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世界山水与历史文化名城之文化立市战略论

    世界山水与历史文化名城之文化立市战略论

    时间:2020-03-27 05:17:1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桂林作为世界山水和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中选择以最小的环境成本代价同时又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产业路径尤为重要。文化经济污染小、能耗低、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是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的新兴产业,最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文化立市”,就是把文化作为桂林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带有导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战略资源,把它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动力,使现代的文化智力与传统的人文要素转化为桂林人民带来许多实惠的物质资产。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桂林文化;文化立市;文化经济

    中图分类号: C912.8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1494(2010)02-0095-05

    收稿日期:2009-10-27

    作者简介:李长友(1952-),男,湖南邵阳人,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研究方向:文化发展。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中国在发展中仍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为更好地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桂林作为世界山水和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中选择以最小的环境成本代价同时又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产业路径尤为重要。桂林经济社会既要全面推进又要青山常在绿水常流,资源永续利用,应选择怎样的战略路径呢?根据桂林的历史及现实市情,中共桂林市委三届六次会议和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文化立市、旅游兴市”的战略决策,不仅很切合实际,而且是对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生动演绎。

    文化是软实力,文化是核心竞争力。而城市是人类文化的集聚地,美国社会学家、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文化是城市历史发展的积累与城市未来个性特色塑造的脉源,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其竞争力的源泉。文化立市,需要城市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桂林举世闻名的山水文化和博大深远的历史文化是其文化立市及发展文化经济的先决条件。

    上天惠顾桂林,神赐奇山秀水,其山水文化堪称世界一绝。桂林以“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而饮誉中外,桂林如诗如画的山水形胜,使得古今中外无数骚人墨客为之叹服、为之动情,他们纷至沓来,或情痴山水,或诗情写意。唐代的杜甫、韩愈、李商隐、宋问之,宋代的黄庭坚、范成大、朱晞颜到元代的吕思诚,明代的袁崇焕,清代的袁枚、王鹏运,以及当代诗人陈毅、贺敬之、董必武等,共留下了上万首情赞桂林山水的诗词歌赋。当代诗人贺敬之“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呵,美一样梦,如情似梦漓江的水”[2]、陈毅元帅“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2],这些诗篇寄托着诗人们对桂林山水的深深爱恋之情,构筑了令人神往的诗境。桂林奇绝天下的山水胜景,不仅吸引着国内的游客,也深深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仅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有95位外国元首来此观光游览。

    桂林不仅是世界山水名城,同时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文化底蕴厚重:以曾皮岩遗址为代表的史前文化,显示出华夏岭南先祖开荒拓土的生存智慧;以灵渠、相思棣为代表的人工运河,开创了世界船闸航运史的先河;以靖江王府、王陵为代表的藩王文化,是一部了解封建王权的百科全书;以美丽动人的壮族歌仙刘三姐的传说故事为代表的山歌文化,显示出壮族劳动妇女的聪慧、勇敢;以李宗仁为代表的新桂系集团军,曾追随孙中山先生,成为北伐铁军,后浴血抗战沙场(当时参加抗战的广西子弟兵人数在全国各省中位列第二),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特别值得一书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的桂林,文化名人云集,抗日文化运动空前高涨,被誉为“文化城”。武汉失守后,由于地理位置和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原因,各种进步文化团体及社会各界文化名流云集桂林,据统计,当时集结在桂林的文化人有1000多名,其中闻名全国的近200人,桂林人口迅速膨胀到近70万。这些团体开展的各种抗战文化活动,规模大,影响广。同时,以抗战救亡为主题的报纸杂志、文化供应社、生活书店猛增,出版事业繁荣。云集桂林的文化人积极开展抗战文化运动,当时的桂林是抗战文化最主要、最活跃的西南大后方的阵地[3]。

    桂林作为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城,拥有文化立市的科研力量与学术资源。桂林拥有高等大专院校8所,省部级科研单位8个,拥有培养高科技人才的科技大学。全市具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4000多人,其中在文化艺术界有一定造诣的专家、艺术家20多人,像漓江画派在国内外艺术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同时桂林辟有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一个,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8.6万人,承担国家火炬项目135项,其中桂林的信息产业占了广西2/3的份额。当今时代,文化高科技含量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越来越强,文化的精神和技术要素高度统一,形式不断创新,内容更加丰富,文化借助科技的力量就会得到更大的扩张。桂林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学术资源,为文化立市和文化经济的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桂林绚丽多彩的山水文化和博大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桂林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世界山水名城、国际旅游名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安静城市、最适合人类居住幸福指数很高的城市”,这是国家和社会给予桂林的至高荣誉,而这些荣誉的获得首先得益于桂林天然的奇山秀水和其珍贵的历史人文资源。因而保护好桂林的奇山秀水传承其历史人文资源并世世代代地延续下去,这是全体桂林人民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因此,桂林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路就必须是符合科学发展的,更利于经济、社会、环境良性互动的,更利于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地区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认为,当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实际上社会生产的和消费的全部是文化,社会经济的主流是文化经济。文化经济污染小、能耗低、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是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的新兴产业,最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文化立市”,就是把文化作为桂林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带有导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战略资源,把它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动力。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参与经济结构的物质力,以及保证经济活动的安全、持续、高效发展的引导力作用[4]。充分运用现代的科学因素、智力因素等文化要素,进一步深掘桂林的历史人文资源,使现代的文化智力与传统的人文要素同放异彩,并转化为桂林人民带来许多实惠的物质资产。

    文化立市,就是要充分发挥文化在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中的先导作用、引擎作用、驱动作用,从而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一)搞好文化创建活动,提升市民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基础之上提升、体现出来的最根本的精神,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表现出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当今世界的经济尤其是文化经济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而人文精神、观念文化作为生产力要素在经济各要素中的价值显得更为突出。桂林经济社会要全面发展进步,就得以现代化的市民为先决条件。文化立市首先得先立人,而立好人就得先立市民的人文精神。政府要着力营造一个适合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使全体市民能够较顺利地进入一个道德情感和智慧融为一体的生活境界。要建立学习型城市,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创建活动。通过不断学习,提高市民的人文科学素质。宣传部门和文化艺术界要在文化创建活动中积极发挥窗口作用。要多出一些能憾人心魄的,以桂林山水、民风民俗、优美的民间传说、三姐文化、历史掌故等为主要题材的文学艺术精品,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其人文境界,以全面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要使世人爱我桂林,得首先自已深爱桂林。要多举办一些吟诵、歌咏桂林山水的文艺活动,要积极创新“刘三姐”山歌文化,多賦予其桂林山水文化内涵,将原生态的民族山歌与现代生活气息结合起来,使山歌文化进入一个雅俗能赏的审美新境界;要积极发挥桂林“百姓文化讲坛”的作用,带动市民的文化参与活动,提升其文化自觉意识。这样,广大市民爱我桂林爱我家乡的人文情怀就会得到全面升华,他们就会心底自然明白:秀丽的桂林山水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也是我们栖息及爱恋的对象,是我们的诗境家园,做一个桂林人是无比幸福和自豪的。由这种自豪感与幸福感而生感恩之情和惜福之心,有了感恩之情和惜福之心就会倍加珍惜,从而与家乡枯荣与共,相依相恋;唯有深深地爱我桂林、爱我家乡,才能真正担负起建我桂林、兴我家乡的历史责任,才能使热爱祖国之心深深根植于热爱桂林、爱我家乡这块沃土之中;付之于实践则是科学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桂林的山更青、水更秀、天更蓝,人与自然更和谐,从而实现桂林山水与历史文化世世代代永续发展。

    (二)突出文化灵魂,立好文化经济这个朝阳产业

    文化不仅仅是属于上层建筑的文化,也具有属于经济基础的物质力。文化产业的出现,使人们看到了文化确实在变为实实在在的物质资产。像专利、著作权、商标品牌、技术标准、互联网域名等等,都是实实在在的资产[4]。当今社会,以文化产业为主要载体的文化经济迅速崛起。文化经济就是以文化内容为主导的经济形态,是建立在人文精神和知识、技术高度发展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像电影《泰坦尼克号》实现票房收入150亿美元,远远高出其2.3亿美元的成本,成为新时代文化经济的典范;日本近十多年来,其文化产业的出口额增长了两倍。其动漫、音乐等流行文化在世界各地备受推崇,到20世纪90年代,日本就一跃成为世界上令人嘱目的新兴“文化超级大国”。桂林的文化经济仅处于起步阶段,桂林文化经济比较有代表性是由张艺谋导演的融漓江山情水韵、刘三姐文化、当地民俗于一体的世界最大的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该剧自2003年国庆节开演以来已演出1600多场,接待观众近300万人次,门票收入2.7亿元,成为全国文化产业有一定影响的基地,拉动了旅游大发展,形成了以《印象•刘三姐》为龙头的演艺产业链群,以书画摄影等为优势的艺术品产业链群,以画扇、竹木雕刻为特色的工艺品产业链群,以大众文化、体育、健康为休闲消费的文体娱乐产业链群,拉动了一批文化经济品牌。但就整个桂林的文化经济发展而言,与其作为世界山水与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还是很不相称的,无论从其文化内涵的深度和外延的广度来说都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传统产业的文化含量特别是高科技含量较低;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不强;对文化资源主要注重其精神价值、政治因素,而对于其经济价值的重视和发掘不够。像桂林的传统曲艺《彩调》、《桂剧》本来是传统艺术的强项,在中国的艺坛上曾占有一席之地,但由于演艺界长期以来没有进行时代的创新,仍停留在原来水准上,因而比起北京的《京剧》、安徽的《黄梅戏》、东北小曲艺失色了许多,究其根源,《京剧》、《黄梅戏》、东北小曲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京剧》与现代舞曲进行了揉合,激扬、明快节奏与韵律适合了当代人的审美意趣;《黄梅戏》大胆吸取了其它一些戏曲的精华,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东北小曲艺特别如《二人转》进行了与时跟进的创新,蕴涵了现代草根文化、快餐文化的许多成分,因而能满足当代人的生活情趣。特别像桂林演艺界在上世纪60年代创办的电影《刘三姐》,因其浓郁的民族气息、鲜明的地方特色,使壮族歌仙“刘三姐”的艺术形象、动人的山歌对唱、如诗如画的漓江风光风靡国内外,在当时的演艺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但遗憾的是我们这几十年来却没有将这一珍贵的文化资源进行与时俱进地发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活水平和物质条件比以前优越多了,但至今没有创作出与当年电影《刘三姐》相媲美的艺术作品,我们演艺界应当进行深刻地反思。桂林拥有丰富的山水文化与历史人文资源,也具备相当的学术资源,那么,怎样才能做大做强文化经济呢?

    1. 文化体制的创新性突破。建议政府要从办文化转变为管文化,努力变微观管理为宏观管理,从部门管理转向行业指导,由单一的行政手段管理转向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疏导的多种管理手段的综合运用,政府应从文化产业的导向性上进行宏观调控。文化经济的开发主要交给企业和市场运作,充分激活社会文化与民间文化资源,着力扶持骨干型的文化企业,促进各项文化事业的大发展。

    2. 政策环境的优化。通常而言,文化经济政策主要包括文化投人和扶持政策、文化税收和价格政策、社会捐助和社会保障政策等,其目标是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建议市政府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将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统筹规划,合理安排。逐年增加投入,加强文化事业的基本建设。要重点建设重要的文化单位和直接为群众服务的文化设施。建立规范有效的筹资机制,形成多渠道的投入体制;政府应根据国家对文化产业税收的相关政策,对于利润较高的文化娱乐业按国家政策正常纳税外,对其精神产品像销售图书、报纸、杂志以及文化馆(站)、博物馆、新闻、儿童科教等带有社会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业,应实行优惠的差别税率,特殊行业还应当实行相关的价格保护政策,充分调动全社会从事文化产业的积极性;政府应鼓励社会对文化事业进行捐赠。相关部门应着手制定有关社会赞助的法规,以保证文化事业的社会捐助政策的实施。对于从事文化经济的员工,应给予社会同等的医疗、社会养老保障待遇,消除其后顾之忧,全身地投入文化事业的发展。

    3. 借现代科技之力提升传统产业的文化含量。产品有了科技和文化含量,它的质就得到了提升。如工艺品卖的就是文化,工业与农业产品同样是可以卖文化的。如一件球衣,若有某著名球星的“商标”,会引来其球迷的购买,因为这球衣里面就隐含着“崇拜”等精神因素,这就是一种文化。桂林的出版业、信息产业、三星药业、桂林三花酒、桂林“三宝”、漓泉啤酒、工艺美术业等是桂林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要将富于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元素与传统产业有机地揉合起来,壮大其文化特色、提升其品质。像电影《血战台儿庄》有一个特写境头——抗战名将李宗仁在一次宴请客人时说:就请大家品尝我的家乡酒“桂林三花”吧!由于电影《血战台儿庄》在当时海内外盛极一时,因而“桂林三花酒”也获得了很好的名气,这是纯商业广告难以企及的。这说明,一种产品若能借助艺术和文化力量的推介,若赋予它深刻的文化内涵,其价值就会得到提升;同时,我们要树立新的文化及科技理论,要善于用高科技的手段,使传统产业的文化内涵得到提升,得到扩张。

    4.工艺美术业应彰显山水文化之魂。桂林山水如诗如画,是世界最美最鲜活的山水图画,是世界山水画的主要写实之地。美丽的漓江滋养了无数的丹青妙手,因与齐白石、徐悲鸿、吴冠中等大师们的不解之缘,漓江对二十世纪的中国画产生过巨大影响。今天,我们应充分发挥漓江画派的艺术优势,不断吸收桂林山水文化的丰富养分,力争将桂林办成世界山水美术之都,带动山水画展业和工艺美术业的大发展。

    5. 深掘历史人文资源,做强广播影视业。广播影视业主要包括电影产业、电视剧产业、网络产业和广播电视广告产业,电视是广播影视产业的龙头和支柱。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扩大桂林电视节目经营和资源开发,既善于从桂林的历史人文资源吸取养分,又要勇于进行文化创新,重点开发桂系文化、歌仙“刘三姐”文化,将其拍成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及鲜明的地方传奇色彩的电视连续剧,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形成震憾力,增加节目销售收入。应改变过去单纯依赖广告的经营模式和赢利方式,积极开办付费电视,使之成为电视产业经营的又一个重要收入来源。

    6. 立足岭南民族特色,开拓演艺娱乐业的审美新境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已成为世人的共识。世界因异彩纷呈的鲜明个性才产生富于吸引力的异质文化。因此,我们演艺界不仅应当立足于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更应当努力创新审美新境界,多出一些既有丰富的岭南原生态民族文化底蕴又能充分满足现代人生活意趣的震振心弦、如梦如诗的文艺精品。重点办好刘三姐歌墟文化、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等文化品牌,努力将桂林建成国际旅游演艺之都。

    7. 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旅游业。旅游以文化为灵魂,文化以旅游为载体。桂林旅游业在开发中应当注重提升其文化内涵,以桂林山水文化、靖江藩王文化、刘三姐文化、新桂系文化、抗战文化为中心,精心设置富有教育性、趣味性、感受性的历史文化景观,使桂林的奇山秀水与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相得益彰,同放异彩,当游人在休闲健身和鉴赏自然人文景观时,感受到凝重深厚的历史人文熏陶,充分体味到现代旅游场所提供的多层次文化氛围和更丰富的文化享受,从而使桂林成为具有文化震憾力的旅游圣地。

    (三)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构建诗境家园

    桂林应当建成与其山水相称的诗境美城市。美国学者卢伟民先生特别提倡建设具有东方气质的“山水人情城市”,[5]这种山水人情城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且能充分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以钱学森先生为首的一批资深科学家,多年来关注中国的城市建设,提出“社会主义的中国应该建设山水城市”,“山水城市必须有意境美”,“意境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城市不应成为混凝土森林”[5]等一系列精辟的论断,为我们建设诗境家园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桂林的奇山秀水,为我们构建诗意美的山水城市提供了先决条件。我们应当将世界先进建筑技术与民族建筑的优秀精华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考虑到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多层次需要,又要节约土地资源秉承科学发展。桂林的人居建设应当选择“居民社区+园林”[6]这种蕴含科学发展的理想模式——将几百户、几千户集中在一个聚居社区,社区内有绿地、花树、流水、假山等组成的园林。这种模式既能缓解人地冲突的矛盾,又能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文化审美需要。充分借移中国园林空灵美与古典美的精华,在有限的空间叠山理水,曲径通幽,创造出空灵玄远的意境美,将桂林打造成令世人向往的诗意家园。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生命和灵魂,而城市的建筑艺术及人居环境是延伸、表现其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它是传递文化信息,是寄史、寄美、寄意的“托物”。我们应善于用民族的建筑艺术去演绎世情、演绎民族的沧桑历史,用建筑的艺术手法去赋于她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承载历史文化信息的街区、房舍及其它建筑,应极力维持其原貌的古朴和历史的沧桑感。当人们徜徉在这散发着历史人文气息的街区时,就会为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所震憾,灵魂会为之升华,会有回归文化家园之感。这样,人们会将这座城市作为文化与精神的栖居地,进而推动城市文化实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 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繁榮[N]. 人民日报,2006-11-18.

    [2] 刘涛. 桂林旅游资源[M]. 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120.

    [3] 桂林历史上的三次大移民[EB/OL].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773587.html?si=1.

    [4] 李建平. 泛北部湾参与文化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和途径[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3).

    [5] 尹汉生. 诗意地栖居:小康社会人居环境建设新境界[N]. 湖南日报,2005-01-14.

    [6] 王家宏. 诗意地栖居:构建世界山水名城桂林人居新境界的设想[J]. 广西经济,2009(1).

    责任编辑赵静

    The World"s Landscapes and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 and the Cultural Strategy of a Pilot City

    LI Chang-you

    (The Party School of Guilin Municipal Commitee of the CPCGuilinGuangxi541003)

    Abstract: Guilin as the world"s landscapes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in its development, the choice of the industrial ways with the smallest environmental costs while promoting rapid and sound economic and socialdevelop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Cultural economy with little pollution, low energy consumption and high-tech, industrial association, is an emergent industry with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extension expanding unceasingly, which can best embody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Building a City of Culture” is to take the culture as the fundamental and overall strategic resources with the orient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Guilin, which can promot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s the forefront momentum, so as to turn the modern cultural intelligence and the traditional human elements into many beneficial material properties for the people of Guilin.

    Key words: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Guilin"s culture; Building a City of Culture; cultural economy

    相关热词搜索:山水历史文化名城战略文化世界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