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如何进行土壤修复【在模式的土壤上绽放独创之花】

    如何进行土壤修复【在模式的土壤上绽放独创之花】

    时间:2019-01-28 17:56:4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现在的语文课堂模式多多,数不胜数,而且层出不穷。什么问题模式、发现模式、朗读模式、背诵模式、情境模式、训练模式、讨论模式、自学模式、网络模式……真是百花齐放,各领风骚,叫人应接不暇。在公开课、研讨课、优质课上更是模式泛滥,似乎无模式便无新意,便是落伍,不合潮流。
      其实,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寻找课堂教学的规律,建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融为一体,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操作策略,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有的老师见模式则取,不顾实际,原样套入课堂,令人担忧。语文教学本是一个创造性活动,怎能用单一的模式去运作?课堂教学主客体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一味地生搬硬套,“模式”便成了“定式”、“套路”,就会迷失自我,这也违背了模式探索者的初衷。“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坛,理应八仙过海,各显才情,在已有模式的基础上,创造灵活多样的属于自我的课堂风格。也就是说,应针对学生和教者的个体差异,在充分熟悉学情、教情以及其他一切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完成对模式的借鉴和创造,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任何模式都有其产生和生长发育的土壤,一般不具有普适性。北京、上海的中学适用的课堂模式就不一定适用于咸宁的中学课堂,在重点中学适用的也不一定能用到普通中学里去。学习、生活的时代和环境不同,学生的知识状况也就不一样。接受能力有别,学习的需求也就各不相同。教学应该因材施教,课堂教学就要因地制宜,怎能一“套”了事?
      有一年我在高一年级的某重点班任教,后因某种原因,学校又委托我兼任同年级的另一个普通班的语文教学,结果每节课都不能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也就是一个班有一个班的教法。它使我真切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方法要因人而异,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同是讲授《项链》一文,在重点班完全可用所谓的讨论模式,而在普通班就不能以讨论为主了,在那里更多的是需要老师的启发与提示。
      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在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个性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充分满足其不同的学习需要,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和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活动就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措施,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程序,以期取得教学的最优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一切预设的标准形式,力图用现成的模式去指导教学的做法,都难免捉襟见肘,只能导致教学的封闭和僵化,不利于教与学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有位青年教师在听刘明道老师讲授《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被其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地打动。于是,在他自己讲这一文时,便毫不犹豫地采用了所谓的朗读模式,而朗诵又不是他的长项,课堂上不仅没营造出浓厚的抒情氛围,反倒让学生昏昏欲睡,兴趣索然。我自己也曾听过不少的优质课,回来一模仿,感觉就完全变了味,不由感慨:人和人就是不一样。
      确实,教师的才识、学养有高低之分,能力、经验有强弱之别。因此,对不同的教师来说,要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就必须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地选取能够适应自己的教学需要的手段和方法。而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教学文本的多义性,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解读,在教学中更会突破任何“标准形式”的束缚。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的教师各有各的招数和拿手好戏,即使是同一个教师,也不会老是完全重复固定的教法,他也总是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况且,课堂上动态生成的情况也会各各不同,这种现实也决定了模式和套路是不可完全照搬的。强求一律,不看对象和环境,让不同的教师都按一个套路去操作,无异于削足适履,得不偿失。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二种方法进行语文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也违背了百花齐放的基本原则。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独创和不可重复。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也应当是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种教法。惟其如此,才能形成独特的个性风格,进而形成教坛上异彩纷呈的理想境界。
      一篇《胡同文化》,有的教者普通话标准,字正腔圆,全文范读,震惊四座,他意在引导大家去把握汪曾祺这京派作家的语言风味;有的老师长于分析,重点把握胡同文化的特征与精义,板书设计精美,观者无不深受启发,他意在引导学生去咀嚼文化的内涵;有的老师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大容量地展现北京胡同的全貌,整个课堂都弥漫着现代化的气息。也正是因为听到了风格迥异的课,学生才懂得必须用多种手段汲取丰富的知识,懂得要养成勤思善问的习惯,懂得一个学习者要有包容性,兼收并蓄。而如今风行的教学模式,恰恰是将艺术变成技术,将个性化的劳动变成整齐划一的“正步训练”,这样的课堂何谈丰富多彩?又何来教育创新?消解个性,千篇一律,无疑会阻碍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在提倡素质教育与教育创新的今天,许多新奇的课堂模式为赶潮流,匆忙上马,闻者不问青红皂白,见模式便喝彩,这又更是推波助澜,助长了模式、套式之风的盛行。长此以往,语文课堂何处去寻生机与活力。笔者以为,语文教学,要慎用这些模式,不能滥用泛用,更不能将模式当作万能法宝。我们更需要的是采他山之石来攻己之玉,也就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既博采众长,又有自己的独特创造,保持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语文教学领域开拓出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相关热词搜索:独创土壤之花绽放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