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盘点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盘点

    时间:2021-08-21 10:02:0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很多学生及老师想知道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的情况,小编整理了一些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盘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即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但万事万物具有一个共同本质即客观实在性;万事万物统一于物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五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1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懂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分析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茫茫宇宙到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自我运动的结果。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二、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哲学的初步知识,知道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但为什么要坚持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世界观为什么是正确的,学生尚未形成价值认同。第四课就从理论上解决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问题,同时,哲学上物质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有一个过程,需要从个别到一般的分析方法,让学生掌握哲学上“物质”的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难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四、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通过《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请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都涉及到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那么:世界的本原究竟是什么?我们今天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探究世界的本质。

    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明确具体的物质形态与哲学上物质概念的关系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自主学习提纲:

    1.物质的含义是什么?

    2.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性的?

    学生:认真浏览教材,找出相应知识点。

    教师:组织课堂教学,针对性的提问,进行知识的讲解。讲授新课: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教师讲解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说明物质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物质区别与其它事物的特有属性,不论人们是否喜欢,是否承认,是否认识,它都一直存在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着的。

    解释“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区别:

    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联系: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说明“物质”这种抽象的概念能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这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教师:我们生活的世界既有姿态万千的江山湖海,还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真是存在着的事物,比如紫外线,电磁波,wifi。这些都是哲学上所讲的物质吗?学生活动:讨论分析,并回答。 教师总结归纳。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联系:区别:物质的具体形态各有其属性与特征,而哲学上物质概念则舍弃了这些具体属性与特征,他只承认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哲学上讲的物质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它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永恒的。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可能是看得见的、暂时的,可以被改造的,有生有灭。

    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两者是个性与共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1. 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 2.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具有可知性 3.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4.物质 ≠ 物质的(具体形态)

    二、世界的物质性

    教师讲解:哲学上所讲的“世界”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中,自然界、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人的思维是主观世界。

    1、自然界的物质性

    活动探究:镜头一:自然界是不是上帝/盘古创造的?又是怎么产生的呢?镜头二:镜头二中,宇宙开始于宇宙的大爆炸,据我们最远的星球有360亿光年,太阳形成约50亿年,我们的地球也46亿岁了,第三幅图中,同学们在高一生物中也有所了解,生命是由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蛋白质和核算,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进化和演变而来。学生活动:谈论并回答。教师进行归纳: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即自然界是物质的)。

    课堂讨论:镜头三:展示相关图片

    问题:人类出现后,创造了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例如转基因食品、高速公路、铁路、桥梁、地铁??有人产生疑问,人能有意识地制造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这是否意味着自然界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教师进行归纳:人类制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必须依据自然物本来的属性。不管是人类社会产生以前,还是人类诞生后,自然界都是物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探究活动:镜头四:展示相关图片文字资料:

    我们呼吸的空气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糟糕过。公众对空气质量的关注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热烈过。在浓重雾霾控制的城市里,人们几近窒息,微尘大肆地入侵人们脆弱的肺部并在里面扎根,微尘携带的细菌进入身体的各部位引发病变。 雾霾与沙尘暴是大自然的痛苦反映,是人类破坏大自然后,大自然释放给我们的信号与警告。

    探究问题:谈谈材料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学生活动:讨论分析并回答。

    教师进行归纳: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否则人类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归纳: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方法论要求: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的演化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探究活动:视频《亿年的演化》 图片:人类的进化过程

    问题:从视频和图片中你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学生活动:分析并回答: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教师:在由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什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回到:劳动。

    教师归纳说明劳动的作用。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让学生来说明:从构成基本要素看:人类社会的存在和构成要素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3)从发展看,人类社会有其客观的规律

    这部分内容到第十一课才能学习到,教师简单说明。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这部分内容第五课才能学习到,教师简单说明。

    结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所以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①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世界统一于物质 ③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归纳: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五、课堂小结:

    一、物质的概念

    二、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六、课堂练习: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据此回答1~2题。

    1、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2、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A.日月星晨

    B.党的路线、方针、政策C.学习计划

    D.生产力、生产关系E.电、磁场 F.动植物

    H.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3、即使蒙住了眼睛,也不等于世界漆黑一团。这是因为()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C.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4、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食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难点问题是哲学的物质概念,重点问题是世界的物质性。所以我这节课的整体设计都是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我提前出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预习提纲,让学生在课下预习本课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对于本课的难点问题物质的概念的理解,我是这样处理的:教师详细讲解物质的概念,然后设问:我们生活的世界既有姿态万千的江山湖海,还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真实存在着的事物,比如紫外线,电磁波,wifi。这些都是哲学上所讲的物质吗?学生活动:讨论分析,并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体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习题进行巩固。关于本课的重点问题世界的物质性的原理,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通过播放视频《小恒星的一生》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界是物质的,并且通过探究“人能有意识地制造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这是否意味着自然界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呢?”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产生之后,自然界也是物质的,人类改造自然必须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其次,播放《亿年的演化》来说明人的产生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交流合作,思考讨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抓住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思考,解疑答惑。

    不足之处:

    1、对学生已有知识的预期把握不够。比如,讲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不是物质时,学生很迷茫。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不理解的要学会寻求书本、老师、网络的帮助。

    2、教学中,我努力调动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但是这种思考还停留在被动的思考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更加努力的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践行新课程理念,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高二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中的第二框《世界的物质性》一框内容。从内容上来看,主要介绍世界的物质性,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知识构成上看,它是既对第一单元中唯物主义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也是学习本单元后面一框中运动、规律等知识点的基础,起中介作用。从地位上看,对于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起到基础性作用,也为本单元提倡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法论主题服务。

    【学情分析】

    从现有的知识水平看,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如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也对人体的大脑结构有了一定的认知,本框题的任务就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但由于本节课的容量偏大,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学习中难免会有学生在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上达不到课标的要求,因此教师要采用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懂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和结合具体事例的分析,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通过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用客观的眼光看问题,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树立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本框乃至必修4中的一个基础性概念,了解和识记物质的概念对本单元的学习具有深远影响。

    突破方法:通过观看图片和学生举例,由学生概括得出。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通过学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才能完整理解世界的物质性,从而得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突破方法:分别播放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视频,学生从中得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而非神作。 2. 教学难点:

    ·人类社会特别是人的意识的物质性:相比自然界的物质性,学生在学习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时容易扩大认得主观能动性,误认为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从而陷入唯心主义。

    突破方法:通过播放人类社会发展的视频突破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难点,引用“狼孩”和甲骨文等案例得出认得意识是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设计理念】

    1、兴趣激发,情感升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导入,通过视频和提问的形式,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也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嫦娥二号升空》视频的播放,让学生在满怀对祖国的自豪感的同时,初步了解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要向科学家们学习,养成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好习惯。

    2、发挥近因,加深记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测验,现场讲评,加深记忆。在下课之前利用心理学中的近因效应进行课堂小结,带领学生回顾本课的重难点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的记忆。

    3、双主互动,三联开放。双主互动,即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运用视频和教材引发学生主体对生活案例的思考,打破传统思政课堂枯燥乏味的框子,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和举例子的同时,联系社会、联系生活、联系自身,掌握知识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真正做到三联开放。同时,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教师加以概括总结和强调,使其顺利掌握本课重点。

    【教学方法】

    1.教法: 情境创设法 讲解法 探究法 集体讨论法 2. 学法: 自主学习法 分析归纳法 自主探究法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音乐、视频、图片等多媒体素材,以最感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过学程】

    一、“探索世界,追求真理”——情境创设,导入新课:(8分钟)

    教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要在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第二单元的新内容,在新课开始之前,老师特地为大家带来了一则刚刚发生在国庆期间的喜讯,一起来看下面一段视频。

    1、播放一段视频,内容为《嫦娥二号升空》,在播放之前,我需要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去观看:(1)看了视频有怎样的感想?(2)我国发射嫦娥二号火箭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

    教师:正如刚才我们同学说的那样,嫦娥二号的发射主要目标是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任务实现月面软着陆,验证部分关键技术,并对“嫦娥三号”预选月球虹湾着陆区进行成像,同时继续开展月球科学的探测和研究。为了更多地去探索月球甚至宇宙,我们的科学家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和尝试,其实不仅仅是科学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养成主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好习惯。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得从探究世界的本质开始,只有认识了世界的本质,才能真正做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下面我们就先一起来看看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先来看一段视频,看看我们的世界是怎么形成的。

    二、“自然界的物质性”——联系生活,把握重点:(10分钟)

    2、播放视频《宇宙和地球的形成》教师:从这个视频中我们可以发现包括地球在内的宇宙是从星云开始经过几亿年的时间才慢慢形成的,这就是我们现代人在现代化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对世界起源的一个理解,但是关于宇宙或者地球的来源一直是古今中外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关于宇宙或者地球起源的说法也有很多,同学们听说过的有哪些呢?

    学生:有盘古、女娲、上帝等等。

    教师:是的,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很有典型性。展示一组图片,内容分别为“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上帝创造世界”等,提问形式完成以下问题:(1)你认为世界是神灵所创造的么?(2)这些说法与视频中的宇宙生成说有什么区别?

    学生:不赞同神创说。教师:从刚才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得出一点,大多数同学都是不赞成世界是神灵创造的观点,事实也证明了自然界中,世界包括地球的产生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它和神创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自然界的形成发展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上帝突然之间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说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不是意识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引导学生查阅课本,划下重点。教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填空,首先,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毫无疑问是客观的物质的,那么有同学要问了,人类产生之后呢,出现了这么多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东西,那自然界还是客观的么?我们来看看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反季节蔬菜,原本在冬天我们吃不到黄瓜、西瓜,现在都可以在超市买到,那么请同学回答一下,冬天的西瓜是不是物质的?

    学生:??

    教师:是的,虽然我们表面上创造了很多东西,但是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它的基础和前提,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马克思也说过:“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正如冬天的西瓜也需要种子、泥土、阳光、水分一样,正好说明自然界是物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所以我们得出结论,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也是客观的、物质的,不是意识的。

    教学过渡:有人说,自然界的存在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人有意识的活动,是主观的。你认为呢?

    三、“社会、意识皆客观”——深入浅出,突破难点(18分钟)

    1、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播放视频《人类起源的进程》并讨论人类社会的产生。

    教师:正如视频中播放的那样,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从一个细胞开始,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个世界上先有物质然后才有人类,人类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那么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什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呢?

    学生:劳动。教师:为什么?

    学生:正是因为有了劳动,才有了手脚分工,才产生了语言和意识,才形成了人与人的关系,并形成了人类社会。所以我们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师:是的,劳动在从猿猴到人类的进化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那么我们的人类社会既然已经产生,它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呢?也就是说人类社会有那几方面组成呢?

    学生: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因素有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三个方面。

    教师:是的,那么地理因素不难理解,包括了土地、气候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人口因素就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地方的人口素质、人口数量、人口比例等都是基本不变的,也是客观存在的。需要详细解说的应该是生产方式,通过高一的学习,我们知道生产方式包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水平基本是一致的,客观的,正如石器时代不可能出现火车一样,是与生产力水平不一致的。而我国的生产关系包括所有制结构、劳动者地位关系和分配结构这些都是物质关系,是客观的。所以我们来看大跃进时期的宣传海报,就会觉得不切实际,很可笑,这就是没有认清我国当时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低下的,不是想到就能办到的。

    教学过渡:“人类社会这些客观的事物具有物质性,相信大家不难理解,那么人的意识是生来就有的么?”

    2、人的意识的物质性学生:??

    教师:这一点现在对于我们来说理解起来还有一点困难,但是我们可以明确的是,首先人的意识的主体人本身是客观的,而且思考的器官大脑也是客观存在的,从而得出人的意识也同样是客观的,人的意识只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具体我们将在第五课中具体讲解。

    四、“何谓物质?”——抽丝剥茧,返璞归真:(7分钟)

    教师: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由此得出整个世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既然世界具有物质性,那么到底什么是物质呢?

    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中物质的具体概念,即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教师:很好,我们来具体看一下这个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说明物质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而“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则说明物质是可知的。那么我们哲学上说的物质与自然科学领域所讲到的“物质”意义一样么?

    学生:不一样??

    教师:是的,我们哲学上讲的物质是抽象出来的共性,不是只具体的某一具体形态。正如我们生活中看到的鸡鸭猫狗等,把他们的共性抽象出来那它们就都是动物。所以说物质是一个概念上的共性即客观性,而不指具体某一具体形态。希望同学们能分辨清楚,同时也养成一种哲学眼光,善于从万事万物的具体形态中抽丝剥茧,归纳出最本质最一般的共性,这也是我们学习生活中需要养成的好习惯。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物质的概念以及世界的物质性4 的三方面,从而得出我们的世界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下面我们来做一张练习巩固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设计】

    4.1世界的物质性

    一、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的物质性

    二、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3

    《世界的物质性》这一框题作为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开启唯物论的第一课内容,对于学生对唯物论的理解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虽然这框知识我已经上过一遍,但是再上时仍然还是有一些问题。

    一、教学目标反思

    从教学目标来说本框的目标是要了解物质的定义及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而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分析宇宙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重点是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难点是物质的哲学含义以及物质概念和物质具体形态之间的关系。对此我将教学目标进行了拆分:

    1、理解哲学意义上的物质的概念

    2、理解为什么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具有物质性的

    一节课下来后,我发现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性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但是对于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理解就有所欠缺了。下面我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

    二、教学过程反思

    教学过程中,一开始我先导入一个哲学故事,通过哲学故事让学生否定上帝创始论。从哲学故事导入哲理清楚,同时能够很好的衔接下面的教学内容。紧接着由课前学生准备的地理知识地球的起源来分析证明自然界是物质的。哲学故事的导入和学生的地理科学知识的讲述能够很清楚的否定神创论,肯定自然界的物质性。

    通过自然界的物质性的理解后我引入哲学中物质的概念,这既是本框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我特别设立的举例的环节。通过教师举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物质,从而得到物质的概念与物质具体形态之间的关系。过后我对此进行了反思,发现从教师举例的角度,其内容是有限的,导致学生对物质及物质的具体形态区分是在被动的理解。如果我采取举一反三的模式,我举一个例子剩下的例子交给学生,在学生所举例子中进行归纳,概括,我想效果会更好一些。同时学生也能更容易理解一些。

    接下来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讲解,我觉得这一部分是问题最多的,首先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预期把握不够,在讲到人类社会的构成因素特别是生产方式时许多学生是不能够理解的。我又对生产方式进行了详解,因此耽误了一定的时间,致使课堂小结和当堂训练都未完成。其次是人类的生产方式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也较困难。其次对于“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这一点,我更应该强调的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而并不是意识也是物质的。同时应该把一些问题放给学生课前就做些准备,不至于课上所有内容都要进行讲解和举例,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该不断启发学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备课过程中更加严谨和科学。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4

    世界的物质性、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是物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自然界,他们仍然是物质的血肉之躯,他们的生命形态仍然是物质自然界的一部分,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的自然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以自然界为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很显然,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普遍性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5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懂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能力目标:

    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和结合具体事例的分析,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通过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用客观的眼光看问题,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树立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本框乃至必修4中的一个基础性概念,了解和识记物质的概念对本单元的学习具有深远影响。

    突破方法:通过抽象分析和学生举例,由学生概括得出。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通过学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才能完整理解世界的物质性,从而得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突破方法:分别播放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视频,学生从中得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而非神作。

    教学难点:

    ·人类社会特别是人的意识的物质性:相比自然界的物质性,学生在学习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时容易扩大主观能动性,误认为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从而陷入唯心主义。

    突破方法:通过播放人类社会发展的视频突破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难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过学程】

    【教过学程】

    一、世界的物质性

    导入:

    同学们,我们闭上眼睛是黑暗,睁开眼睛是光明,听到的是老师声音,呼吸的是空气。再放眼周围的世界,还有文峰塔,东谷湖这些都是我们眼中世界的一角,是我们日常眼光下的世界。那么哲学眼光来看世界,“世界究竟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自然界的存在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世界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地球的起源》

    看了这个视频,世界是怎么来的?是上帝,女娲或者是盘古创造出来的吗?

    不是,——起源于大爆炸

    小结: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对世界、宇宙有探寻,从肉眼发展到望远镜和人造卫星,从太阳系扩展到银河系,河外星系,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蒙昧时期的神话,古代哲人的猜测,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革命,直到20世纪现代宇宙学的诞生。从宇宙大爆炸到演化出生命。证明了自然界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上帝突然之间创造出来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师: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是客观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这比较好理解,但人类产生之后呢,出现了这么多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东西,那自然界还是客观的么?

    讨论:人能有意识地制造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是否意味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利弊)

    师:是的,虽然我们表面上创造了很多东西,但是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它的基础和前提,是自然物固有的属性及其客观规律,这些属性和规律都是物质的,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比如说转基因玉米、克隆羊,科学家们能研制出它们,是凭空想象、捏造的吗?

    ——生答不是,

    师:是的,要研制出基因鱼、克隆羊,还是需要提取鱼的基因和羊的细胞,还是要遵循生物的遗传规律的,这些基因、细胞、规律都是物质的、客观的,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人们利用、改造自然物必须遵循自然物固有的属性和客观规律。——造福人类

    有没有违背自然界的规律的现象?结果如何?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师:明确了自然界的客观性之后,还不足以证明世界的客观性,因为世界除了自然界外还有人类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从人类社会的产生来看

    “人类是从来就有的么?”——不是

    “那是怎么来的?”——是从古猿进化来的,古猿是怎了来的?——进化

    人类社会诞生既有自然界自身进化的一面,也有人类自身劳动创造自身的一面。劳动改造了世界,自在自然不断退缩,人化世界不断膨胀。

    劳动促进了手与脚的分工,使人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加速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劳动促进了大脑和机体的进化,加速了信息的积累与处理。

    从人类社会本质来看

    人类社会的构成哪些基本要素?

    生答: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师:这些构成要素也是客观的吗?

    1.地理因素不难理解,没有水会渴死,没有空气会窒息,没有温暖会冷死,这些土地、气候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2.还要有人,不然此时最多叫做动物世界,而不是人类社会。人口因素就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地方的人口素质、人口数量、人口比例等都是基本不变的,也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我有什么经验教训不?

    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我们要有饭吃有衣服穿搞定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从事其他的艺术政治经济等活动。

    生产方式包括哪两个方面啊?

    生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关系三方面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地位和关系、产品分配方式;它们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师:生产方式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一个的一个基本要素,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师:这就是没有认清我国当时的生产力是客观的、低下的事实,而人为主观地超前选择了生产关系,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结果怎么样?——受到了规律的惩罚。

    PPT:生产方式是客观的。人们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只能选择与当时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不能滞后或超越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师:经过上面的分析,足见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都是客观的,它们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过渡:讲到这里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世界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啊?

    生:先有物质

    师:嗯,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证明这个世界是先有物质、再有人类、人类社会及人的意识的,人的意识是怎么来的?刚才我们在讲前面劳动的作用时,就提到过,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我们不妨对前面的学习来做一个小结: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那么,到底什么是物质呢?如何理解我们哲学上讲的物质的含义呢?

    (三)物质的含义

    (学生可能会列举物质的具体形态,点出两者是不同的

    师:这些只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并不是我们哲学上所讲的物质。我们哲学所讲的物质是事物最一般,最本质的特征,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运用抽象的思维,来找出不同事物之间最本质的共性,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什么是抽象的思维

    PPT:出示小猫、小狗等图片——经过抽象——动物

    师:那动物就是万事万物最本质的共性么?

    生答:不是

    师:嗯,的确,那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抽象。哲学思维就是要学会不断地抽象,抽象,再抽象,要善于从万事万物的具体形态中抽丝剥茧,归纳出最本质最一般的共性,我们一起再来试试

    PPT:概括共性

    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师:很好,我们来具体看一下这个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说明物质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而“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则说明物质是可知的。那么我们哲学上说的物质与自然科学领域所讲到的“物质”意义一样么?

    【板书设计】

    4.1世界的物质性

    一、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的物质性

    二、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指导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的特点,.能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通过调查发现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二年级科学课堂教学设计3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小学二年级科学课堂教学设计一:书的历史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历制作书的材料有龟壳、石头、陶土、竹片、木片、丝绸等。

      2.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3.用纸这种材料制作书,具有书写方便、装订便捷、容易携带等优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观察不同的材料,并用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对比描述。

      2.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感受不同材料制作书的优缺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围绕材料的发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制作书材料的变迁。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纸张、泥板、竹简、竹片、毛笔、墨水、木棒、课件、记录单

      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了解书的历史

      1.提问:观察自己的书本,我们的书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2.古时候的书也用纸做的吗?你知道古代的书是怎样的?

      3.了解书的历史。播放书的历史微视频,解说词如下:

      在很早很早以前,根本没有纸,人们会用树枝在陶泥上刻一些简单的文字符号。后来,人们会在乌龟壳上,动物的骨头上刻划文字,这相当于最早的“书”了。技术发展了,人们会在青铜器上铸字,但这还不算真正的书。真正的书出现在战国时期,有人用毛笔将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保存,并用绳子编册成书,我们称它为简册。因为竹片和木片比较容易获得,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用这种材料。简册,虽然使用较为普遍,当然也有一些缺点,比如简册有些重。丝绸出现后,人们便在轻巧的丝绸上写字,称之为缣帛,可是丝绸太贵了,一般人用不起。这个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出现了——蔡伦。他是一位很会动脑筋的人,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想到了更好的办法造出了一种书写材料——纸。他用树皮、麻头和破渔网作为原料,经过多次加工,制出了最早的纸——蔡侯纸,这也是是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

      4.聚焦话题:做书的材料发生了哪些变化?

      5.穿插竹简观察体验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自己的书,图书馆里的书,认识到纸是现在做书最为广泛的材料。通过反问古时候做书的材料,引入书的历史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做出材料变化的思考。)

      二、探索:尝试制作一本简易的书

      活动一:

      穿越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用毛笔在竹简上写字的体验过程。

      任务要求:用毛笔在竹片上写自己的姓名,和同学说一说在竹片上写字的感受。音乐声响起,将毛笔放回笔筒,体验结束。

      活动二:

      穿越到陶泥时期,经历用木棒在泥板上写字的体验过程。

      任务要求:除了在泥板上写姓名,比一比在泥板、竹片,纸三种材料上写字的感受。完成活动记录表。音乐声响起,整理实验材料,体验结束。

      活动三:

      1.想办法将它们装订成册,成为一本书。

      2.让学生演示,体验不同材料装订成书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的穿越体验活动,让学生经历在不同材料上写字的过程,感受不同材料书写的优缺点。通过班级装订成三本书的过程,体验不同材料装订的难易程度,再次感受不同材料做书的优缺点。)

      三、研讨:三种材料做成书的优缺点

      1.比较三种材料的书,说说它们的优点和缺点。

      2.从做书材料的变化,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

      3.做书的材料还会有什么发展?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书写、装订的体验活动后,对三种材料进行客观的评价,体会到纸这种材料的优越性。提出问题:做书的材料还会有什么发展?启发学生去思考没有任何一种材料是最完美的,在科技进步的过程中,不断会出现更好的材料来做书,意识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小学二年级科学课堂教学设计二:不同材料的餐具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认识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金属、塑料、陶瓷等。

      (二)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的特点。

      2.能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通过调查发现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

      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培养学生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学会观察和辨认不同材料做成的餐具。

      教学难点:能辨认不同材料的餐具,并用适当的词语描述不同材料的特性。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不锈钢碗和勺子、陶瓷碗和勺子、塑料碗和勺子、木碗和勺子、纸盒子

      教师准备:不同材料的餐具、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准备好的餐具,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那么它是由什么做成的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今天的课题《不同材料的餐具》板书

      二、观察餐具特点

      1.各种材料都有什么特点?我们该如何知道呢?学生分组带着问题对四种材料的餐具进行观察,提示学生可用手敲,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等方法。

      2.学生小组边观察边进行讨论

      3.汇报:你们的观察结果是什么?这些餐具都有什么特点?

      4.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用科学用语,并总结、讲解。

      5.拿出活动手册,教师指导学生按要求填写活动手册。

      三、做游戏巩固练习

      1.“神秘的盒子”游戏。只能描述餐具或材料的特点,教师回答“是”或“不是”,最后猜出盒子里的餐具是什么。

      2.根据之前总结的四种材料的特点,说一说用这些材料做碗和勺子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四、交流和总结

      提问:四种材料都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总结。

      五、作业

      1.回家可以和父母继续做“神秘的盒子”的游戏巩固练习。

      2.可以在家里在找一些别的物品观察它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六、板书设计

      不同材料的餐具

      材料 特点

      不锈钢碗 反光 光滑、坚硬

      陶瓷碗 光滑、坚硬

      塑料碗 光滑

      小学二年级科学课堂教学设计三:我们生活的世界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体会物品的多样性,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更好地认识组成物体的材料。

      2.科学探究目标

      结合学生实际用自己的标准,给我们周围的物品分类。

      3.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

      乐于表达、分享自己的观点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探索物品分类的标准,把周围物品分类。

      2.教学难点: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感受世界的多样性。

      三、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每组10张不同物品的卡片

      2.教师使用:课件、实物、班级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预设5分钟)

      1.出示《我们生活的世界》课题,导言:我们生活的世界绚丽多彩,物质丰富,今天这节课,我们从身边的物质出发来认识了解周围的世界。

      2.新授:请同学们说一说找一找我们身边的物品,思考一下,哪些是来自大自然的,哪些是来自人工制造出来的?

      3.教师组织学生识别实物图片。

      二、讨论分类的标准(预设15分钟)

      1.播放“自然视觉生活景观”剪辑视频和“创造工厂人工智能”剪辑视频

      2.引入科学词汇

      自然世界人工世界沙石木金属塑料玻璃橡胶纤维纸……

      3.教师分别对这些科学词汇进行讲解及举例说明。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习。

      三、给物品分类(预设10分钟)

      1.教师组织学生对物品按材料类别分类。

      2.出示活动手册样本,先填写分类标准,再逐一出示物品图片,让学生深入理解物品分类标准。

      3.布置学生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去分类,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四、研讨交流和总结(预设10分钟)

      1.我们把物品按材料类别分成了哪几类?(师生共同探讨研究)

      2.每一种材料有什么特点?(师生共同完成班级记录表)

      五、板书设计

      《我们生活的世界》

      分类标准: 自然世界 人工世界

      金属 塑料 玻璃 橡胶 纤维 纸……

    看完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有什么收获吗?欢迎分享给您的朋友及同学!

    相关热词搜索:物质性教学设计盘点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