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论湖南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的精神]地域文化元素有哪些

    [论湖南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的精神]地域文化元素有哪些

    时间:2019-02-12 05:36:1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湖南地域文化 《王周士词》 意义   摘要:湖南特有的地域文化反映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寒眸激电”、“豪健硕指”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怀与“英雄骨冷”、“清泪难收”的怀才不遇的愤慨。宋代王以宁是湖南湘潭人,其大部分作品都蕴含了湘楚地域文化的独特意蕴。其词狂放豪宕,有着较大的文学价值与时代意义。
      
      湖南古称荆楚,这是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三湘的秀丽山水,楚地的独特民俗,尤其是湖楚古老的神话传说,先贤圣哲的经历、行藏,桃源洞庭的迁客风骚形成了湖湘大地上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而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熏陶感染着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又一代湖南人,尤其是那些湖南籍的文人受其影响更为深远,湖湘特有的地域文化在他们的创作中随处可见。本文拟以南宋词人王以宁的词作为例论述湖南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精神的影响。
      王以宁(约1090―约1146)字周士,出生在湖南湘潭一个仕宦家庭,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北宋灭亡,南宋偏安的大动乱时代。他降生的元�五年,正是北宋朝臣倾轧巨剧,“朋党”说日盛之时。越四年,新党执政,罢黜旧党,苏轼贬惠州,苏辙、黄庭坚、张耒、秦观、晁补之、陈师道均遭贬黜。公元1126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公元1141年也就是王以宁生命的最后岁月,岳父被诬下大理狱,次年十一月屈死于风波亭。重大历史变故,有如大浪淘沙,有人变节偷生,如秦桧之流,遗臭万年;有人亮节高风,如岳飞诸辈,流芳千古。毫无疑问,王以宁与辛弃疾、陆游、陈亮一样,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战士,而其经历行藏又必然折射到诗词创作之中,使其成为不朽的词人。
      王以宁终其一生,仕途坎坷,志不得伸,其英豪愤慨之气,一寓诸词。有《王士周词》一卷,现存词三十一首,虽然数量甚少,但却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而作者为湖南湘潭人,自幼深受湖楚文化的熏陶感染,使其词作中蕴含着浓厚的湖湘文化意蕴。三湘的秀丽山水,楚地的独特民俗,古老的神话传说,先贤的经历行藏,桃源回雁的迁客风骚,所有的这一切无不使作者感奋,令词人伤魂。面对残破的祖国河山,而自己又无力回天,词人满腔忠愤,只能从生我养我的湖楚文化中去寻找宣泄的途径。其词作虽不及辛弃疾、陆游、张孝祥诸辈,但自成一家,足以感人情怀,催人奋发,具有较大的文学价值与时代意义。
      
      一、屈子贾谊:圣哲的千秋典范
      
      上古之世,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故楚则为南蛮之地,而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贯穿楚地,湖南湘、资、沅、澧四水,流入洞庭而汇入长江,交通极为便捷。范仲淹《岳阳楼记》“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盖写实也。这样的一种特殊地理形势,使湖楚大地长期成为贬谪文人羁留之所。这对于放逐者言,是命运的不幸,但于楚湘来说,却是文化的幸运。因为文人士子流放一个地方,往往带来了文明的启蒙与文化的觉醒。历代放逐湖湘的士子举不胜举,而时间最早,影响最大的则是屈原。屈原为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因力主抗秦,而遭到亲秦派小人的反对,放逐湖湘,最终楚为秦灭。屈原也悲愤绝望,自沉汨罗,以身殉国,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烈的爱国主义悲歌。在这里,他写下了《离骚》《九歌》等大量爱国主义诗篇,这些诗歌无不集中体现了屈原高尚的品质,远大的志向,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面爱国主义大旗。历代有志之士来到楚地,目接荒凉,思接千古,便最容易想起屈原之忠贞与不幸,并以之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与忧伤,这些血脉贲张、忧国忧民的作品,构成了湖湘文化的一大特色。在王以宁的作品中,作者常借前哲之事抒怀中之情。建炎四年,王以宁重新起用,曾任京西制置使,转战两湖。当他在湖北黄州写下了《满庭芳・重午登霞楼》一词:
      
      千古黄州,雪堂奇胜,名与赤壁齐高。竹楼千字,笔势压江涛。笑问江头皓月,应曾照、今古英豪。菖蒲酒,窳尊无恙,聊共访临皋。陶陶。谁晤对,粲花吐论,宫锦纫袍。借银涛雪浪,一洗尘劳。好在江山如画,人易老,双鬓难休。升平代,凭高望远,当赋《反离骚》。
      
      黄州在今湖北黄冈,而湖北也是古之楚地,作者登高望远,想起了赤壁大战的辉煌,苏轼谪居之不幸,屈原流放之忠贞。眼见祖国大好河山为金兵所肆意蹂躏,而衮衮诸公争相献玉和戎笔,自然是浮想联翩,思接千古,下笔为词,豪气勃发。上阕追忆往事,缅怀前贤往事。苏轼建雪堂,写赤壁;王禹�,游黄冈,记竹楼。孙刘联盟,戮力抗曹,“江山如画”,英雄辈出!下阕抒情,借李白才高遭屈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有志难伸的苦闷与愤懑。如此壮丽山河,怎容胡骑猖狂!但现实却是投降之声,甚嚣尘上,抗战之士屈居下僚。作者站在高楼,遥望南天,想起了一千多年前的三闾大夫,滔滔湘江,难洗屈原亡国之恨,巍巍衡岳,有如词人丧国之痛。思之至此,使词人不禁悲从中来,发出“当赋《离骚》”的痛苦呐喊。《反离骚》为汉扬雄所作,其创作缘由是扬雄“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进则在野,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1}。很明显,王以宁引是典,乃反其意而用之。表面是谈自己应如扬雄一样,不必伤屈原那种抑郁忧伤,乃至投江自尽。实际上全为愤慨之词,国事如此不举,朝纲如此不振,吾辈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难道只能苟且偷生,反屈原之道而行之,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正因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报国欲死无战场”{2}已不是个别人的穷与达,而是当时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这样一种境遇下,作者自然会有着激愤的反语。联系他另一首《念奴娇・晚烟凝碧》的词作,其中也有作者对“中隐咸羁”的首肯。作者绝不愿意与阮籍、阮咸叔侄俩隐居不仕,以避祸全身。这只是他无可奈何的激愤之词。他追求的是“高沧追元白”,是“英标逸气”。是应该如屈原一样“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而其犹未悔”。
      
      二、湘潇九嶷:远古神话传说
      
      古老的湘楚大地,有着太多太深厚的历史文化的沉淀。到处都有着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祝融火德,炎帝神农,舜帝九嶷,湘妃洞庭,洞宾辞酒,柳毅传书。诸多故事给湘楚大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这些神话故事无一不具有正义战胜邪恶,善良炼造美德的文化内涵,所以容易为人们所仰慕,所歌颂。其中最感人的就是舜帝及娥皇女英二妃的传说。先秦典籍中记载舜之故事甚多,司马迁《史记》更是集其大成。舜是古代英雄的化身,而二妃则是爱情忠贞的典范,一则忠于王事,一则忠于丈夫。这二种品质正是中华民族最为崇高的理念。至今炎帝墓、祝融殿都在湖南境内,这些文化信息往往最能引起文人士子去国离乡,忧国忧民的缕缕思绪,并写进自己的作品中,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王以宁是喝着潇湘之水长大的,他的血管里流淌着荆楚民族的血液,对于这些古老的神话传说,他是最为了解的。所以,在他的词作中,也就有湖湘神话传说这样一些特殊的文化内涵。我们先来说他的《水调歌头・裴公亭怀古》:
      
      岁晚橘洲上,老叶舞愁红。西山光翠,依旧影落酒杯中。人在子亭高处,下望长沙城郭,猎猎酒帘风。远水湛寒碧,独钓绿蓑翁。怀往事,追昨梦,转头空。孙郎前日,豪健颐指五都雄。起拥奇才剑客,十万银戈赤帻,歌鼓壮军容。何似裴相国,谈道老圭峰。
      
      这是作者一首著名的词作,唐代裴休入相之前曾任湖南观察使,有德政,去职之后,长沙人建裴公亭以纪之。是词上片写登高临远,极目所见长沙城郭胜景。下片抚古追今,抒发矢志抗战的豪迈情怀。在王以宁看来,天下未定,是不能去谈禅说道,遁出世外的。作者在这里引用圭峰,应有深意。陕西雩县东南有山名圭峰,因其形如圭而得名,下有草堂寺,唐代高僧宗密葬于此。作者借圭峰以说题,忠贞之志,日月可鉴。如果说这首词只是泛指湖湘胜景与前人遗踪,尚无明显神话传说的影响痕迹,那么《鹧鸪天・寿杜美》一词则非常明显可见了:
      
      帝乙何年骑玉龙。武夷仙伯笑相从。长庚瑞应游仙梦,碧藕花开解愠风。歌既醉,乐元丰。明良相悦寿无穷。野人更有深深祝,笑指三台十八公。
      
      这是一首祝寿词,寿词是一种应酬之作,大多是祝福之语,了无深意。而王以宁确完全把寿词当作抒情言志的一种文学形式。在这首小令中,作者除了对寿者美好祝福之外,主要的是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词人一方面追慕宋初所谓的太平盛世,“歌既醉,乐元丰”。词人追慕之中,实际上是对当政者不满,同时也希望寿者有所作为。另外,词人借舜帝故实,“碧藕花开解愠风”。据说舜帝在位曾作《南人风》:“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这是一位心忧天下的民君典范。词人引此,自然是希望南宋君主能如虞舜一样,以天下为己任,奋发图强,收复失地,以拯生民;同进也希望杜士美能做贤臣与良将,能忧天下而救苍生,当然也有作者的自勉。古老的传说,作者引用,并不是以藻饰词作,而是汲取其中积极的意义内涵,以切合时弊,以抒匡扶社稷之理想抱负,这正是作者过人之处。
      三、回雁桃源:迁客的悱恻怨愤
      
      如上所述,荆楚古时为蛮夷之地,山高林密,猿猱哀鸣;雨雪岚瘴,多生痼疾。境内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遇春而回,事实上,北雁南飞,岁过衡阳,只是古人认为“南地极火奥,雁望衡山而止”。雁为群居,离群则想,故雁多为古人抒写离情别恨的审美意象。每当远离故土,离别亲人,迁徙他乡,形单影只,往往凭鸿雁以抒情,回雁峰几乎成了游子思乡的象征。另一方面,古代文人都有着性格的两重性,儒道二家思想得到了实质的统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成为了文人的人生信条。当其不得志之时,便急流勇退,隐逸山林,“世人皆浊我独清”,诗酒自娱,清闲自适,而这种隐逸文化也是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常德境内有桃花源,在桃源县西南十五公里处,面临沅水,背倚群山,苍松翠竹,风景宜人。相传陶渊明所写《桃花源记》即此也。《桃花源记》虚构一个武陵渔人进入与世隔绝的乐土的故事,那个不知有晋汉的世外桃源成为历代文人隐逸的理想家园。于是,在湖楚文化中,一个以回雁为象征的迁谪文化,一个以桃源为象征的隐逸文化,几乎成为了历代文人吟咏的主要题材。况且,在湖楚土地上,洞庭一湖,潇湘四水,楚天空旷,暮云合璧,山高林崇,猿猱哀鸣。或烟柳细雨,或黄叶飘零,杜鹃泣血,冷月孤影,等等,这一切湖楚特有的景物,无不激起游子去国离家,忧愁悲虑的思想情感。或是袁凯“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客中夜尘》),徐舫“楚泽云昏无片影,湘江月里见孤飞”(《应教题回雁》),或是秦观“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闲春寒”(《踏莎行・郴州旅舍》),李清照“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凤凰台上忆吹箫》)。这些句子,无不是以湖楚特有的回雁、桃源意象写出自己对别离的痛苦与对仕途的厌弃。王周士生于国破家亡之际,而才又不为世所用,因而常常产生一种追求隐逸的情绪,实际上是对当政的不满与牢骚。如《满庭芳》:
      
      山耸方壶,潮通碧海,江东自昔名家。玉真仙子,�佩粲朝霞。一种天香胜味,笑杨梅、不数枇杷。难模写,牟尼妙质,光透紫丹砂。
      咨嗟。如此辈,不知何为,留滞天涯。料甘心远引,无意纷华。一任姚黄魏紫,供吟赏、银烛笼纱。南游士,日餐千颗,不愿九霞车。
      
      这是一首咏荔枝的词,上阕写荔枝之形神丽质,下阕抒发自己愤怨牢骚之情。词人不理解荔枝如此仙物,缘何生长在僻远的南方。可能是它无心去追逐繁华,自甘淡泊吧。这与其说是在写荔枝,不如说是作者自喻。心境静如止水,故能“一任姚黄魏紫”,只愿如苏轼一般,居南海,“日啖荔枝三百颗”,不慕荣华,置身功名之外,何等潇洒!我们再看他两首《浣溪沙》:
      
      快雨疏风六月凉。貂蝉人著彩衣裳。肃然心拜玉炉香。相国趣还调鼎鼐,潘舆指日下潇湘。秋来江上接归航。(《张国泰生日》)
      
      起看船头蜀锦张。沙汀红叶舞斜阳。杖�惊起睡鸳鸯。木落群山雕玉□,霜和冷月浸澄江。疏篷今夜梦潇湘。(《舣舟洪江步下》)
      
      前一首是寿词,张国泰其人不详,按词意当是一位职务较高的官员,作者为之祝,期望他能居高位,勤政事,“沙汰江河浊,泪和鼎鼐新。”{3}而自己呢,则效潘岳之“御服,升轻轩,远览王畿,近图家园”{4}。事亲养老。第一首是词人舟停洪江所作。盛唐诗人王昌龄贬龙标尉,其贬所就在洪江之畔。这些历史故实自然会引起词人无限遐想,面对“木落群山”“霜和冷月”的凄凉悲寂之景,联想自己有志不得伸的坎坷命运,词人真想回到故里,寻一片桃源净土,寄情山月,躬耕田畴,超然物外,“村歌状舞”。然而这本非作者之本意,全是无可奈何的愤懑之语,他只是“叹英雄骨冷,清泪不能收”(《水调歌头・呈汉阳使君》),期盼“铁鳞十万,踏碎千山白”(《念奴娇・淮上雪》)。这才是他的心愿之所在。
      作为一位爱国主义战士,王以宁的词是不朽的,在传统湖湘文化的陶冶下,他具有典型湖南人的性格特征:豪爽痛快,顽强坚韧,有毅力,能吃苦,霸蛮,执著,以天下为己任,弃小家而顾大义,等等,这样一些优良品质,既贯穿了他几十年的立身行事中,又熔铸于他的词的创作之中。所以,成就了他豪放派爱国词人的历史地位,这种永远不甘心平庸度日的英雄本色,这种极富湖湘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伴随着他的一生,也始终闪耀在他的创作中。
      
      基金项目:湖南省2008年社科基金立项课题“湘东方言及其地域文化研究”(编号:08YBB008)
      
      作者简介:言岚,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湖南方言与地域文化。
      
      ① 《汉书・扬雄传》。
      ② 陆游:《陇头水》。
      {3} 杜甫:《上韦丞相》。
      {4} 潘岳:《闲居赋》。
      (责任编辑:古卫红)

    相关热词搜索:湖南文化与地域文学创作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