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环渤海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选择

    环渤海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选择

    时间:2020-03-17 12:35:2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经济中心作用的发挥取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经济中心带动腹地城市联动发展的经济圈模式已被众多国家或地区广泛采用。通过应用总量分析法、劳动生产率分析和产业区位熵分析等,对环渤海经济圈三省两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环渤海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整体水平偏低,经济中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劳动生产率不均衡。因此,环渤海经济圈经济中心应全面集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腹地城市发展优势产业,实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差异化发展,推动区域生产性服务业水平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环渤海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The Development Mode of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in Bohai Rim Region

    LIU Shu-han, ZHANG Zhao-li

    (School of Economics,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ianjin 300134,China)

    Abstract: The effect of the economic center depends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The economic cycle mode of joint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center city and the hinterlan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many countries or regions.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in Bohai Rim Region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methods of total analytical method, labor productivity analysis and entropy analysis of industrial location.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in Bohai Rim Region should be developed further more because of the low level and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is area. All kinds of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should be developed while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etitive industries in the provinces to realize gathering, different development and in the end,impel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region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level.

    Key words:Bohai Rim Region;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industrial structure

    一、引言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区域间缺乏联系;第二阶段是单个强有力中心阶段;第三阶段是单个全国性中心和外围地区次级中心形成阶段;第四阶段是一体化阶段,城市等级体系布局合理化,所有区域联系紧密,区域差距缩小[1]。经济圈的发展多以一个或两个国际大都市为中心,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联动发展,共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国内外经济圈大都处于第三阶段或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过渡时期。经济圈发展模式已成为众多国家或地区广泛采用的一种新模式,据现有经济圈发展的经验,在经济中心和外围地区次级中心形成的过程中,中心城市与腹地城市产业结构梯度展开,不断进行着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基本形成中心城市集聚高附加值、高投入产出率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外围城市集聚低附加值、低投入产出率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中心城市产业多处在“微笑曲线”两端的产业,包括金融、物流、中介服务、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能够充分带动外围腹地城市经济发展,能够有效地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和集聚效应。经济中心的发展状况决定着经济圈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发展引发了全球区域与中心城市的快速转型与重构,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日益凸显。在这一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为经济中心提供更加强大的影响力和支撑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生产性服务业是经济中心的核心要素,是经济中心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经济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天津要实现建设“北方经济中心”的目标,发挥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无论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还是产业融合和产业升级的驱使,均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有力支撑。

    环渤海经济圈是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环渤海经济圈以其独有的政治经济优势、区位优势、发达便捷的交通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教育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密集的骨干城市群等特点,正在成为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之后中国最具实力的经济增长极,在国民经济整体格局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当前,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已成为了热点问题,引起了学术界、政府部门和企业界从未有过的高度关注,其中的一大热点是环渤海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经济中心作为经济圈的核心,其功能的发挥集中反映了经济圈的整体功能。中国的大城市正处于功能性发展的新阶段,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集聚将是影响城市整体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2]。国内对环渤海经济圈的生产性服务业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环渤海区域整体层面研究或对环渤海经济圈内部分城市的研究。张丽霞等对环渤海经济圈的七个省市地区服务业发展效率进行了分析,得出四个地区的服务业发展效率非DEA有效[3];马涛论述了环渤海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市第三产业比较优势,建议构建环渤海地区第三产业联盟[4];赵宏等认为环渤海经济圈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建立战略联盟,尤其要在带动作用突出的第三产业建立战略联盟[5];王小平等对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梯度特征可以从增加值梯度、就业梯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京津冀经济圈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性建议[6];姜博等测度了三大城市群外向服务功能,研究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外向服务功能居环渤海地区首位。

    目前,关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已有研究多集中在环渤海区域的总体分析上,并且研究多以理论分析为主。本文在综合借鉴当前研究的基础之上,重点应用总量分析法对环渤海经济圈的总体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应用劳动生产率分析法对环渤海三省两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进行分地区分行业分析,应用产业区位熵分析法对环渤海经济圈的生产性服务业进行横向比较,明确各省市的优势产业,提出环渤海经济圈进一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走势。

    二、环渤海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1.数据处理。为深入分析环渤海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本文采用总量分析、劳动生产率分析和产业区位熵分析三种方法加以实证分析。数据主要取自2008、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环渤海经济圈内三省两市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为便于计算分析,环渤海经济圈范围采纳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三省两市标准。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迄今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本文按照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标准,将生产性服务业按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8类进行统计分析。

    2.总量分析。环渤海经济圈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的发展显示出了比较强劲的发展势头。根据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统计,河北省、辽宁省和山东省位列前十,北京、天津虽然地域狭小,生产总值也比较高。在中国百强城市中,环渤海经济圈所占比例超过20%,环渤海经济圈总体发展水平较高。但是,上述各省的产业多是以劳动、资源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水平相对落后,相关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经计算,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市的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均在60%以上,比重较高。但生产性服务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不均衡,除北京生产性服务业贡献率为52.55%外,天津仅为29.36%,其他三省则仅维持在25%以下的水平,生产性服务业总体水平偏低。从就业人口角度分析,环渤海经济圈三省两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水平也不均衡,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口占地区总就业人口的47.45%,占服务业就业人口的64.96%,天津为26.17%,河北、辽宁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口为20%左右,山东仅为15.52%。从生产总值和就业人口两大指标分析,环渤海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整体水平还有待发展。

    按照上述公式,分别计算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劳动生产率,结果如表2示。分行业分地区计算结果显示,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劳动生产率不均衡,金融业的比较优势最明显,劳动生产率为3.60,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及批发和零售业比较优势较明显,劳动生产率分为1.71和1.33,三类产业依靠较低的劳动投入量生产了较高的产值,而其他5类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均小于1,不具备比较优势。天津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劳动生产率也不均衡,与北京相类似,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及批发和零售业三大产业比较优势较明显,另外,天津的住宿和餐饮业也具有微小的比较优势,其他4类产业相对落后。河北省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具备比较优势,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较明显,劳动生产率为1.6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劳动生产率偏低,仅为0.18。辽宁省各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巨大,批发和零售业一枝独秀,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也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发展也相对均衡,其中比较优势最明显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每一单位劳动投入能产生2.53倍的产值,优势明显,其他产业发展相对均衡。

    环渤海经济圈内三省两市的产业区位熵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北京服务业总体水平较高,其中生产性服务业除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外,其他各产业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区位熵分别为3.9245、2.6542、4.0445,产业集中度水平和竞争力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经济圈内其他省市水平,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更是高达5.0707,中、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达。天津在批发零售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公共设施管理业也具有较大优势,产业区位熵分别为1.3465、1.1012 、1.9412、1.620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其他三省水平。山东省在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的产业聚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相对集中,区位熵分别为1.0286、1.0891。河北省产业聚集度较高的产业主要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其它产业产业聚集度较低。辽宁省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产业聚集度相对较高,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通过比较分析,三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大部分产业聚集程度低,具有相对竞争力的产业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资本、知识含量低,竞争力较弱。结果表明,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发展水平不均衡。

    通过劳动生产率分析可以看出,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市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水平最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及批发和零售业在各省市的生产总值中都有较大的比较优势,都有较高的投入产出水平。整体上,环渤海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不均衡。通过产业区位熵分析可以看出,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市的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具备不同的比较优势,产业竞争力各不相同,这就为环渤海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依据。环渤海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整体水平还不够高,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均衡,经济中心生产性服务业水平相对较低,服务型经济尚不成熟。

    三、环渤海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策略

    生产性服务业是经济中心发挥作用的核心要素和必要支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黏合剂和促进剂。只有在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才能全面提升环渤海经济圈的整体水平。基于上述分析,各省市可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以推动环渤海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

    1.各省市需均衡、协调、差异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北京应继续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升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服务业水平。发挥金融总部的集聚优势和竞争力优势,发展金融创新,开拓金融市场,加快金融转移,提高金融支配力度,同时拓展商务服务业,使北京进一步向服务型经济中心转化。

    天津因经济中心的定位,必须全面集中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优势较为明显,需进一步发展,同时借助港口优势,发展港口经济和物流业。天津金融业具备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竞争优势明显,应进一步发展金融业。在信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虽与北京有相当的差距,可以在综合利用自身科研实力雄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加强与北京的合作,推进科研成果的引进和转化。另外,天津需充分利用滨海新区的带动作用,将滨海新区打造成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共同发展的综合园区,与市区联动发展,提升天津的经济地位。

    辽宁应该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础上更多的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在巩固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上,借助较好的科研资源发展信息技术、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逐步推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另外,应充分利用大连的港口带动作用,发展港口经济。辽宁省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现在的贡献率虽然较低,但是具备良好的竞争优势和资源优势,应作为长期发展的重点。

    山东、河北两省生产性服务业整体水平偏低,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同时,也许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两省应在推进上述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强信息技术、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及金融业的整合,借助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2.加强环渤海经济圈内各省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合作,建立生产性服务业合作联盟。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市应突破地方保护主义的界限,建立合作机制,减少贸易摩擦,降低交易成本,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多方共赢。天津、辽宁、河北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具备较高的区位熵,可以充分发挥港口优势,结合陆上交通网络,共同打造“港口—陆路—航空”立体化网络,建立交通运输、物流等产业联盟。天津和北京的金融业在劳动生产率和产业区位熵都具备较大优势,应建立金融合作联盟,北京借助金融监管优势,发展金融创新,天津发展产业金融,与北京形成不同特色的金融中心,同时向河北、辽宁、山东辐射,形成金融共同体,加大产业的辐射力度和抗风险能力,促进其他产业发展。

    3.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明确经济中心的定位和作用。从环渤海经济圈的内部分析,北京与天津应明确城市定位,实现区域内的协同、互动发展,共同建立“双核心”发展模式,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协调和带动腹地城市的发展。环渤海经济圈应在经济发展中逐步落实国家对北京与天津的定位,使北京转型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天津转型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借助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加快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实现经济中心的服务化、多功能化,实现区域经济的整体推进和合作共荣。

    参考文献:

    [1] 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 唐珏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大都市形成与发展的必由之路[J].广西社会科学,2006(2).

    [3] 张丽霞,李勇.环渤海经济圈服务业发展效率分析[J].企业经济,2009(5).

    [4] 马涛.环渤海地区第三产业联盟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6(11).

    [5] 李晨霞,赵宏.环渤海经济圈第三产业战略联盟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论坛,2005(17).

    [6] 王小平.区域生产性服务业梯度与协作发展研究——以京津冀经济圈为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3).

    (责任编辑:李江)

    相关热词搜索:经济圈环渤海模式服务业发展选择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