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如果北洋政府活到二战 浅析北洋政府时期青岛慈善救济事业的特征

    如果北洋政府活到二战 浅析北洋政府时期青岛慈善救济事业的特征

    时间:2019-02-03 05:28:4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 北洋政府统治青岛时期,各种慈善机构纷纷创立,青岛慈善事业开始走向兴盛。经过德占、日占之后,这一时期青岛慈善救济事业有其显著的时代特征:官办慈善救济事业复兴,慈善救济区域扩大化,慈善资源广泛化,慈善救济教养兼重,民间救济的作用日益突出。
      [关键词] 北洋政府 青岛 慈善救济 特征
      
      1922年12月10日,青岛回归祖国,北洋政府开始其统治。青岛的回归,为青岛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创造了机遇,青岛慈善救济事业开始走向兴盛,慈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创立,这时期的青岛慈善救济事业有其突出的时代特征:官办慈善救济事业复兴,针对中国民众的救济越来越多,慈善救济区域扩大化,慈善资源广泛化,慈善救济教养兼重,民间救济的作用日益突出。
      一、官办慈善救济事业复兴
      德国侵占青岛后,尤其是德国殖民统治前期,胶澳当局并不关注华人的利益。直至德占后期华人在商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后,胶澳当局才开始在华人区建设公益设施。与德国殖民者不同的是,日本侵占青岛后,日本当局并未进行一定程度的投资建设,正如《青岛接收十年以来之回顾》一书中所言:“日人占据青岛,前后八年,没有大量的增布,保持着德人的成规”。当然,日本当局更不会关注华人利益及在华人区建设公益设施。北洋政府统治青岛后,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创办了针对华人的慈善救济机构。这些慈善机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组织形式和救助范围都不再单一,并以较为宽泛的姿态出现。
      从组织形式上看,北洋政府时期青岛的官办慈善机构最终都归为青岛商会管理,具有官督民办性质。官督民办即以官办为主,民办辅佐,这样其经费相对来说有保证。这些慈善团体都在社会局的统一管理之下,从属于社会局的领导,并接受它的监督。如胶澳商埠局创办的教养局于1925年的7月划归青岛市商会管理,政府按月“拨洋一百元作为营业资本”给其作为日常经费,[1]并且每月制作详尽的营业收支清册报于社会局备案。
      从救助范围上看,北洋政府时期,胶澳当局开始发展全面针对埠内埠外国人的慈善救济事业。不仅先后创办了教养局、济良所、贫民习艺所和育婴堂,还开办一些临时性赈济机构,如胶澳商埠赈济日本赈灾义会、青岛难民救济会、胶澳商埠过境难民临时救济会等。
      官办慈善救济事业的复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由于政府支持,民间慈善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在青岛成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同乡组织,自1922年青岛回归后,平度旅青同乡会、青岛即墨分会、莱阳同乡会、武定十县旅青同乡会、黄县同乡会、高密旅青同乡会、宁波旅青同乡会、济南十六县同乡会、胶县同乡会等16个重要的同乡组织先后在青岛成立。[2]各种慈善团体的纷纷成立,不仅能够减轻青岛当局的经济压力,也促进青岛慈善救济事业更加快速发展。
      二、慈善救济区域扩大化
      传统的地方慈善机构都明显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其所开展的慈善救济活动范围多局限于本籍和当地。北洋政府时期,由于青岛地处沿海,很多国际性及全国性慈善团体都在青岛设有分会。这些分会即使地处青岛,也广泛参与各地的慈善活动,进行人道主义救助。同时,具有地方性质的慈善机构也不再画地为牢仅仅专注于本地域内进行慈善救济。正如熊希龄所言“古时交通未广,救灾恤邻,仅限禹域。海通而后,万里户庭,国际之竞争益烈,而互助能力亦兴”,[3]青岛近代慈善事业的救济范围大大拓宽,救济能力也随之加强。
      北洋政府时期,青岛慈善事业踊跃突破地域界限的事例有很多,不仅有官商共同筹赈救济外埠灾民,如1924年9月2日,日本发生火山爆裂、海啸地震灾害,死亡人数和财产损失不可胜计(华侨蒙难者数千人),受灾十分严重。为了赈济日本受灾区域的难民和侨居受灾区域的中华儿女,由齐燕会馆邀集本地绅商各界发起、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组织成立了胶澳商埠赈济日本赈灾义会,该会于9月26日至10月2日在河南路青岛电影社通过放映电影筹集赈款,[4]除此之外,地方各团体踊跃捐款,共筹集现款1.5万元,随购办面粉、马铃薯等食品运往灾区。也有民间慈善团体积极筹募救济外埠灾民,如1923年9月,中国红十字会北京总会致青岛分会函“日本发生亘古未有之大地震,重以烈火海啸,实为世界之大浩劫,人民生命财产及我旅日华侨伤害不可计数,惨痛情形实堪怜悯,善后救援刻不容缓,本会以博爱济众恤邻为天职……尽力集资,赶速救援”,[5]红十字会青岛分会向社会各界热心善士广为募捐,竭力募集一批资金后汇往北京总会转往灾区救援。还有民间慈善机构组织工作人员去外埠考察灾情并实施救济,如世界红�字会青岛分会每年实施冬赈的对象不单单局限于青岛市区,也囊括了省内其他地区,如曲阜、聊城、临淄等。1930年12月,世界红�字会青岛分会派专员调查曲阜灾区,“以城关四隅及周围村庄为最重,共调查七十余处计灾民大小一千一百余口,按甲乙丙三种施放(甲三元乙二元丙一元),合共用去赈款一千八百七十四元下余一百二十六元”。[6]
      可见,慈善机构在救济范围上突破狭隘畛域观念的转变在当时是一项巨大的进步,同时也是青岛慈善救济事业由传统慈善事业迈向近代慈善的标志。这不仅加快了青岛社会近代化的速度,也加快了青岛慈善救济事业迈向近代化的步伐。
      三、慈善资源广泛化
      慈善事业发展离不开充裕的经费,因此,各个慈善机构都很重视经费的筹措和管理。概括来讲,慈善资源有两大类:官款和社会捐助。而各个慈善机构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如何筹集善款、广辟善源及管理基金。北洋政府时期,青岛慈善事业经费筹措有多种方式。善款的管理不仅仅局限于采用传统典息生银这一种盈利方式,也会采用近代投资生息的方式,以保证慈善事业的开展有稳定的收入。
      北洋政府时期,官款仍然是筹集资金的一种有效方式。如教养局、济良所即使于1925年归青岛商会接管,其日常救济经费的大部分还是来源于官方拨款。遇有重大天灾人祸,官方筹赈也是首选之项。如1925年8月10日,崂山雨势倾盆,山洪暴发,堤决崖崩。李村区九水一带尽成泽国。计受灾31村,淹死69人,冲毁房屋760间和田地3600亩。灾后胶澳商埠局民政科筹集赈款2000元,财政科拨款1000元,面粉108万斤,小麦6000斤,分户发放救济灾民,受灾地亩税赋概予豁免。[7]
      社会捐献来源很广泛,既包含海内外各商会、公司及其他机构捐献,也包含社会名流、政府官员和普通民众的个人捐献。尽管普通民众的捐献额较少,但范围广泛,阶层众多,可聚少成多、聚沙成塔。所以各慈善机构及临时性赈灾机构,都希望诸位善人可以踊跃从事,慷慨解囊。可见,筹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直接捐助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义卖、义演、通过报刊劝募等新的筹款方式也开始在青岛出现。义演是近代慈善机构筹措经费的新渠道,是随着近代都市发展和市民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而出现的。北洋政府时期,青岛的义演助赈也开始普遍起来。1926年9月,河北省黄河决口波及山东境内致曹兖济一带尽成泽国,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为了赈济灾民,胶济铁路局、胶东护军使署、胶澳商埠局和青岛商会会同组织成立了青岛兖济水灾筹赈会。为了筹集赈款以惠灾黎,该会特邀来北京名伶梅艳芳、杨小楼、余叔岩等人来青于10月18日、19日、20日三天每晚六点钟在新舞台开演义务戏剧,特定包厢价洋二百五十元,特别客座二十元,普通客座十元,[8]所收款项均收做赈灾善款使用。这一时期,登报、刊物劝捐也比较多,如《大青岛报》、《大民主报》及《青岛正报》等就经常刊登青岛及周边地区灾况,并向民众广为劝捐。一些其他慈善机构也愿意采取这种方式募集慈善基金。如1928年4月,基督教中国青年会曾为其附属模范小学筹募建校舍资金,在共和第一舞台演剧三天。[9]另外,在义演风行之时,名人字画的义卖、赛马等新颖方式也成为筹集慈善资金的途径。如1928年9月,青岛商会和青岛万国体育会举行慈善赛马两天,目的是为育婴堂和贫民习艺所筹集日常经费。[10]
      善款募集以后,除直接用于救济以外,剩下的则基于长远打算进行更科学的管理,常采用的方式就是投资生息盈利。其具体做法有:一是将募得的善款存入银行生息,这是最保守、最传统的做法。二是将募得的善款购买股票,参与公司、工厂的分红。三是将资金投于房产,对所属的房产收取租金。如胶澳商埠育婴堂由官方拨给的上海路一号官产内“董事办公室三间,主任办公室一间,调护室一间,婴儿仆妇宿舍三间,职员休息室二间,炊室二间,接婴室二间,又新建楼房一座内除女职员宿舍二间,余者暂时出租以裕经费”。[11]四是投资兴办经营性的工厂或服务性的项目。这样不仅为被救济人提供了一定的工作场所,又为自己创造了一定的收入,弥补了经费的不足。如胶澳商埠济良所收容妇女入所后,衣食住宿及被褥医药等费用概由所内供给。济良所还会教授在所妇女相当技能如:缝纫刺绣、纺织,烹饪。而所内妇女每日工作所制物品销售后以余利十分之七留由济良所作为所内经费。
      四、慈善救济教养兼重
      晚清时期,在教会创办的慈善事业中出现了教养兼重的情况。北洋政府时期,青岛慈善事业同样出现了教养兼重的情况,这一特点主要出现在官办的慈善救济机构中。这些官办的慈善事业多半要教收容人员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谋生技能,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以为以后独立生活之根本。传统的慈善事业一般是重养轻教或是只养无教,这样的救济只能解一时之所急,救眼前之困苦,治标而不治本。而教养并重是现代型慈善事业的重要特点。北洋政府时期,最为典型的就是胶澳商埠局创办的贫民习艺所。贫民习艺所收容那些穷无所归之贫民,收容后,他们的衣食住三项及医药等费用皆由习艺所供给,贫民习艺所视他们知识程度的高低,授以与其所学技艺相关的课程,所内设染织、成衣、靴鞋、柳条、编织、绳索、藤竹、木工、制带、毛巾、草帽等十科,每日由其技师上课工作八小时,每晚入校授以图文、修身、珠算、习字等课二小时,从而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提高人格修养。二年后考验及格者由习艺所发放毕业证书并留所内服务一年熟练技艺,服务期满后愿意留在所内工作者发给工资。可见,这种慈善组织的存在,不仅使这些穷无所归的贫民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也减少了社会上无业游民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安定。
      五、民间救济的作用日益突出
      自民国以来,山东地区灾害频发(见表1),战乱频频,以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由于经费有限和灾区范围扩大,政府施赈救济不力,大量的救济工作不得不由民间慈善组织承担。北洋政府时期,青岛的慈善事业也面临着这种情况。这一时期,中国红十字会青岛分会和世界红�字会青岛分会的设立,以及各种临时性救灾团体和慈善团体的成立就说明了这一点。各种慈善团体的创立,促进了民间社会的发展,使其成为一种可以超越政府的力量,这种力量在民国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使巨大的。
      以上是北洋政府时期青岛慈善救济事业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在近代其他地区的慈善事业也或多或少有所体现,但由于青岛地区曾被德占、日占的历史特殊性,有些特点是青岛地区所特有的,这一时期的青岛慈善救济事业已经向近代型慈善事业转化。所有这些都为我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参 考 文 献
      [1] 教养局营业状况,青岛市档案馆档案,档案号:B0029-001-03095.
      [2] 袁荣叟:《胶澳志》卷三,民社志九・结社,胶澳商埠局出版,1928年。
      [3] 周秋光编:《熊希龄集》(下),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第1399页。
      [4] 关于捐助日本地震灾害、黄河水灾等事项的公函,青岛市档案馆档案,档案号:A0039-001-00159.
      [5] 中国红十字会关于集资救援日本灾害的函,青岛市档案馆档案,档案号:A0017-00018-0111.
      [6] 为曲阜施赈已于十七日完竣十九日返济赴聊城,青岛市档案馆档案,档案号:B0063-001-00008-0143.
      [7] 《青岛市志・民政志》,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第169页。
      [8] 关于捐助日本地震灾害、黄河水灾等事项的公函,青岛市档案馆档案,档案号:A0039-001-00159.
      [9] 中国青年会演剧筹款,青岛市档案馆档案,档案号:B0029-001-03271.
      [10] 关于九月二十八日及十月十日(即双十节)为育婴堂习艺所举行慈善赛马两天的往来公函,青岛市档案馆档案,档案号:B0038-001-00455.
      [11] 青岛市档案馆藏:《胶澳商埠育婴堂并设成绩报告书》,档案号:A001634.
      
      作者简介:李娜,中国海洋大学社科部硕士研究生。■

    相关热词搜索:北洋青岛救济浅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