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诗经·周南·关雎》作者辨正

    《诗经·周南·关雎》作者辨正

    时间:2020-03-19 05:18:3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周南·关雎》的作者辨正从《关雎》所产生时代社会中的各个社会阶层、《关雎》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思想、《关雎》诗中作者所使用的语言、《关雎》中所反映的奴隶社会的社会风貌四个方面来研究,其作者不可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只能是奴隶主贵族青年。

    关键词:《关雎》作者 社会阶层 思想 语言 社会风貌 贵族青年

    《周南·关雎》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第一篇。《诗经》广泛反映了周人的婚恋风俗、祭祀宴饮、欢会娱乐、战争徭役等生活百态,生动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讽刺批评、爱情歌唱、怨恨不平等思想感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史料,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其出色的艺术手法,韩愈称之“葩”,王士祯则比为“如画工之有物”,所以在春秋战国时代,《诗经》被列为“六经”之一,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更使《诗经》取得了莫大的权威,奠定了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又列为“六经”之一,故历来解诗总强调政教观点,尤其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中,由于经济动荡与社会纷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情况,因此孔子格外重视作品的教育意义与社会效果,期望透过作品,达到教化人心的作用。

    因此,作为《诗经》首篇的《周南·关雎》,就更能体现孔子的教化思想。后世研究者有认为此诗“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认为其作者是古代劳动人民。(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36页)并且此诗在高中教材中也是解说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诗歌,这就对广大青年学习古典经文造成困惑,为此,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其作者,也就是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身份做一番论证(因为诗言志,诗中的主人公即为作者本人,本诗即如此)。

    首先,从《关雎》所产生时代社会中的各个社会阶层来看其作者身份。《关雎》产生在约公元前十一世纪的西周周、召共和时期。在这一时期,周公、召公分掌各地诸侯。“周南”即指当时周公所掌管之南方地区,应在今南方汝水、汉水一带(《中国文学史纲要》,褚斌杰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一时期正处在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自夏朝开始,中国古代社会中各个阶层已经十分明显,除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贵族外,从事田间耕作的劳动者,统称为“民”。其中主要的是“黎民”,又称为“庶民”或“庶人”,还有泛称为“众”的,他们大多数是被奴役在田间耕作的奴隶群众。另外,还有“平民”,即一般的自由民。他们大都是各级贵族比较疏远的宗族成员,或由原来的氏族公社一般成员转化的。他们虽然保持有自由民身份,并领有一小块土地,但同为各级贵族的属民,同样受到各级贵族的剥削与压迫。到西周时期,这种奴隶制更加得到了强化,平民、黎民的地位就会更加低下。(《中国古代史》,朱绍侯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在这些“民”中间,“黎民”和“众”整日的被繁重的劳动所束缚,根本不可能有《关雎》诗中抒情主人公在其他人辛勤劳作时,悠闲自得地欣赏一位年轻的姑娘采摘荇菜的身影。正如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奴隶群众是不可能有这种空闲的。这一点还可以从《豳风·七月》得到验证。《豳风·七月》是西周初年豳地的奴隶所作的诗歌,它反映了当时奴隶们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食的悲惨境遇。这首诗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的图景:男女奴隶们一年到头无休止的劳动,他们从正月就开始修整农具,寒冬二月就下田劳动,接着是采桑养蚕、纺织、染帛、收获、打猎、筑场、造酒、修房、凿冰等等。一年辛苦到头却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靠吃苦菜、住破屋苦挨岁月,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有《关雎》主人公的那份休闲的。而另一方面作为占劳动者数量极少的“平民”,到奴隶制鼎盛时的西周,他们或沦为战俘、或被征发服劳役、或失去土地变为奴隶,剩下少之又少的一些人,他们都要艰苦地劳动,才能勉强维持家庭生活。但是在当时的奴隶制国家和各级贵族的压榨之下,他们不是破产负债,就是触犯了法网,随时都有被罚为奴隶的危险。特别是在商末时期。他们就更没有机会去追求爱情。这一点从西周后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就可以看出来。他们的劳动剩余只能靠剥削广大逃亡、失地奴隶、平民得到,多余的土地大部分来源于占有、夺取“平民”所有土地。由此可见,广大的奴隶群众不可能是其作者。那么其作者就只能是当时的奴隶主贵族了。只有他们才会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空闲与心情。

    其次,从《关雎》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来看其作者身份。诗中,抒情主人公大胆热烈地追求着一位河边采摘荇菜的姑娘,为了对她的思恋,竟至于长夜无眠而“辗转反侧”。但他却不会一味地痛苦下去,并没有沉浸在愁苦的情绪里,而是展开丰富的想象,总有一天要把她娶过来,共同过着琴瑟、钟鼓般的相互协谐的欢乐幸福生活。即诗中所写到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和“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如果本诗的作者是劳动人民的话,那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辗转反侧”,就更没有可能在生活中有“琴瑟”和“钟鼓”,就更不会产生用“琴瑟”来亲近“淑女”和用“钟鼓”来使“淑女”喜乐的思想。因为思想来源于生活。那么劳动人民过的是什么生活呢?他们连最起码的生命也得不到保障。据考古发掘,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河南登封县郜城镇)作为都城。近年来,除在登封县郜城镇东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阳城址之外,又在镇西颖水北岸五渡河王城岗,发现一古城遗址,东西两城相连,各有约一百见方。东城内还发现有七具相迭压的骨架,最小的只有两岁,可能是宫殿奠基的奴隶。这一城址可能与禹都阳城有关。(《中国古代史》上册)这种使用奴隶奠基甚至殉葬的情形在《诗经·秦风·黄鸟》中也有具体的描述。在诗中,描述了秦穆公死时,曾惨无人道地选了177个奴隶活活地殉葬。其中有“谁从穆公?子车奄息、子车仲行、子车针虎”的诗句。子车奄息、子车仲行、子车针虎为秦之三良。秦国人哀叹这件事,为之赋《黄鸟》。在这里,我们再对照《关雎》一诗,就不难发现,其作者不可能是随时有生命之忧的劳动人民,只能是奴隶主贵族。另据周啸天所著《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辞典》一书中写到:诗中人以“君子”自谓,据《墨子》“琴瑟”、“钟鼓”之乐都非平民之乐,可以推测抒情主人公为一贵族青年。“窈窕淑女”的身份不甚确定,余冠英据诗中兴义认为是“河边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引起一个(贵家)男子的思慕”。这里,周啸天说到诗中人(君子)为贵族青年。因此,其作者只能是一位贵族青年。

    第三,从《关雎》诗中作者所使用的语言来看其作者身份。一是《关雎》诗中,一开头即以一对关雎鸟成双成对的在沙洲上相向和鸣发端,兴起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兴句景物描写所渲染出的和悦气氛,很好地烘托了追求爱情以及配偶和谐的主题。二是诗中使用了重章迭句和顶真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语言结构形式,使全诗一唱三叹,余味无穷。即“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使用这种形式,不仅把男子的愁苦和喜悦这两种感情表现得更为鲜明,而且把他的始终如一的诚挚爱情表现得更为充分。三是《关雎》语言上使用了双声、叠韵、重言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用韵方面,偶句入韵,即压“洲、逑”、“之”、“服、侧”等字,使得整首诗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浓重的音乐美。台湾著名学者裴溥言在他的《诗经快译》中评论第一章的写作技巧时,也指明主人公是“公子哥”。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本诗的语言明显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的锤炼,所以才显出长久的艺术魅力。而在当时的奴隶社会制度下,奴隶是不可能受到教育的,基本上是文盲,是根本不可能吟诵出这么文绉绉、充满魅力的诗句的,即使经过文士的加工也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程度,这一点和已有定论的我国古代奴隶集体创作的《硕鼠》经过对比就很清楚了。

    最后,我们再从《关雎》中所反映的奴隶社会的社会风貌来看作者的身份。在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的《诗经别裁》中这样解释诗中的“钟鼓乐之”——钟鼓,金奏也,是盛礼用乐。王国维曰:“金奏之乐,天子诸侯用钟鼓;大夫士,鼓而已。”按此语言“钟鼓乐之”,乃作身份语。由两周墓葬中乐器和礼器的组合情况来看,金石之乐的使用,的确等级分明,即便所谓“礼崩乐坏”的东周时期也不例外。中原地区虢、郑、三晋和周的墓葬,已发掘两千余座,出土编钟、编磬者,只限于个别葬制规格很高的墓,约占总数百分之一。从青铜乐钟的制作要求来看,这也是必然——非“有力者”,实不能为。而这一切,与诗中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恰相一致。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诗中主人公的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钟鼓之乐”,他就不会在诗中想到用“钟鼓之乐”使淑女喜乐。也就是说,诗的作者只能是奴隶主贵族青年,而非劳动人民。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的阐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关雎》的作者不可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也不可能有诗中主人公的那种追求自由美好爱情的思想,其作者只能是处于统治阶级地位的奴隶主贵族。

    参考文献:

    [1]朱绍侯.中国古代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2]裴溥言.诗经快译[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

    [3]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4]周啸天.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辞典[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5]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6]李修生.语文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褚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8]袁梅.诗经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5.

    [9]倪文锦.语文教学参考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0]游国恩.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李红心,河南漯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相关热词搜索:辨正诗经作者关雎周南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