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不糊涂也难”] 难得糊涂的经典句子

    [“不糊涂也难”] 难得糊涂的经典句子

    时间:2019-01-28 17:43:5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三个男子到某酒店应聘。经理问:“假如你无意中推开房门,看见女客正一丝不挂在沐浴,而她也看见了你,这时你怎么办?”甲答:“说声‘对不起’,就关门退出。”乙答:“说声‘对不起,小姐’,就关门退出。”丙说:“说声‘对不起,先生’,就关门退出。”经理随后宣布,录用丙。丙之胜出,是因为他活学活用了“装糊涂”这一中国式处世哲学。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所谓“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伎俩,彰显了国民性之积弊。
      在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节目中,那些被揭丑、揭短的当事人或管理明显失职的相关责任方,在荧屏上多有“装糊涂”表演。面对发问的记者,被采访者大多支支吾吾,或顾左右而言他。有时面对记者的不依不饶,实在无路可退,索性以“不清楚”之类来搪塞或推脱。“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把戏,历来在官场上尤甚。
      上述在镜头和话筒前的“装糊涂”,当事人多少出于无奈。而另一种“装糊涂”,“装”者显然有意为之。如附和赵高“指鹿为马”的臣僚,说“皇帝的新装”真呀真漂亮的众臣,并非真的分不清鹿和马,也不是没瞧见皇帝裸奔,但为迎合权贵、邀功请赏,也就乐得“装糊涂”。在“五毒书记”张二江那本《下级学》中,就有在上级面前要“装糊涂”、“装孙子”之从政心术。当官要学会“装糊涂”,俨然成了官场“潜规则”。不“装糊涂”者,很容易成为上司或同僚排挤和拒斥的“另类”。不过,既然这“糊涂”是“装”出来的,那么,真相和事实,大家其实心里很清楚,只是谁都不愿说穿或捅破而已,彼此心照不宣。倘有人以为“装糊涂”者原本就糊涂,那是他自己真的糊涂了。
      曾国藩在与弟子书中传授官场心得:“愿诸弟学为和平,学为糊涂。”“糊涂”而要“学为”,可见“装糊涂”是一门学问。“糊涂”要“装”得自然,“装”得得体,“装”得旁人看不出“装”的迹象,甚至“装”得自己也信以为真,而且还要根据不同情形,精准地拿捏所装“糊涂”的分寸。欲臻此境,当久经历练。另外,在特定情势下见机而作,以不“装”一回“糊涂”而作为个人要价的砝码,那就堪称深谙“装糊涂”之辩证法的得道高人了。
      在官场之外的世俗生活中,“装糊涂”亦蔚然成风。或出于明哲保身的乡愿习气,或出于见风使舵的圆机活法,或出于投机取巧的个人盘算,或出于别有图谋的用心。在有些人那里,“装糊涂”之混世伎俩,已提升到了处世哲学的高度。郑板桥因愤世嫉俗而写下“难得糊涂”四字,早就被批量制成拓片、徽章以售卖,买者多奉此为座右铭或处世箴言。不是我不想清醒,而是这世界似乎唯有“装糊涂”的“适者”才能生存。
      林语堂在《中国人之聪明》一文中说:“聪明系与糊涂相对而言。郑板桥日:‘难得糊涂’,‘聪明难,由聪明转入糊涂为尤难’,此绝对聪明语,有中国人之精微处世哲学在焉……故在中国,聪明与糊涂复合为一,而聪明之用处,除装糊涂外,别无足取。”能“装糊涂”者,总是以“聪明”自居的。只是这种用于“装糊涂”的“聪明”,通常是世故、圆滑,乃至奸诈的别称而已。“糊涂”之“装”,也许有助于自我保全、自我逐利,但势必导致正直、坦荡、诚信之人格的自我放逐,于是就有“瞒和骗”的连台好戏。
      国人“装糊涂”之风的长盛不衰,自有其历史渊源和现实根源。古今历史上不乏铁的事实和血的教训,昭示“先清醒者倒霉(乃至该死),装糊涂者平安(或者发达)”之“中国特色”。除了当事人内因,“装糊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制度、文化和环境等外在情势使然。歇后语日:基尾虾掉进开水里――不红也难。身陷柏杨说的中国这口“酱缸”,恐怕“不糊涂也难”。

    相关热词搜索:也难不糊涂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