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我国优秀田径运动员运动损伤与心理致伤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我国优秀田径运动员运动损伤与心理致伤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时间:2020-04-14 05:18:4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通过心理问卷测量、运动损伤数据收集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优秀田径运动员运动损伤与心理致伤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评估,结果显示:1)心理应激因子中运动受伤、比赛失利、日常生活遭遇、内外压力和应激总分与运动损伤之间呈正相关,损伤组的应激得分显著高于非损伤组,提示高应激水平易增加损伤风险。2)心理疲劳各因子与运动损伤之间无明显相关,但损伤组在情绪/体力耗竭、对运动的负评价和心理疲劳总分上与非损伤组有显著差异,提示运动员心理疲劳程度越高越容易增大损伤风险。3)人格特征与运动损伤之间均无相关关系,且损伤组与非损伤组的人格特征也均无显著差异,提示人格特征可能并非是造成运动损伤的直接影响因素。

    关键词:心理应激;心理疲劳;人格特征;田径运动员;运动损伤

    中图分类号:G8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6-0067-06

    Correlation of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injury factors of elite Chinese track and field athletes

    ZHENG Liang-liang1,YANG Jian-mei2

    Abstract:With the method of psychological questionnaires,data collec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 investigated the injury in the track and field athletes to assess whether psychological factors were related to the increased incidence of injury.The results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port injury,defeated in competition,encounter in life,inner and outer pressure and total score of stress.The score of the stress varied greatly high in the injured athletes,which may indicate that higher level of stress could increase the incidence of injury.No obvious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score of the mental fatigue factors and injury,but the score of emotion/physical exhaustion,sport devaluation and total score of mental fatigue varied greatly high in the injured athletes,which may indicate that higher level of mental fatigue could increase the incidence of injury.No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injury,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ersonality was found between the injured and non-injured athletes,which may indicate that personality were not related to the increased incidence of injury.

    Key words: stress; mental fatigue; personality; track and field athletes;injury

    收稿日期:2013-03-25

    基金项目:山东省科技攻关资助项目(2007GG20008002),山东体育学院院级课题(081105)。

    作者简介:郑亮亮(1980- ),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

    随着竞技运动的大强度、强对抗的日益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发病率也日益增高,有研究表明,田径运动损伤的发病率可达45%~82%[1]。Conn等[2]调查报道在美国1997~1999 年间每年有700万人在竞技运动、身体锻炼或娱乐活动中受伤,也就是每1 000人中有25.9人受伤。Egger[3]报道在全世界范围每年用于运动损伤的治疗费用已超过10亿美元。如何预防和减轻运动损伤的发生一直是广大运动员、教练员和医疗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以往对运动损伤的研究大多是从生理、医学、训练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索,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Meeuwisse[4]在研究中把运动损伤致伤风险因素分成三类:内部危险因素、外部危险因素和刺激诱发事件,其中心理致伤因素是导致损伤发生的重要刺激诱发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运动损伤的心理致伤因素包括应激反应、人格特征、心理疲劳、动机水平、心理准备等。其中应激反应往往被学者认为是造成运动损伤的关键因素。Adersen和Williams[5]在1988年首先提出了“应激—运动损伤模型”,并在1998年[6]提出了“修改的应激—运动损伤模型”,他们认为运动员对潜在应激运动环境的改变作出的应激反应并造成的生理状态变化是导致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Astrid Junge[7]在2000年提出了运动损伤的交互理论模型,他认为运动员是否发生损伤,是由运动员对所处环境的应激反应决定的,影响因素包括心理社会应激、应对资源及情绪的状态,并且认为这些心理因素之间不是孤立的发生作用,而是发生交互作用共同影响运动损伤的发生。研究表明,高应激水平的运动员比低应激水平运动员遭受更多的损伤。如魏烨等[8]研究发现,不良的应激源所引起的心理负情绪是导致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邱卓钢[9]在对优秀体操与女子手球运动员的研究中发现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时的状态焦虑应激水平较高。

    心理疲劳和心理耗竭是运动心理学新的研究领域。Maslash等[10]在1986年最早提出了心理耗竭三因素模型,最初用于描述服务行业工作者由于情绪和精神压力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后来逐渐用于那些高应激工作领域人群,如运动员等。但目前学者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认识还较为模糊,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相关的研究较多的围绕心理疲劳或心理耗竭产生的原因,与运动训练量、运动动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如Cresswell等[11]研究发现,运动员内部动机与心理耗竭程度呈负相关,外部动机与负评价和成就感降低呈负相关,与情绪/体力耗竭呈正相关。林岭等[12]调查发现,影响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主要因素包括训练因素、环境因素、社会支持因素等,并认为外源性的训练因素和管理因素是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最重要原因。张连成等[13]研究发现,运动员的心理疲劳与运动动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运动员越是无动机,就越是心理疲劳,而且回避倾向越明显。

    人格特征与运动损伤关系的研究大多是基于Adersen和Williams的“应激—运动损伤模型”背景下的实证研究,其研究一般将人格变量视为自变量,运动损伤变量视为因变量,探寻两者之间的相关或因果关系;也有学者研究将人格变量视为中间变量,探讨其对应激反应与运动损伤发生关系的缓冲效应。但以往的研究显示,人格特征与损伤关系的结果有较多的不一致。如Valliant[14]在对长跑运动员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受伤运动员在坚韧性和直率性方面得分较低;但在类似的研究中,Abadie[15]则没有发现损伤与未损伤女运动员的人格特征差异。Brown[16]对高中棒球损伤与未损伤运动员进行对比的研究中未发现人格特征与损伤的相关关系;Taimela等[17]对现役军人的研究中也未发现损伤与未损伤士兵的人格特征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有关心理应激源、心理疲劳、人格特征等因子与运动损伤之间的量化分析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对运动损伤的各种心理致因进行有效的量化评估,可为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并为开展田径伤病的风险预警研究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国优秀田径一线运动员共71人,其中男子43人,女子28人,其基本信息见表1,并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期间通过长期跟踪调查,收集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发生的伤病信息。

    表1 我国优秀田径一线运动员基本情况

    1.2 实验设计

    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心理问卷测量、运动损伤数据收集和数理统计的方法,系统研究我国优秀田径一线运动员损伤发生情况及心理致伤因素对运动损伤的影响。

    1.2.1 运动员损伤相关的心理因素测量

    1)运动员心理应激源的测量:采用谭先明等[18]编制的《运动员应激量表》(分6个不同的因子类别,共45个条目),要求运动员在“没有”到“极重”5个等级(分别对应0,1,2,3,4分)上对自己的心理应激状况进行评价,分值越高说明心理应激水平越高。研究表明,该量表的α系数为0.67~0.92,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测量:采用Raedeke和Smith19研制的《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分3个不同的因子类别,共15个条目),要求运动员在“从没有”到“总是”5个等级(分别对应1,2,3,4,5分)上评价自己,分值越高说明疲劳程度越高。该量表在国内已有较多学者使用,研究表明该量表的系数为0.56~0.78[20],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3)运动员人格的测量:采用大五人格量表(NEO-FFI-R)测试运动员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等五个人格维度,问卷共60个条目,分5个等级计分。研究表明,该量表的系数为0.68~0.86[21]。

    1.2.2 运动员损伤发生情况的数据采集和评价

    通过长期跟踪调查和随队医生对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发生的各种伤病情况进行收集,并按伤情严重程度及对训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类:轻伤(受伤后基本不影响正常训练)、中等伤(受伤后可训练,但不能按原定计划进行训练)、重伤(需停训治疗)。为了更客观地对运动员损伤发生情况与心理因素进行定量分析,课题组研究规定:无损伤者计0分,一次轻伤计1分,一次中等伤计2分,一次重伤计3分。每名运动员损伤评分为各次损伤得分之和,以此作为一个变量与心理因素进行分析。

    1.3 实验实施与数据处理

    问卷调查于2011年7月运动员集训期间发放,由课题组研究人员亲自组织运动员进行测试,共发放71份,有效回收71份,有效率100%。所有的调查数据在Excel和SPSS 19.0软件上进行统计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优秀田径运动员损伤发生情况

    表2 优秀田径运动员损伤发生情况

    由调查结果可知(见表2),71名运动员中发生损伤人数为46人(64.8%),且男运动员的损伤率(43.7%)高于女运动员(21.1%),可能与男运动员运动强度和运动量更大有关;运动员发生损伤最常见的是中等伤(55.0%),其次是轻伤(25.4%),重伤最少(15.5%)。本次研究的伤病调查结果与国内学者研究基本一致[1]。

    2.2 优秀田径运动员心理因素与运动损伤相关分析

    对调查的运动员心理因素数据和运动损伤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依统计学原理,课题组规定当0.85≤∣r∣<1是高度相关;当0.70≤∣r∣<0.85是显著相关;当0.50≤∣r∣<0.70是中度相关;当0.30≤∣r∣<0.50是低度相关;当0<∣r∣<0.30是微弱相关,可认为不相关。

    表3 运动员心理应激因子与运动损伤的相关关系

    注:*P<0.05,**P<0.01(下同)。

    由表3可知,各应激因子与应激总分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各应激因子之间也呈现一定的相关关系,其中内外压力与比赛失利、日常生活遭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其余则呈中度或低度正相关。而运动员各心理应激因子与运动损伤评分的相关关系中,运动受伤、比赛失利、日常生活遭遇、内外压力和应激总分与损伤评分之间呈低度正相关(P<0.01),而环境因素与损伤评分呈微弱正相关(P<0.05),人际关系与损伤评分之间无相关关系,这两个应激因子可认为与运动损伤之间的相关性不大。应激反应代表运动员处理环境需求的能力资源与环境的实际要求之间的一种不平衡现象。应激反应会导致运动员选择性的心理状态和注意力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不断加剧的肌肉紧张、视力范围减弱和注意力分散等,每一种变化都有可能增加运动员受伤的风险。运动员作为高应激性人群,他们在日常生活、训练尤其是比赛中会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而生活中的某些应激事件,如亲朋好友的病故、身体受伤、比赛失利、与队员或教练出现的人际矛盾等,如处置失当,就会出现明显的负面情绪,进而导致心理障碍,而情绪的强烈变化,又会使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进而影响睡眠、食欲等,造成运动员生理状态下降,出现精神疲乏、体力不支、注意力下降、动作不协调等,在这样的状态下去参加训练和比赛极易造成运动损伤的发生。

    由表4可知,情绪/体力耗竭和对运动的负评价与心理疲劳总分之间的相关度较高(P<0.01),而成就感的降低与情绪/体力耗竭和对运动的负评价之间的相关度较低,与心理疲劳总分之间呈中度正相关(P<0.01)。而运动员各心理疲劳因子与运动损伤评分的相关关系中,情绪/体力耗竭和对运动的负评价与损伤评分之间呈微弱正相关(P<0.05),成就感的降低和心理疲劳总分与损伤评分之间无相关关系,由于相关系数较低,亦可认为心理疲劳因子与运动损伤之间均无相关关系。以往的研究大多分析认为心理疲劳也是造成损伤的主要诱因之一,运动员在疲劳的状态下,其大脑神经系统的灵活性会明显下降,造成反应迟钝,注意力分散,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支配功能紊乱,易导致动作的协调性和稳定性下降,从而易造成损伤。但迄今为止,有关心理疲劳与运动损伤关系的量化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虽未发现心理疲劳因子与损伤之间的存在显著相关(可能与样本量及运动项目有关),但也显示情绪/体力耗竭和对运动的负评价与损伤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关系,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表4 运动员心理疲劳因子与运动损伤的相关关系

    表5 运动员心理应激因子与心理疲劳因子的相关关系

    由表5可知,运动员各心理应激因子与心理疲劳总分的相关关系中,除人际关系无相关关系外,其余均呈中度或低度正相关(P<0.01);运动员各心理应激因子与成就感的降低之间均无相关关系;运动员各心理应激因子与情绪/体力耗竭的相关关系中,除人际关系无相关关系外,其余均呈中度或低度正相关;运动员各心理应激因子与对运动的负评价之间均呈中度或低度正相关(P<0.01)。运动员作为高应激水平人群,在剧烈的训练和比赛中长期承受来自各方的应激源刺

    激,当其超过运动员自身的应对能力时,易产生心理疲劳和耗竭,从而造成运动员机能水平的下降,影响技能的发挥,甚至还会造成运动损伤。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应激因子中除人际关系可能对运动员心理疲劳发生基本无影响外,其他各因子均是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容易导致心理疲劳和耗竭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中比赛失利对其影响最为显著,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基本一致。

    表6 运动员人格特征与运动应激、心理疲劳及损伤评分的相关关系

    由表6可知,运动员各人格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中:神经质与外向性、尽责性呈中度负相关(P<0.01),与宜人性呈低度负相关(P<0.01);外向性与宜人性、尽责性呈中度正相关(P<0.01);宜人性与尽责性之间呈低度正相关(P<0.01);其余人格特征之间基本无相关关系。而运动员人格特征与心理疲劳总分中只有尽责性与心理疲劳总分之间呈低度负相关(P<0.01),人格特征与应激总分、损伤评分之间均无相关关系。国内部分学者研究认为,损伤运动员的人格特征一般是:性格外向性程度高[22],情绪不稳多变,易紧张,高忧虑,自我控制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低等[23]。而国外学者则认为人格特征对运动损伤的影响一般不能直接体现,在应激—损伤模型中人格特征往往被视为中介变量,并受生活应激、应付技巧、生理机能等因素的调节,共同交互影响损伤的发生。迄今为止,人格特征与损伤关系的研究结果目前学者仍未有一致的结论,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运动员人格特征差异似乎并非是造成损伤的影响因素。

    2.3 优秀田径运动员损伤组与非损伤组心理应激、心理疲劳和人格特征的比较

    将所调查的运动员分为损伤组(n=46)和非损伤组(n=25),并将其心理应激、心理疲劳和人格特征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图1、图2。

    图1 损伤组与非损伤组心理应激、心理疲劳的比较

    图2 损伤组与非损伤组人格特征的比较

    如图1、图2所示,损伤组和非损伤组在心理应激因子的比较中,人际关系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5),而运动受伤、比赛失利、环境因素、日常生活遭遇、内外压力和应激总分之间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高应激水平的运动员其运动损伤概率将显著升高,为降低损伤风险运动员应学会自我调节和放松,并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方式以降低心理应激水平,提高应对技能以减少和减轻损伤的危险;而在对比发生损伤的运动员和非损伤的运动员心理疲劳因子中发现,除成就感的降低之间无差异外,其余3个因子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这可能提示运动员情绪和体力的耗竭,对训练和比赛的专注度下降及产生抵触情绪等心理疲劳程度的增加会大大增加运动损伤的发病几率,为降低损伤风险,运动员应学会疲劳的判断和消除的方法及措施,合理的调节身体机能状态,从而减少伤病的发生。而在运动员人格特征的比较中,损伤组与非损伤组之间所有5个人格特征之间均无差异;研究认为人格特征在心理因素各变量对损伤发生的影响中可能会起到缓冲效应,本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员人格特征差异似乎并非是造成运动损伤的直接影响因素。

    3 结论与建议

    3.1 运动员心理应激因子中运动受伤、比赛失利、日常生活遭遇、内外压力和应激总分与运动损伤之间呈正相关,损伤组的应激得分显著高于非损伤组,提示高应激水平易增加损伤风险。

    3.2 运动员心理疲劳各因子与运动损伤之间无明显相关,但损伤组在情绪/体力耗竭、对运动的负评价和心理疲劳总分上与非损伤组有显著差异,提示运动员心理疲劳程度越高越容易增大损伤风险。

    3.3 运动员人格特征与运动损伤之间均无相关关系,且损伤组与非损伤组的人格特征也均无显著差异,提示人格特征可能并非是造成运动损伤的直接影响因素。

    3.4 由于研究的条件所限,本研究的样本不够广泛,使研究的代表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建议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曲绵域,于长隆.实用运动医学(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

    [2]Conn JM, Annest JL, Gilchrist J. Sports and recreation related injury episodes in the U.S. population, 1997-99[J].Inj Prev,2003, 9(2): 17-123.

    [3]Egger G. Sports injuries in Australia: causes, costs and prevention. A report to the national better health program[M]. Sydney: Centre for Health Promotion and Research, 1990.

    [4]Meeuwisse W.H. Athletic injury etiology : Distinguishing between interaction and confounding[J]. Clin J Sport Med,1994(4): 171-175.

    [5]Andersen M B, Willams J M. A model of stress and athletic injury: Prediction and prevention[J].J Sport Exercise Psy, 1988(10): 294-306.

    [6]Williams J M, Andersen M B. "Psychological antecedents of sport injury: review and critique of the stress and injury model"[J]. J Appl Sport Psychol, 1998, 10 (1):5-25.

    [7]Astrid Junge.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on sports injuries: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American Orthopedic Society for Sports Medicine, 2000,28(5): 10-15.

    [8]魏烨,张中豹,田宝山.大学生运动员运动损伤与心理应激因素及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24(4):135-138.

    [9]邱卓钢.我国优秀体操和女子手球运动员某些运动损伤特征及其心理应激研究[J]. 体育科学,2001,21(4):69-74.

    [10]Maslash C, Jackson S E. 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 1981(2): 99-113.

    [11]Cresswell S L, Eklund R C. Motivation and burnout among top amateur rugby players[J]. Med Sci Sport Exer, 2005, 37(3): 469-77.

    [12]林岭,张力为.运动性心理疲劳相关指标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8,27(2):231-234.

    [13]张连成,张力为,刘嘉蕙,等.运动员心理疲劳与运动动机之间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1):74-76.

    [14]Valliant PM.Personality and injury in competitive runners[J]. Perceptual Motor Skill,1981(53):251-253.

    [15]Abadie DA. Comparison of the personalities of non-injuried and injuried female athletes in intercollegiate competition[J].Dissertation Abstracts,1976,15(2):82.

    [16]Brown RB.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related to injuries in football[J]. Res Q Exercise Sport,1971(42):133-138.

    [17]Taimela S,Kujala VM.Qsterman K. A prospective study during a physical training program[J]. Int J Sports Med,1990(11):162-165.

    [18]谭先明,陈小敏.运动员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与初步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20(4):73-77.

    [19]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96-198.

    [20]张连成,张力为.技能类项目运动员心理疲劳的评价标准[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4):105-111.

    [21]陈晓霞,周明洁,张建新.新兵大五人格、心理韧性与一般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1,20(6):547-548.

    [22]戴群,吉承恕,李宗浩.人格特征对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2):11-13.

    [23]颜军.运动创伤人格特征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6(2):147-148.

    相关热词搜索:致伤相关性田径损伤运动员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