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数和字母的运算》的教学设计盘点

    《数和字母的运算》的教学设计盘点

    时间:2021-08-22 23:57:1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很多学生及老师想知道《数和字母的运算》的教学设计的情况,小编整理了一些《数和字母的运算》的教学设计盘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数学教学,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和字母的运算》的教学设计五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数和字母的运算》的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五单元 简易方程 第1节 用字母表示数 52—5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能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数量关系或计算公式。

    3、使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 程,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

    4、 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和便利,感受符号化思想,培养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便写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生活中,我们都见过哪些字母?它们都代表什么呢? 学生自由汇报 结合课件出示你们看,字母不仅和生活密切相连,简洁地表示一些特定的名称、场所或标志,而且在数学王国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习例1

    (1)彤彤11岁对吗?老师比刚才这位同学大30岁。(幻灯片)现在你知道老师几岁吗?怎么算的?

    (2)当彤彤1岁时,2岁, 6岁,18岁时老师多大? 怎样才能用一个概括的式子简明地把你们的年龄,和任何一年老师的年龄都表示出来呢?

    (3)你怎么想,就怎么写。自己开动脑筋。 学生思考交流 师:当a是一个具体岁数时,a+30 表示什么?

    (4)比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老师的年龄,不仅简单明了,而且具有一般性。a+30 随着a的变化而变化,它们之间是一一对应的。

    (5)字母的取值范围: 师:根据你的经验,可以是哪些数?

    (6)代入求值 当彤彤11岁时,老师的年龄是多岁?

    (7)小结例1:

    2、自学例2

    (1)课件:航天知识

    (2)看书例2,思考问题,自主学习。

    (3)课件:

    自学提示:

    1、说说省略乘号的习惯写法。幻灯片

    2、6x表示什么?

    3、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

    4、例1中a与例2中x,表示的数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4)课件:为什么人到月球上举重是地面的6倍。

    (5)、汇报:

    (6)、小结:用字母表示数6x,a+30非常简洁概括,有一般性,含字母的式子即表示一种数量关系,也表示一个量,取值范围由实际情况所决定。这就是代数学。

    (7)课件,韦达简介

    三、快乐儿歌,新知延续

    1、数青蛙 歌曲 填空,说出数量关系,拍手齐说。

    2、趣味练习,巩固知识 课件:练习判断,填空

    3、拓展知识 :感知用字母表示计量单位(自学提高)

    4、作业设计:

    课下同学们可以搜集一些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字母。

    四、谈收获,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呢? 用字母可以表示数,含有字母的式子也可以表示数量间的关系。

    简明概括,便于应用。你喜欢用字母表示数吗?(喜欢)如果教师对你们今天的表现打一个分——“A”你认为属于你的A应该表示多少?同学们说得真好。

    字母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是密切相关的,希望同学们做一个有心之人,能够发现数学中更多的奥秘!

    《数和字母的运算》的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教材P44-P46例1-例3 做一做,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并能初步应用公式求周长、面积。

    3.使学生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过程,体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渗透求未知数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热爱数学知识的积极情感,沟通算数知识与代数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去认真的观察思考,就会发现很多的知识。大家看,老师在生活中找到一些这样的字母,你们知道它们都代表了什么吗?(利用生活中的经验把学生带入数学。)

    课件出示:CCTV KFC NBA QQ (中国中央电视台 肯德基 美国男子篮球联赛 腾迅聊天工具)

    大家想想,用这些字母来代替这些名称有什么样的好处?

    (简单好记。渗透用字母表示的优越性)

    其实,这样的字母不仅仅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我们在数学的世界里也经常会用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投影出示例1:(探秘)

    (1)观察第一组三角形中的数字,你有什么发现?

    (都是按规律排列的,三角形两底角的数字之和等于顶角上的数字)

    那么图中的符号表示什么数字呢?(指名口答)

    问:每行图中的数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指名口答)

    (2)尝试练习:想一想、填一填(课件出示)

    ①2、4、6、c、10、12 c=( )

    ②b+ b + b=24 b=( )

    ③a×5=40 a=( )

    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不同的字母可以表示相同的数)。提问请学生思考回答:这几小题中,要求的未知数表示的方法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都

    是用一些符号或字母来表示的)

    师: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

    问:你还见过那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如:扑克牌,行程A、B两地,C大调??。

    2、教学例2

    (1)a×b=b×( )

    a+b=( )+( )

    (课件出示)

    师:你怎么想到要填a,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我是根据乘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的交换律来填的。

    师:如果用a、b、c来表示三个数,你们能用字母表示出其它运算定律吗?

    学生尝试写,后汇报展示。

    (2)你们认为用字母来表示运算定律有什么好处?

    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运算定律,你会把它们表示出来吗?

    同桌之间先说一说运算定律是怎么样的,如何用字母表示出来,然后指名汇报。

    师:我们用字母表示出这些运算定律,你有什么体会?

    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明确: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3)让学生看书45页的“你知道吗?”然后汇报字母还可以表示哪些计量单位。

    3.教学简写

    (1)师:观察6×X,你们发现了什么?(X和×长的很象),因为这个,在数学王国里曾经引发过一场风波:一天早朝上,乘号对国王说:“国王,我和X长的太象了,您得想个办法把我们区分开来呀。”国

    王下令:“+”“-”“÷”先行退朝,“×”号留下下议事。第二天,国王宣布了以下规定:(多媒体出示)

    ①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省略乘号时,一般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如:a×b=a.b=ab,4×a=4.a =4a ②两个相同字母相乘时,可以写成以下形式:如:a×a=a.a=a2 读作:a的平方,表示2个a相乘。

    ③当数字1与字母相乘时,1也省略不写。如:1×m=m (2)学生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国王的规定:

    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

    组长组织,要求每个组员都要发表意见。

    记录员记录学习过程。

    4、阶段练习

    1、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2、小小审判官。

    ⑴6+a可以简写作6a。 ( )

    ⑵6×4可以简写作6.4 ( )

    ⑶x2与2 x所表示的意义相同。( )

    5、教学例3。

    今天我们跟字母成了好朋友,其实以前也和字母打过交道,比如计算公式。

    回顾:你们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学过的计算公式吗?

    如果周长用字母C表示,面积用字母S表示,边长用字母a表示,你会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吗?

    C= S= 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吗?那能不能用字母它们呢?真自信。好!下面请大家写在练习本上。

    反馈:说说表示的是什么计算公式?师:你们能利用这些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吗?试一试。

    出示例题:你能利用公式计算下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吗?(黑板贴出正方形纸片)

    师:6㎝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表示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

    师:你们能求出它的面积和周长吗?

    (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来做,其余学生在下面练习)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做得怎么样?

    生1:我认为做得比较可以。

    生2:我认为他的面积单位应写成㎝2,不应写成㎝。

    师: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师:“利用公式计算”就是要求我们在计算时先写出公式,然后把字母表示的数值代入公式进行计算。

    三、轻松一刻,发展提高。

    (一)数青蛙

    同学们学得真好,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

    (课件):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 )只眼睛( )条腿;

    3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

    ( )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我们先试着读一读。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这首儿歌吗?

    (二)练兵营

    填空

    1、用a、b、c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表示成( )。

    2、用字母a表示苹果的单价,b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那么 c=( ),b=( )。

    3、一个等边三角形,每边长a米。它的周长( )米。

    4、一辆汽车t小时行了30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 )千米。李师傅每小时加工40个零件,加工了a小时,一共加工了( )个。

    5、5x+4x=( )

    8y-y=( )

    7x+7x+6x=( )

    7a×a=( )

    15x+6x=( )

    5b+4b-9b=( )

    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a2与( )相等。

    (1)a×2 (2)a+2 (3)a×a 2、2x一定( )x2。

    (1)大于

    (2)小于

    (3)等于

    (4)不能确定

    3、丁丁比昕昕小,丁丁今年a岁,昕昕今年b岁,2年后丁丁比昕昕小( )岁。

    (1)2 (2)b-a (3)a-b (4)b-a+2 4、当a=5、b=4时,ab+3的值是( )。

    (1)5+4+3=12 (2)54+3=57 (3)5×4+3=23

    四、走进名人屋

    最早使用字母来表示数的人是法国数学家韦达,韦达一生致力于对数学的研究,作出很多重要贡献,成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自从韦达系统使用字母表示数后,引出了大量的数学发现,解决很多古代的复杂问题。

    师:看了介绍你想对韦达说点什么吗?

    生1:韦达,我要对你说,你的智慧真是不可限量。

    生2:韦达真伟大,你发明的用字母表示数使人类生活和学习方便了许多,谢谢你!

    师:你们想不想像韦达一样将来做一个成功的人?

    师:那好,老师这里就有一个成功秘诀,想不想知道。

    课件出示:A=x+y+z 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

    师:看了这个公式,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我知道了只要艰苦劳动,掌握了方法,少说空话,就能成功。

    师:说得真好,只要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掌握好正确的方法,刻苦努力,少说空话,一定能够取得成功!祝你们早日成功!

    五、课堂小结,质疑评价。

    阅读课本第44-46页。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这节课你们有收获吗?你们有收获就是老师今天的收获。谁来说说你收获些什么?最成功的地方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第49页练习十第1、2、3题

    《数和字母的运算》的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课本第52~5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并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2.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渗透符号化思想。

    3.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代数符号表示的简洁性,从而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难点:

    理解字母表示数既可表示数量,也可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当你的妈妈又在你的耳边唠叨时,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回答:“妈,你这都说过n遍了!”还有,你跟你的同学炫耀时说过这样的话吗?“这游戏我n年前就已经玩过了!”

    那这里的n表示多少呢?

    它是一个不能确定的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二、展示情境,引导探究

    (一)出示教材例1的情境图。

    讲讲从情境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二)出示表格。

    小红的年龄/岁

    爸爸的年龄/岁

    1


    5


    10


    ……

    ……

    1.将表格补充完整(列出算式和求出结果)。

    2.表格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3.你能通过一个简明的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用字母 表示小红的年龄)?

    4.交流式子,进行比较。

    5.想一想, 可以是哪些数?可以是200吗?

    (三)代入解题

    设问:当小红的年龄 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

    三、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一)出示教材例2的情境图。

    (二)出示问题。

    1.将表格补充完整。

    在地球上能举起

    物体的质量/kg

    在月球上能举起

    物体的质量/kg

    1


    5


    10


    ……

    ……

    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

    3.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1)出示如下情境图。

    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请将你的式子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来。

    (2)求出例2情境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3)完成例2“做一做”。

    四、应用新知,巩固拓展

    (一)看图填一填。

    (二)算一算。

    小红买了9本笔记本,每本 元,共需要多少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如果每本笔记本8元,小红付钱后找回了28元,那她总共付了多少元?

    如果她付出相同的钱,却只找回了1元,那么笔记本一本多少元呢?

    (三)解决问题。

    客车的速度是 千米/时,货车的速度是65千米/时,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后相遇。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

    (2)当 时,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数和字母的运算》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知道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数量,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

    2、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能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让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优点,渗透符号化思想。

    教学重点: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儿歌引入:

    学生初步体会字母具有的概括性。

    同学们都熟悉这样一首儿歌吧:

    1只青蛙1张嘴,

    2只青蛙2张嘴,

    3只青蛙3张嘴,

    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你能用一句话表示这首儿歌吗?

    学生汇报:

    二、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意义:

    1、妈妈和淘气比年龄:

    学生初步体会妈妈年龄和淘气年龄的关系:

    淘气1岁,妈妈比你大26岁,妈妈的年龄怎么表示:

    淘气2岁,妈妈比你大26岁,妈妈的年龄怎么表示:

    如果淘气的年龄为a岁,那么妈妈的年龄是多少岁呢?怎么表示:

    2、摆图形:

    学生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意义:

    出示图形:摆一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摆10个呢?摆a个呢?

    生发现寻找规律能帮助我们更快地解决问题,从而产生寻求规律的必要性。为了简洁、清晰地表示规律,需要引入字母,用a代表摆任意的三角形。

    生列式:师强调a×3的写法。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练习:试一试:

    第一题:回到刚开始的儿歌,老师再添两句。

    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首儿歌吗?为什么?

    第二题:哈雷彗星这道题是难点,学生容易错,让学生说出为什么。

    用字母既可以表示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还可以表示什么?(计算公式)你能举例说明吗?

    练习第三题:

    还可以表示什么?(运算定律)你能举例说明吗?

    练习第四题:

    四、总结:揭示课题,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吗?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什么地方用到用字母表示数。

    《数和字母的运算》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2、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经历抽象概括(即符号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儿歌导入

    师:有一首儿歌我相信大家都知道,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那么,两只青蛙几张嘴?三只呢?

    【课件出示】

    1只青蛙 1张嘴

    2只青蛙 2张嘴

    3只青蛙 3张嘴

    4只青蛙 4张嘴

    …… ……

    师:相信大家还能说下去。但老师现在想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列数有什么特点?

    生1:前面是1,后面也是1;前面是2,后面也是2,……

    生2:前面的数和后面的数一样的。

    师:前面的数表示什么? (青蛙的只数)

    后面的数表示什么? (有多少嘴)

    生:青蛙的只数等于嘴的数量。

    师:那n只青蛙有多少张嘴?

    【课件出示】n只青蛙n张嘴

    生:因为嘴的张数和青蛙的只数是相等的。

    师:在这里,n可以表示很多数,可以是1,2,3,也可以是100,1000,等等。看来用字母表示数真的很方便。这里我们很容易就看出青蛙的数量和嘴的数量是相等的。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

    【板书:用字母表示数】

    二、拓展探究

    情境一:摆小棒

    师:摆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3根)可以这样列式:1 3

    如果你想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怎样列式?如果这样摆3个呢?4个呢?

    生:摆2个三角形用小棒根数为2 3

    摆3个三角形用小棒根数为3 3

    摆4个三角形用小棒根数为4 3

    【板书】三角形的个数 小棒根数

    1 1 3

    2 2 3

    3 3 3   …… ……

    师:仔细观察,再思考,若摆a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呢?【板书:a】

    生1:三角形的个数 3就是小棒的根数

    生2:摆a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为a 3【板书:a 3】

    师:在这里,字母a可以表示那些数?

    生:a可以是1,2,3,……,100……,1000,……

    师:这些数我们叫做自然数,刚才的1 3,2 3,3 3,……,这么多的算式,只用a3就把刚才的式子的式子表示清楚了,看来字母用字母表示数真的变简单了,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

    师:在数学中,我们用更简单的方法来表示a 3。请同学翻开书本86页,看看最上面小博士说的话.【板书】 a 3=3 a=3·a=3a

    师:观察,能简便的是哪种运算符号?

    生:乘号。

    情境二:妈妈的年龄

    (1)师:上个星期日就是母亲节,我们的朋友淘气出了一个与妈妈有关的问题给大家。

    课件出示:

    淘气说:妈妈比我大26岁。那么当我1岁时,妈妈几岁?2岁时,妈妈几岁?3岁时?

    【板书】

    淘气年龄/岁

    妈妈年龄/岁

    1

    1+26

    2

    2+26

    3

    3+26

    ……

    ……

    师:观察妈妈和淘气的年龄,什么在变,什么不变?  生:1,2,3,淘气的年龄在变,妈妈的年龄中+26没有变。

    师:为什么1,2,3会变化,而+26不变呢?

    生:说明淘气在长大,年龄变化了。妈妈比淘气大26岁是不会变的。

    师:上面的每个数和式子只能表示妈妈和淘气某一年的年龄,如果我们用字母x来表示淘气任意一年的年龄,那么妈妈的年龄该怎样表示?   生:x+26

    师:x+26中还可以看出妈妈与淘气的年龄差是——生:26。

    师:x+26不仅可以表示妈妈的年龄,还可以看出妈妈与淘气的年龄差是26。

    淘气:你觉得x会是哪些数?

    生可能会随便说一个数字,教师随机应变。

    小结:取值要符合生活实际。

    (2)小组合作

    师:淘气比妈妈小26岁,当妈妈27岁时,淘气的年龄?28岁时?29岁时?请你根据之前的列表方法,用自己喜欢的字母来表示淘气的年龄。

    鼓励学生先思考,再参照黑板上的表格进行列表解答淘气的年龄。

    妈妈年龄/岁

    淘气年龄/岁

    27

    27-26

    28

    28-26

    29

    29-26

    30

    30-26

    y

    y-26

    师:在这里y可能是哪些数?  师:字母变了,字母的式子变了。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没有变化。年龄差还是26岁。数学就是研究千变万化中不变的规律。

    三、回顾总结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也明白用字母表示数会给我们带来方便,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但可以表示某一数量,还能从中看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我们来试一试用字母表示数。

    【试一试】

    1.面式子能简写的用简便方法表示

    x-5 1 b x y 9+3 c 4 4

    2. 1只手有5个手指;

    2只手有10个手指;

    n只手有 个手指。

    3. 我们每76年才见到一次哈雷彗星 ,在公元s年出现后,下一次出现将是公元 年。当s=1986时,再一次出现将是公元 年。

    4.如果用C表示正方形的周长,a表示边长,那么正方形周长公式可以写作:

    四、再次感受字母“简”

    1.用字母表示学过的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2.用字母表示你学过的运算律

    五、巩固练习

    师:完成作业纸(即书本练一练第1、2题)

    教学设计的优劣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题模板,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题模板1

    教学设计

    题目:《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考生姓名:赵春丽 设计科目:数学

    学 号: 41005211 专业班级:数学四班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学科:数学 年级:高二 课题名称:等差数列

    一、课程说明

    (一)教材分析:此次一对一家教所使用教材为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辅导内容为第一章第二节等差数列。前一节的内容为数列,学生已初步了解到数列的概念,知道什么是首项,什么是通项等等。以及了解到什么是递增数列,什么是递减数列。通过第一节的学习的铺垫,可以让学生更自主的探究,学习等差数列。而我也是在这些基础上为她讲解第二节等差数列。(二)学生分析:此次所带学生是一名高二的学生。聪明但是不踏实,做题浮躁。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靠,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分析能力较弱,解题思路不清。每次她遇到会的题,就快快的草率做完,总会有因马虎而犯的错误。遇到稍不会的,总是很浮躁,不能冷静下来慢慢思考。就由略不会变成不会。但她也是个虚心听教的孩子,给她讲课,她也会很认真地听讲。(三) 教学目标:

    1.通过教与学的配合,让她能够懂得什么是等差数列,以及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通过对公式的推导,让她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以及学会自己对公式的推导。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3.在教学中让她通过对公式的推导来明白推理的艺术,并且培养她学习,做题条理清晰,思路缜密的好习惯。

    4.让她在学习,做题中一步步抽丝剥茧,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她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培养她对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耐心地解决问题。

    5.让她在学习中发现数学的独特的美,能够爱上数学这门课。并且认真对待,自主学习。 (四) 教学重点:1.让学生正确掌握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以及其性质。并能独立的推导。

    2.能够灵活运用公式并且能把相应公式与题相结合。

    (五) 教学难点:

    1.让学生掌握公式的推导及其意义。 2.如何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相应的题中。

    二、课前准备

    (一) 教学器材

    对于一对一教教采用传统讲课。一张挂历。

    (二) 教学方法

    通过对生活中的有规律数据的观察来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前一节所学,思考有什么规律。从生活中着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并能更积极地学习。让学生先独立的思考,不仅能让她对所学知识映像更为深刻,并且培养她的缜密思维。让她回答后,我再帮助她纠正,并且让她提出心中所虑。经过我给她讲完课后,让她回答自己先前的疑虑。并且让她自己总结,得出结论。最后让她勤加练习。以一种“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学习知识—解答问题—得出结论—强加训练”的模式方法展开教学。

    (三) 课时安排

    课时大致分为五部分:

    1.联系实际提出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2.以我教她学的模式讲授相关章节知识。

    3.让学生练习相关习题,从所学知识中找其相应解题方案。 4.学生对知识总结概括,我再对其进行补充说明。 5.布置作业,让她课后多做练习。

    三、课程设计 (一) 提出问题 【引入】根据我们的挂历上,一个月的日期数。通过观察每一行日期和每一列日期它们有什么规律?

    思考 1) 2) 3) 1,3,5,7,9.......

    2,4,6,8,10.......

    6,6,6,6,6......

    这些每一行有什么规律?

    (二) 分析问题并讲解

    1.通过观察每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相差为同一个常数。再结合前一节所学数列的定义总结出“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为同一个常数,我们称这样的数列为等差数列。”并且得出“这个常数为等差数列的公差。”

    2.设首项为 a1 ,公差为d。由思考题 1) 2) 3)可观察出什么?由学生通过她的发现来推导总结出

    an?a1?(n?1)d?nd?(a1?d

    3.通过分析通项公式的特点,做下题(学生自己分析,思考来做。)例:已知在等差数列{an}中,a5??20,a20??35,试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通过学生做题再分析总结,用详细的语言讲解总结等差数列的性质: 等差数列{an},{bn} 1)

    an?a1an?amd??(n?m?1,n,m?N?)。

    n?1n?m2) 若m?n?p?q(m,n,p,q?N?)

    p?q则2an?ap?aq。 则am?an?ap?aq(反之不真)。 3) 若m?n,2m?4)am,am?k,am?2k,am?3k,??,am?nk也构成等差数列,公差为kd。

    5) a1?a2???am,am?1?am?2???a2m,a2m?1?a2m?2???a3m,?也构成等差数列,其公差为md。

    26) 数列{can差数列。 7)

    ?d}为等差数列,{an?bn},{?an??bn??}为等a1?an?a2?an?1?a3?an?2???ak?an?1?k

    让学生根据所讲性质做练习题 练习: 1) a1?a4?a7?15,a2a4a6?45

    {an}为等差数列,求an?

    2) 已知等差数列{an} , a1?33,a7?75

    求a2,a3,a4,a5,a6及an?

    4.由以上公式,性质,让学生总结。讲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并且掌握数列的递增,递减与公差d的关系。 5.总结,串讲当日所学

    给出题目:1?2?3?4??98?99?100 让她求其和Sn,并思考如何快速计算?

    (三) 布置作业

    1.总结当日所学。 2.做练习册上章节习题。

    3.根据当日所学以及课上所讲求 的思考题,找出快速运算方法,并引导预习等差数列前n项和。

    四、设计理念

    以一种最简便,易懂的方式让学生来学习,一切以让学生正确掌握知识,并能正确运用为理念。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和家教老师的积极性为理念来设计。

    五、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教程内容较难,是下一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铺垫。此节课学习通过联系实际,把数学融入到生活中,从生活中探究学习数学。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她先独立思考总结,再由我给她正确讲解总结,然后再让她做相应练习题,课后再认真总结。这样可以加强她学习的主动性,更有利于她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这种方法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她从自主学习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她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她更深刻的了解知识内涵,巩固所学。使她能灵活运用所学。

    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题模板2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函数的奇偶性

    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是对函数概念的深化.它把自变量取相反数时函数值间的关系定量地联系在一起,反映在图像上为: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像关于坐标原点成中心对称.这样,就从数、形两个角度对函数的奇偶性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教材首先通过对具体函数的图像及函数值对应表归纳和抽象,概括出了函数奇偶性的准确定义.然后,为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举出了奇函数、偶函数、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和非奇非偶函数的实例.最后,为加强前后联系,从各个角度研究函数的性质,讲清了奇偶性和单调性的联系.这节课的重点是函数奇偶性的定义,难点是根据定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函数,让学生经历奇函数、偶函数定义的讨论,体验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其抽象的概括能力.

    2.理解、掌握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奇函数和偶函数图像的特征,并能初步应用定义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3.在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抽象概括能力,体验数学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 任务分析

    这节内容学生在初中虽没学过,但已经学习过具有奇偶性的具体的函数:正比例函数y=kx,反比例函数,(k≠0),二次函数y=ax,(a≠0),故可在此基础上,引入奇、偶函数的概念,以便于学生理解.在引入概念时始终结合具体函数的图像,以增加直观性,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为阐述奇、偶函数的几何特征埋下了伏笔.对于概念可从代数特征与几何特征两个角度去分析,让学生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域是关于原点对称的非空数集;对于在有定义的奇函数y=f(x),一定有f(0)=0;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有f(x)=0,x∈R.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矛盾概念———非奇非偶函数.关于单调性与奇偶性关系,引导学生拓展延伸,可以取得理想效果.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景

    1.观察如下两图,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两个函数图像有什么共同特征?

    (2)相应的两个函数值对应表是如何体现这些特征的?可以看到两个函数的图像都关于y轴对称.从函数值对应表可以看到,当自变量x取一对相反数时,相应的两个函数值相同.

    对于函数f(x)=x,有f(-3)=9=f(3),f(-2)=4=f(2),f(-1)=1=f(1).事实上,对于R内任意的一个x,都有f(-x)=(-x)2=x2=f(x).此时,称函数y=x2为偶函数.

    2.观察函数f(x)=x和f(x)= 的图像,并完成下面的两个函数值对应表,然后说出这两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特征.

    22可以看到两个函数的图像都关于原点对称.函数图像的这个特征,反映在解析式上就是:当自变量x取一对相反数时,相应的函数值f(x)也是一对相反数,即对任一x∈R都有f(-x)=-f(x).此时,称函数y=f(x)为奇函数.

    二、建立模型

    由上面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建立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 1.奇、偶函数的定义

    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作奇函数.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作偶函数.

    2.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如果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2)=f(2),那么f(x)是偶函数吗? (f(x)不一定是偶函数)

    (2)奇、偶函数的图像有什么特征?

    (奇、偶函数的图像分别关于原点、y轴对称) (3)奇、偶函数的定义域有什么特征? (奇、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三、解释应用 [例 题]

    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注:①规范解题格式;②对于(5)要注意定义域x∈(-1,1].

    2.已知: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是奇函数,当x>0时,f(x)=x(1+x),求f(x)的表达式.

    解:(1)任取x<0,则-x>0,∴f(-x)=-x(1-x),

    而f(x)是奇函数,∴f(-x)=-f(x).∴f(x)=x(1-x).

    (2)当x=0时,f(-0)=-f(0),∴f(0)=-f(0),故f(0)=0.

    3.已知:函数f(x)是偶函数,且在(-∞,0)上是减函数,判断f(x)在(0,+∞)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先结合图像特征: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猜想f(x)在(0,+∞)上是增函数,证明如下:

    任取x1>x2>0,则-x1<-x2<0.

    ∵f(x)在(-∞,0)上是减函数,∴f(-x1)>f(-x2). 又f(x)是偶函数,∴f(x1)>f(x2).

    ∴f(x)在(0,+∞)上是增函数.

    思考:奇函数或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区间上的单调性有何关系?

    [练 习]

    1.已知:函数f(x)是奇函数,在[a,b]上是增函数(b>a>0),问f(x)在[-b,-a]上的单调性如何.

    2.f(x)=-x3|x|的大致图像可能是(

    )

    3.函数f(x)=ax2+bx+c,(a,b,c∈R),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1)函数f(x)是偶函数.(2)函数f(x)是奇函数.4.设f(x),g(x)分别是R上的奇函数和偶函数,并且f(x)+g(x)=x(x+1),求f(x),g(x)的解析式.

    四、拓展延伸

    1.有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吗?若有,有多少个? 2.设f(x),g(x)分别是R上的奇函数,偶函数,试研究:(1)F(x)=f(x)·g(x)的奇偶性. (2)G(x)=|f(x)|+g(x)的奇偶性.

    3.已知a∈R,f(x)=a- ,试确定a的值,使f(x)是奇函数.

    4.一个定义在R上的函数,是否都可以表示为一个奇函数与一个偶函数的和的形式?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题模板3

    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

    ( 第一课时)

    一. 教材分析。

    (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

    (5),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

    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2)从知识的体系来看:“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是“等差数列及其前 n 项和”与“等比数列”

    。 内容的延续、不仅加深对函数思想的理解,也为以后学数列的求和,数学归纳法等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 1)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与方法,等比数列的概念与通项公式。

    ( 2)教学对象:高二理科班的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 , 表现欲较强 ,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

    刻,因而片面、不够严谨。

    (3)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 学生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

    n 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

    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

    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

    q = 1 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

    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

    基础上,并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向学生渗透特殊到一般、类

    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的

    ---

    -

    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从探索中获得成功的

    体验,感受数学的奇异美、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

    简洁美。

    四.重点 , 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及公式应用中

    q 与 1 的关系 。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是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前提, 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呢?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 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这个观点从教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与他人(在教师指导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协作,主动建构而

    获得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因此,本节课采用了启发式和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愉快地自觉学习,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探索等步骤,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论证后得到一般性结论,形成完整的数学模型,再运用所得理论和方法去解决问题。一句话:还课堂以生命力,还学生以活力。

    六.课堂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时间设定:

    3 分钟)

    [ 利用投影展示 ] 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

    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

    64 个方格上,第一格放

    1 粒小麦,第二

    格放 2 粒,第三格放 4 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

    64 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

    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

    [设计这个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故事内容紧扣本节

    课的主题与重点 ]

    ---

    -

    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西萨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

    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 1

    2

    222

    326

    3(二)师生互动,探究问题 [5 分钟 ] 提出问题 2:1+ 2+ 2 + 2 +

    23

    +2

    63

    究竟等于多少呢 ?

    ) 有学生会说:用计算器来求(老师当然肯定这种做法,但学生很快发现比较难求。 提出问题3:同学们,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和式有什么特征?(学生会发现,

    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 2

    倍)

    提出问题 4:如果我们把每一项都乘以

    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那么我们若在此等式两边同以

    得到另一式:

    [ [ 利用投影展示 ]

    ...S6463 1 2 2

    2

    3

    2

    2.........(1)

    2S64 22 2

    2

    3

    2

    46

    42.......(2)

    比较( 1)(2 )两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经过比较发现:( 1)、( 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

    提出问题 5:将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消去了,得到什么呢?。(学生会发现:

    S 64

    26

    41

    [ 这五个问题的设计意图:层层深入,剖析了错位相减法中减的妙用,使学生容易接受为什么要错

    位相减,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也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的神奇

    ]

    这时,老师向同学们介绍错位相减法,并

    提出问题 6:同学们反思一下我们错位相减法求此题的过程,为什

    么( 1)式两边要同乘以 2 呢?

    [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错位相减法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也为探究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

    做好铺垫 ]

    (三)类比联想,解决问题。 [ 时间设定: 10 分钟 ]

    提出问题 7: 设等比数列 a a n 的首项为1, 公比为 q, 求它的前项和 Sn

    即 S n a1 a2 a3

    a

    n

    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 讨论交流,老师巡视课堂,发现有典型解法的,叫同

    学板书在黑板上。

    [ 设计意图:从特殊到一般 ,从模仿到创新 , 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能力提高,让学生在探索过程

    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 ]

    ---

    2,

    -

    (四)分析比较,开拓思维。 [ 时间设定: 5 分钟 ]

    将不同的的方法进等行比分析数评列价。{根an据},学公生比的为认识q状,况它,的可前能有n如下项几和种方法:

    错位相减法 1:

    S

    n

    aa1 q a q

    21

    1

    a q

    n 2

    a q

    n 1

    1

    qSn

    a1 q a1q

    2

    (1 q)Sn a1等比数列

    a1 q a1q a1 qna1q

    n2n1n

    错位相减法2{ an },公比为

    a2 a2

    q

    ,它的前 n 项和

    Sn a1

    qS n

    a3 a3

    a n 1a

    an an

    n 1

    an q

    (1 q ) Sna1 an q

    等比数列 {an },公比为

    ,它的前 n 项和

    提出公比 q

    qSn a

    1a2 a3

    2S a a q a q

    n

    1

    1

    aa1

    n 1n

    a q

    1

    1

    n2

    a q

    1 1

    n1

    1 1

    a

    1

    q(a a q

    1a q

    n 1n

    n

    3a q )

    n2

    aq

    ( Sn

    a1q )

    (1 q)Sn

    a1 a1 q累加法

    等比数列 { an },公比为 ,它的前 n 项和

    q

    aa

    n 1

    Sn a1 a2 a3

    n

    a2 a3 a4 an a2 a3

    a1 q a2 q a3 q

    an 1q

    an q( a1 a2 a3

    an 1 )

    Sn a1 q( Sn an )

    (1 q)Sn a1anq

    可能也有同学会想到由等比定理得

    ---

    -

    Sn a1 a2 a3

    a2 a3

    a1 a2 a2 a3

    an

    aaan an

    n 1

    q

    q

    即 a1 a2 San n 1

    1 an q Sn

    (1 q)Sn a1 anq

    【设计意图:共享学习成果,开拓了思维,感受数学的奇异美 (五).归纳提炼,构建新知。 [ 时间设定: 3 分钟 ]

    提出问题 8: 由

    (1- q)s = aq

    1? q 1 时是什么数列?此时 Sn ?

    【设计意图:通过反问精讲,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完善知识结构,增强思维的严谨性】

    .

    提出问题 9: 等比数列的前 n项和公式怎样 ?

    a1 (1 q )

    n

    , q 1

    a1 an q

    Sn1 学生归纳出 Sn

    , q 1

    1 q

    na1, q 1 q

    na1 , q 1

    【设计意图: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数学思想,加深对公式特征的了解 (六)层层深入,掌握新知 。[ 时间设定: 15 分钟 ]

    基础练习 1已知 an 是等比数列 , 公比为 q

    (1)若a=,q=,则S 1 3

    3n(2).则a1

    2, q 1,则Sn

    练习 2 判断是非

    n 2 1

    1 (1 2 )

    n(1).1-2+4-8+16-

    + -2

    2 3

    n

    1 ( 2)

    n

    1 (1 2 )

    (2).1 2

    2

    2

    2

    2

    3

    8

    1 2

    8a(1 a )

    1 a

    (3).a a

    a

    a

    【设计意图:通过两道简单题来剖析公式中的基本量.进行正反两方面的“短、浅、快” 练习.通

    ---

    -

    过总结、辨析和反思,强化公式的结构特征. 】

    例 1 已知数列 an 是等比数列 , 完成下表

    题号 a1 (1) 1/2 (2) 27 q 1/2 2/3

    n

    8

    an

    Sn

    8

    ( ) -2 -96

    -6

    33【设计意图:渗透方程思想 .通过公式的正用和逆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求二 ”的题型 】

    .掌握公式中 ”知

    练习 3:求等比数列 1, 1 , 1 , ,

    2 4 8 16

    1 1 1

    11前 8 项和;

    63

    变式 1、等比数列 2 , 4 , 8 ,16,

    前多少项的和是 64 ;

    111变式 2、等比数列

    , , 1 , , 求第 5 项到第 10 项的和;

    2 4 8 16

    变式 3、等比数列 a,a,a,

    2

    3a, 求前 2n 项中所有偶数项的和。

    n

    (先由学生独立求解,然后抽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讲评学生完成情况,寻找学生中的闪光

    点,给予热情表扬。 )

    【设计意图:变式训练 ,深化认识,增加思维的梯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能力,渗透转化思

    想】.

    练习 4

    有一位大学生毕业后到一家私营企业去工作,试用期过后,老板对这位大学生很欣赏,

    有意留下他,就让这位大学生提出待遇方面的要求,这位学生提出了两种方案让老板选择,其一:

    工作一年,月薪五千元;其二:工作一年,第一个月的工资为

    20 元,以后每个月的工资是上月工资

    的 2 倍,此时,老板不假思索就选择了第二种方案,于是他们之间就订了一个劳动待遇合同。请你分析一下,老板的选择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七)总结归纳,加深理解。 [ 时间设定: 2 分钟 ]

    (1)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是什么?应用时要注意什么? (2)用什么方法可以推导了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设计意图:形成知识模块,从知识的归纳延伸到思想方法的提炼,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八)课后作业,巩固提高。 [ 时间设定: 1 分钟 ]

    必做:( 1)P66练习 1

    ---

    -

    研究性作业:请上网查阅“芝诺悖论”

    选做:求和: 1 2 2 22 3 23 4 24

    n

    2n

    【设计意图:为了使所有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布置了“必做题”

    ;“选做题”又为学有余力者留有自

    .】 由发展的空间,布置了“探究题”以利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立足课本,着力挖掘,设计合理,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兴趣,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中,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被动答题走向主动探究。在教学思想上既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还特别突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探究

    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体验求知的乐趣。

    ---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题模板4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想要提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相关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是必要的准备工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

    1.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解决知道中的三个,求另外一个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1.等差数列的概念;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投影片1张

    (I)复习回顾

    师:上两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这两个公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看一些例子。(放投影片)

    (Ⅱ)讲授新课

    师:看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2,3,4,5,6; ①

    10,8,6,4,2,…; ②

    生:积极思考,找上述数列共同特点。

    对于数列①(1≤n≤6);(2≤n≤6)

    对于数列②-2n(n≥1)(n≥2)

    对于数列③(n≥1)(n≥2)

    共同特点:从第2项起,第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师:也就是说,这些数列均具有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列,我们把它叫做等差数。

    一、定义:

    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空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如:上述3个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它们的公差依次是1,-2, 。

    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师: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若一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

    若将这n-1个等式相加,则可得:

    即:即:即:……

    由此可得:师:看来,若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

    如数列①(1≤n≤6)

    数列②:(n≥1)

    数列③:(n≥1)

    由上述关系还可得:即:则:=如:三、例题讲解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解:(1)由n=20,得(2)由得数列通项公式为:由题意可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401=-5-4(n-1)成立解之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

    (Ⅲ)课堂练习

    生:(口答)课本P118练习3

    (书面练习)课本P117练习1

    师:组织学生自评练习(同桌讨论)

    (Ⅳ)课时小结

    师:本节主要内容为:①等差数列定义。

    即(n≥2)

    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n≥1)

    推导出公式:(V)课后作业

    一、课本P118习题 1,2

    二、1.预习内容:课本P116例2P117例4

    2.预习提纲:

    ①如何应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②等差数列有哪些性质?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2】

    明确排列与组合的联系与区别,能判断一个问题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能运用所学的排列组合知识,正确地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学前准备

    复习:

    1.(课本P28A13)填空:

    (1)有三张参观卷,要在5人中确定3人去参观,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

    (2)要从5件不同的礼物中选出3件分送3为同学,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

    (3)5名工人要在3天中各自选择1天休息,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

    (4)集合A有个 元素,集合B有 个元素,从两个集合中各取1个元素,不同方法的种数是 ;

    二、新课导学

    ◆探究新知(复习教材P14~P25,找出疑惑之处)

    问题1:判断下列问题哪个是排列问题,哪个是组合问题:

    (1)从4个风景点中选出2个安排游览,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2)从4个风景点中选出2个,并确定这2个风景点的游览顺序,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应用示例

    例1.从10个不同的文艺节目中选6个编成一个节目单,如果某女演员的独唱节目一定不能排在第二个节目的位置上,则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例位同学站成一排,分别求出符合下列要求的不同排法的种数.

    (1) 甲站在中间;

    (2)甲、乙必须相邻;

    (3)甲在乙的左边(但不一定相邻);

    (4)甲、乙必须相邻,且丙不能站在排头和排尾;

    (5)甲、乙、丙相邻;

    (6)甲、乙不相邻;

    (7)甲、乙、丙两两不相邻。

    ◆反馈练习

    1.(课本P40A4)某学生邀请10位同学中的6位参加一项活动,其中两位同学要么都请,要么都不请,共有多少种邀请方法?

    男5女排成一排,按下列要求各有多少种排法:(1)男女相间;(2)女生按指定顺序排列

    3.马路上有12盏灯,为了节约用电,可以熄灭其中3盏灯,但两端的灯不能熄灭,也不能熄灭相邻的两盏灯,那么熄灯方法共有______种.

    当堂检测

    1.某班新年联欢会原定的5个节目已排成节目单,开演前又增加了两个新节目.如果将这两个节目插入原节目单中,那么不同插法的种数为( )

    2.(课本P40A7)书架上有4本不同的数学书,5本不同的物理书,3本不同的化学书,全部排在同一层,如果不使同类的书分开,一共有多少种排法?

    课后作业

    1.(课本P41B2)用数字0,1,2,3,4,5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数,问:(1)能够组成多少个六位奇数?(2)能够组成多少个大于__45的正整数?

    2.(课本P41B4)某种产品的加工需要经过5道工序,问:(1)如果其中某一工序不能放在最后,有多少种排列加工顺序的方法?(2)如果其中两道工序既不能放在最前,也不能放在最后,有多少种排列加工顺序的方法?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题模板5

    教材分析

    圆是学生在初中已初步了解了圆的知识及前面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圆的标准方程》,它既是前面圆的知识的复习延伸,又是后继学习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能根据方程写出圆的坐标和圆的半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圆的标准方程的学习,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以及措施

    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理解及运用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求圆的标准方程。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高一年级学生的年龄、认知特征,紧紧抓住课堂知识的结构关系,遵循“直观认知――操作体会――感悟知识特征――应用知识”的认知过程,设计出包括: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内容的教学流程。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以此使学生获取知识,给学生独立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学法上注重让学生参与方程的推导过程,努力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促其在尝试中发现,讨论中明理,合作中成功,让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习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从知识层面上已经掌握了圆的相关性质;从能力层面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对数学问题有自己个人的看法;从情感层面上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但他们数学应用意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法设计

    问题情境引入法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讨论交流法练习巩固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导学案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

    回顾复习

    (2分钟)

    1.观赏生活中有关圆的图片

    2.回顾复习圆的定义,并观看圆的生成flas_。

    提问:直线可以用一个方程表示,那么圆可以用一个方程表示吗?

    教师创设情景,引领学生感受圆。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主旨。

    学生观赏圆的图片和动画,思考如何表示圆的方程。

    生活中的图片展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园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自主学习

    (5分钟)

    1.介绍动点轨迹方程的求解步骤:

    (1)建系:在图形中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2)设点:用有序实数对(x,y)表示曲线上任意一点M的坐标;

    (3)列式:用坐标表示条件P(M)的方程;

    (4)化简:对P(M)方程化简到最简形式;

    2.学生自主学习圆的方程推导,并完成相应学案内容,

    教师介绍求轨迹方程的步骤后,引导学生自学圆的标准方程

    自主学习课本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并完成导学案的内容,并当堂展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

    合作探究(10分钟)

    1.根据圆的标准方程说明确定圆的方程的条件有哪些?

    2.点M(x0,y0)与圆(x-a)2+(y-b)2=r2的关系的判断方法:

    (1)点在圆上

    (2)点在圆外

    (3)点在圆内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探讨,从旁巡视指导学生在自学和探讨中遇到的问题,并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探究成果。

    学生展开合作性的探讨,并陈述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合作探究和自我的展示,鼓励学生合作学习的品质

    当堂训练(18分钟)

    1.求下列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C1:x2+y2=5

    C2:(x-3)2+y2=4

    C3:x2+(y+1)2=a2(a≠0)

    2.以C(4,-6)为圆心,半径等于3的圆的标准方程

    3.设圆(x-a)2+(y-b)2=r2

    则坐标原点的位置是()

    A.在圆外B.在圆上

    C.在圆内D.与a的取值有关

    4.写出下列各圆的标准方程(1)圆心在原点,半径等于5

    (2)经过点P(5,1),圆心在点C(6,-2);

    (3)以A(2,5),B(0,-1)为直径的圆.

    5.下列方程分别表示什么图形

    (1)x2+y2=0

    (2)(x-1)2=8-(y+2)2

    (3)《圆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贾伟

    6.巩固提升:已知圆心为C的圆经过点A(1,1)和B(2,-2),且圆心在直线l:x-y+1=0上,求圆C的标准方程并作图

    指导学生就不同条件下给出的圆心和半径关系,求解圆的标准方程这两个要素展开训练。

    学生自主开展训练,并纠正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巩固所学知识,并查缺补漏。

    回顾小结

    (1分钟)

    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3.你体会到了哪些数学思想?

    采用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和分析本节所学。

    学生思考并从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上回顾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布置

    (1分钟)

    课本87页习题2-2

    A组的第1道题

    布置训练任务

    标记并完成相应的任务

    检测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主要遵循“回-导-学-展-讲-练-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遵循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讨。

    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多思考总结,在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中,要遵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思路,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加减法的验算》教学内容安排在三位数的加减法以后,目的是要学生养成检验的好习惯,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数学《加减法的运算》精品教学设计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数学《加减法的运算》精品教学设计教案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加减法验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理解验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加减法的验算,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说一件事,好不好?(点课件:出示他们一起去商店的图片)东东要参加学校举行的运动会,因此星期天,妈妈带他去商店买运动服和运动鞋

      【设计意图】 用买东西的生活实例引出验算问题,目的是创设实际问题的情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验算的意义和作用。

      二、探究新知

      1、师:点击课件,出示东东说的一句话(我们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师:商店的阿姨问东东,小朋友,你能帮阿姨解决一个问题吗?

      东东说:没问题,阿姨。

      阿姨:你们刚才在买的运动服的价钱是135元,运动鞋的价钱是48元,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吗?

      (学生会提出各种问题,如:运动服的价钱比运动鞋的价钱贵多少?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多少钱?)当学生说出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多少钱?时教师用屏幕显示这个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一下东东解决这个问题吗?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数学问题,并把教材情景图上的问题抛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教学例1(加法的验算)

      教师让学生根据刚才自己提出的问题,独立计算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师面批学生答案,个别学生应给予指点,课件出示:

      讲解之前先处理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问题。

      师问:那么怎样才能知道你们计算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呢?怎样才能对它进行验算呢?

      我们先讨论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小组讨论并在班上交流,师点评。

      师:这些小朋友想出了哪些验算的方法?哪些是我们想到的?哪些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点击课件:出现验算的方法。

      师: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加法验算的方法。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

      (1)用48+135,看得数是不是183。

      (2)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

      (3)用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

      (如果学生提出重新加一遍也应当肯定。)

      师归纳:我们看到,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一般用三种方法。第一种是把加数的位置交换后再加一遍,看结果是不是相同。根据这个方法,我们也可以利用原来的竖式从下向上再加一遍。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都是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看得数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要做到计算的正确,我们要掌握验算的方法,并自觉地在计算中运用这些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理解利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方法集中出现,以利于学生通过加、减法的互逆关系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体现方法多样化。

      3、教学例2(减法的验算)

      师:这时东东的妈妈说了,(点课件),出示:付了200元,售货员应该找给妈妈多少钱?

      东东说:应找回13元。

      师这时出现画外音:找的钱对不对呢?

      师:谁能帮助东东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发表看法。

      师:售货员找的钱对不对,也就是要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不正确。

      【设计意图】 问学生找的题对不对,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同时引入减法验算的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思考。

      4、学生小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也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学生汇报减法的验算方法。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减法的验算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

      生1:我用200减17,看是不是等于183。

      生2:我用17加上183,看是不是等于200。

      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之后师总结验算方法并归纳:

      (1)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

      (2)用差加减数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师边讲边点课件演示给学生看减法验算的过程。

      【设计意图】 (1)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减法验算方法的多样性,体验验算方法的多样化。由于学生在学习加法验算时已经了解了如何进行验算,这里应当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观察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关系,提出验算的方法。师总结验算方法,让更规范的语言归纳减法验算的方法。(2)把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分为两部分来进行,由加法的验算过渡到减的验算,削减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让学生体验出加减法验算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掌握验算方法。

      三、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师:这节课大家帮东东把问题解决了,那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

      生谈收获,之后师总结:

      验算加法:1)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和是不是相同。

      2)用和减一个加数,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验算减法:1)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

      2)用差加减数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师:同学们,以后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一定要养成认真检验的好习惯,在做加减法的题目时,一定要养成验算的习惯。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利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进行验算。

      四、总结本节内容并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第30到31页7——9题。

      师提要求:认真独立完成,书写认真规范。

      小学三年级数学《加减法的运算》精品教学设计教案二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对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体会验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渗透加法交换律以及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掌握用多种方法验算加法。

      3.养成自觉验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妈一起去超市买过东西吗?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师:(出示课本27页情境图)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提出加法或减法计算的问题,如:①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多少元?②妈妈给售货员200元,应找回多少元?③运动服比运动鞋贵多少元?……学生提出这些数学问题老师都给予肯定,然后引导学生计算第一个问题。

      3.选择问题,独立解决。

      让学生独立计算、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多少元?

      板书:135+48=183(元)

      4.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师:我们刚才的计算到底对不对呢?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加法的验算方法。

      (板书:加法的验算)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刚才的计算结果?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师: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共同研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方法。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验算,并说明理由。

      4.师:同学们真聪明,验算方法这么多!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27页,看看这些小朋友想出了哪些验算方法?哪些是我们想到的?哪些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你最喜欢哪种验算方法?

      5.引导小结,归纳方法。

      师:大家讨论一下,加法的验算有几种方法?

      将三种验算方法归纳为两种情况:①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和是否相同;②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差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三、巩固练习,提高技能。

      计算下面各题,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

      746+219=   637+268=   84+307=   512+394=

      2.数学门诊部

      数学门诊部来来了许多“患者”,请同学们来当小大夫为“患者”治病。

      1 7 5 3 2 9 2 5 9

      + 6 2 +4 6 4 + 1 4 8

      1 3 7 7 8 3 3 9 7

      四、课堂总结,情知共融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呢?

      五、实践作业,拓展延伸

      回家调查爸爸、妈妈购买东西时是怎样付钱,你能帮他们验算吗?

      小学三年级数学《加减法的运算》精品教学设计教案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①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②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③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并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

      准备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准备铺垫:

      1、看第一个算式填出下面三个算式的得数。

      25+8=32,8+25=( ),32-8=( )32-25=( )

      2、讨论:你是怎样填的?怎样想的?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过东西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买东西的经历吗?

      生发表意见。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过购物的经历。和你们一样,小明也和妈妈一起去了商场,你们看看他们在商场里发生了什么事。(课件)

      说一说发生了什么事,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1:从图中我看到了小明妈妈买了一套135元的运动服和一双48元的运动鞋。

      生2:从图中我看到小明妈妈给了售货员200元。

      生3:要知道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应用加法计算。

      用屏幕显示例1: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

      师:全班动手计算。

      板书:135+48=183(元)

      1 3 5

      + 4 8

      1 8 3

      师:结果出来了,那到底对不对呢?下面我们要来检验一下!你想用什么方法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

      学生独立思考

      三、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①学生自主探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

      生1:我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

      生2:我用48+135,看得数是不是183。

      生3:我用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

      师:同学们的方法这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这些方法?

      总结:加法的验算

      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一般用三种方法。第一种是把加数的位置交换后再加一遍,看结果是不是相同。根据这个方法,我们也可以利用原来的竖式从下向上再加一遍。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都是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看得数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要做到计算的正确,我们要掌握验算的方法,并自觉地在计算中运用这些方法。

      四、试试身手:练习

      1、做一做:教科书第27页。(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做一份好的教学设计,可以让老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显现出足够强大的自信。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

    一、说教材

    这节是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这部分三步式题是在学生学过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的三步式题以及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基础上教学的。例1着重说明乘除法连在一起的120÷5×3要先算,这与已学过的18÷3×4乘除两步混合式题一样,仍然是从左到右进行。在第三册学过了带有一个小括号的两步式题。这里在一个算式里出现两个小括号,要仿照第四册学过的乘加(减)乘的运算顺序,脱括号要同时进行。

    二、说教法

    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相结合,重点要放在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和计算上,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三步式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回忆学习了哪些混合运算,说出他们的运算顺序。

    2、课件出示::8+2×7 9×3+2×3 50-30+24

    18÷3-4 (440-280)×30 120÷5×3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订正120÷5×3后,教师向学生说明: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混合运算,看谁能以前学过的知识,学得又对又快。然后,出示课件在120÷5×3前面添上“74+”。并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这道题应该怎样算。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并提问:这道题里有手括号吗?这道题里有哪些运算?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

    可让学生适当讨论,教师说明并用课件出示运算的步骤,带领学生一步步进行计算。

    师把“÷5×3”改成“×5÷3”问学生该怎样计算。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560-280÷70-30,让学生说出计算顺序后,再课件演示为:(560-280)÷(70-30)让学生说说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师问:这道题应该怎样算呢?应先算什么?

    让学生自己解答,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订正。

    3、练习:

    课件出示:(440-280)×(300-260)把例题改为练习题来做。

    4、引导学生小结:在没有括号的式子里应先算什么?如果乘除连在一起应先算什么?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应先算什么?如果有两个括号应先算什么?

    (四)、巩固反馈,深化练习

    1、我会说!

    课件出示:说说下面各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算出来。

    65-6×4÷2     38+56÷7×3

    2、我会做!

    课件出示:

    (59+21)×(96÷8)  (220-100)÷(15×2)

    3、我能行!

    课件出示:

    在下面的算式中,适当地加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1)12×6+8÷4=20

    (2)12×6+8÷4=42

    (3)12×6+8÷4=96

    4、我会改!

    课件出示:判断.(准备“√”“×”)

    (1)48+20÷4×5    (2)320-15×4+40

    =48+20÷20      =320-60+40

    =48+1        =320-100

    =49          =220

    (    )      (    )

    (五)、小结、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1-5题。

    五、说板书设计

    通过简单的板书让学生能一目了然的看到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学生易于掌握和理解,又对学生知识的系统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课本44-45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正确计算乘除混合运算。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各方面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乘除混合式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口算

    200÷5 180÷6 810÷9 220÷2 333÷3 23×20 10×21 43×10 20×2 3×23 32×10 40×12 20×3380×20 30×23

    一、观察情境图,使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出示课件)

    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师提出解决问题

    1、买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

    2、把番茄苗移栽到种植区里,能栽多少行?

    三、尝试与探索

    四、师生合作,探索新知

    学生可能有三种算法

    1、18÷3=6(元) 6×9=54(元)

    2、9÷3=3(元) 18×3=54(元)

    3、还可以列成综合算式

    汇报的学生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说出来,其他学生可以对不明白的地方提出质疑,全班共同解决。

    方法三的算式有乘也有除,教师小结:有乘也有除的运算叫乘除混合运算。

    引导重点

    1、让学生回顾计算过程,思考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班内反馈: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达成共识

    连除运算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五、练一练

    自主练习第1题

    买6包葡萄干要42元,买10包葡萄干需要多少元?

    将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

    包数

    钱数

    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画面,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并独立解决。

    师生共同交流答案!

    六、总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花18元买了3千克南瓜

    生2:我想买9千克

    生3:苗圃里有12行番茄苗,每行有60棵

    生4:把他们全部移栽到种植区,每行栽9棵

    1、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2、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算法。

    3、班内反馈,按小组进行。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乘除混和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2、经历尝试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步计算的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列出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乘除混合运算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30=

    2×4×7=

    36÷3÷2=

    15+10-8=

    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有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2、观察情境图,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摆正方体学习并探究了连乘和连除的计算顺序,这节课我们接着通过正方体来学习新的知识。

    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同级的运算顺序,学会用脱式解答同级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同级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脱式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练习。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学生完成后,教师订正

    教学意图:通过复习,可以使学生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为运用迁移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问题:

    1、同学们在做些什么?

    2、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3、怎样列式计算?

    自己想一想,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二)反馈交流,总结运算顺序

    分步计算:53-24=29  29+38=67

    综合算式:53-24+38=67

    总结:只有加减运算时,从左往右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77

    总结:等号对齐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顺序

    48-8+17  15÷3×5

    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23+6-11  2×8÷4  72÷8÷3

    (二)改错

    ①15-6+4  ②2×6÷3

    =15-10  =2×2

    =5    =4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①小题是错的,应先算15-6。

    第②小题是错的,应先算2×6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布置

    练习十一1、2题

    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5

    一、教学内容:P79

    二、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口算卡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计算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解决实际问题

    (1)小刚每月生活费980元,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

    学生独立估算:800+600-1000=4000(元)

    大约节余400元

    实际算算,全班交流:

    786+632-980=438(元)

    (2)如果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960元的洗衣机,要攒几个月?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960-438=522522-438=84三个月

    438+438=876960-876=84三个月

    3、小结

    4、练习

    (四)全课总结

    加减混合运算(不带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怎样?

    (五)作业

    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较难的三步式题,并在一道式题中有两步的二级运算.

    (二)明确在式题计算中,两个小括号要同时进行脱式计算,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掌握有小括号的顺序,脱式过程中不出现遗漏和不等式.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口算:(卡片)

    8+2×7 9×3+2×3 18÷3-4

    81÷9×2 16+3×4 56÷8-2

    7×6-10 38-5×5 3×9÷3

    24÷4×3 100÷4-20 20-20÷5

    最后一道口算题“100÷5×3”请说明运算顺序.(先算 100÷5等于20,再乘以3)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1:计算 74+100÷5×3

    出示例1:计算 74+100÷5×3审题,根据下面问题进行思考:(投影)

    (1)这道题包括几级运算?

    (2)应该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同桌同学讨论一下,然后在自己作业 本上试做.(个别同学写在玻璃片上)

    订正时,请讲出计算过程.

    74+100÷5×3

    =74+20×3

    =74+60

    =134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给予具体指导.

    这是一道没有括号的四则式题,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在乘除法连继计算时中,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在脱式过程中要按运算顺序划出运算顺序线,还要做到“三核对”,一要核对从书上把题抄到作业本上数字、符号是否抄对.二要核对从横式抄到草稿竖式的数字、符号是否抄对.三要核对把草稿竖式上的得数,抄到横式上是否抄对,有无遗漏.

    口算:500-400÷4

    (500-400)÷4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运算顺序不同)为什么?(第2题加了小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

    出示例2:

    计算(440-280)×(300-260)

    师:这道题有两个小括号 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有人写在玻璃片上)

    让学生自己尝试,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1)(440-280)×(300-260) (2)(440-280)×(300-260)

    =160×(300-260) =160×40

    =160×40 =6400

    =6400

    订正时,引导学生讨论.

    师:同学们在脱式计算时,有以上两种脱式计算形式.(1)题是一步一步脱式计算,

    (2)题是两个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同时脱式计算.两种形式脱式都是正确的,可以比较一下,哪一种脱式计算的方法简便?为什么?

    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两个小括号同时进行计算比较简便”的结论.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440-280)×(300-260)

    =160×40

    =6400

    做一做:

    (1)65-6×4÷2

    (2)38+56÷7×3

    (3)(59+21)×(96÷8)

    (4)(220-100)÷(15×2)

    订正时,请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三)巩固反馈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投影)

    (1)700-8×5×4

    (2)840÷6÷7+630

    (3)(15×40-360)÷6

    (4)(26+19)×(49÷7)

    2.判断.(准备“√”“×”反馈牌)(投影)

    (1) 45+55÷5-20 (2)130+60-90×2

    =100÷5-20 =190-90×2

    =20-20 =100×2

    =0 =200

    ( ) ( )

    (3)48+20÷4×5 (4)320-15×4+40

    =48+20÷20 =320-60+40

    =48+1 =200-100

    =49 ??=200

    ( ) ( )

    3.在□内填上得数,然后列出综合算式.(投影)

    4.根据下面两组题目列出综合算式.(投影)

    (1)96÷8=12 (2)12+24=36

    12+18=30 36÷9=4

    84-30=54 4×5=20

    列式:________ 列式:________

    5.在下面的算式中,适当地加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1)12×6+8÷4=20

    (2)12×6+8÷4=42

    (3)12×6+8÷4=96

    师生共同总结

    今天学习的,是三步,而且在三步中出现了两个小括号.所以,在计算式题时也和解应用题一样,要先审题,看看题目中含有哪些运算,有没有括号,决定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进行计算.计算之后,要进行检查.

    作业 :第92页1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小资料〔四则运算顺序〕

    在四则运算中,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的算式,通常称为.加、减、乘、除的也叫做四则.在四则中,规定的计算先后次序,称为运算顺序.数学上规定的四则运算顺序如下:

    (1)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只含有同级运算,应按照从左到右的次序进行运算.这就是说,只含有加减法,或者只含有乘除法的,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既含有第一级运算又含有第二级运算,那么,应先算第二级运算,后算第一级运算.即“先算乘法和除法,后算加法和减法”,简称“先乘除,后加减”.

    (3)如果要改变上面所说的运算顺序,就要用到括号.常用到的括号有三种:小括号,记作( );中括号,记作[];大括号,记作{}.使用括号的时候,要先用小括号,再用中括号,最后用大括号.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含有几种括号,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大括号里面的.在计算时,应该先把括号里面的式子按照前面所说的顺序进行计算,再把所得的结果和括号外面的数按照同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乘加(减)乘,除加(减)除及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基础上教学的.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两步的法则,在运算顺序上不会出现学习障碍.

    本节课根据具体内容,重点放在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并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计算之后检查的良好习惯.

    板书设计

    看完《数和字母的运算》的教学设计有什么收获吗?欢迎分享给您的朋友及同学!

    相关热词搜索:运算教学设计盘点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