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卖油郎独占花魁_试论冯梦龙对《牡丹亭》的改编

    卖油郎独占花魁_试论冯梦龙对《牡丹亭》的改编

    时间:2019-02-10 05:41:2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牡丹亭》 传播 冯本 汤本   摘 要:明清之际,众多文人、艺人根据各自的审美需要和艺术趣味,根据观众对戏剧的接受程度,先后对《牡丹亭》进行了改编,从而加速了《牡丹亭》这一剧作的传播。其中,冯梦龙的改编本影响较大。文章从剧情、人物、舞台等角度将冯本和汤本《牡丹亭》进行逐一比较,由此得出,冯本《牡丹亭》更富有戏剧性,更适合舞台演出的需要。
      
      汤显祖所作的《牡丹亭》具有深刻的思想意蕴和杰出的艺术成就,一面世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其脱稿时,翌日而歌儿持板,又翌日而旗亭已树赤帜矣”①,以至于“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②,对它的赞誉也随之而来,张岱的《琅�文集・答袁箨庵》中说道:
      
      汤海若……作《还魂》,灵奇高妙,已到极处。
      
      袁中郎评《玉茗堂传奇》:
      
      《还魂》,笔无不展之峰,文无不酣之兴。
      
      盛名之下,改编日增。沈�、臧懋循、徐肃颖、冯梦龙等,根据各自对《牡丹亭》的理解和观众对戏剧的接受程度,先后对它进行了改编。这些改编扩大了《牡丹亭》的影响,加速了它的传播。其中,冯梦龙改编的《牡丹亭》(即《风流梦》)对后世影响较大。那么,冯梦龙是持着怎样的观念来改编的呢?针对戏曲的改编,冯梦龙曾谈道:“余发愤此道良久,思有以正时尚之讹。因搜戏曲中情节可观而不甚奸律者, 稍为窜正……”③“情节可观”是就故事情节来讲的,也即冯梦龙自己讲的“情节交替,离合变幻”④,“不甚奸律”是就曲律方面来讲的,包含着对原作品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的内涵:肯定的一面是说,被改编的作品在曲律上还有修改的可能性;否定的一面是说,被改编的作品多少还存在奸律的地方, 曲律上有修改的必要。⑤带着这样的戏曲改编理论,冯梦龙从原本中挑选了一些折子进行再度创作。以下分三个方面来谈冯梦龙对《牡丹亭》的改编。
      
      一、剧情改编
      
      1.剧情更合理
      汤本《牡丹亭》的曲词非常雅致,但有些地方与生活常理有所偏差,这些在冯本有了改进。比如,汤本在《训女》中并未提及丽娘从前的读书经历,这与大家闺秀的身份不太相符,而且后来几出的华美唱词也会让观众有这样的疑问:一个刚开始读书的女子就能唱出如此高雅的章句来吗?于是,冯梦龙便在《训女》中补充道:
      
      [其三]:(旦)拜覆黄堂父母,儿虽是娇痴又愚,念从前受教慈闱,便诸书颇知章句,(外)儿虽则天性聪明,还须名师讲解。(旦)多谢爹爹指教。
      
      有了这些,丽娘就更符合大家闺秀的身份了,同时,与她后来在“惊梦”“寻梦”等段中的曲辞之高雅相契合。
      2.场次更连贯
      (1)二梦相连
      汤本第二出的“柳生诉梦”与后面的“写真”以及“丽娘寻梦”相隔太远,有隔断的感觉。为此,冯梦龙把汤本中第二出的“柳生诉梦”移至第八折,紧接着前一折的丽娘寻梦,使得二梦暗合,场次、剧情间的衔接更加连贯,同时改名“梦梅”,为启下文“写真”的“不在梅边在柳边”,且看第八折:
      
      我柳春卿在广州学里,也是个数一数二的秀才……方才午馀困倦,偶然昼寝,做下一梦,梦到一个大大园中,梅花树下立着个美人……他又说道,柳生柳生,遇俺方有姻缘之分,发迹之期。奇怪,莫非这个美人,就是咱后来的姻眷?我如今改名梦梅,就将春卿为字,以应其兆。
      
      由此,拉进了两个梦之间的距离,也点破了改名“梦梅”的原因,更加方便台下观众对于剧情的理解和把握。
      (2)三环相扣
      “梦”、“画”、“幽媾”是整个《牡丹亭》故事的三个重要环节。在汤本中,这三者因为缺少联系而显得零乱且孤立,对此,冯梦龙通过增加各个场景之间的联系,前后呼应,从而将“梦”、“画”、“幽媾”融为一体。
      具体来看,汤本中的柳生看到春容时,并未想起自己的那个奇梦;而在冯本中,面对春容,柳生所说的是:
      
      呀,奇怪,仔细看来,像是有些面善。惊疑未妥,似曾向何方会我。嗄,是了,我去年暮春时分,曾有个梦来,梦到一个花园梅花树下,立着个美人,向我说:“柳生,我与你有姻缘之分。”美人,敢就是你么?
      
      这样就把“梦”与“画”联系了起来。之后,在汤本《幽媾》中,柳生在丽娘来之前说的是:
      
      则一件,姐姐若到,要精神对付他。偷盹一会,有何不可。〔睡介〕
      
      而冯本中的柳生则在幽媾前想到了画中人:
      
      且住,我自春容到手,睡梦关心,一遇了夜来的美人,便疏了。画中的姐姐,我好薄情也,趁此美人未来,展玩一番以遣寂寞。
      
      这样又把“幽媾”与“画”串在了一起,一方面使剧情更加连贯,便于理解,另一方面也使柳生不再像汤本中那样“过目而忘”地薄情。最后,冯梦龙在《夫妻合梦》中加入了这样一段对话:
      
      (生)我和你先因梦感,后遇魂交,如今是第三次了。(旦)奴家依然还是女身,柳郎休轻觑者。(生)已经数度幽期,玉体岂能无损?(旦)那是游魂,今番是正身陪奉。(生喜介)小生又一场侥幸也,三度姻缘岂偶逢,良媒端的是春容,今宵剩把银崩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这段对话像是总结“梦”、“画”、“幽媾”这三大环节,再次把三者串在了一起,至此,“梦”、“画”、“幽媾”实现了完全的统一。
      
      二、人物形象改编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而冯梦龙则将汤本《牡丹亭》变雅为俗,使剧中的人物更加生动可爱,贴近生活。试举两例:
      1.春香
      冯本中的春香被赋予了更多的少女情怀。春香和丽娘年龄相仿,游园之后,丽娘陷入了伤情之中,而春香也为春游中所见的景色而动,触发了她的情思,请看这段独白:
      
      【刷子序犯】(贴背介)蹊跷这伤情为何,嗄,是了,想春游两度打动心苗,不要说小姐,就是我春香在这花园中走几遍,也有些动情,花落花开,流年暗与春消。
      
      在这里,春香的独白说出了一个妙龄少女的真实感受,让观众感觉更加真实可爱、可亲可近。冯本中的春香最可贵的性格是忠贞不渝,且看她在丽娘死后的表现:
      
      (第十六折)(贴跪哭介)……春香想来,俺小姐花容月貌,且做了水上浮萍,况春香贱质微躯,看什么人间结果。情愿跟随道侣,共事焚修。
      
      汤本中的春香在丽娘死后便随杜宝到淮阳,而冯本中的春香甘愿出家梅花观,为丽娘守坟,这突出表现了春香对情谊的忠贞不渝,丰富了她的性格内涵;同时,也为其在之后的“石姑阻欢”、“协谋发墓”、“杜女回生”诸出中的演出做了铺垫。⑥
      2.柳生
      冯梦龙通过修改和增加人物的动作或表情,把柳生的情绪变化刻画得更生动、更富有戏剧性。最具代表性的是《设誓铭心》中的一段:
      
      (旦)向伊悄说既夫妻休教害怯,(生矜持介)小生不怕。(旦)小断花再接,鬼门关回生有贴。(生喜介)嗄,回生了,因甚缘由得以再活?(旦)如今还未曾活哩。(生又怕介)还是个鬼?(旦)期限早晚填幽缺,则这春容起处有荒丘凸。(生)春容在太湖石下。(旦)那片石孤梅是我三贞九烈。(生)你是我妻,我也不害怕了。只是小姐已经殡殓,小生待要如何?
      
      面对游魂,柳生不怕是不可能的,当猜想到丽娘已经回生时,柳生的喜悦又溢于言表,但得知丽娘还是个鬼时,柳生马上又害怕了起来,在听过了丽娘的解释后,柳生终于不怕了。在这里,柳生的情绪是:矜持→喜→又怕→不怕,真可谓峰回路转,跌宕起伏。
      
      三、舞台改编
      
      冯本中增加了一些科诨小戏,使表演更加精彩动人,同时,这些创造性的细节往往能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取得意想不到的舞台效果。试举几例:
      1.老少对话
      陈最良和春香的对话,寓趣于对抗之中,使春香这一人物与观众处于同一层次,增加了观众的亲切感。如《传经学字》中的这段:
      
      ……〔旦〕以后不敢了。〔贴〕今夜不睡,四更时分就请先生上书。(末)太早。(贴)念个五更转吧。(旦)多嘴。
      
      2.男女对话
      花郎和春香的对话,与他们的身份、年龄相符,使剧情增趣不少,同时也拓展了剧情,烘托了气氛,表现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爱情的勇气。如《春香肃苑》中的这段:
      
      (丑撞上诨介)我是小花郎,配你老花郎,何如?(贴扯丑耳介)大大一个春香姐来到园上,你不迎接,还要调嘴?……(丑)春香姐,你听枝头鸟声儿,啼得好动兴也。(贴)小鸟枝头也弄春,偷闲何须步芳尘。(丑)相逢不乐空归去,园上桃花也笑人。
      
      3.上下级对话
      李全和士兵的对话,以对话的形式说出娘娘的吃酸,使本剧更具喜剧色彩。
      
      (净)孩儿每,这几日掳掠的妇人可有标致的?(卒)有是有,只是娘娘有令,但是妇人都要送他帐下。(净)隐藏一个不得?(卒)小的们不要性命的。(净笑介)原来军士们都怕他哩。正是:“山妻独霸蜘吞象,海贼封王蚓变龙。”
      
      明清之际是明中期文化总结高峰之后的一个“缓坡”,反映在戏曲改编上,注重总结前人的叙事传统。如冯梦龙在《小引》中充分肯定了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安排的人物同梦的情节:“杜柳一段姻缘,全在互梦。”基于这样的认识,冯氏根据《牡丹亭》的情节而创作了《风流梦》。这一时期的戏曲理论家不仅重视前人的成功经验,而且还联系创作实际,表达自己有意与前人优秀之作一争高低的主张。⑦
      较之汤本的《牡丹亭》,冯本的《风流梦》在剧情安排上更为合理,在结构衔接上更为妥当,情节紧凑,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鲜活、富有生活气息;冯本中更换的曲白、增加的对话都使整部戏增添了不少喜剧色彩,更重要的是,他的改编“以适读适演为绳”,处处从读者的角度来观照文本,使得剧本搬上舞台后,能为大多数观众所理解和接受,从而使《牡丹亭》这一名作广为传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胡 颖(1984- ),江西宜春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2005级研究生,从事古代戏剧研究。
      
      ① 参见石韫玉著《吟香堂曲谱・序》,吟香堂刻本,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
      ② 原文是:“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奈不谙曲谱,用韵多任意处,乃才情自足不朽也。”参见沈德符编著《万历野获编・词曲・填词名手》,中华书局,1959年版,中册,卷二十五。
      ③ 原文是:“余发愤此道良久, 思有以正时尚之讹, 因搜戏曲中情节可观而不甚奸律者, 稍为窜正。年来积数十种, 将次第行之, 以授知音。”参见魏同贤编著《冯梦龙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双雄记・序》。
      ④ 《曲海扬波》中曾引录:“龙氏序谓: 史氏所作十余种, 率以情节交错、离合变幻为骨, 几成一例。就中《梦磊》最佳,《合纱》次之。”参见任讷著《曲海扬波》,中华书局,1940年聚珍仿宋排印本,卷四。
      ⑤ 周立波.冯梦龙戏曲改编理论初探[J].阴山学刊,1999(1):21-27.
      ⑥ 聂付生.冯梦龙论戏曲情节[J].湖南大学学报,2001(3):55-58.
      ⑦ 孙书磊.论明清之际戏曲叙事的类型化[J].齐鲁学刊,2004(6):84-88.
      
      参考文献:
      [1] 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 冯梦龙. 墨憨斋定本传奇・风流梦[A].冯梦龙全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相关热词搜索:改编试论牡丹亭冯梦龙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