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黎锦明晚年二三事 二三事作文

    黎锦明晚年二三事 二三事作文

    时间:2019-02-07 05:36:3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一九九九年三月,我住进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老干病房,得知黎锦明先生与我同住一层楼,便立即前去看他。   走进他的病室,只见他半躺着,面容清瘦,颧骨高耸,双目微闭,一顶绒帽盖到了齐眉处。我轻声喊:“黎先生,我是您的读者,来看您了。”我说是他的读者,是我在中学时期读过他的作品,知道他是二三十年代的知名作家。这时,他的夫人符立志女士也在一旁叫他。他睁开眼睛,点了点头,但说不出话来。他因吞咽困难,不能进食,靠输液补充营养已有几个月了。
      此后,我经常去病室看他。符女士赠我一册《黎锦明中篇小说集》(收其中篇4部,1987年香港南方书屋出版),使我对他有了进一步了解。他早年在北京读书,受过“五四”新文化的影响,随后又得到鲁迅先生的关怀与教诲。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侥幸》(后改题《小画家》),是一九二四年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发表的。从一九二六年到一九三六年,仅十年间,他出版了短篇小说十部,中篇小说六部,文学论述三部,近百万字,成就是可观的。一九三○年他由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令人惋惜的是,他在解放后由于脑病等原因,基本上辍笔了。
      锦明先生一九六六年六十一岁,是步入晚年遭受“文化大革命”这场劫难的。那时挨批挨斗,工资被克扣,每月仅有十五元生活费。而使他更为痛心的是多年的藏书和收集保存的资料被洗劫一空,他的著作也被当作“封、资、修”横扫了。他曾忧心如焚地说:“不要文化,会亡国啊!”他一度神经错乱,只身外出,流落他乡,家人和亲友四处寻找,才把他领回来。直到粉碎“四人帮”,他才摆脱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后在党的关怀下,在省、市政协的帮助下,他先从农村搬到湘潭市居住,一九八六年又从湘潭迁到长沙,过上了宁静的生活,精神的创痛也逐渐得到恢复,生病医疗也有了保障。他所在的单位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对他住院治疗是甚为关切和支持的。
      锦明先生越到晚年,越怀念过去。他对于自己走过的文学道路是眷恋的,对于自己过去所写的作品甚为珍爱。但他近百万字作品,手头仅剩孤零零的一页。这还是“文革”中他从小女儿买回食盐的包装中发现的。他如获至宝,将它用清水漂洗、去污、晾干、压平,保存了下来,他以为这辈子只能留下这“一页”了。但还幸运,一九八二年,他看到康咏秋先生收集、编选的他的小说选复印件(这个集子后名为《黎锦明小说选》,198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真是喜出望外。他在该书序言中深情地写道:“在文化大革命年代,我的这些东西自然是属于‘四旧’之列,成为横扫对象。自此,家中片纸只字,荡然无存,我不但与文学彻底绝缘,而且与文字也绝缘了。没有‘四人帮’的被粉碎,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我是根本不可能见到这些旧作的,当然更谈不上重新出版了。”接着,他又说:“今天,我之所以有勇气让它与读者见面,只不过是为了让大家看看,在我国新文学曾经走过的一段路程中,也曾有过我这样的作品存在。它的价值,仅在于它曾经跟随新文学的前驱者做了一点呐喊助威的工作。”这自然是他的谦词。他的作品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是值得后人认真研究的。
      与此同时,锦明先生也常追忆鲁迅先生对他的爱护与教育。一九八一年,为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由康咏秋先生为他代笔,回忆了他多次与鲁迅先生交往、求教的情景。他第一次拜访鲁迅先生是在一九二七年一月三十一日,鲁迅刚到广州不久。他连当时鲁迅房间的书堆了一地,让他在桌子旁边坐下,平易近人地同他交谈的细节,都记忆清晰。一九二七年十月,他以海陆丰农民斗争为背景、较早反映农民运动的中篇小说《尘影》写成,在“四・一二”政变后的严竣形势下,出版社有顾虑,不敢出。鲁迅看了原稿,对内容作了肯定,欣然为之作序,热情支持它的出版。一九三五年三月,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对黎锦明的作品作了中肯的评价,称他为“湘中的作家”,作品中“蓬勃着楚人的敏感和热情”,他深受鼓舞。一九九四年在他九十岁诞辰时,他的内弟符荫�特意恭录了鲁迅在上述小说二集序中的一段文字,作为寿礼向他呈献,他十分高兴,将其挂在小厅显眼的地方,经常�立凝视。
      锦明先生到了晚年,体弱多病,但对生活仍是热爱的。在湘潭市居住时,他常去公园锻炼身体,去邮亭买杂志,并将看过的杂志十本一捆,编号,署上黎艮甫(幼年的名字),放进阁楼。也许是想留存备用吧,可惜后来被人拿走。到长沙后,有较长一段时间由符女士搀扶,在院内散步,行走不便时,坐轮椅在门外看云,看风景。晚上看电视,必看新闻联播,也爱看人与自然一类栏目。他看到那具有野性的活泼可爱的动物,神情特别专注,好像完全陶醉在大自然中。
      锦明先生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文革”中,儿女们受他的连累,吃苦不少,但如今都有了工作,有了幸福的家,使他放了心。他想给子女们留点什么。他一生俭朴,两袖清风,物质上谈不上留下什么遗产,他也从不朝这方面想。他认为,惟一值得留给儿女们的,是他失而复得的著作。于是,他将新近出版的中篇小说集,郑重地签上名,给每个子女和孙子辈各送了一册。
      一九九九年四月二日,黎锦明先生走完了他的人生,享年九十四岁。据他老伴符女士事后告诉我,她和子女们已将他的骨灰盒送回老家――湘潭县石潭坝乡长塘村,与他已故多年的老父亲黎松安葬在一起。(黎松安老先生是晚清秀才,长于诗词书法。他秉性刚直,一生不仕,潜心居家教育子女,其中八个儿子以后都成了专家、学者,人称“湘潭黎氏八骏”,如黎锦熙、黎锦晖等)黎锦明从小热爱父亲,现在长年与父亲相依相伴了。

    相关热词搜索:晚年二三黎锦明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