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我所理解的教学:精准教学的理解

    我所理解的教学:精准教学的理解

    时间:2019-02-02 05:27:4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我国的教育总目标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这一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学三方面任务的有效完成,即: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启发式教学即为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旨在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认识过程所采用的诱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教学方式。“启发”一词最早源于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就是积极思考问题,但还处在想而不懂得时候;“启”就是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地思考;“悱”即指极力想表达而又表达不清楚的状态,而指导学生去正确地表达就叫做“发”。显然,孔子在告诉我们当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时候,教师应及时地加以启示和开导,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欧洲,作为教学模式的启发式教学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表述的“理想教育”模式以及苏格拉底的“谈话式”教学法都为启发式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其后,十七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于1632年写成的《大教学论》中阐述了有关启发式教学的相关理论(但还未正式提出这一概念),他的核心主张即为:凡是未被彻底领悟的东西,都不可能通过熟记的方法领会。接续了夸美纽斯的思想,十八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进一步指出,教学应集中提高智力,而不是泛泛地增加概念。基于前辈教育家的理论基础,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其《普通教育学》中正式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概念,并且,他还于此提出了五段教学法的概念,即:预备、提炼、比较、概括和应用。此后的德国民主教育家第斯多惠、瑞士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也分别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及《教育过程》等著作中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对启发式教学进行过间接地叙述。最终,在以上众多教育家相关理论的沉淀和积累中,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体系在欧洲得以形成。
       在这一体系中,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即为:既发挥教师施教的主导作用,又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即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和支配地位,这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决定培养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学生而是教师。但教学过程除了教师教的活动以外,还包括学生学的活动。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指导是学生学好的外因,而学生的积极思维和灵动性则是学生学好的内因。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体现于此。因此就教师的“教”而言,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启发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这就是德国民主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 。
       在笔者所从事的器乐辅导教学中,就一直尝试使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比如让学生练习复调作品时,先给学生讲复调是由单声音乐发展而来的,和主调的关系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倾听两类作品,体会它们的不同,并让学生在一个单旋律上用简单的手法加入几个低音,构成简单的奥尔加侬复调,然后与学生分声部视奏作品,再互换声部演奏,让学生体会声部的关系。建立起复调的思维,这样就极大的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启发式教学实质的认知,我们不难看出,启发式教学无疑具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究其根本,这种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启发式教学是学生真正掌握科学知识的最重要的条件。南宋教育家朱熹说的好;“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积极地开动脑筋,学生才有可能真正掌握科学知识,教学才能收到切实的效果。其次,启发式教学是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把它应用于实践的必备条件。由上述的教学范例我们可以得知,只有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才能够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并将它们应用于实践。我国宋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就曾说过,在学习中“思之深”,才能“取之固”。最后,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基本条件。众所周知,学生的观点、信念、行为和习惯并非自然或自发形成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和掌握规律的结果。因此,只有在教师的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才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理想远大、品德高尚的人。
       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的好:“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换言之,即好的教学方法,学生不是听了懂,而是想了懂;不只是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这样的一个优秀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许启发式教学显然是一个不断对教师的能动性提出诘问的教学方式,针对一位教师而言,顺利实现启发式教学方式不仅要求教师深入地转钻研教材,更要深入地了解学生,做到采用多样性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启发。但只要每位教师“心向往之”,必能直臻此境。
      
       参考文献:
       [1]李文奎,王立功编著.外国教育名著述评[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2]顾明远主编.实用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辽宁省沈阳市群众艺术馆)

    相关热词搜索:我所理解教学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