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纳顿”]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纳顿”]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时间:2019-01-29 05:32:5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朋友,你可曾去过风景秀丽的三川土族之乡?你可曾亲眼目睹三川土族盛大的“纳顿”节?“纳顿”土语谓:玩耍、高兴的意思。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开始至九月十五日结束,历时六十三天。
      三川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南端黄河沿岸,是一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小盆地,因其境内有三条主要的季节河――赵木川河、大马家河、桑布拉河流入黄河而得名。这里气候温和,环境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有名的瓜果之乡,素有青海高原小江南的美称。
      “三川土族纳顿节”是一项独特的文化空间,是三川地区土族儿女的传统节日。其表演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是我省、我国乃至世界上都为屈指可数的狂欢节。2006年6月5日“纳顿”节被列入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纳顿”节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的眼球,并使愈来愈多的人为此而赞叹、欢呼,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当你踏入土乡并将自己融入到土族人的生活中,你才可能真正感受到土族文化。你可以跟许多传承“纳顿”艺术的老艺人一起盘腿而坐,品尝着民间酿造的酩馏酒,然后,打开话匣,随意聊天,侃侃而谈。这里有讲不完的民间故事,说不完的民间传说,唱不完的民俗“道拉”,听不够的“库库架”。倘若你携家人、朋友、同事初次来这里,那么千万别忘了邀一位会三川土语的阿姑做向导,她们会热情、周到地提供优质服务,会以百灵鸟般的歌喉给你说唱当地“喜话”,使你们很轻松、愉快地度过土乡之旅的每一天。
      “纳顿”节也是三川土族独有的民俗活动。它表演的傩文化引起多方关注。在民间,对于“纳顿”的起源有多种传说。有传说是,从前有一木匠不堪皇帝奴使差役,逃到三川,带领当地人民起义抗争,皇帝令人打探,为保守消息,木匠吩咐大家藏起兵器,换上长衫,手持扇子,挥舞军旗,跳起“会手”舞来骗过了探子。从此使这项活动流传下来。也有传说是,三川地区十年九旱,多方求神无效,后来,有人从四川灌县请来一尊二郎神像,村民修庙供奉,果然,风调雨顺,村民大喜,歌舞庆祝,形成了“纳顿”节。还有传说成吉思汗曾在三川屯兵,从“纳顿”的“会手”舞看,其组成像是军队演练,队伍中有持萧管者(随军文官),持兵器者(武官),持三角旗者(传令兵),持彩旗者(将帅军旗),锣鼓则是击鼓前进、鸣金收兵的意思。
      三川“纳顿”节,通常分三个阶段进行,即筹备、小会和正会。筹备就是从每年的清明节开始,各村在神庙祭奠二郎神和地方神,推选举办“纳顿”节的负责人和执行人,民间叫“大牌头”和“小牌头”。大小牌头也是“纳顿”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负责筹集纳顿节的活动经费,维持社会秩序,协调生产管理等;小会就是村民在大小牌头的指导下,搭建大型会场帐篷,供奉、安放、祭奠神像。在“纳顿”节开始前一日,大小牌头走村串户,敲锣打鼓,迎请二郎神,村民们进行还愿、献祭、占卦、念经、布施等一系列活动;正会则由跳“会手”、跳“面具舞(傩戏)”、跳“法拉(巫)”三部分组成。会手舞是由上百人自发组成的大型广场舞表演,老人身着长衫在前领舞,中间是锣鼓队,后面跟随的是打彩旗的小孩。整个舞蹈形式种类较多,如“一字长蛇阵”、“四门斗敌阵”等多种形式。傩舞傩戏有《庄稼其》、《三将》、《五将》、《关王舞》、《杀虎将》等。
      《庄稼其》反映了一个农耕生活故事。父亲劝说儿子安心务农,但是儿子不听,无奈的父亲只好请几位老者出主意、想办法,最终说服儿子,开始学习架牛耕田的技术。《三将》表演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五将》表演关羽、刘备、张飞、曹操、吕布五将各持兵器、练武、祭刀,最后战胜吕布的故事情节。《杀虎将》表演的是杀虎将头戴牛头面具,挥舞双剑,降服老虎的传说。在跳“法拉(巫)”中,“法拉”在自己的脸、身的某部位插钢钎,绕场狂舞,向民众宣示神谕。
      “纳顿”也是一种“人为宗教”,属于乡人傩,具有长久的历史,以民间信仰为纽带,连接村落,年年举行。特别是傩舞傩戏有明显的北方民族萨满文化的烙印,它的参与者十分虔诚和踊跃,有明显的社会调适功能。
      “纳顿”作为三川土族久远而鲜活的历史文化宝库,它包含了土族的历史、信仰、习俗、神话传说、艺术形式等诸多文化内容,既以特有的民族民间文化标记显示着土族自身的存在,又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土族史的“活化石”。它蕴涵着民族族源、历史、经济、宗教、文化等信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民间文艺学、戏剧发生学等从中获得具有学术价值的资料。它包含各种傩舞傩戏,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音乐、舞蹈、颂词、服饰、礼仪等各个方面,体现了多元文化艺术共生共荣,相互融合,相互交融的民族和谐现象。“纳顿”节从多角度提供具有活形态、原生态的丰富资料,对研究青海民族民间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作者简介:陈镁,青海省文化馆办公室主任。青海省非物质文化保护委员会委员,土族研究会常务理事。)

    相关热词搜索:世界上狂欢节最长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