    2.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本20页例3。)

    (一)自学提纲

    1.例3中都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

    2.你能列出算式吗?

    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并告诉学生在看不懂的地方要做上标记)。

    (三)自学检测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 75+168+25

    三、合作探究

    1.小组互探(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究)。

    2.师生互探(师生共同探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及经小组讨论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

    3.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四、达标训练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75+( ) ( )+38=( )+59

    24+19=( )+( ) a+57=(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3.P20做一做1、2

    五、全课总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减法的性质【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

    2.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激趣生疑

    1.竞赛: 出示两组题,分组计算,比赛看哪组同学即对又快?(幻灯)

    第一组 第二组

    72-6-4 72-(6+4)

    85-8-2 85-(8+2)

    126-70-30 126-(70+30)

    根据比赛的结果提问:男同学输了,服不服气呀?

    你们就不想知道女同学为什么能算得又对又快吗?

    2.发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猜想: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

    (在猜想后打上?号)

    6.举例验证

    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书:简便)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创设情景引出例题)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如果让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吗?

    不要着急,李叔叔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旅行法宝——《自助旅行》指南。

    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旅行时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1. 出示情境图

    师:李叔叔在外出旅行前,他就仔细的查阅了这本书的资料。

    从图上,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 尝试各种算法

    师:“还剩多少页?”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自己先列式算算看,计算好后把你的思路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看谁的算法最多。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都是怎么计算的?把你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 指名上黑板板演算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思路1: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就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即234-66-34

    思路2: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66+34)

    思路3:总页数里减去今天的页数,再减去昨天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34-66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讲得都很有道理,你更喜欢哪一种?把你的理由讲给同桌听一听。

    4.引导学生理解:至于哪一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5.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发现了要想使计算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才选择具体的算法来计算,我想下面的这道题你们也一样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解决。

    如:将例4的总页数改为266页,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使计算更简便。

    ⑴ 独立列式计算; ⑵ 指名板演

    6.那“145-34-86”这道算式可以简便计算吗?

    看来,在今后计算时,我们要观察算式数据有什么特点,然后运用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三、巩固练习:P21做一做1、2

    小结:今天利用我们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这些规律可以使计算怎样?但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例5,例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1.能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旧知复习:

    (1)我们刚刚学习了两条加法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么?

    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2)学习加法运算定律时采用的教学思路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2.引入新课:回答的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运算定律

    3.教师谈话引出情景:

    为保护环境,光明小学开展了植树活动(出示主题图),

    这就是植树活动的现场,我们来看看。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3个问题:

    4.(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说明: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

    引导学生看第一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依据。教师板书:4×25和25×4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乘法交换律:

    (1)探究、发现问题:

    教师提问: 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25=25×4)引导说出依据:4×25和25×4得数相等?都表示什么?

    (2)举例验证:

    教师问: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指名举例,教师板书:如,35×2=2×35 60×30=30×60)

    (3)概括规律:

    a、总结定律:

    教师提问:从以上几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

    提醒学生由加法交换律的总结思路想,总结好后说给同桌听。

    汇报得出结论,板书定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b、定律命名:

    教师提问:这个规律叫什么名字呢?

    学生可能马上说出:乘法交换律,再让学生说是怎么想到的。

    c、用字母表示定律:

    教师谈话: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看谁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

    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字母表示:a×b=b×a,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

    板书公式:a×b=b×a

    让学生判断:这里的a 与b可以是哪些数?(任意数)

    (4)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教师提问:以前我们什么时候用过乘法交换律?引导学生回忆:做乘法验算时。

    完成“做一做”前两道,指名板演,订正。教师谈话:用这个定律时该注意什么?

    (数不能变化,运算符号不能错)

    2.教学乘法结合律:

    (1)发现问题:教师谈话引出: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求什么?要几步?怎样列算式?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小组讨论:小组同学之间互相比较选择的算法是否相同,组长作好不同算法记录。

    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两种算法: (25×5)×2 25×(5×2)

    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明确(25×5)×2 = 25×(5×2)

    (2)举例验证:

    让学生自己再举几个例子填到课本26页,汇报板书学生举的例子。

    教师出示: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15×4)×10 ○ 15×(4×10) (125×8)×5 ○ 125×(8×5)

    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明确是相等关系。

    (3)小组合作学习,概括规律:

    让学生观察以上所有算式,回忆加法结合律的总结思路,小组同学之间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讨论这个规律的命名和字母表示方法。

    最后汇报交流,老师板书:乘法结合律:(a×b)×c=a×(b×c)

    让学生说说运用乘法结合律时注意的问题。

    3.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比较

    教师提问:比较所学的四个定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教师出示:

    交换律是两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

    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

    加(乘),和(积)不变。

    三、巩固应用:完成做一做后两道

    四、回顾整理:这一课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自己发现并总结出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后同学们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简便地把题目计算出来。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例7】

    学情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运用这些定律使一些运算得到简便。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的能力,但运用能力不够,抽象概括能力不强,形象思维占主导,个人思维常受到一些定式思维的干扰。对于复杂些的计算题,其理解、掌握还不够,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计算、观察、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会用字母表示,能够正确运用解决问题。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正确应用

    教学难点:在实际问题中正确理解并应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师:前几天老师看到有工人叔叔给墙壁贴瓷砖,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大家一起来研究研究。

    二、探索交流,铺砖问题

    1.出示课件,工人叔叔为两面墙贴上不同颜色的瓷砖,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在本上写一写!

    2. 提问:哪位同学愿意与大家分享分享你的想法?

    预设:(4 + 6)×8

    4×8 + 6×8

    【板书:(4 + 6)×8 4×8 + 6×8 】

    3. 追问: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监控:正确理解算式意义。

    关注学生倾听的习惯培养。

    4. 说得真好,大家听得也是特别认真,表扬大家:会倾听,会学习。请你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什么?

    5.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大家请看:

    三、探索交流,花坛问题

    1. 出示课件,提问:从图中你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提个数学问题?

    预设:一共有多少朵花?你是怎么想的?在课堂本上写一写。

    2. 提问: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预设:(9 + 6)×4

    9×4 + 6×4

    【板书:(9 + 6)×4 9×4 + 6×4 】

    3. 追问: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监控:正确理解算式的意义。

    关注学生倾听的习惯培养。

    4. 追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什么?

    预设:结果相等,都是60朵。

    都是在求这个长方形内有多少朵花。

    5. 在上次的植树活动中,也有这样的问题,一起来看。

    四、探索交流,植树问题

    1. 出示课件,提问:从图中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你是怎么想的?在课堂本上写一写?

    2. 提问: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预设:

    4×25 + 2×25

    (4+2)×25

    3. 追问: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监控:正确理解算式的意义。

    关注学生倾听的习惯培养。

    五、 回顾理解,提升认识

    1. 师:我们刚刚解决了“铺砖”,“花坛”,“植树”这三个问题,得到了这样的三组算式。想一想,你生活中的事情是否也可以写出这样的算式?

    预设:

    生1:桌子60元一个,椅子40元一个,买10套一共多少钱?

    列式:(60+40)×10 = 60×10 + 40×10

    生2:……

    2. 找到你的好朋友, 把你想好的故事讲给他听听。

    3. 这样的故事能讲多少?——永远讲不完。

    4. 请你读读这些算式,你有什么感觉?(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5. 把你发现的规律在课堂本上(简单的)写一写。

    预设:

    生1:纯文字表述

    生2:图文结合表述

    生3:图形符号表述

    生4:字母表示

    6. 组织研讨,理解规律

    【板书:(a + b)×c = a×c + b×c 】

    7. 概括提升,揭示规律——《乘法分配律》。课件出示完整规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a + b)×c = a×c + b×c

    六、巩固练习。

    1. 填空

    (1)(4 + 13)×5 = ____×____ + _____×____

    (2)17×30 + 17×70 = ____×(____ + _____)

    (3) a×(b + c)= ____×____ + _____×____

    2. 观察竖式,你能看出来与今天的乘法分配律有什么联系吗?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主题图)。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能提出数学问题吗?我们选择一个。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学生列式: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同样的一幅图,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其中“40+56"是用上午的路程加上下午的路程,“56+40”呢?(下午的路程加上上午的路程)

    两道算式都表示把上午的路程加上下午的路程合起来,所以都等于?(96千米)

    两道算式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屏示等式:40+56 =56+40)

    2.观察等式,发现个案特点:

    仔细看这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验证,并简要表示规律。

    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当我们对这个发现有疑问时,怎么办?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举例进行验证。生汇报交流(汇报时,教师在屏幕上输出学生举出的等式:) 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写几个吗?

    追间: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屏示省略号。) 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你发现了吗?交流一下。

    师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刚才,我们用语言把加法中的这个规律表达了出来,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一些更为简洁的方式来表达,比如用汉字、图形、字母等写成等式,也能表示这样的规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吗?(在实物

    投影上展示交流。)

    4.用字母表示交换律:

    刚才大家想出的等式都很好,不仅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而且比语言叙述更简洁。其实这个规律,是加法的一个很重要的运算律。(板书:运算律)能给它取个名字吗?——加法交换律。

    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a+b=b+a。

    加法交换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想一想,什么时候曾经用过它?

    5.巩固练习(抢答)。(屏示:你能根据运算律填一填吗?)

    出示:96+35=35+□

    204+□=57+204

    37+□=59+□

    76+□=□+76

    这4道练习都用到了哪个运算律?(加法交换律)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回到操场,刚才是跳绳的同学,现在有什么变化?(屏示:23个踢毽子的女同学)

    仔细看(屏示大括号),你看懂了吗?(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有三部分,你打算先求什么?(跳绳的有多少人?)(屏示动态结合过程)会列综合算式吗?(28+17)+23。

    师:你给

    28、17加上了括号,表示什么?(先算28加17)先把跳绳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踢毽子的人数。

    还可以先求什么?(女生的总人数)(屏示动态结合过程)现在算式怎么列?

    28+(17+23),现在括号加在了什么位置?表示什么?(先算17加23),也就是先把女生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男生的人数。

    两道算式都能求出参加活动的总人数,会计算吗?要求:

    一、二两组算第一题,

    三、四两组算第二题: 汇报:两道算式都等于68人,得数相同!

    2.比较异同点,连成等式。(屏示:(28+17)+23,28+(17+23))

    两道算式完全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第一道括号在前,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

    第二道括号在后,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 运算的顺序不同,为什么得数还相同呢? ——因为两道算式都是把

    28、

    17、23三个加数相加。

    师:三个加数是相同的,就连先后的位置也相同,所以得数相同,连成等式!(动态屏示等式:)

    3.感知众多案例,积累感性认识。

    老师这里还有两道算式,注意看!(屏示:(13+45)+25,13+(45+25))

    猜一猜,它们的得数可能会怎样?悄悄告诉同桌!

    同桌分工,一人算一道,看看结果怎样? 汇报:左右得数相同,连成等式!(屏示:“=”)再看,(屏示:(36+18)+22和36+(18+22))。

    仔细观察,大胆猜测,它们的结果又会怎样?

    认为相同的举手!为什么这么肯定?(因为都是这三个数相加,只不过运算顺序不同,但得数还是相同的)口说无凭!(屏示:?)还得算算!左边?右边?得数确实一样,你们真厉害!(?消失)

    猜得这么准,你们是不是隐隐约约发现什么规律了?能说说吗?(屏示三组等式)这三组等式中都是三个数相加,左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右边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都怎么样?(不变)。

    4.猜测规律,举例验证。

    这个发现,会不会仅仅是一种巧合呢?如果换成其他的三个数相加,左右两边的得数还会相同吗?你能不能再举些例子来验证?同桌互相验证,全班汇报。

    像这样举出的例子,被同桌证实和不变的举手!有没有同学举出的例子左右两边和不相同的?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屏示省略号)

    5.归纳加法结合律。

    看来,我们的发现不仅仅是巧合,三个数相加一定有规律!师生共同小结: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师:这个规律又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现在需要几个字母?(3个,a、b、c)

    你能用丰母把加法结合律表示出来吗?(板书:(a+b)+c=a+(b+c))

    6.小结。(略)

    四、巩固练习。(作业纸)

    1.你能在方框内填出合适的数吗?

    (45+36)+64=45+(36+□)

    (72+20)+□=72+(20+8)

    560+(140+70)=(560+□)+□

    2.你能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吗?

    (1)72+16

    A.(75+25)+48

    (2)45+(88+12)

    B.16+72

    (3)75+(48+25)

    C.(45+88)+12

    真了不起!完成得这么好,还有两道算式也想请你们帮帮忙呢,愿意吗?如果这两道算式得数相同,你就起立证明自己的观点,看谁反应快!准备!

    (84+68)+32

    84+(68+23)哎,站了又坐下去,怎么回事?不能连!为什么?(三个加数中有一个不同了)哪个加数不同?一个是32,一个是23,既然两边不等,那你知道哪边大吗?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看题要仔细)

    3.渗透简算意识。

    计算比赛:一二两组算左边,三四两组算右边,不写过程,直接写得数,半分钟,看哪组速度最快!

    45+(88+12)

    (45+88)+12

    时间到!停笔!我宣布,一二两组快!三四两组慢!老师这样评价,你们有话要说吗?尤其是三四两组!不公平?左边算式中先算88加12,正好凑成100。右边呢?(凑不成100)能凑整的快是吗?好,再来一题!这次公平一点,自己选择,想算哪道就算哪道!师出示:75+(48+25) (75+25)+48

    等于多少?你算的是哪道?为什么都选这道?因为先算75加25正好得到100。

    原来巧用运算律还能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研究的内容!

      简便运算是一种高级的混合运算,是混合运算的技巧,学好了简便运算,不仅能提高计算能力、计算速度及正确率,还能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也就是变难为易,变繁为简,变慢为快。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优质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优质教学设计一:第1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7~18页例1~2,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

      1? 经历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板书:9×4=36(个),4×9=36(个)。

      学生观察板书,思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板书:9×4=4×9。

      教师:你还能写出几个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吗?

      板书学生举出的算式。

      如:15×2=2×15

      8×5=5×8 ……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学生2:这就叫乘法交换律。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

      2?教学例2

      出示例2情景图,口述数学信息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8×24)×68×(24×6)=192×6=8×144=1152 (户)=1152 (户)

      学生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  (8×24)×6=8×(24×6)。

      出示下面的算式,算一算,比一比。

      16×5×2=  16×(5×2)=  35×25×4=

      35×(25×4)=  12×125×8=  12×(125×8)=

      观察算式,有同样的特点吗?每排的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学生独立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全班交流。

      板书:16×5×2=16×(5×2) 35×25×4=35×(25×4)43×125×8=43×(125×8)谁能说出这几组算式的规律?

      学生1:每个算式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

      学生2:每排左、右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

      学生3:三个数相乘,先算前两个数的积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值不变。

      教师:谁知道这个规律叫什么?

      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教师板书:(a×b)×c=a×(b×c)。

      教师:这个规律就叫乘法结合律。

      小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下面看同学们会不会用。

      二、课堂活动

      1?练习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出依据。

      2?连线。

      (学生独立完成)

      23×15×217×(125×4)17×125×439×(25×8)39×25×823×(15×2)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优质教学设计二:第2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9~21页例3,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四第2~6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⒈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运用这两个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⒉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克服学习困难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回忆上节课中所学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叙述。

      2?填空。

      我们学习了乘法运算律,这节课我们一起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计算。

      二、探索新知

      学习例3。

      出示例3,算一算,议一议。

      61×25×4 8×9×125

      教师: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因数之间有什么特点?可以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吗?(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计算)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1)

      ①61×25×4

      ②61×25×4

      ③…… =61×100 =1525×4 =6100 =6100

      (2)

      ①8×9×125

      ②8×9×125

      ③…… =72×125 =9×1000 =9000 =9000

      小组讨论:每题都有几种算法,你认为哪种算法最简便?为什么?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它的核心就是"凑整"。

      往往可以把两个或几个数结合在一起乘起来得到整十、整百……有时还可能需要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再与另外的数结合相乘得到整十数、整百数……总之使计算变得简单。

      三、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并说出依据,再完成在课本上。

      2.课堂活动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在小组中讨论该怎样进行简便计算,最后全班反馈。要学生认识到同一个计算可以有不同的简便计算方法。

      3.练习四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连线)后反馈。

      4.练习四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5.练习四第8题。

      学生观察图中信息,然后抽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演在黑板上。

      其余学生判断。

      最后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课堂作业本上,不得少于3个问题。

      注意:随时提醒学生观察算式中数据的特点,并应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四、拓展练习

      思考题:引导学生抓住突破点:一是1~9各数字在算式中只出现一次;二是算式中积的个位数字是2。

      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想到两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字只能分别是3和4,继续分析便可解决此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3~6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优质教学设计三:第3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22~24页例4,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五第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情境中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发现运算律培养探索、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理解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对乘法分配律进行正向和逆向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出示例4。

      (1)出示问题情景,解决问题。

      你从情景图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养鸡场共有多少只鸡?"该怎样列式计算?(学生口答信息,然后独立列式计算)

      全班汇报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师板书:

      (50+30)×75  50×75+30×75

      =80×75     =3750+2250

      =6000(只)   =6000(只)

      (2)比较两种解法,发现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举出生活中的类似例子。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 (50+30)×75=50×75+30×75

      (3)在计算中比较并发现乘法分配律。

      算一算,比一比。

      (3+2)×35=3×35+2×35=  3×(4+6)=3×4+3×6=

      (13+12)×4=13×4+12×4=

      比较每排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每排的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吗?

      学生独立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板书:

      (3+2)×35=3×35+2×35  3×(4+6)=3×4+3×6

      (13+12)×4=13×4+12×4

      教师:谁还能举出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学生举例)

      教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几组算式所反映的规律?(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将两个积相加,这叫乘法分配律。

      (4)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用怎样的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呢?

      (学生独立写出,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整理并板书:(a+b)×c=a×c+b×c 或a×c+b×c=(a+b)×c

      二、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对有困难的也可先在小组中议一议。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能说明乘法分配律吗?

      2.课堂活动第2题:先让学生讨论,找出错误的原因,再汇报,最后让学生改正。

      4?练习五中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运用的是什么运算律?

      先做,再议一议,最后与全班同学交流。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都有些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优质教学设计四:第4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23页例5,练习五第2~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运用乘法运算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上节课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谁能分别用自己的话和字母表述乘法分配律?

      2.填空。

      25×6+75×6=

      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5

      用简便方法计算102×45,32×27+32×73。

      教师: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可以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吗?(学生观察思考,独立尝试计算)

      学生计算后汇报,教师板书如下:

      (1)①102×4

      ②102×45

      ③……=(100+2)×45  =102×(40+5)

      =100×45+2×45  =102×40+102×5

      =4500+90     =4080+510

      =4590       =4590

      (2)①32×27+32×73

      ②32×27+32×73

      ③……=32×(27+73)  =864+2336

      =32×100=3200  =3200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后,在全班交流)

      (1)你认为每个题的哪种算法最简便?为什么?这种简便算法的依据是什么?

      (2)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

      1.基本练习

      (1)练习五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口算题。

      (2)填空。

      巩固练习

      (1)练习五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练习五第4题:学生根据题中所呈现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然后思考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练习五第8题:学生根据情景图中所呈现的信息先独立思考解决,对有困难的可在小组中讨论解决。

      全班交流,板演在黑板上,并说出自己解题的思路。

      3.发展练习

      练习五思考题,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先在小组中商量解决,最后全班反馈,要求说出思考过程。

      4.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2,3,6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都有些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歌手大赛》是北师大版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的最后一课,实质教学内容是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一起看看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欢迎查阅!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3、在通过分类活动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讲练结合法。主动探究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表现比较好”的问题。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分”“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怎样判断谁的表现好呢?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一般是将专业分和综合素质分加起来进行判断的。

    二、探索计算方法

    1、根据题目列式,估算结果。

    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先估算结果。

    2、探索计算方法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

    3、研究问题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独立解决,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三、当堂训练

    (一)火眼金睛辨对错。(10分)

    1、0.3与0.300大小相同,计数单位也相同。 ( )

    2、小数点的后边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 )

    3、4.4时=4时40分。 ( )

    4、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法。 ( )

    5、2.7和2.9之间只有一个小数。 ( )

    (二)独立完成练一练1、2题。教师集体订正答案。

    四、学习体会。

    写出本节课你的感想吧。

    五、作业布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2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5+1.5=   7.8-1.8=   3.5+2.5=   6.4-1.4=   100-84=

    3.3+6.7=   85+15=   45+35=   4.5+2.6=   0.49-0.27=

    2计算

    3.54+5.2  6 368-269   18.32+27.57

    二、目标实施

    出示挂图

    1、在歌手大赛的情境中,抽象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模型,探究算法同学们,在电视里看到过歌手大赛吧?出示挂图:这是一次歌手大赛的比赛现场,来看看选手们的得分情况吧,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2、 估计谁的总分会比较高呢?

    小组交流。

    3、高多少分呢?我们还需要来算一算。能用算式说明你的想法吗?

    4、怎样列式?

    (1)8.65-8.55=0.1 0.88-0.40=0.48 0.48 大于0.1

    (2)9.43-(8.65+0.40) 8.65+0.40=9.05 9.43-9.05

    (3)9.43-8.65-0.40

    这样的小数加减混合题,同学们会一步一步计算出得数吗?请你选择一种方法试算一下。

    组内交流

    刚才在与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你觉得谁做得比较好,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或者,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也可以给大家提个醒。

    5、练习

    试一试1

    6、小结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有什么异同吗?

    三、重点探究小数混合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整数的运算定律一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在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运算。

    完成19页2

    四、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 出示购物清单----从这张购物单上,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西部超市购物清单

    2010.10.14 15:41

    商品名称 数量 单价 小计

    面包 1(个) 5.40元 5.40元

    酱油 1 (瓶) 4.5元 4.5元

    醋 1 (代) 1.5元 1.5元

    应收:11.4元

    客付额:20元

    找零:8.6元

    请你任意提三个问题和同学一起解决一下。

    2、完成18页2,19页134

    五、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小数连加、连减和家建好后计算,那么你有什么收获呢?在

    计算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3

    教材分析:

    学生在四年级之前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里是零散的。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些学过的图形进行整理归纳,把这些图形练习在一起,建构初步的图形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并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分类活动,整理图形,认识不同类别图形的特征。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在图形的认识的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提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技能目标:能根据图形的特征,将图形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教学重点:

    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图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体会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和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准备:

    由硬纸片做成的各种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展示课件,提问:我们以前已经学过哪些图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或找出相应的图形模型。

    想一想:你能不能根据各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呢?教师板书课题:图形分类

    (一)分一分:让学生独立尝试分类,采用标号的方式进行。(也可以画出图形来分类)。并与同桌交流分类的方法。

    汇报与交流:分小组汇报分几类及分的理由。

    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1)立体图形;

    (2)平面图形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线段围成的)。

    师:刚才我们分出的平面图形还能再分类吗?试一试。

    1.平面图形(根据是否线段围成)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五边形…) 圆形

    2.平面图形(根据角的数量或根据边的数量)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3.平面图形(根据是否有直角组成)

    长方形、正方形。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师生共同小结分类的方法。

    二、实践活动:(探究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

    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活动四边形和三角形。

    师:拉一拉,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

    2.汇报与板书。

    小结:平行四边形易变形,不具有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展示课件。观赏这些图形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巩固与应用。

    断一断

    1.梯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 )

    2.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都具有稳定性。( )

    3.由四条边构成的图形是四边形。( )

    画一画

    1.请你用一根线段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相同的三角形。

    2.请你将下面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可抽生回答。或采用集体回答的方式。

    五、作业

    1.用你自己的方式,画出图形分类表。

    2.完成校园作业本13页。

    板书设计:

    图形分类

    立体图形

    图形: 曲线围成的图形

    平面图形

    线段围成的图形

    我们发现: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一起看看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欢迎查阅!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学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

    三、实践应用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个直角

    出示一个钝角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填一 填

    4、找一找: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2

    1、对于教材,我了解了什么?(我真正掌握教材了吗?)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这两种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2、初读教材,我产生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了这些问题?(我的问题一定也是学习者的问题,我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许会给学生提供启示。)

    三角形有几种?课前收集资料

    3、设想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

    1.一个三角形,如果有两个内角是锐角,它就是锐角三角形吗?

    2.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吗?

    4、我认为的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不完全是教参里设定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5、我要给学生传递什么信息?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在掌握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决定!)

    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学中,首先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由三角形的认识,引出课题“三角形分类”。接着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寻找三角形分类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6、我要怎样布置预习?(有充分的预习,才有课堂的真正自主!)

    三角形分几种?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边三角形?

    7、我有哪些资源、工具可以利用?(鼓励思考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哪些功能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卡纸、三角形平面图 、固体胶、剪刀等。

    8、我预设的教学程序有哪些?(模块式主题,不用详述。)

    (1)复习铺垫

    (2)揭示课题

    (3)探究新知 动手操作

    (4)巩固运用 深化理解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让每位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了解各种类型三角形的特点。

    2.通过观察、比较、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地、主动地进行思考、归纳和相互讨论,激发其更加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探索的勇气;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关键:

    学会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三角形卡片若干张

    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带领学生对屋子里的人进行分类,学生们想到按性别分、按发型分、按年龄分、按视力分、按身份分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既活跃了现场气氛,也为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主题图

    1.导入

    2.研究分类标准

    (二)三角形的分类

    1.三角形的分类

    2.学生汇报

    ①将研究的分类结果展示到黑板上。

    ②学生汇报如何根据角的特征将三角形分类

    3.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①学习定义

    什么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呢?请你练习说一说。

    ②做一做

    依次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请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

    ③认识三种三角形的特点

    a. 三种三角形角的特点

    ④做一做

    请同学们拿出题卡,完成第一题(根据角的特征对三角形分类)。

    ⑤小结,板书韦恩图。

    4.学生汇报

    5.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①认识等腰三角形

    ②学习各部分名称

    ③做一做

    出示等腰直角三角板、红领巾、底角为75度的等腰三角形和底角为60度的等腰三角形,让学生逐一判断是否是等腰三角形。

    ④认识等边三角形,了解它的特点

    谁能完整地说说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⑤做一做

    三、看书质疑

    四、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一)填空

    1.( )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

    (二)判断下面说法正确吗

    1.一个三角形里有一个锐角,必定是锐角三角形。( )

    2.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

    3.一个三角形里至少有两个锐角。( )

    4.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边三角形。( )

    (三)信封游戏

    猜猜看,信封里藏的是什么三角形?

    (四)折纸游戏

    你能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吗?

    五、全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看完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案有什么收获吗?欢迎分享给您的朋友及同学!

    相关热词搜索:下册运算人教版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