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美文摘抄 > [1936年德国奥运会:中国队的喜与悲] 1936柏林奥运会中国队

    [1936年德国奥运会:中国队的喜与悲] 1936柏林奥运会中国队

    时间:2019-02-20 05:43:0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颠簸到柏林      1936年6月26日12时30分,赴德国参加第11届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乘坐意大利邮船“康梯浮地”号起锚离开了上海黄埔港。   一个年近40岁、方脸、高额头的男子。倚着甲板上的栏杆,双目炯炯有神地向远方眺望。他稳重里透着倔强。此人便是郑怀贤。
      郑怀贤出生在河北新安县白洋淀边。自幼师从“飞叉王”李二庆、“铁爪子”魏金山习武,成人后又拜一代武术大家“活猴”孙禄堂为师。1928年他初到上海,人生地疏,妻子赵氏又将分娩。为了糊口,他每日去城隍庙、大世界等地卖艺。经过多年熬打,郑怀贤办了个“平民国术传习社”,还被聘为“两江女子体育专科学校”、“交通大学”的武术教师。
      1936年春。参加第11届奥运会的“国术表演队”在上海选拔。评判委员会选出了郑怀贤、张文广、温敬铭、寇运兴、金石生、张尔鼎6名男运动员和刘玉华、傅淑云、翟涟源3名女运动员。
      运动员们奉命到南京集训了几十天,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接见了全体运动员,作了训示。政府还发给每人一件法兰绒西装、一条白布长裤、一件白衬衣和一顶小草帽。作为出国服装。出国前,团员们还去拜谒了中山陵,雄心勃勃地宣誓要为国争光。
      6月26日,代表团从上海启程,一路风浪颠到了印度孟买码头,接上早期到南亚诸国为筹款而巡回表演的中国足球队。7月20日,邮船终于在意大利威尼斯停泊,第二天换乘火车,23日到达柏林。路上整整走了28天,代表团人人疲惫不堪。
      
      武术大显雄威
      
      中国运动员到达柏林后,其他运动员忙着进行赛前训练,国术表演队则先到汉堡参加体育表演。原来。这一届奥运会除了正式比赛项目外,还安排了各国民间传统体育运动表演。
      运动员们先在汉堡街头游行或表演。郑怀贤等身穿古色古香的中国武术服,手持刀枪剑棍各种兵器,时走时停表演各种武功绝技。街道两旁的德国居民和各国观光者,又吃惊又觉新鲜,齐声叫好。
      围观者向中国选手拥去。中国运动员怕伤了众人,忙收住架势。这些外国人摸刀捏剑,哇啦哇啦齐声发问。担任翻译的中国留学生说:“他们问表演的是什么?”
      寇运兴道:“这就是中国的‘国术’。”留学生翻译过去,外国人都茫然不知。温敬铭补充说:“你对他们讲,这就是中国‘武艺’。”留学生又翻译了,外国人交头接耳,仍然似懂非懂。郑怀贤急了,大声道:“就说这是中国人强身御敌练的‘功夫’!”留学生叽里咕噜翻译过去,外国人才眉开眼笑地叫道:“好,好,中国功夫顶好!”
      原来,“武术”这一名词,1949年以后才通用,以前称谓十分混乱,有叫“国术”的,有叫“国技”的,还有叫“武艺”、“武功”、“把式”等等,不一而足。留学生硬译过去,把外国人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接着,张文广(后任北京体院武术教授)健步上台,劈劈啪啪打起正宗查拳。拳似流星脚似闪电,蹿奔跳跃、跌扑滚翻。他将国术中跌、打、摔、拿的攻防技巧表现得淋漓尽致!观众正惊叹之时,他已骤然收势。
      身着红色武术服的女选手刘玉华又登场了,只见她猛一顿脚,右手握的两把单刀中飞起一把,空中闪过一道寒光,不偏不斜落在左手中握住。她舞起双刀,周身如雪花飞舞,白晃晃一片将人影罩住。随着腾跃纵跑。周身飘飞的雪花忽又变成一团白绣球般满场翻滚。舞到酣处戛然而止。
      观众掌声雷动间,女选手傅淑云身着白绸武术服昂首登场,刷刷刷地打起“绵掌”来。只见她柔若无骨,飘似惊鸿,矫似游龙。这绵掌讲究“绵里藏针柔中含刚”。在轻柔中踢腿冲拳,暗藏杀机。
      傅淑云表演完毕刚下场,掌声未绝,郑怀贤和寇运兴雄赳赳一齐登台。寇运兴豹眼圆睁,郑怀贤钢牙咬紧。两人猛然腾地而起,两根棍棒挥舞如风打成一片。二人表演的“龙虎对棍”极为剽悍,险象丛生,扣人心弦。观众看得鸦雀无声,整个运动场就只听得“乒乒乓乓”的棍棒碰击声。猛然两人收式,观众方清醒过来,掌声如雷!
      中国选手依次上场,金石生表演了九节鞭,温敬铭(后任武汉体育学院武术教授)与张文广表演了空手夺枪,翟涟源表演了花拳……
      当国术运动员退场时,记者、观众潮水般涌来,争着和中国选手握手,气氛极其热烈。前来照料的中国留学生和华侨在前面“开路”,才簇拥着郑怀贤等人冲出重围。
      
      惨败后的凄凉
      
      汉堡献技后,国术表演队回到柏林参加第ll届奥运会开幕式。纳粹德国为显示其强大国力,费时4年修成了一座可容纳10万观众的现代化运动场。
      8月1日,希特勒亲自出席奥运会开幕式。
      参加比赛的共有49个国家4000多名运动员。中国参加比赛的计有田径队23人,足球队22人,篮球队14人,游泳队2人,举重队3人,拳击队4人,自行车队1人。女选手只有刘秀琼(游泳)、李森(短跑)两人。
      比赛不过几天,中国代表团就以彻底失败而告结束:除符保卢在撑竿跳高预选中出线外,其他均在初赛中即被淘汰。符保卢在复赛时亦告失败。
      几天后,中国体育代表团领队袁敦礼脸色阴沉。抱着一叠报纸回到住宿处。他神情黯然地对众人说道:“这些报纸上刊有中国队比赛的评论文章。”
      袁敦礼是北师大体育教授,英语极好。他抽出一张报纸翻译道:“这篇评论短跑选手刘长春,题目是《四万万人中跑得最快,奥运会则一败涂地》;这篇题目是《中国女人虽不裹脚,预赛未终已遭淘汰》;这篇是《阵容虽然庞大,难除‘病夫’之名》;这篇是《中国不如小瑞士,比赛未终成看客》……”
      袁敦礼唉声叹气地念着,郑怀贤听得周身冰凉,又瞪大眼指着一张报纸问:“这又是啥意思?”原来这张报纸有一栏数字,却印有一个拳头大的“0”。袁敦礼声音有些发抖:“那一行字是标题《奥运会战果赫赫,中国队饱吃鸭蛋》,画的那个‘0’就是鸭蛋!”
      运动员们羞愧难容。田径选手林绍洲泪流满面,不停地以拳击头骂自己道:“不中用,给国家丢脸!不中用,给国家丢脸!”投掷选手陈宝球更气得伤心,当下找了把大剪刀刷刷刷地就把自己剪成大光头……
      郑怀贤等国术队员在汉堡表演成功的喜悦,被中国选手在奥运会比赛项目中的惨败冲刷得干干净净!
      
      国术队扬名
      
      中国参加正式比赛项目遭惨败,使被安排到各地表演的国术队也备受冷落。
      这一天,国术队被安排到一个地方去表演,无车来接。郑怀贤等人扛着沉甸甸的刀枪剑棍走了好久,才搭上公共汽车,在车上挤了1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大会组织者中有个叫克比尔的,冷淡地一摆手,把郑怀贤等人引至一间临时休息棚内,就扬长而去。
      晚上10点钟。轮到中国运动员上场了。郑怀贤等人精神抖擞,登场献技。他们把一肚子闷气,全发泄在表演上。观众由怀疑、吃惊,变成赞叹、敬佩。掌声始终不断。轮到寇运兴上场了,他说:“我今天要亮一手真本事――舞大刀!”说罢,扛起大铁刀上场了。
      播音员对观众介绍:这名中国选手舞的铁刀有128斤重, 观众哄的一声叫了起来。有个十分壮实的德国青年不相信,跑上舞台提刀。很吃力地才双手将刀举起来。于是,还未表演,观众已齐声叫好了。只见寇运兴一只手将刀提起,双手交换舞将起来:胸背花、头顶花、脊背花……大刀不停地舞动,观众就不停地鼓掌。寇运兴连舞了几十个刀花,表演完毕,雄赳赳地扛着大铁刀走下台来。
      这一天。郑怀贤的飞叉、刘玉华的双刀、金石生的九节鞭、温敬铭和张文广的“空手夺枪”等。都使观众惊叹不已,谢幕数次仍掌声雷动。演出结束,同上次汉堡一样,热情的观众潮水般涌来握手、合影。
      这时,克比尔也满脸含笑疾步走过来说:“朋友们辛苦了!我们准备了一点夜宵,请前去用餐。”
      用完夜宵。一辆漂亮的大轿车送选手回宿处。
      由于中国武术受到观众出乎意料的好评,大会决定中国国术表演队在奥运会上作正式表演,地点设在一个可容纳两万余人的露天剧场内。柏林市长从报上看到不少文章夸赞中国国术,不太相信,也同市政府官员一起驱车来到剧场,在前排坐下。
      国术表演一开始,就把市长先生的目光紧紧吸引住了,运动员相继登场献技,冲拳踢腿、刀光剑影、跌扑滚翻。郑怀贤的钢叉在国内武术界颇有盛名,人称“飞叉太保”,钢叉舞得出神入化,观众看了,无不惊叹。
      郑怀贤表演完毕,观众反应热烈,市长先生却露出怀疑神色,走上台来,对着郑怀贤比比划划。一个中国留学生跑上场翻译道:“市长先生问:钢叉在您身上飞转,就像机器齿轮,您表演得太出色了,这倒使我产生怀疑。我猜想钢叉上一定有秘密,是否藏有电池?是电流促使它旋转不止吗?”
      郑怀贤不由一笑:“请看看是否有秘密!”说完就把钢叉递到市长手里。市长先生接过这把6尺长、亮闪闪的钢叉,从叉尖一直摸到叉尾。他又指着郑怀贤的脚发问。留学生翻译道: “市长先生说,钢叉上没秘密,您的鞋子里有秘密!他猜想鞋里藏有磁铁。他不能想象,人的双脚怎么会像手一样灵巧!能否冒昧请您脱下鞋子看看?”
      郑怀贤笑道:“有啥不可以的!”市长先生仔细检查郑怀贤脱下的那双鞋,跷起大拇指说道:“真是了不起,想不到中国竟然有如此奇迹般的民间体育!”晚上,市长专门举行了隆重招待宴会。
      当国术队多次成功表演后,一些外国拳击手认为中国武术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一个芬兰选手甚至提出要和寇运兴搏击比赛。这个芬兰选手身材高大结实,体重200多斤。比赛时他连续进攻,气势逼人。寇运兴用泰山压顶、铁砂掌等招,连击其两掌,对方立即倒地不省人事,被人送进了医院。
      次日,芬兰方提出抗议,说击打部位不符合拳击规则,提出要重新比赛。一些国家的裁判忙出来调解,此事才不了了之。
      后来,运动员了解到,当时的德国元首希特勒也在柏林大礼堂观看过中国国术队的表演。奥运会结束时,希特勒出席了招待中国国术队的宴会,还曾赠送给中国运动员石膏人像(打拳姿势)、纪念章等礼品。
      
      归国前的酸楚
      
      1936年8月16日,第11届奥运会闭幕。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比赛中一无所获,运动员们心情十分沉重,各人都在筹划着回国后如何生存。
      程金寇苦着脸表示,他一直在苏州东吴大学任教,以此养家糊口。出国前校方讲明,要他在9月前返校,不然就要解聘另雇教员。郑怀贤也被触动了心事,他和程金寇的情形完全相同。眼看就要开学了,回国乘轮船还要在大洋里颠簸一个月,到时候自己供职的交通大学早已开学。万一校方见自己没回去,另聘了别人,丢了饭碗,老婆和3个孩子全家5口去喝西北风不成!想到这里,心情变得沉重起来。
      几天后,中国驻德大使馆的官员们来到代表团驻地欢送大家。
      比赛惨败。运动员们都无精打采。官员们着实把国术队夸奖了一番。席间有个大官员,同国术运动员谈得眉飞色舞。此人就是国民党元老戴季陶,时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此次随代表团出国观看奥运会。他连连赞叹郑怀贤的飞叉舞得不错,还感叹说:“这次中国队在比赛中毫无成绩。倒是你们国术队出乎意料,为国争了些光!”
      郑怀贤不禁脱口道:“为国争光当然不错,只是回国后,恐怕连饭碗也保不住了!”戴季陶一怔,忙问原由,才知道他是担心回国后误了交通大学的聘期,砸了饭碗,便沉吟道:“这样吧,我推荐你去中央军校当国术教官,如何?”戴季陶马上掏出笔来写了一纸荐书给郑怀贤。凭着这纸荐书。郑怀贤后来果然当了中央军校的国术教官。
      代表团又乘“康梯浮地”号邮船。从来时路线回国,在大洋中将近漂泊了一个月,才回到上海黄埔港。
      
      (压题图:参加11届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临行前晋谒中山陵。)
      (责编 何 毅)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队德国奥运会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