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多项式》数学教学设计汇总

    《多项式》数学教学设计汇总

    时间:2021-08-22 22:52:1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很多学生及老师想知道《多项式》数学教学设计的情况,小编整理了一些《多项式》数学教学设计汇总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数学中,由若干个单项式相加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多项式。多项式中的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这些单项式中的最高项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其中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多项式》数学教学设计五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多项式》数学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多项式乘法法则的过程,理解多项式乘法法则。

    2、学会用多项式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3、要有用几何图形理解代数知识的能力和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转化思想。

    学习重难点 重点是掌握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并加以运用。

    难点是理解多项式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和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自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看一看

    认真阅读教材,记住以下知识:

    1、 多项式乘法的法则:

    2、归纳易错点:

    做一做:

    1.计算:

    (1)(a+2b)(a-b)=_________;

    (2)(3a-2)(2a+5)=________;

    (3)(x-3)(3x-4)=_________;

    (4)(3x-y)(x+2y)=________.

    2.计算:(4x2-2xy+y2)(2x+y).

    3.计算(a-b)(a-b)其结果为( )

    A.a2-b2 B.a2+b2

    C.a2-2ab+b2 D.a2-2ab-b2

    4.(x+a)(x-3)的积的一次项系数为零,则a的值是( )

    A.1 B.2 C.3 D.4

    5.下面计算中,正确的是( )

    A.(m-1)(m-2)=m2-3m-2

    B.(1-2a)(2+a)=2a2-3a+2

    C.(x+y)(x-y)=x2-y2

    D.(x+y)(x+y)=x2+y2

    6.如果(x+3)(x+a)=x2-2x-15,则a等于( )

    A.2 B.-8 C.-12 D.-5

    想一想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是很懂?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展示:

    一、计算(1)(x+y)(a+2b)

    (2)(3x-1)(x+3)

    二、先化简,再求值:

    (2a-3)(3a+1)-6a(a-4)其中a=2/17

    应用探究

    计算

    (1)(a+b)(a-b)

    (2)(a+b)2

    (3)(a+b)(a2-ab+b2)

    (4)(a+b+c)(c+d+e)

    拓展提高

    1.当y为何值时,(-2y+1)与(2-y)互为负倒数.

    2.已知(x+2)(x2+ax+b)的积不含x的二次项和一次项,求a、b的值.

    3.已知:A=x2+x+1,B=x+p-1,化简:A?B-p?A,当x=-1时,求其值.

    堂堂清

    1.解方程:(2x+3)(x-4)-(x+2)(x-3)=x2+6.

    2.先化简,再求值:5x(x2+2x+1)-x(x-4)(5x-3),其中x=1.

    教后反思在前面学习了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之后,有继续来学习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对学生来说掌握起来并不困难,但是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很强,所以计算起来很浪费时间,并且计算容易出错。

    《多项式》数学教学设计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本节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这一节课是本册书第一章第九节第二课时的内容。下面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一一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在整式的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作为整式的运算的一部分,它是整式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重要部分。

    2、就第一章而言,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整式的运算这一章,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是很重要的一块,整式的混合运算是这一章的难点,但混合运算是以各种基本运算为基础的。在整式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除法又是学生接触到的较复杂的整式的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整式的运算中转化思考方式及推理的方法等,都在本节中。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

    新课程标准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依据。重点是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及其应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其基本方法与步骤是化归为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因此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关键是将它转化为单项式除法的运算,再准确应用相关的运算法则。

    难点是理解法则导出的根据。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可知,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的实质是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的运算转化为单项式的除法运算。由于,故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也可以看做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的应用。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法等知识,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引例,让学生自主参与,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从而获取知识。在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微机,让学生在微机演示的一种动态变化中自己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这不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直接地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 的设计。

    1、回顾与思考,通过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的复习,完成四道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练习题,为本节课探索规律,概括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做好铺垫。

    2、探索规律:法则的得出重要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我通过了一个尝试练习启发学生自主解答,使学生该过程中体会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规律。由于采用了较灵活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从而得出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3、例题解析,通过课件生动形象的课件,引导学生尝试完成例题,加深对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的理解与应用。

    4、巩固练习:再习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习题的配备由易而难,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并且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形式,使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问题。

    5、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并且做适当的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的课进行说明。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教学目标 :

    1.理解和掌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

    2.运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熟练、准确地进行计算.

    3.通过总结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4.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严谨的数学思维品质.

    重点、难点: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及其应用.

    (2)理解法则导出的根据。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授课人及时间:关龙 二〇〇七年三月二十九日

    教学过程 :

    1.复习导入

    (l)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是什么?

    (2)计算:

    1)–12a5b3c÷(–4a2b)=

    2)(–5a2b)2÷5a3b2 =

    3)4(a+b)7 ÷ (a+b)3 =

    4)(–3ab2c)3÷(–3ab2c)2 =

    找规律:怎样寻找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尝试练习引入分析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2.例题解析

    例3 计算:见课本P49

    (1) 尝试练习

    (2) 提问:哪个等号是用到了法则?

    (3) 在计算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时,要注意什么?

    注意:(l)先定商的符号;

    (2)注意把除式(?后的式子)添括号;

    要求学生说出式子每步变形的依据.

    (3)让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利用乘除逆运算,检验除的对不对.

    练习设计:

    (1)随堂练习P50

    (2)联系拓广P51

    3.小结

    你在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1)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正确地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问题转化为单项式除以单项式问题。计算不可丢项,分清“约掉”与“消掉”的区别:“约掉”对乘除法则言,不减项;“消掉”对加减法而言,减项。

    4.作业

    P50 知识技能

    5.综合练习(课件)

    《多项式》数学教学设计3

    一、学习目标: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算理.

    二、重点难点:

    重 点: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难 点: 探索多项式与单项式相除的运算法则的过程

    三、合作学习:

    (一) 回顾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二) 学生动手,探究新课

    1. 计算下列各式:

    (1)(am+bm)÷m (2)(a2+ab)÷a (3)(4x2y+2xy2)÷2xy.

    2. 提问:①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②还有什么发现吗?

    (三) 总结法则

    1.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___________,再把所得的商______

    2. 本质: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______________

    四、精讲精练

    例:(1)(12a3-6a2+3a)÷3a; (2)(21x4y3-35x3y2+7x2y2)÷(-7x2y);

    (3)[(x+y)2-y(2x+y)-8x]÷2x (4)(-6a3b3+ 8a2b4+10a2b3+2ab2)÷(-2ab2)

    随堂练习: 教科书 练习

    五、小结

    1、单项式的除法法则

    2、应用单项式除法法则应注意:

    A、系数先相除,把所得的结果作为商的系数,运算过程中注意单项式的系数饱含它前面的符号

    B、把同底数幂相除,所得结果作为商的因式,由于目前只研究整除的情况,所以被除式中某一字母的指数不小于除式中同一字母的指数;

    C、被除式单独有的字母及其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不要遗漏;

    D、要注意运算顺序,有乘方要先做乘方,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同级运算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E、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第三十四学时:14.2.1 平方差公式

    一、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重点难点

    重 点: 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 点: 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

    三、合作学习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

    (1)2001×1999 (2)998×1002

    导入新课: 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

    (1)(x+1)(x-1) (2)(m+2)(m-2)

    (3)(2x+1)(2x-1) (4)(x+5y)(x-5y)

    结论: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即:(a+b)(a-b)=a2-b2

    四、精讲精练

    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3x+2)(3x-2) (2)(b+2a)(2a-b) (3)(-x+2y)(-x-2y)

    例2:计算:

    (1)102×98 (2)(y+2)(y-2)-(y-1)(y+5)

    随堂练习

    计算:

    (1)(a+b)(-b+a) (2)(-a-b)(a-b) (3)(3a+2b)(3a-2b)

    (4)(a5-b2)(a5+b2) (5)(a+2b+2c)(a+2b-2c) (6)(a-b)(a+b)(a2+b2)

    五、小结:(a+b)(a-b)=a2-b2

    《多项式》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多项式、多项式的项和次数、整式的概念.

    (2)会用多项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并根据多项式中字母的值求多项式的值. (3)会用整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经历用整式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用整式表示数量关系的简洁性和一般性.

    教学重点:

    多项式的概念及多项式的项数、次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多项式的次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复习旧知

    1、数或字母的积, 叫做单项式. (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2、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3、规定: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二)引入新课

    (1)一条河的水流速度是2.5 km/h,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 v km/h,用式子表示船在这条河中顺水行驶和逆水行驶时的速度;

    (2)买一个篮球需要x元,买一个排球需要y元,买一个足球需要 z 元,用式子表示买 3个篮球、5个排球、2个足球共需要的钱数;(3)如左下图(图中长度单位:cm),用式子表示三角尺的面积; (4)右 下图是一所住宅的建筑平面图(图中长度单位:m),用式子表示这所住宅的建筑面积.

    二、合作探究

    (一)观察与探究

    观察式子3x+5y+2z,?ab-πr? ,x?+2x+18有什么共同特征?

    小结: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3、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叫做多项式的项。

    4、规定: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判断. 下列代数式哪些是多项式? ①a,②?1x2y,③2x?1,④x2?xy?y2.3

    (二)典型例题

    例1 指出下列多项式的项和次数。

    3223 (1)a?ab?ab?b (2)3n4?2n2?4

    例2 指出下列多项式是几次几项式:

    3 (1)x?x?1

    (2)x3?2x2y2?3y2

    例3如图所示,用式子表示圆环的面积.当R=15cm,r=10cm时,求圆环的面积(π取3.14).

    三、巩固练习

    (1)指出下列多项式是几次几项式

    232(1)2x?1?3x(2)4x?2x?3y(3)2x2?3xy?y2(4)4x4?

    1 (2)、判断下列各代数式是否式整式:

    2412x?12x (1)1(2)r(3)?r3(4)(5)(6)3x?13?

    四、拓展提高

    1. 3x2-4x+5是_____次____项式。

    2. (k-2)x2-5x+9是关于x的一次多项式,则k=______。

    3. 4xn+6xn+1+ xn+2- xn+3(n是自然数)是_____次_____项式,其中最高次 项的系数是____。 4.已知:3xmy2m-1z- x2y-4是一个六次多项式,m的值为 5. 如果多项式 x?-7x-2 和 3x?+5x+n 的常数项相同,则n=_______。

    五、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了哪些主要内容?

    (2)请你举例说明多项式的概念、多项式的项和次数的概念. (3)请你举例说明整式的概念.

    《多项式》数学教学设计5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整式的有关概念,会识别单项式、多项式和整式。

    2.能说出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多项式的项的系数和次数,以及多项式的项数和次数。

    二、过程与方法:

    在参与对单项式、多项式识别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归纳、概括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单项式与多项式有关概念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想。 【重点与难点】

    1. 能说出单项式的系数、次数

    2.能说出多项式每一项的系数、次数,及整个多项式是几次几项式。 【教学过程】

    2.1 代数式 (第4课时)——单项式和多项式

    一、 复 习 引 入

    问题

    1、什么是代数式? 问题

    2、根据题意列代数式

    (1)若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 ? (2)若三角形的一边长为a,并且这边上的高为h,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________. ? (3)若m表示一个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是_______. ?(4)小明从每月的零花钱中取出x元捐给希望工程,一年下来小明共捐款_______元. 问题

    3、 观察所列的代数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二、让我们一起来归纳

    1、共同点:它们都是由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

    2、结论:表示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例如:a

    2、–m、12x 、abc 、?r?等等都是单 项式。

    第1页 共4页

    3、你能举出一些单项式的例子吗?

    三、问题与思考

    (1)“9”是不是单项式?“a”是不是单项式?

    注意: 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2) 是不是单项式?“2x+1”和“a–b” 是不是单项式? 都不是单项式,单项式只含有一个乘积运算。

    注意:单项式的分母中不含字母,且不含加减运算

    四、项式系数与次数

    1、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组成,如3ab ?

    2、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作单项式的系数

    如:3a2的系数是3,-0.6x2y的系数是-0.6

    3、问:a的系数是多少?-a的系数呢?

    4、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作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如: 3a2的次数是2,-0.6x2y的次数是3

    5、 问:8的次数是多少?

    五、几点说明:

    1、单项式的系数必须包括前面的符号

    2、注意:单项式的系数是1时,1可省略。单项式的系数是-1时,1可省略,但负号不可省略。 ?

    3、单独一个数字的次数为0 ?

    4、圆周率π是常数,不要把它看成字母

    5、如果一个单项式的次数为n,我们就把它叫作n次单项式。如x2y3的次数为5,我们就说x2y3是五次单项式

    六、大家一起练:

    ? 例1 判断下列各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如果不是,请简要说明理由;如果是,请指出它的系数与次数:

    (1)x+1 (2) ?r2

    2(3) 1 / x (4)- ?ab 解答:

    (1)不是.因为原代数式中出现了加法运算. (2)是.它的系数是 ∏ ,次数是2. (3)不是.因为原代数式是1与x的商.(4)是.它的系数是3x+4 (3)b-5 + ab3-a2

    2、已知:3xmy2m- x2y-4是一个六次多项式,m的值为 。

    3. 如果多项式 x2-7x-2 和 3x2+5x+n 的常数项相同,则n =_______。 十

    二、注意事项:

    (1)多项式的每一项应该包括前面的符号;

    (2)多项式的次数不是所有项的次数之和,而是次数最高项的次数。 十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 单项式?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次数: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

    整式

    项:式中的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 ?多项式? 次数:多项式中次数最高项的次数。 ?

    十四、课外作业:

    课本第67页习题2.1第6题

    1.

    2.

    3.

    4.

      二次函数的基本表示形式为y=ax²+bx+c(a≠0)。二次函数最高次必须为二次, 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对称轴与y轴平行或重合于y轴的抛物线。二次函数表达式为y=ax²+bx+c(且a≠0),它的定义是一个二次多项式(或单项式)。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三数学二次函数教案及教学方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数学《二次函数》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2.进一步发展估算能力.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的过程,获得用图象法求方程近似根的体验.

      2.利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这种求解方程的思路,体验数形结合思想.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进一步掌握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教学难点

      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教学方法

      学生合作交流学习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记作§2.8.2A)

      第二张:(记作§2.8.2B)

      第三张:(记作§2.8.2C)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关系,懂得了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y=0时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于是,我们在不解方程的情况下,只要知道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可.但是在图象上我们很难准确地求出方程的解,所以要进行估算.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数学《二次函数》教案二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大家的合作交流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讨论探索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二张

      第一张:(记作§2.8.1A)

      第二张:(记作§2.8.1B)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k≠0)和一次函数y=kx+b(k≠0)后,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y=0时,一次函数y=kx+b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且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

      初三数学二次函数教案教学方法

      在整个中学数学知识体系中,二次函数占据极其关键且重要的地位,二次函数不仅是中高考数学的重要考点,也是线性数学知识的基础。那老师应该怎么教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初三数学二次函数教案教学方法。

      一、 重视每一堂复习课 数学复习课不比新课,讲的都是已经学过的东西,我想许多老师都和我有相同的体会,那就是复习课比新课难上。

      二、 重视每一个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离开学生谈课堂效率肯定是行不通的。而我校的学生数学基础大多不太好,上课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对学习的热情也不是很高,这些都是十分现实的事情,既然现状无法更改,那么我们只能去适应它,这就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做好课外与学生的沟通,学生对你教学理念认同和教学常规配合与否,功夫往往在课外,只有在课外与学生多进行交流和沟通,和学生建立起比较深厚的师生情谊,那么最顽皮的学生也能在他喜欢的老师的课堂上听进一点

      四、要多了解学生。你对学生的了解更有助于你的教学,特别是在初三总复习间断,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复习情况有助于你更好的制定复习计划和备下一堂课,也有利于你更好的改进教学方法。

      2二次函数教学方法一

      一、 立足教材,夯实双基:进行中考数学复习的时候,要立足于教材,重新梳理教材中的典例和习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要让学生在掌握的基础上,能够做到知识的延伸和迁移,让解题方法、技巧在学生遇到相似问题时,能在头脑中再现

      二、 立足课堂,提高效率:做到教师入题海,学生出题海.教师应多做题、多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并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众多复习资料中,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最佳练习,也可通过对题目的重组。

      三、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让每一节课都给学生留有时间,让他们有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

      四、激发兴趣,提高质量: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在上复习课时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在关注知识复习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效果,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感.这样他们才会更有兴趣的学习下去.

      3二次函数教学方法二

      1.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

      2.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继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之后,学生要学习的最后一类重要的代数函数,它也是描述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的数学模型。

      3.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应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与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

      4.初中阶段主要研究二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用二次函数的观点审视一元二次方程,用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二次函数教学方法三

      1.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的区别:教学案例与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反映的是教学预期;而教学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学结果。

      2.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录:它们同样是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事实判断),而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

      3.教学案例与叙事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从“情景故事”的意义上讲,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也是一种“教育案例”,但“教学案例”特指有典型意义的、包含疑难问题的、多角度描述的经过研究并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点评)的教学叙事;

      4.教学案例必须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选择有关信息,必须事先进行实地作业,因此日常教育叙事日志可以作为写作教学案例的素材积累。

    你知道怎么写初中数学最新教案设计方案吗?总结公式的等号两边的特点,用语言表达公式的内容。通过逐层深入的练习,巩固完全平方公式两种形式的应用。一起看看初中数学最新教案设计方案!欢迎查阅!

    初中数学最新教案设计方案1

    课题名称:完全平方公式(1)

    一、内容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

    数、实数、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四)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

    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

    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

    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

    展开教学。

    3、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

    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

    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

    教学效果。

    五、教学媒体:多媒体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提出问题

    [引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通过运算下列四个小题,你能总结出结果与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吗?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问题

    1、[学生回答]分组交流、讨论

    (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

    (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

    (1)原式的特点。

    (2)结果的项数特点。

    (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

    (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

    2、[学生回答]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语言描述: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

    3、[学生回答]完全平方公式的数学表达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口答:(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m+n)2=____________,(m-n)2=___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m-n)2=______________,

    (a+3)2=______________,(-c+5)2=______________,

    (-7-a)2=______________,(0.5-a)2=______________.

    2、判断:

    ()①(a-2b)2=a2-2ab+b2

    ()②(2m+n)2=2m2+4mn+n2

    ()③(-n-3m)2=n2-6mn+9m2

    ()④(5a+0.2b)2=25a2+5ab+0.4b2

    ()⑤(5a-0.2b)2=5a2-5ab+0.04b2

    ()⑥(-a-2b)2=(a+2b)2

    ()⑦(2a-4b)2=(4a-2b)2

    ()⑧(-5m+n)2=(-n+5m)2

    3、小试牛刀

    ①(x+y)2=______________;②(-y-x)2=_______________;

    ③(2x+3)2=_____________;④(3a-2)2=_______________;

    ⑤(2x+3y)2=____________;⑥(4x-5y)2=______________;

    ⑦(0.5m+n)2=___________;⑧(a-0.6b)2=_____________.

    〈四〉、[学生小结]

    你认为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公式右边共有3项。

    (2)两个平方项符号永远为正。

    (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

    (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

    〈五〉、冒险岛:

    (1)(-3a+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m)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m+2n)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5a-1/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n+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2b-0.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xy2-3x2y)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n3-3m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学生自我评价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本节课,我们自己通过计算、分析结果,总结出了完全平方公式。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团结协作共同取得了进步。

    〈七〉[作业]P34随堂练习P36习题

    初中数学最新教案设计方案2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对正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复习和对比,也是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本课时的学习是学生对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一个再知的过程,由于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双曲线这种函数图象,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有一个形象和直观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二期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精神。在教学设计上,我设想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在掌握反比例函数相关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

    因此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学会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掌握图象的特征以及由函数图象得到的函数性质。2.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及想象,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堂课的重点是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象特征以及函数的性质;

    难点则是如何抓住特征准确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并制作了能动态演示函数图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手操作,积极参与并主动探索函数性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四、教学方法

    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设想采用问题教学法

    和对比教学法,用层层推进的提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注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减少学生对新概念接受的困难,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交流——总结”的学习活动过程,同时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五、学法指导

    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

    对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对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要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六、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反函数解析式

    练习1:写出下列各题的关系式:

    (1) 正方形的周长C和它的一边的长a之间的关系

    (2) 运动会的田径比赛中,运动员小王的平均速度是8米/秒,他所跑过的路程s和所用时间t之间的关系

    (3) 矩形的面积为10时,它的长x和宽y之间的关系

    (4) 王师傅要生产100个零件,他的工作效率x和工作时间t之间的关系

    问题1:请大家判断一下,在我们写出来的这些关系式中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问题1主要是复习正比例函数的定义,为后面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打下基础。

    问题2:那么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其余两个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吗?

    通过问题2来引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请学生对比正比例函数的定

    义来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这不仅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对比和探究能力。

    例题1:已知变量y与x成反比例,且当x=2时,y=9

    (1) 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 当x=3.5时,求y的值

    (3) 当y=5时,求x的值

    通过对例1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来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在

    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在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时用到的“待定系数法”,先设反比例函数为,再把相应的x,y值代入求出k,k值的确定,函数解析式也就确定了。

    课堂练习:已知x与y成反比例,根据以下条件,求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1)x=2,y=3 (2)x= ,y=

    通过此题,对学生掌握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去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的学习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反馈。

    (二)探究学习1——函数图象的画法

    问题3:如何画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通过问题3来复习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主要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为学习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画法打下基础。

    问题4: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应该怎样去画呢?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仿照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的画法。

    设想的教学设计是:

    (1) 引导学生运用在画正比例函数图象中所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尝试,采用列表、描点、连线的方法画出函数 和 的图象;

    (2) 老师边巡视,边指导,用实物投影仪反映一些学生在函数图象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和学生一起找出错误的地方,分析原因;

    (3) 随后老师在黑板上演示画好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步骤,展示正确的函数图象,引导学生观察其图象特征(双曲线有两个分支)。

    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到双曲线这种比较特殊函数图象,设想学生可能会在下面几个环节中出错:

    (1) 在“列表”这一环节

    在取点时学生可能会取零,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代数的方法得出x不能为零。也可能由于在取点时的不恰当,导致函数图象的不完整、不对称。在这里应该要指导学生在列表时,自变量x的取值可以选取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的数,相应的就得到绝对相等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的函数值,这样可以简化计算的手续,又便于在坐标平面内找到点。

    (2) 在“连线”这一环节

    学生画的点与点之间连线可能会有端点,未能用光滑的线条连接。因而在这里要特别要强调在将所选取的点连结时,应该是“光滑曲线”,为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打下基础。为了使函数图象清晰明显,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尽量选取较多的自变量x的值和对应的函数值y,以便在坐标平面内得到较多的“点”,画出曲线。

    从而引导学生画出正确的函数图象。

    (3) 图象与x轴或y轴相交

    在这里我认为可以埋下一个伏笔,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为后面学习函数的性质打下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学习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不过,尽管多媒体的演示既快又准确,我认为在学生第一次学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过程中,老师还是应该在黑板上认真示范画出图象的每一个步骤,毕竟多媒体还是不能替代我们平时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巩固练习:画出函数 和 的图象

    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再次动手画出函数图象,改正在初次画图象时出现在一些问题。老师使用函数图象的课件,用屏幕显示的函数图象验证学生画出的函数图象的准确性。

    (三) 探究学习2——函数图象性质

    1、图象的分布情况

    问题5:请大家回忆一下正比例函数 的分布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提出问题5主要是起到巩固复习,为引导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情况打下基础。

    问题6:观察刚才所画的图象我们发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两个分支,那么它的分布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这一环节中的设计:

    (1) 引导学生对比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启发他们主动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分布情况,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

    (2)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进行教学,使用函数图象的课件试着任意输入几个k的值,观察函数图象的不同分布,观察函数图象的动态演变过程。把不同的函数图象集中到一个屏幕中,便于学生对比和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及对比,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与k的关系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3)组织小组讨论来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一条性质: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支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内;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支分别在第二、四象限内。

    2、 图象的变化情况

    问题7:正比例函数 图象的变化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提出问题7主要是起到巩固复习,为引导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打下基础。

    问题8: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否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呢?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

    (1)回顾反比例函数 和 的图象,通过实际观察;

    (2)根据解析式对行取值,比较x在取不同值时函数值的变化情况;

    (3)电脑演示及学生小组讨论,请学生给出结论。即这个问题必须分成两种情况讨论即当k>0时,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y的值则随着逐渐减小;当k<0时,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y的值也随着逐渐增大。

    (4)对于学生做出的结论,老师应该要给予肯定,同时可以提出:有没有同学需要补充的呢?若没有,则可以举例:当k>0,分别比较在第三象限x=-2,第一象限x=2时的y的值的大小,则以上性质是否依然成立?学生的回答应该是:不成立。这时老师再请学生做小结:必须限定在每一个象限内,才有以上性质成立。

    问题9:当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无限延伸时,它与x轴、y轴相交吗?为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可以结合刚才学生所画的错误图象,引导学生可以通过代数的方法分析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由分母不能为零,得x不能为零。由k≠0,得y必不为零,从而验证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当两个分支无限延伸时,可以无限地逼近x轴、y轴,但永远不会与两轴相交。随即强调画图时要注意准确性。

    (四) 备用思考题

    1、 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求a的取值范围

    2、

    (1) 当m为何值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 当m为何值时,y是x的反比例函数

    (五) 小结:

    初中数学最新教案设计方案3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感受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让学生体验自己努力得到结论的成就感,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数学.

    (三)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办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领悟中理解.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猜想和推理的能力.他们在小学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拼接),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另外,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法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和本节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巩固”的模式,选择引导探索法。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身观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 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3.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4.知识拓展,巩固深化5.感悟收获,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图片欣赏 勾股定理数形图 1955年希腊发行 美丽的勾股树 2002年国际数学 的一枚纪念邮票 大会会标设计意图:通过图形欣赏,感受数学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2)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设计意图: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产生于人的需要,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从而引出下面的环节.

    二、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1.等腰直角三角形(数格子)

    2.一般直角三角形(割补)

    问题一: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这样做利于学生参与探索,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问题二: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也有这个关系吗?(割补法是本节的难点,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不仅有利于突破难点,而且为归纳结论打下基础,让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通过以上实验归纳总结勾股定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归纳出勾股定理的雏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验了从特殊—— 一般的认知规律.

    三.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让学生解决开头情景中的问题,前呼后应,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增加学以致用的乐趣和信心.

    四、知识拓展巩固深化

    基础题,情境题,探索题.

    设计意图:给出一组题目,分三个梯度,由浅入深层层练习,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知识的运用得到升华.

    基础题: 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长为3,斜边为5,另一直角边长为X,你可以根据条件提出多少个数学问题?你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这道题立足于双基.通过学生自己创设情境 ,锻炼了发散思维.

    情境题: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也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探索题: 做一个长,宽,高分别为50厘米,40厘米,30厘米的木箱,一根长为70厘米的木棒能否放入,为什么?试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说明。

    设计意图:探索题的难度相对大了些,但教师利用教学模型和学生合作交流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五、感悟收获布置作业: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作业: 1、课本习题2.1     2、搜集有关勾股定理证明的资料.

    板书设计 探索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

    设计说明::1.探索定理采用面积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2.让学生人人参与,注重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一是学生在活动中的投入程度;二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表达水平.

    看完《多项式》数学教学设计有什么收获吗?欢迎分享给您的朋友及同学!

    相关热词搜索:多项式数学教学汇总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