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论曾国藩“陶铸人才”的思相与实践

    论曾国藩“陶铸人才”的思相与实践

    时间:2020-04-01 10:07:3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曾国藩在长期的治国理政实践中,以陶铸人才为己任,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选拔、培养与任用人才的理论和方法,具体包括”以身作则”的转移之道、“广收慎用”的访求之法、“勤教严绳”的培养之方、“量才器使”的任用之术,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其政治思想。

    关键词:曾国藩;人才思想;选用;培养

    中图分类号:B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11)01-0051-03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曾国藩认为:“治世之道,专以致贤养民为本”,“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把人才问题作为关系政事利钝、国家兴衰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他在长期从政治军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选拔、培养与任用人才的理论和方法。可以说,“‘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才’,此即其毕生学术所在,亦即毕生事业所在也”。

    一、“以身作则”的转移之道

    曾国藩步人翰林后,对于“士大夫习于优容苟安,榆修袂而养姽步,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的现象“痛恨次骨”。道光三十年(1850)三月初二,曾国藩呈奏《应诏陈言疏),大胆陈述其“为政在人”的政治主张:“用人、行政,二者自古皆相提并论。……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一端耳”。并且提出了“转移之道”、“培养之方”和“考察之法”。

    所谓“转移之道”,他主要针对京官办事之“退缩”和“琐屑”、外官办事之“敷衍”和“颟预”而言。曾国藩指出:“有此四者,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求振作有为,将来一有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而解决的办法“莫若使之从事于学术”,倘要使人才都知好学,又必须自君主以降,皆以身作则。“乃能操转移风化之本”Cq。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认为“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换言之,不仅仅是君主,京官、督抚和州县等大小官员,凡是持有一定的政治权力者,都是责无旁贷。他早期在《原才》里写道:“风俗之厚薄奚自乎?白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LQ。”这实际上表明了人才对于移风易俗具有极端重要性。“一省风气系于督抚、司道及首府数人,此外官绅皆随风气为转移者也m。”政治上居高位者若要使人才当路在势,则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担负起培养提拔人才的重任:具有封建道德的“贤人”,更要感化乡里,扭转风俗,“有一二人好学,则数辈皆思力追先哲;有一二人好仁,则数辈皆思康济斯民”,这样“以下之效之者速而且广”,而且不过数年,一定“有体用兼备之才,彬蔚而四出,泉涌而云兴Lq。”尤其是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以后,面对严重的统治危机,曾国藩呼吁封建地主阶级重视人才问题。他曾对胡林翼说:“侍与公之力所能勉者,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m,如果能“引出一班正人,倡成一时风气”,可以说是以图报国了。曾国藩首先“自立准绳,自为守之”,并约胡林翼、罗泽南等同志者“共守之,,llOJ,讲究气节,崇尚操守,标榜道德,上行下效,蔚为风气。

    二、“广收慎用”的访求之法

    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曾国藩把扭转时局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才身上,称“非得忍辱负重之器数十人,恐难挽回时局”。对于“忍辱负重”人才的访求,曾国藩主张“官绅并重,江楚并用,取之欲广。用之欲慎”Cq,“采访宜多,委用宜慎”。一方面人才需要进一步的发现与挖掘,如果有人“求之”,则“足为国家干城腹心之用””;另一方面“百长并集,一短难容”的人才又难以存在,因此要衡才不拘一格,论事不求苟细,“无因寸朽而弃连抱,无施数罟以失巨鳞。”

    关于访求人才的原则与方法,曾国藩曾在日记中写道:“采访如鸷鸟猛兽之求食,如商贾之求财;访之既得,又辨其贤否,察其真伪凹。”如何“辨其贤否,察其真伪”,则主要以德才作为衡量标准。他认为,德与才“不可偏重”,但在实际中强调德为本,才为用。二者关系不可倒置。“譬之于水,德在润下,才即其载物溉田之用;譬之于木,德在曲直,才即其舟揖栋梁之用。”又说:“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凹。”由此出发,他根据德才的优劣长短,将人区别为近于愚人者与近于小人者、官气较多者与乡气较多者、高明者与卑琐者等,并根据时代需要与人心趋向,始终把延揽人才作为成就大事的第一要义。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求人之道要像“白圭之治生,鹰隼之击物”,不得到绝不罢休,又要像“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类相求,以气相引”,这样才能“庶几得一而可及其余”凹,在不分区域、不拘身份、不限资地的“广收”的基础上,同时要辨别真伪与贤否,“惟于广为延揽之中,略存崇实黜华之意”,

    曾国藩在京为官时,就“留心人物;出事戎轩,尤勤访察”11q;在湖南办团练之际,虚已倾心,招贤纳俊,故“山野材智之士感其诚,莫不往见,人人皆以曾公可与言事”凹:在湘军出师东征前,又声称:“倘有抱道君子,痛天主教之横行中原,赫然奋怒,以卫吾道者,本部堂礼之幕府,待以宾师叩q:在署两江总督后,即颁布第一道告示<谕江南北士民》,其中一条便是令绅民保举人才,“以两江之才,足平两江之乱”pJ。湘军攻克安庆后,为在“嘉惠寒士”之中“识拔才俊”,他决定修建试院;收复南京不久,又委派专员兴修江南贡院,并奏请朝廷举行江南乡试,一时间“两江人士,闻风鼓舞,流亡旋归,商贾云集”叫。在直隶总督任上,曾国藩一方面将涵盖尽职、廉俭、爱民、扩才等内容的(劝诫浅语十六条>颁发给各级文官武吏,一方面又专门制定了工作条例<直隶清讼事宜十条》和奖惩条例(直隶清讼限期功过章程),“分饬各属访举贤才,加以奖借,冀伸正气而化刁风”pq。这些举措使地方吏治呈现出新的起色,也更大程度上为朝廷招揽人才扫除了障碍。据容闳统计,前后聚集于曾国藩“大营中者不下二百人”,“凡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等专门家,无不毕集,几于举全国人才之精华”。

    三、“勤教严绳”的培养之方

    在人才的发现和造就上,曾国藩概括为“广收、慎用、勤教、严绳”八个字和“访察、教化、督责”三条,内容大同小异,都是把人才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关于教化,曾国藩的观点是:“教者,诲人以善而导之,以其所不能也:化者,率之以躬,而使其相从于不自知也”,简单地说就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所谓严绳,即是严加督责,曾国藩比喻成“商鞅立木之法,孙子斩美人之意”,有如“干金在前,猛虎在后”pQ,既要诱之以利,又要惩之以威。

    在<应诏陈言疏》里,曾国藩具体提出了培养的四种方法,即教诲、甄别、保举、超擢,并形象地把培养人才比喻为种植禾稼:“人才譬之禾稼,堂官之教诲,犹种植耘耔也:甄别则去其稂莠也;保举则犹灌溉也;皇上超擢。譬之甘雨时降、苗勃然兴也”pq。教育引导、奖优罚劣、推荐委任、破格提

    拔这四条方法。即是培养人才的基本要点。曾国藩尤为重视“教诲”与“甄别”,强调小至修身为学,大至治军济世,都要训饬告诫,严师管束。在他看来,“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pQ。曾国藩把天下大事分为兵事、饷事、吏事、文事四端,实则文武两途,其对人才的陶冶、磨练也可划分为武将、文臣两种办法。

    对于武将的培养,曾国藩主要采取言传身教和通信、批牍等方式,以其才识和道德去训导、熏陶人才。正如他在同治五年(1866)所总结的:“臣昔于诸将来谒。无不立时接见,谆谆训诲,上劝忠勤以报国,下戒骚扰以保民。别后则寄书告诫,颇有师弟督课之象。……各将士谅臣苦衷,颇有家人父子之情Lq。”在文员的培养上,曾国藩利用了幕府制度。在幕府里,曾国藩不仅亲自以封建道德观去感化与培育屑下,而且要求他们以塾师和兄长的身份去“潜移默化’’人才。]司治七年(1868)四月二十二日,他在给丁日昌的信中说:“局中各员臂犹弟子,阁下及藩司譬犹塾师,勖之以学,教之以身,诫之以言,试之以文,考之以事,诱掖如父兄,董督如严师”pq,可以说这是对幕僚的基本要求,也是其幕府的要旨所在。由于曾国藩的修身垂范,其屑下受益者甚多,“如薛福成、吴汝纶辈,其立身处世,均传文正之精神。……张裕钊、黎庶昌之伦,于治学修身之道,均无不守曾公之家法也”p50。在两江、直隶总督任内,曾国藩以选拔和作育各级吏治人才为重点,对吏治进行了集中整饬,提出了诸多富有创见的用人标准和治吏原则。并在实践中大胆运用,给后世留下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四、“量才器使”的任用之术

    曾国藩生当封建社会末期,声称:“吾辈所慎之又慎者,只在用人二字上,此外竟无可着力之处pq。”具体如何用人。他明确表示:“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宜叫。”其幕僚薛福成也说过,曾国藩“取入,凡于兵事、饷事、吏事、文事,有一长者,无不优加奖借,量材录用”,”:

    人才因其资赋、志趣、历练、专长而各有不同特点,所以曾国藩主张用人须不拘一格,处事不求全责备,而应根据个人才能的高低、大小适当地予以安排,就像使用器具一样,要因才适用,各得其所。曾国藩依照各人的特点与优势,恰如其分地加以推荐与任用。早在道光年间,他就向咸丰帝举荐五人,称:“李棠阶以学政归家,囊橐萧然,品学纯粹,可备讲幄之选:吴廷栋不欺屋漏,才能干济,远识深谋,可当大任;王庆云闳才精识,脚脚踏实,可膺疆圉之寄;严正基洞悉民隐,才能济变;江忠源忠义耿耿,爱民如子p,20。”实践证明,这些举荐之员确实“足任大事”,颇孚人望。在其幕府初创时期,对于慕名投效者,曾国藩总会亲自接见,细心度量:文学优长者办理文案,讲习性理者采访忠义,学问渊博者校勘书籍,气宏血性者令其领兵打仗,胆小心细者令其筹办粮饷。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使用,再根据具体情况保以官职,委以重任:对长于治军者,安置到营务处,以作将才之后备;对精于综核者,安置到粮台、转运局或筹饷局,以习理财、运输、筹饷之事项;对善于创造者,安置到制造局,以为造船制炮之需用,目的都在于使他们才尽其用,用其所能。黎庶昌对此评价说:曾国藩“开诚心,布公道,囊括天下之才,而各任其器能”LuJ。那些从幕府出身的幕僚,或官居要津。或独任封疆,“疆臣阃帅,几遍海内”,成为忠实贯彻其思想政治路线的”种子”。难怪清末文人夏震武会说:哨[十年来朝野上下所施行,无一非湘乡之政术、学术也凹。”尤其是咸丰末年以后,曾国藩大力推荐幕僚到巡抚、提镇、按察、布政等各级职位。例如:举荐江忠源为安徽巡抚,胡林翼为湖北巡抚,沈葆桢为江西巡抚;以“劲气内敛,才大心细”举荐李鸿章为江苏巡抚,以“深明将略,度越时贤”保奏左宗棠帮办军务,以“取势甚远,审机甚微”举荐为浙江巡抚。各级官吏凡“出自曾文正门下者皆比较正派”pq,上任后都能转移风气、刷新吏治。自此以后,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地方督抚专政的局面大致形成,他们也成为了左右清廷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

    参考文献:

    [1]P)[14)C2叼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一),岳麓书社 1987年版,第681、683、516、516页。

    C2)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二》,岳麓书杜1988年版, 第740页。

    [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第640页。

    (编校:余学珍)

    相关热词搜索:相与曾国藩实践人才陶铸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