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跨文化认同研究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跨文化认同研究

    时间:2020-06-17 05:20:2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一种超越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是中国着眼于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大局,顺应人类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加深的历史潮流,提交的一份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不仅要使其在中国人民内部取得最大化共识,更要推动在世界范围内落地生根、深入人心,这便需要立足跨文化视野,在“共生、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下,不断扩大国际理解和广泛认同。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跨文化;认同

    doi:10.16083/j .cnki.16 71-15 80.2019.09.0 33

    中图分类号:G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9-0135-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以及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同答中国与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问题的新理念、新思想,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现实方案、近期目标和行动纲领。它的提出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意义,为联结“中国梦”与“世界梦”提供了桥梁纽带、为多元政治文明之间互进共荣的相处提供了价值理路、为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文化是将不同的、分散的个人或共同体凝结、聚集在一起的无形的纽带,是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到联合状态的基本因素。但由于世界各国的政治利益、道德伦理、社会制度、文化差异等因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国际范围认知度和认同度尚待加强,甚至被一些学者、媒体误读或曲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既然是作为“类”存在的共同体,就应超越各种文化藩篱之间的视差,跨文化认同的目标就是弥合本土与他者的矛盾,凝聚价值共识,让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在中国人民内部取得最大化共识,更要推动在世界范围内落地生根、深入人心,在“共生、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下,不断扩大国际理解和广泛认同。

    一、在思想上,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的适度协调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2]世界的物质性决定了它的统一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顺应时代发展,符合全球化趋势的重大世界性发展战略,其为凝聚各国共识,谋求世界发展提供了策略。

    1.文化的延展性和流动性所驱动。文化作为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就文化的内容来讲,其既包括一个地域的白然科学、语言、文字、文艺、习俗等非物质文化,又包括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以及创造世界过程中产生的物质文化如饮食、衣行、建筑等,更包括上位的理想、信念、制度、价值观等意识形态领域。文化发展脉络经历衍生、传承、创造、发展的漫长过程,一个地域或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源远流长、各具形态,融合着典型的民族烙印和时代特点,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社会发展,当今文化的时代特点逐步扩大,这也使得跨文化实现认同有了可能性和必然性。文化自身也具备着延展、流动、包容的特点,随着地域壁垒的打开,文化的认同度可以通过文化流动和发展提高,这为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内在的可能性。

    2.价值观体系的多维性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一种观念表现,其本质是中国的世界观、价值观在世界场域内所显现的集合,是中国价值的世界话语表达,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根本上是之于全球社会、人类社会之上的价值观存在。任何社会的价值观体系都是一个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并有多层面、多维度的价值观相伴的整体,是“一”与“多”的有机统一。一国社会的维度与多国所构成的全球社会维度在价值观体系架构上具有同理性,尤其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培育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在推动世界各国繁荣发展、融合世界各国力量开展全球治理的过程中,引领全球共同解决问题、促进发展进步的一种核心价值观,但是这种核心价值观并不排除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员国的各国主流价值观的存在。

    3.中国智慧解决世界问题的实践。中国自古就有“和而不同”“睦邻友邦”“天下太平”的优秀传统处世思想,睦邻友邦,在尊重不同的基础上谋求“大和”,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我们要认识到,在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跨文化认同的过程中,一是要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核心价值观在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主导地位,发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集合性和统一性作用,使世界各国能够凝聚最大共识、共同推动世界发展;二是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使世界各国的主流价值观能够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聚合,加强彼此间平等对话、和谐沟通,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中共生、共存和共融。

    二、在主体上,坚持本土与他者的有效整合

    2011年9月6日國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从战略角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着眼未来、直面问题,探寻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这也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根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需要多主体协同、全方位驱动。

    1.达成多主体共识。认同是达成共识的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初衷不仅是谋求各国利益的最大化,更深远的是谋求世界发展的可持续化,这是一个每个国家都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世界环境纷繁变化,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在错综的问题面前没有世外桃源,身处国际形势洪流中,各国面对共同的使命。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依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维进路,世界各国应该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因此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扩文化认同中,应坚持整合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培育力量,共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落地发展。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认同主体,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践行主体,应使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自觉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的培育者,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时代进程中,不断树立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2.形成协同发展合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需要各国贡献自身智慧与力量,推进该思想的落地生根,这是人类发展的总趋势和共性问题。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应促进不同国别和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社会力量及资源的协同配合以形成合力,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认同内容融入各种形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培育活动中,如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媒体等培育网络,以使认同机制互联、功能互补、力量互动,从而最大化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认同效果。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全球化推进需要循序渐进,是一个错综复杂而又长期的文化辐射过程,应利用好区域发展与区域认同资源,加强点面辐射,如“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在经济合作的同时,注重文化思想的传播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推广,构建多层次、多部位的认同路径,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网状全覆盖式发展。

    三、在内容上,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充分结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基于各国发展特点,尊重各国人民意志,分为三个层面将民族国家意识过度到全球意识。

    1.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人类社会迄今发展的整个历史,就是人类不同群体之间不断加深交往交流和不断融合壮大的进程。[3]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世界各国需要兼顾本国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促进本国与世界共同发展。充分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传承特点、现实发展需求和未来发展定位,共同分析面对全球性问题,谋划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充分利用多方资源,整合各国力量,优化对话方式,拓宽合作渠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跨文化认同上应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充分结合,使世界各国既具有民族立场,又能够积极主动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以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2.厘清跨文化认同的三个层面。以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原则为导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跨文化认同内容至少有三个层面,即民族国家意识、民族一全球间意识和全球意识。就民族国家意识而言,需要使世界各国人民明确国家认同,在维护民族国家利益、着力推动民族国家发展的基础上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就三层次的划分而言,符合思维认知规律和思维归路,符合思维拓展方向,符合一国到区域到世界的思维层次。就民族一全球间意识而言,使世界各国人民充分认识民族国家与全球社会间的互动关系,明晰国内与国际的分化与差别,在进一步把握全球化实质的基础上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全球意识而言,是要使世界各国人民站在全球和全人类的高度思考问题,并在应对全球性问题的过程中采取相应的行为模式,使社会成员具有相应的全球化的观念,如重视公平正义,尊重多元文化、积极承担国际责任等。通过对世界各国人民进行包含民族国家意识、民族一全球间意识和全球意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培育,使其在把握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基础上自觉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而积极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实践。

    四、在方法上,坚持理论引导、情感感召与实践养成的相互支撑

    当前国际形势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跨文化認同,应以重大现实问题为线索,以鲜活的实践活动为基础,重点破解全球社会内部日益凸显的战争冲突、贫富差距、气候变暖等人类性问题。

    1.坚持理论引导、情感感召与实践养成相互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培育既要在理论上具有深刻的说服力,又要在情感上具有深厚的感召力,更要在实践中具有切实的操作性,才能真正被世界各国人民普遍理解和全面掌握,真正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为规范和实践向导。理论引导是认知基础,情感召唤是认同动因,实践养成是培育路径。因此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培育形式上,要将理论引导、情感感召与实践养成相统一,通过三者的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世界各国人民树立并坚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2.实现理论引导、情感感召与实践养成充分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跨文化认同是一个把抽象的理论原则变为具体的、实践上的行为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理论引导要讲清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知识和科学内涵,认知理路并将其转化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认同;情感感召是唤起世界人民的情感认同,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化为认知体系中的一部分,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感召力的体现;实践养成是要通过国际环境中的各国人民参与各种国际交流、经济互动、文明对话等的亲身体验活动,以外化形式达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彻底掌握与运用,并在理论引导与实践养成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和心理认同,进而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意识。

    五、在路径上,坚持道德引领和人文交流的双向互动。

    尊重和理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它是一个相互理解又求同存异,相互信任且达成共识,并建立在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实践过程。这是基于对“人在本质上是一种类存在物,而共同体是人的类存在的基本方式”[4]的普遍认识。普及、激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要求共同体成员要心怀世界格局和全球观念,对全球不同文化、风情、风俗、人民意愿等多样性充分了解。因此,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跨文化认同路径选择上,要坚持道德引领和人文交流的双向互动。

    1.以道德引领强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国人民的必然选择。无论是基于发展和建构国际社会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内在地包含了一种伦理的和道德的建构内容。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激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在认同,都要求以坚实的伦理标准和明晰的道德导向为基础。在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显著的今天,资金往来、商品流通、信息交互、人才流动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紧密相连,任何人为力量都无法阻止这种联系的必然性,在这种趋势的导向下,一种跨文化的全球伦理是必要的、且不可或缺的。相同的伦理标准与道德认同形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存在的前提条件。一项广泛适应于全球的伦理导向和伦理标准急需我们建构和传播,用以规范和引导世界各国人民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共生共处,并在其中不断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2.以人文交流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各种伦理规范在我们的生活中逐渐产生并且存在了很长时间。这些标准都来自其不同的哲学体系、宗教流派和民族文化之中。他们遵循自己的法规生活,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和时代特征。在尊重差异性的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某些共性的存在,文化与时代之间的一些基本共识,如人性原则、协同意识、自我提升的道德观等普遍接受的可以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基础。此外,这种全球伦理的存在,不仅对人有普遍的制约,也将联结和统一各地区的人民,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伦理原则创造可行性和必然性。中国必须积极推进全球伦理观念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与世界各国一道,从传统文化思想资源中提炼出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的伦理观念,重拾伦理与道德,使具有不同宗教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和处于不同社会制度之中的人们能够弥合并达成共识,形成和谐共处、合作的新局面,提出解决人类面临问题的建议,与其患难与共。

    3.“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伟大的实践。“一带一路”所开展的民心沟通与人文交流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经验。“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孕育和驱动了‘一带一路’建设;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奠定物质基础。”[5]“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之路,也是人文交流与文明对话之路。“一带一路”促进了民间交往和人文交流,为沿线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逐渐增进互信,厚植民意基础,已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实施打下良好基础、提供不竭动力。在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维框架内,民心相通是不同国别以及民众相互交往、增强共识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即“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一带一路”中获得了普通人的接受、支持和信任,从而培养了民心相连、命运相通、荣辱与共的社会心理基础。有别于政府间的公共外交,民间交流更为各国人民所接受,更容易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基础会更牢固,扩展性更强,效果也会更明显。改变传统外交思想,让各类非政府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为各国在各领域广泛交流与合作搭建一座心理桥梁,让政府发挥作用,成为民间交流和人文交流的向導,强调文化亲和力的周边外交优势,在不涉及政治利益的情况下开展广泛的旅游、科技、教育等人文交流。充分发挥大众文化交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通过跨越国界、跨越文化的人文交流,让人们在情感上接纳彼此,化解缓和伦理道德冲突,建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要的相互信任关系,进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社会培育。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区域认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区域中植根的成功实践。“一带一路”建设以区域合作为基础,以共同解决国际问题为责任,共享发展红利,“一带一路”建设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变成现实,从愿景变成行动,辐射130个国家和地区,实践了民族国家意识过渡到民族一全球间意识,最终上升到全球意识的有效过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5)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周建新.论民族存在的相对性[J]思想战线,2019(3)

    [4]孔伟.哲学视域中的共同体理论兼论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5)

    [5]刘传春.“一带一路”战略的质疑与回应兼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国际认同[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

    相关热词搜索:共同体认同跨文化理念命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