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第二轮志书记述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浅见

    第二轮志书记述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浅见

    时间:2020-03-28 05:12: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和气候条件复杂,加之人类活动、生物繁衍等影响,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大。尤其是水灾、旱灾突出,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危害。我国古代修志就重视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的记述,《春秋》《汉书》等史书都有记载各个时期发生的自然灾害,为应对灾害提供借鉴与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致力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十分重视防灾救灾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防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并取得辉煌的成就。首轮志书记述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仅限于灾害发生情况和救灾款物发放,缺乏灾害的前兆、成因及防灾救灾的举措、成效等内容。第二轮志书不能沿袭首轮志书的做法,应加强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的全面记述,既要记述各个时期的各种灾害情况,还要突出党和政府在防灾救灾工作中所采取的果断措施及取得的成就,增强志书的“存史、资政、育人”功能。为此,笔者就第二轮志书收录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的记述方式、必须把握和需要加强的内容,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谈点浅陋之见。

    一、第二轮志书收录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采用的记述方式

    第二轮志书收录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首先要选择合理的记述方式。我国地域差异较大,人为的活动,生态的急剧变迁,使各地发生自然灾害的种类不同,防灾救灾的方式也不尽一样。从已出版的第二轮志书看,各地记述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存在三种方式:一是集中记述,即在自然环境篇设自然灾害章节和防灾救灾章节,集中记述自然灾害状况和防灾救灾情况。集中记述可以看出自然灾害、防灾救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对于灾害严重的地区,可采用这种方式。二是分散记述,即不设自然灾害章节和防灾救灾章节,把这两部分内容分散在环境保护、城乡建设、民政、工业、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科技、教育、卫生、保险、财政、交通等篇章记述。如安徽省《濉溪县志续编》(1986—1996)没设自然灾害章节和防灾救灾章节,而是在卷四农业林业第一章农业第二节种植业附记蝗虫、棉铃虫灾害,第二章林业设造林绿化节,卷五水利农机第一章水利设河道治理、涵闸工程、防汛抗旱三节并附抗灾纪略,卷八财税金融保险第四章保险设防灾防损节,卷十一政权政协第三章民政设救灾救济扶贫节。分散记述可以体现自然灾害、防灾救灾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对于灾害较轻的地区,可采用这种方式。三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记述方式,即在自然环境篇设自然灾害章节,集中记述灾害情况,不设防灾救灾章节,把其内容分散在环境保护、城乡建设、民政、工业、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科技、教育、卫生、保险、财政、交通等篇章记述。如四川省《大邑县志续编》(1986—1992)第三篇自然地理设第三章自然灾害,下设地震、洪涝、干旱、大风、冰雹、低温与寒潮、秋绵雨七节,然后在第九篇民政劳动人事第一章民政设社会救济节,第十一篇农业第四章水利设治理江河、防汛抗旱两节,第二十一篇设卫生防治章;黑龙江省《肇东市志》(1982—2000)第一编自然概况第二章自然地理设自然灾害节,第二编农业第四章水利设排涝与抗洪抢险节,第十五编科技教育第一章科学技术设地震监测节,第十六编文化体育卫生第三章卫生设卫生防疫节,第十九編社会第二章民政设社会救济节(包括城市救济、农村救济、灾害救济、扶贫等内容)。对于灾害一般的地区,可采用这种方式。

    上述三种记述方式各有优势,各地选择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的记述方式,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择善而从。

    二、第二轮志书记述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必须把握的内容

    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洪涝、台风、冰雹、暴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这些自然灾害都是第二轮志书需要记述的内容,此外,还必须把握防灾救灾方面的内容,反映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的全貌。

    (一)气象灾害监测预报

    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包括气象防灾减灾机构、监测预报等内容。(1)气象防灾减灾机构,主要记述各气象台站、气象防灾减灾系统;(2)监测预报,主要记述大气监测、气象电信、天气预报、气候分析、农业气象。

    (二)灾害监测预报系统

    灾害监测预报系统包括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防汛基本建设和预警系统,干旱、洪水、大风、冰雹监测预测系统,地震灾害监测预报系统,森林火险预防监测系统等内容。

    (三)农田种植业灾害防治

    农田种植业灾害防治包括干旱灾害防治、洪涝和冰雹灾害防治、沙尘暴灾害防治、低温寒害防治等内容。(1)干旱灾害防治,主要记述农田基本建设、涵养水源改善小气候、农作物合理布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耕作保墒、覆盖抑制农田蒸发、人工增雨等;(2)暴雨、洪涝和冰雹灾害防治,主要记述暴雨、洪涝和冰雹灾害的预防与治理措施;(3)大风、沙尘暴灾害防治,主要记述大风、沙尘暴灾害的防御方法与治理措施;(4)低温寒害防治,主要记述低温寒害的预防与治理措施。

    (四)农林业生物灾害防治

    农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包括农业病虫害防治、林业病虫害防治、草害防治等内容。(1)农业病虫害防治,主要记述农业病虫害的防治机构、防治措施;(2)林业病虫害防治,主要记述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机构、防治措施;(3)草害防治,主要记述草害的防治技术、防治措施。

    (五)防震减灾

    防震减灾包括防震机构、地震监测预报、防震减灾、地震联防协作等内容。(1)防震机构,主要记述机构设置与职能;(2)地震监测预报,主要记述专业监测、群测群防、地震监测预报能力与水平;(3)防震减灾,主要记述减轻震灾的工程性防御措施、减轻震灾的非工程性防御措施;(4)地震联防协作,主要记述省、市、县之间的地震联防协作。

    (六)疫病防治

    疫病防治包括防疫机构、防疫技术、灾后卫生防疫减灾等内容。(1)防疫机构,主要记述防疫机构的设置与职能;(2)防疫技术,主要记述灾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3)灾后卫生防疫减灾,主要记述环境卫生、饮水卫生、食品卫生、健康教育。

    (七)保险防灾

    保险防灾包括防灾险种、保险防灾措施、保险理赔等内容。(1)防灾险种,主要记述防灾保险的种类及保费收入;(2)保险防灾措施,主要记述保险防灾宣传及知识普及、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风险预警制度实行;(3)保险理赔,主要记述灾后财产保险、农业保险等理赔支付情况。

    (八)民政救灾救济

    民政救灾救济包括救灾救济机构、救灾救济政策、救灾救济实施等内容。(1)救灾救济机构,主要记述救灾救济机构的设置与职能;(2)救灾救济政策,主要记述救灾救济的方针、政策与法规;(3)救灾救济实施,主要记述救灾款物发放、社会救济情况。

    (九)防灾减灾综合对策

    防灾减灾综合对策包括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防灾减灾组织体制、防灾减灾法制建设等内容。(1)全民防灾减灾意识,主要记述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的要点、途径与方法;(2)防灾减灾组织体制,主要记述防灾减灾组织体制的建立与完善;(3)防灾减灾法制建设,主要记述防治灾害立法、资源统一管理与保护、依法防灾减灾。

    三、第二轮志书记述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需要加强的内容

    第二轮志书除了详记自然灾害的类别、程度、空间分布、重现期,受灾面积、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交通道路、建筑物等受损情况,还要加强记述自然灾害的前兆与成因、防治与对策、救助与成效,对于当代及后人研究灾害状况、历史气候,总结经验教训,制订防灾措施,提高救灾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自然灾害的前兆与成因

    1.自然灾害的前兆。灾前自然界发生的与灾害有关的一些“特殊现象”或“异象”,称为灾前征兆,简称前兆。地震、洪涝、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发生前,动植物以各种形式的异常反应给人们“预告”。如地震爆发前,牛、羊不进圈,家禽不吃食,大猫衔小猫,鱼跃水面,蜜蜂群迁,鸽子惊飞等现象都是震灾的前兆。记述自然灾害的前兆,既有利于人们规避灾害,又可以为研究一些灾前征兆与灾害之间的关系提供原始资料。

    2.自然灾害的成因。自然灾害的形成是有原因的,如泥石流的形成与持续干旱、瞬时暴雨等因素有关,干旱是因长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形成,洪涝是由连续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引起低洼地积水、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造成。自然灾害的成因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记述自然灾害不能回避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灾害程度。记述自然灾害的成因,便于今人及后人鉴古明今,吸取教训。

    (二)自然灾害的防治与对策

    自然灾害的防治是实现减灾的有效途径,记述自然灾害前的防治与对策,为人们总结经验和探索防灾减灾新方法、新技术提供参考。自然灾害发生前的防治与对策应着重记述五个方面:(1)防灾资金投入。防灾的重要性大于救助,增加防灾资金投入,做好防灾工作,就能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节省救灾资金。(2)救灾物资储备。规范救灾物资储备、调拨及经费管理工作,提高救灾应急保障能力,可以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3)开展灾害预报、预警、预案工作。(4)工程治理。地质灾害隐蔽性强,不易发现,且经常变化,工程治理显得十分重要,要写出堤坝等工程的防范与抗御能力,便于改进和提高工程技术。(5)临灾教育。社会防灾意识是灾害预防重点,各级政府部门建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将灾害预防纳入全社会科普活动,提前预演预练,加强对公民进行灾前征兆、灾害性质与种类、灾害发生方式、灾害发生前应作何种准备、灾时如何防护、灾害后果及影响等知识普及,使人们掌握必要的避难和应急方法。

    (三)自然灾害的救助与成效

    1.自然灾害的救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灾害救助举措与时俱进。记述传统的社会救助制度向新型社会救助制度转型,重点记述重要的救灾举措、有广泛适应性的救灾措施、有效的救災手段及自然灾害善后补偿机制,如倒房恢复重建补助、受灾群众生活救助、灾后医疗救助等内容。

    2.救灾取得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救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记述不同时期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的受灾人数、死亡失踪人数、紧急转移安置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救灾款物发放数量及倒损房屋恢复重建情况。通过不同时期的数据资料比较,反映救灾工作取得的成效。

    四、第二轮志书记述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二轮志书记述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不仅要做到基本内容不缺,重点内容突出,还要注意处理灾害和防灾救灾内容的交叉重复,突出防灾救灾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点,以及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记述的系统性等问题。

    (一)应处理好灾害和防灾救灾内容的交叉重复

    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内容较广,涉及许多方面,会与有关篇章产生交叉。交叉是允许的,但机械的重复必须避免,否则造成重复累赘、篇幅冗长的现象,影响志书质量,降低可读性。因此,记述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时,需要妥善处理专章专节与有关篇章内容的交叉重复。如果自然环境篇设自然灾害章节,专门记述各种灾害情况,那么民政篇章救灾救济章节就不涉及,只记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灾害名称即可,重点记述救灾救济的情况。如果自然环境篇设防灾救灾章节,就应从防灾救灾的角度概括记述初步构建的救灾救济体系,改善防灾减灾的基础设施,初步建立的灾害应急机制,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等,而环境保护、城乡建设、民政、工业、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科技、教育、卫生、保险、财政、交通等相关篇章,则按照各自工作重心取舍防灾救灾资料,避免发生机械的重复现象。

    (二)应突出防灾救灾的时代特征与地方特点

    改革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是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时代特征和地方特点是否突出,是衡量志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改革开放以来,全民减灾意识明显提高、灾情监测和灾害信息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备灾和灾害救援能力得到加强,保险正在成为灾害经济补偿的重要手段,减灾科技成果得到广泛应用等新情况,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应当作详细记述。如河南省《新野县志》(1986—1995)卷十五财税金融第九章人民保险设防灾节,按洪涝、干旱、雹灾等险种分类记述历年保险费收入及赔付情况,灾害理赔处理速度、赔付效果。同时,时代特征鲜明的事物在各地又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构成地方特点。各地开展的人工降雨、人工防雹作业和抗洪抢险等防灾救灾工作,已形成各自的特点,也应当突出记述。如福建省《龙岩市志》(1988—2002)设环境篇,附抗击8·8特大洪灾专记,深入记述抗洪抢险全过程。

    (三)应注意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记述的系统性

    收集系统性的资料,是保证资料价值、提升志书质量的重要途径。记述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仅靠相关业务部门报送的资料是不够的,还要拓宽资料收集渠道,通过向各级档案馆、图书馆、新闻广电局等单位开展社会调查和实地调查等方式,全面系统地收集有关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的口述资料、调查报告、技术资料。要详记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事件,如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涉及人物、影响程度及灾害事件沉淀多年后的一些新发现等内容。要创新内容的表现形式,运用翔实、直观的随文图片资料,补充文字记述之不足,丰富事物内容。记述事物要见事见因,让读者尽可能获取全面系统的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信息资料。

    总之,第二轮志书一定要重视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的记述,实事求是地反映自然灾害发生的状况与成因、灾前防治与措施、灾后救助与成效,使之更好地服务当代,垂鉴后世。

    相关热词搜索:志书浅见防灾救灾自然灾害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