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走进自我,正视自己]你慢慢走来走进我的视

    [走进自我,正视自己]你慢慢走来走进我的视

    时间:2019-01-29 05:42:1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作者在相对主义价值新思潮影响下,对美国社会的思想、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做出了严肃的审视,作者用一种目光深远、独立思考的态度,既指出了这种新思潮取代以往思想的历史合理性,又站在人类认识和思想史的高度来全面地评估这种合理性,作者敢于指出这种新思潮的缺陷和不足,警示着人们要深入思索。
      相对主义价值论观察到了各个文化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建构,指出了理性与科学的缺陷,反对对群体规范的一味盲从,承认个性、自我乃至各个文化的自主能动和创造,从而使人们在观察和评判事物时有着更为广阔的视野,认识到不同文化存在的合理性,美国民主的原则是“每个人自己做决定,以每个人自身的天赋才能决定自己的事”,相对价值主义所推崇的自我、无偏见与开放地看待一切生活方式,很容易同“自己做决定”相融合,从而迎合一些人希图“随心所欲的生活”的意思。
      在书的第一部分,作者把问题聚焦在受相对主义思潮深深影响的青年学生身上,在书籍、音乐开放、多元化、性解放等问题上,我被作者描述问题的写法所吸引,他总能在一段我原本已经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一两句话道出这其中存在的问题,每一次都好像一次心灵的对话,让我看到心灵原来的模样,耐人寻味。
      在论述书籍这一问题的时候,作者认为相对主义价值推崇自我,使青年学生盲目认为伟大的历史人物都是零,“拒绝向高雅的文化表现出虚伪的恭敬”,其结果是学生追求榜样和高尚情操的渴望消失了,理想教育失去了目标和动力。开始,我以为中国当下的青年学生也面临了和美国学生一样的问题,仔细思考比较后,发现其实不然。在中国,我们这一代人的阅读兴趣也在慢慢消失,但我们心中仍然对经典书籍表示尊敬。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看和喜欢看什么,缺少与书籍和历史的亲近,而我们又无法说出关于自己的历史,就只能将这些放置在一个高于我们远离我们的位置,远远的观望和崇敬着。
      作者尽管用简朴的语言道出了阅读的意义,但我却被深深震撼了。他让我们想象,如果在一点也不具备罗马或是希腊的历史故事的情况下,在意大利建筑和罗浮宫博物馆穿行中,我们看到的一切也不过只是色彩和形状,一种纯属于感官的享受。但是创造这些作品的美术家是期待所有的观众都能认识到作品的主题,希望观众能得到共鸣或是赋予更多的意义。这些作品就像是一种传播传递文明的意义的实体,但是一旦这种文明的声音静止了、隔断了,那失去的就不只是传统,作为赋予文明的实体也会渐渐消失。作为人类的我们,原本肥沃的土壤正在慢慢干涸和稀薄。远离书籍和历史的我们,只能从身边的人与事,只能从一个个圈子里体会和感受人生,相比与阅览群书来认识世界有着丰厚积淀的人,我们的眼光不是越来越狭隘了吗,又何谈观察力和判断力,甚至是创造力呢?
      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织锦刺绣、写意泼墨、云龙图腾、青花瓷等中国元素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地被国际顶尖服装设计师所运用,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的美。当我对着这些漂亮衣裳,被它们透露出的中国美深深吸引的时候。我的朋友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明白为什么中国总是跟随外国的时尚来打扮自己和进行设计,外国的时尚再好也是以外国人的身材和体型为基础设计的,哪怕是多看一看《红楼梦》多下一下功夫,我们中国人也比外国人要能更好地设计出,符合我们自身特点的又最具中国美的时尚啊。她的话一语惊醒梦中人似的,让我看到我们对自己文化的漠视,当我们还沉浸在对外国很多优秀东西的崇拜中时,我们是不是该想一想要正视自己、正视自己的文化呢?
      作者在书中表达,无论是尼采还是弗洛伊德,他们关注价值和自我的主旨意在破除理性的陈规,高扬人的创造。作者对美国现状的担心是,既然“自我”的一切都是合理的,也就意味这一切都是不合理的,自我成了纯粹的虚无,从而导致人的心灵的空虚、焦虑、紧张和迷茫。作者担心,循着这样的“开放”下去,恰恰与开放的初衷背道而驰,其结果只能是人类思想和创造力的封闭。“人类进步达到了巅峰阶段,竟然到了承认人的生活价值毫无意义的地步。”
      西方的新思潮的确也涌向了中国,我们这一代人比全部穿清一色的蓝布衣和蓝布鞋的上一辈人,更加注重自我了,我们这一代更是被赋予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代,但是也许我们只是在受西方新思潮表面的影响。事实上,当作者开始反思新思潮发展过渡而导致思想和创造力封闭的时候,中国其实还尚未开始真正关注自我更不用说创造力的发挥了,我深感之痛心,就像人们明明知道是被枷锁套住了,但是他们却还未认清问题心甘情愿。
      和上一代人比较,在我们这一代的青年学生身上,自我为中心是非常明显的,但是与美国强调自我又是不太一样的。在美剧《实习医生格雷》里面,小格雷曾经因为要坚持连续进行十几小时的手术而带上了婴儿尿不湿,虽然受到了竞争者的嘲笑,但是仍然很理直气壮的鼓励自己,这是在美国,只要能达到目的,任何手段都是可以的。说实话我看到这一幕,我内心是激动的,我被这一美国精神所感动。美国学生是在充分重视自我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天赋,认为自己可以做到,就是成功,从而有一种“我也不比你差”心态。
      但是仔细想想我们这一代,尤其是独生子女这一代,我们的自我为中心更多的是以物质层面的自我为中心。我们亲身经历或是经历看见这样的情景,在一个普通家庭,如果孩子小时候想要增添一件漂亮的袄袄,或是想要一个新的玩具,家长多半会欣然同意或尽量满足,如果不满足孩子的需求还会被认为是不爱自己的孩子。但如果孩子自己想要投身舞蹈或是绘画的兴趣学习,多半则会被家长立刻定位为不好的事情,舞蹈和绘画远离知识,学来无用,顶多只能是当作兴趣爱好学习,而只有在考试中考出好成绩、考上名牌大学才是出路。无论我们身上有多么特别的特质也不会被认真的看待,因为架在我们身上的只有一根标尺:考试。在这样的杠杆下,很多事情都不知不觉的发生了变化,教师甚至是父母,喜欢成绩好的孩子,不喜欢成绩不好的孩子。当父母以此尺度衡量孩子时,使孩子也渐渐内化了这样的标准,孩子会认为,只有我成绩好了父母才是爱我的,如果我成绩不好会被他们置之不理。当然这是极端的例子了,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了什么呢,我们这一代学生,很清楚的知道我们在物质上的需求,明白自己对每一样物质用品的定位,可是要我们说出自己的内在品质或是思想与别人的不同时,我们能想到的恐怕既单调又匮乏。并且我们被告知或是看到,考上名牌大学的出路也大多数指向物质和金钱的。
      于我们来说,物质上的自我中心远远大过精神上的自我中心,两者是不平等的。我们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谁,我们真的喜好什么,我们真的爱什么,我们真的需要是什么,我们迷失了自我。更痛心的是,当孩子长成大人,具备足够的自我意识的时候,当我们开始寻求精神上自我的时候,却找不到了方向,找不到了自己。
      当下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很多期望,乐观,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眼高手低,要以好的心态接受事物。我不否认我们这代人身上的确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可是社会的一片片呼声也没有让我们看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在我们沿着一种生长方式长成后,再以另一种界定为前提作出期望,给我们评判。这样的方式,没有看到问题的根源,不但起不到作用,还会产生混乱。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到问题的根源,面对它和正视它,这才是我们每一个人该做的。
      自我为中心更多的是在物质上,物质自我与精神自我极不平等。这就是我们的自我为中心和美国当代的新思潮推崇的自我完全不同的地方,美国已经由传统价值完成了向新思潮的过渡,此刻美国的思想家已经在思考新思潮过渡发展的利弊,而我们却还处在一个刚刚被松绑的一个处境之中,还未展开对真的自我的挖掘。
      当我们自己都对自身不了解的时候,那又何来创造力呢,创造力并不是凭空生出来的,它也是从人里面生出来的,我相信,一个对自己挖掘都不够连自己具备什么都不清楚的人,是无法具备创造力的。看看我们这一代遵从考试制度的孩子吧,我们的创造力已在我们的生长过程中慢慢地被漠视,被忽略了。想要重新抓住他们的时候,我从内心里感到悲哀,但并不是无力可施。也有一批人已经认识到了存在问题及其根源,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作出了相应的行动。在电视中,看到过很多意识到此问题的家长让孩子放弃进入学校学习的机会,自己在家学习经典,培养健全人格。不具体分析这一事件的利弊,但可想象,社会上已经有很多人对我们的学校失去了信心,因为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在中国,学校就可以和考试划等号。作为我自己,青年学生群体中的一员,尽管原来学习的心理学让我对自我有了潜移默化的注重,但如果不是来到了高等教育学这个专业,我不会像现在这样将自身放置在历史长河中,站在社会中、站在教育中来审视自己。能喊的口号已经够多了,我从内心里希望,每一个小我不是盲目的跟随一个又一个口号,喊完即罢。我希望每个小我都能静下心来,仔细地看一看自己的模样,打开与自己内心对话的通道,审视、思考。
      我常常想,为什么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中国没有全盘向学习西方,至少在形式上学习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可是我们没有这样做。既然没有这样做就必定有它内在的原因,即我们内心里是要寻找一条更加好的路。中国从古至今就是一个集体主义思想的和具有传统美德的大国家,所有的中国人在内心里都是以沐浴在这样广博绵延的文明和美德中而自豪的。我所想的,是一条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既结合了集体主义,但又要使人性解放的路。在人性的解放中,重视人、重视自我、挖掘自我,面对和正视自己的文化,在这样的道路中,慢慢的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既担负起责任又充分发挥自己。
      书中最后,作者指出了美国在面临着神深刻的危机即相对主义价值走向虚无的时候,大学所应担负起的责任,需重视起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之间的关系,振兴通才教育。作者认为通才教育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能够深入地思考和探索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对思智和知识整体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总体性的把握,作者认为美国对新思潮不加分析的推崇正是反映了把握知识和事物整体的信念和能力的衰退。我想,这也是我们的大学所应肩负起的责任,如果说西方的大学已经在面临当下和未来的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大学肩负的责任有更多的一层,即要脱去虚假的外衣,先找到真实的自己,正视问题。
      阅读《美国精神的封闭》这本书至今,我仍然对书中很多地方理解不够深入,作者每揭示一个问题都给我深深的震撼,促使我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比较思考,而且每一次的思考又会让我看到新的东西。作者是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而我深感能力有限,只是从自己从身边的小事发出了思考。但,这又是我所想表达的,我认为不该是一个口号或规则宣布出来,集体响应和遵从,而是应该是每个小我先要在内心里正视自己,由内而外的散发力量,这样的力量才会慢慢扩散越积越多,终成气候。
      
      (作者简介:吴凡(1987.4-), 女, 汉, 江苏镇江人,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高等教育学09级硕士研究生,09级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副支部书记,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
      
      导师:吴业春副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党委书记。

    相关热词搜索:正视走进自我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