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都柳江流域的汉族移民、文化传播与地方文化的生成

    都柳江流域的汉族移民、文化传播与地方文化的生成

    时间:2020-03-27 05:18: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移民向来是文化传播最活跃的主体。清至近代闽粤汉族向广西三江地区的移民,是为新生计的自主移民,他们与当地文化发生联系,导致了各族群文化的变迁,并重新整合了地方文化。本文以富禄为例,利用访谈、碑刻和文献资料,着重考察近代以来都柳江流域的汉族移民和会馆活动,以及汉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嵌入与融合的过程。最后讨论多民族文化融合中的民族边界与地方文化生成的问题。

    【关键词】汉族移民;文化传播;文化融合;地方文化;富禄

    【作者】徐赣丽,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博士。上海,200241;黄洁,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民俗学硕士生。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3)02-0044-008

    移民向来是文化传播最活跃的主体。移民不仅意味着群体的交流,也意味着群体的语言、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观念和社会制度等的交流。移民与一般流动人口的不同,在于他们对当地有了归属感后,会更加积极地影响当地文化或者不得不受当地文化的影响。明清汉文化通过儒教传人黔桂等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使地方社会文化发生了变化,如刻汉字石碑、书写对联、植杉树、借汉字创著《侗书》、学制豆腐、置“关公木雕像”等。

    一般而言,移民要在移居地生存,往往意味着长期的文化适应过程。跨文化交际的经验证明,人们到新的文化环境时,须经历一些困难才能重新达到他在原文化所感受到的舒适感和平常感。文化适应的u型理论也认为,人们到异地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一般会经历兴奋、冲撞、恢复和适应的过程,并体验到“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相反地,移民带来的文化改变移居地文化而不是外来移民被吸纳到当地文化中去的文化适应现象,被称为“逆适应”。换言之,当移民与居住地两种文化由传播而发生接触和撞击后,原来两个文化体系各自选取文化元素,经过调适整合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地方文化体系。

    历史上,汉族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移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出于朝廷开发和控制,因政治军事文化政策需要而移民,从秦汉便已开始,到明朝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这种直接移人的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甚少,往往是汉文化的扩张和对当地文化的侵略,而使少数民族文化处于受启蒙、被贬低的地位。另一种是出于生计、商业发展的自主移民,相对缓和而能潜移默化地使当地文化发生变迁。清至近代闽粤汉族向广西三江少数民族地区的移民属于此种情况。

    以桂黔边界的富禄为例,明清开始即不断有汉族移民到此讨生活、从事木材交易,促使富禄一度发展成为临近诸省县重要的河运商业集镇。有学者曾关注当地各民族通婚和文化兼融的现象,论述了客家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多元共生的和谐民族关系,但着眼点不在移民与文化传播。本文意在通过考察汉族移民在当地的历史活动、汉族移民文化在少数民族地方社会的嵌入与融合的过程,探讨汉文化如何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如何被少数民族所接受(除了婚姻之外),从而影响了地方社会和文化,导致各族群文化的变迁和地方文化的生成,并讨论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界定。

    一、汉族移民的历史背景

    (一)清至近代广西三江的商业发展

    三江县地处桂黔湘三省交界,境内山岭连绵,河道纵横,航运便利。以古宜镇为全县中心,浔江上通桂北的龙胜县,下达长安、柳州,并可直通梧州,汇入西江至广州和香港,西溯都柳江(溶江)而上,可达黔东南各县。其中,都柳江原名福禄江,据《明史·地理志》云:“黎平县又有福禄江,其上源为古州江(榕江),下流入广西怀远(三江)。”又据民国末年《从江县志》载:“福禄江,自榕江来,直贯全境,南流广西长八十公里,水势浩荡,舟楫畅通,上溯可达三都,下驶则至香港。”亦证都柳江即福禄江,直至民国末年都是重要的航运水道。都柳江历史上不仅是我国西南各省交通之要道,是西南各省出海三大干流之一;亦是黔粤商旅来往,尤其是木材和食盐的重要通道;更是民族迁徙互动的一条重要走廊,古时黔东南部分侗族、苗族就溯都柳江迁徙而来,清代和近代大批汉民溯江迁入该流域城镇定居。

    直至民国时期,县内交通运输仍以船为主,形成了江河沿岸的古宜、富禄、林溪等10多个商业比较繁盛的集镇。1932年建治所以前,古宜镇已建有粤东、江西、湖南、通道等同乡会馆,其中粤东、江西会馆尤为雄伟壮观,极具特色;同时,各行各业店铺作坊大小百几十家。到民国26年(1937年),全县约有大小商店600间,商品输入以大米、生盐、棉纱、苏杭百货以及日用杂货为大宗,输出则多为杉木、楠竹、茶油、桐油等林副产品。可见当时水运的发达和商业活动的兴盛。

    地方物产是河流运输的重要部分,这也是少数民族地区早期商业化的动因。张应强先生在研究贵州清水江流域的地方社会时发现,从明中期开始延续至清和近代的木材采运是当地的主要生财之道,几乎所有的人群与村落都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程度被卷入到与木材采运有关的社会经济活动之中。早期木材采运是最为重要、历时久远、对区域社会影响最为深刻的历史活动,促进了地方社会的商业化。与此类似,三江是广西的主要林区之一,自古以来都是输出木材之地。1950年以前,当地木材曾远销梧州、广州、港澳等地。据民国《三江县志》记载,清时,县内老堡以放排为生的蒋觉雄,一次放排至柳州,因河面船多拥挤,木排与船相撞,酿成斗殴,蒋觉雄“手执排招,重约百余斤,长约二丈余,登岸,举招如芥,力敌千人,咸辟易之,控至道宪,蒙判柳州西门外马草坪自四德庵码头以上,专为三江、浔融两河排商停泊之所,于界内撞伤船只,概不赔偿损失,并立碑记,县排商至今赖之。”这说明了木材输出在当时经济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不难看出,木材采运和物品贸易的商机,也是清代和近代汉族移民进入桂黔边界的少数民族地区并推动地区商业化的主要原因。

    (二)富禄:移民选择的第二故乡

    富禄镇,原名福禄,因临福禄江而得名,位于三江县西部,与所属葛亮侗寨隔江相望,南与融水毗邻,东北与贵州从江、黎平交界,地处黔桂两省(区)四县十乡镇交界处。②境内有榕江河、大年河、八洛河、龙额河交织汇聚及诸多山峰。近代时是都柳江流域第一大镇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4年成立的富禄乡辖8个苗寨,5个侗寨,1个壮寨,其中,富禄村包括富禄社区和镇上侗寨、葛亮屯,富禄社区为原福禄镇(即商业老街)所在。

    相关热词搜索:柳江汉族流域文化传播移民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