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是谁将“第一中学”变成了“第一监狱”:衡水第一中学

    是谁将“第一中学”变成了“第一监狱”:衡水第一中学

    时间:2019-02-10 05:31:3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2009年4月9日的《南方周末》和4月18日的《中国青年报》,分别报道了江苏盐城第一中学学生宋锬、河南西峡第一中学学生小蓓跳楼自杀,造成一死一残的悲剧。这两所“第一中学”都是当地的示范高中,都以“管理严格、升学率高”而闻名。此外,这两所学校还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都被自己的学生(包括部分家长)在背地里称为“第一集中营”或是“第一监狱”。
      在我的印象中,最早将母校称为监狱的是一位网名为“西门吹雪”的网友。2001年,他在网上发帖子,把母校黄冈中学称为“模范监狱”。而我第一次将学校跟监狱联系在一起则是在1995年,那时,我侄儿在武警(江苏淮阴)洪泽大队服役,该部队的职责就是看押在洪泽湖劳改农场(现更名为“江苏省第一监狱”)服刑的犯人。那年,我去部队看望他,在部队首长的同意下,他领我到农场里“参观”。走进农场,我看到一面墙上非常醒目地写着三行大字――
      这是什么地方?
      你是什么人?
      你来干什么?
      我心头猛然一惊,因为在此之前我曾在一所重点中学的校园内也见过同样的三行大字,而且一字不差。监狱用来震慑犯人的标语竟可用来“励志”学生,实在令人惊诧!
      既是如此,我们就不妨将学生跟劳改犯做一个比较。与劳改犯从事体力劳动不同,学生从事的是脑力劳动;就其劳动强度和劳动纪律而言,至少这两所“第一中学”要远比监狱严酷:西峡一中的学生每天在校要学习十八个小时;盐城一中的自修纪律严格到不近人情甚至不讲理的程度(详见2009年4月9日《南方周末》随文刊发的《高一年级关于整顿班级秩序和晚自习纪律的规定》)。宋锬同学就是因为在晚自修上跟同学小声讨论并有轻微动作而受处分,被赶回家自修的。
      有人对宋锬以死抗争感到不解:停自修又不是停课,在家上自修不是一样吗?又何苦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有此疑惑的人看来是大大低估了一些地方教育的疯狂程度。现在将学生“全员”集中到学校上早(中)晚自修正逐步由地区统一走向全国统一,把自修课瓜分给中考、高考学科老师(比如早自修分给语文、英语老师),老师利用自修课讲课也早已不是什么“潜规则”。盐城是我的家乡,我在那里教了十七年书,八年前我在那里工作时,学校的自修课就已经是讲课声一片了。2004年“南京高考之痛”之后,江苏各地加大了应试教育的力(烈)度,盐城一中当然也不例外――如果我没猜错的话,盐城一中每天从六点四十到十点的晚自修,应该是每节一小时的三节大课,如果一个学生每天少上三节高考学科的课,后果可想而知。当一个学生“被赶回家自修”四十二天仍无“复课”的希望,若是你,你会怎么做?
      对宋锬的死,老师、学校领导都感到无奈、无辜,这使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祝福》,书上有这样一道探究题――谁对祥林嫂的死负责?这道题的“参考(标准)答案”很有意思:鲁四老爷、柳妈、“我”、封建礼教……都可以说是,又不全是――大家都负点责等于大家都不负责,祥林嫂算是白死了。
      本地的高考“二模”(盐城那里应该是“三模”)结束了,一年一度的高考越来越近,中国教育也已走到了“年关”。在现实的中国,最盛大隆重的节日实际上已不再是春节,而是高考,而异化为“第一监狱”的“第一中学”们,高考成绩自是不会差的。
      在报喜和庆功声中,谁还会记起一个十六岁少年的纵身一跳?
      (作者系江苏省无锡一中教师)
      题图/知识工业/Musa Gumus

    相关热词搜索:监狱第一中学变成了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