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傲霜岭梅 馨香无尽]梅傲霜

    [傲霜岭梅 馨香无尽]梅傲霜

    时间:2019-02-12 05:40:0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文学创作 鞭挞黑暗 弘扬正气   摘 要: “左联”五烈士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和文学事业,其中唯一的女性冯铿巾帼不让须眉,创作体裁灵活多样,创作内容和时代紧密结合,鞭挞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丑陋,弘扬了革命的正气和威严,为社会和革命呐喊助威,为后人留下了激励和榜样。
      
      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让我们记住了“左联”五烈士:白莽、柔石、胡也频、李伟森和冯铿。但文中对其中唯一的女性――冯铿的介绍却只有寥寥数语:“他(柔石)说的并不是空话,真也在从新学起来了,其时他曾经带了一个朋友来访我,那就是冯铿女士。谈了一些天,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但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①“冯女士的面目都浮肿了。”②所以,后人对她的创作活动知之甚少。其实,冯铿女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作品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将代替她的生命,流传千古,馨香无尽!
      冯铿1907年10月10日生于广东潮州的一个教师家庭,原名冯岭梅。其长兄据唐代樊晃的诗《南中感怀》:“南路蹉跎客未回,常嗟物候暗相催,四时不变江头草,十月先开岭上梅”,给她起了一个颇为文雅的名字:岭梅。冯铿自幼酷爱文学,十六岁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作品。在汕头友联中学读书时,追求真理,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岭东学联代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她女扮男装匿居汕头郊区一农会会员家里。1928年在当小学教员期间,接触社会,了解民情,逐步懂得民众是革命力量的源泉。1929年5月,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利用探讨文艺的机会,帮助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3月,她代表左联出席在上海秘密举行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会议。6月后,积极参与筹备召开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工作。她是职业的革命者,业余作家,以创作小说为主,也写诗歌、散文、戏剧、杂文等。1928年在乡村隐居期间写的中篇小说《重新起来》《最后的出路》,反映了封建制度下妇女所受的压迫,指明妇女只有投身革命斗争求得自身的解放才是最后的出路。又根据苏区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写出《马英日记》《红的日记》,直接反映和讴歌了红军。另外,她在诗集《春宵》、短篇集《铁和火的新生》、短篇小说《遇合》等作品中,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期望。1931年1月17日,在上海东方饭店参加党的会议时不幸被捕,同年2月7日被杀害于龙华,年仅二十五岁。她成为著名的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左联在《为纪念被中国当权的政党――国民党屠杀的大批中国作家而发出的呼吁和宣言》中说:冯铿“是中国新诞生的最出色和最有希望的女作家之一”。总观起来,冯铿的创作主题是和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鞭挞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丑陋
      
      冯铿在大革命前夕写的一些诗歌和杂文,表明她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有清醒的认识。1925年,冯铿写了诗歌《国庆日的记念》,表达了她对当时政治的强烈不满。在诗中,她首先描写了1911年的辛亥革命曾经给重压下的人们带来了一丝的希望和瞬间的光明。然而十四年过去了,中国依旧是黑暗,依旧混乱,人们的希望破灭了,“满腔热烈的欢忱,要像抛落大冰洋那般的冷淡了!”③为什么会这样?她认为是辛亥革命的妥协性造成的。于是,她在《破坏和建设》一文中写道:“那时的伟人、烈士们,误以为把‘大清帝国’改名‘中国民国’,就算达到目的,所以容溥仪依旧安居皇宫,受遗老们的朝拜,因而惹起复辟的乱子出来;一般旧官僚依然让他们占着势力,施行旧的政策思想,因而酿成这十四年来的乱……所以破坏的工夫,应该彻底;进行应该迅速;而且最要从根本上做起!”④冯铿清醒地意识到,辛亥革命之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没有被彻底打倒。因此,她满腔热情地号召广大青年,要抱着献身的决心和大无畏的精神,不管道路中怎样“布满了荆棘,虎狼”,也要不顾一切地勇敢奋斗,“达到我们理想的伊甸地!”
      在她的《妇女运动的我见》一文中,鲜明地流露了革命的必然性,贯穿着一种革命的精神,说明她由于受到当时革命形势的影响,由于在革命实际工作中得到了锻炼,政治观点正在日臻成熟。她写道:“妇女界受到了种种的不平等待遇,所以有妇女运动的发生。”⑤再加上她出生在一个穷苦的教师家庭,使她对下层人民有着较多的了解,特别是对广大同胞姐妹的悲惨命运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短篇小说《月下》和《一个可怜的女子》就表达了她对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婚姻制度的抨击,以及对恋爱婚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这两篇小说虽然从艺术上说尚显稚嫩,但在冯铿的创作道路上却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说明她从一开始就主动把文艺作为武器,向封建社会发起攻击。冯铿对当时社会是深恶痛绝的,她目睹了一幕幕的惨剧,于是向大家发出呼吁,要“快谋救护的法子”。在《改造家庭的我见》一文中,谈到了男女平等、女性要有自由的意志等问题,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短篇小说《突变》用对比的手法,揭露了黑暗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揭露了宗教对人民的欺骗和毒害,并且在暴露黑暗的同时,又预告了光明的来临,指出只有加快革命,只有团结起来进行斗争,才能找到光明和幸福。小说《贩卖婴儿的妇人》是冯铿的优秀作品之一,虽然只有短短三千来字,但却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当时社会里,民不聊生,典妻卖儿的惨相,比比皆是。冯铿把这种悲惨景象加以集中和提炼,通过李细妹这个被压迫者的典型,诅咒了当时冷酷的现实,强烈地鞭挞了统治阶级。贩卖婴儿是罪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而统治者却把罪名加在无辜的被压迫者身上。李细妹爱儿子吗?爱!但统治阶级不允许她爱,把她爱的权利剥夺了。这就是那个黑暗社会的冷酷现实!该小说情节比较丰富,矛盾冲突更加尖锐,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是冯铿创作在艺术上成熟的标志。
      二、歌咏爱情向往自然
      
      在冯铿的作品中,诗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目前发现的约有三四十首,多是一些隽永甜蜜的抒情小诗。这些诗作写得秀丽纤巧,玲珑剔透,表现出细腻明丽的风格。这些诗作中,有对美好明天的向往,例如《深意》第五十五首;有对大自然的感悟,例如《深意》第五十三首;但更多的是对爱情的咏唱,对青春的颂扬,例如在《白露》和《北新》杂志上发表的《晚祷的钟声》《待――》《这帘纤的雨儿》《春宵》《莫再矜持》《高举杯儿》等,都是这一类的作品。诗人描写了一个多情的少女,在一个使她“毕生难忘”的春夜,偶遇一个她理想中的“清癯的白袷少年”,由于世俗的陈规戒律,他们都不直接互表情意,但当“凄怨的眼光两相遭逢”的时候,双方的心中都涌起了一种“相思之情”(《春宵》)。在热恋中,少女的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当她的“白袷少年”在树下徘徊,对着她的窗儿“凄迷凝望”的时候,她“却躲在幔中”,任凭细雨纷洒在他的脸儿上(《这帘纤的雨儿》);另一方面,她却又每天都在焦急地等待着他(《待――》),双方都很矜持,于是少女唱出了《莫再矜持》。自此后,双方都沉醉在爱情的美妙中,但在享受欢乐的同时,却不断地为别离苦恼(《晚祷的钟声》)。这些抒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作,表现得非常大胆,非常热烈,反映了诗人对恋爱婚姻自由的追求,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中学时代的冯铿,就热爱大自然,向往乡村的隐居安逸生活。在散文《默思》和《从日午到夜午》中,表现得最为鲜明。《默思》写一个女中学生的理想是“受完中等教育以后,到乡间去教几个幼童,或者做她所会做的工作,同时沉醉于自然和文字;不要人知,也不知人”。她厌恶“镇日这繁嚣污浊的都市里,过她机械式的印版生活”,她“想像在理想的乡村中,卧在豆棚瓜架之下,静读些心里爱读的天然化的诗,配着远处岩石间流泉的微妙的音韵,嗅着轻风送来的瓜豆的花香;倦了时,闭上眼睛,做些自然的好梦,任那清风把花和叶吹落在身畔……这是何等神化的,何等幽清的生活呢?”这里所写的理想,实际上也就是作者自己的理想。在《从日午到夜午》中,也同样表达了她对大自然的神往。她认为人生的要素就是“爱”和“自然”,“自然不用名山,大川,嘉木,奇卉,只要在幽静的乡村,有小小的清溪,山峰,花香,鸟语,赏不尽的皎月,明星,看不尽的自然变化……便很满足了。”在这两篇散文里,作者把乡村描写成了世外桃源,希望置身在梦想的乐园里,远离那冷酷黑暗的现实,这也是一种反抗。
      
      三、歌颂红军的正气和威严
      
      1930年5月,在上海召开了由上海总工会发起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冯铿、柔石等以“左联”代表资格参加了这次大会。在会上,他们与苏区代表有了广泛的接触,了解了苏区的生活和斗争,他们的前面展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对他们来说是那么新鲜,那么生动。会议结束后,冯铿以满腔的激情,把听到的内容迅速地用文学形式反映出来,即《红的日记》和《小阿强》。
      《红的日记》以红军的一个女战士马英的六天日记为主线,描写了红军的战斗,宣传发动群众的工作。作品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对人物的精细刻画,但通篇自始至终充满着对革命的激情,充满着对红军的热情歌颂,充满着胜利的信心和乐观向上的情绪。这是一首唱给红军的颂歌。主人公马英身上最鲜明的就是她的火一般的革命热情,当她离开学校参加革命后,就把自己一生献给了革命,献给共产主义事业了。她写道:“我们是铁和火的集团,我们红军的脑袋、眼睛里面只有一件东西:溅着鲜红的热血和一切榨取阶级、统治阶级拼个他死我活!”和这种革命热情紧密联系的,就是她的无畏无惧,对工作的热情负责,以及对同志的友爱。她认为,作为一个红的女人,就应该“暂时把自己是女人这一回事忘掉干净”,“也不要以为别的同志是什么鸟男人”,因此,“碰到什么妇女部的干事人员时,第一件是劝告她们不要给男同志 眼睛。”该作品是在国统区最早介绍这支完全新型的工农红军的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小阿强》是一篇儿童小说,主人公阿强是一个真实的人物,是冯铿在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上结识的湖南苏区的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先锋队队长。他是一个雇农的儿子,很小就给地主看牛,做地主的小奴隶。在穷苦中长大,因此,在他的小小的心灵里,很早就种下了仇恨的种子。“整天想找机会反抗他们,他唯一的愿望便是把这些吸血们通通杀掉了,把可爱的牛儿和田地都归他们农人自己耕种、享用”。后来,他找到了红军,并冒险给红军送信,在红军攻打他们村的时候,“他高高地撑起一面血红的旗帜,走在前面引路”。他成了一个真正的小红军。小说结尾处,作者向小读者发出了号召:“新时代的小弟妹们,你们都愿意做这样的一个小布尔什维克,小斗士吗?”冯铿热情地赞扬这样一个不甘心受压迫、敢于反抗、有理想的少年,对当时的广大少年儿童,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为他们树立了一个红色小英雄的榜样,鼓舞他们起来战斗。这是一篇相当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为中国的儿童文学开创了光荣的道路。
      冯铿的这些文学创作燃烧着战斗的火焰,放射出革命的光辉,凝注着无产阶级感情,跳动着作者的一颗革命红心,正当她在革命事业上奋勇前进,在文学创作上日趋成熟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的黑手,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1931年1月17日晚,冯铿与其他四位作家,以及其他二十多位同志,一起被捕。她和其他同志一样,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大无畏的精神,经受了一切考验,宁死不屈,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这支傲霜的岭上梅花就这样陨落了,然而,她留给后世的馨香却无穷无尽,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她“永远在显示敌人的卑劣的凶暴和启示我们不断的斗争”⑥。
      (责任编辑:张 晴)
      
      作者简介:张桂枝,开封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
      
      ①② 鲁 迅.为了忘却的记念[A].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84,486.
      ③ 冯 铿.国庆日的记念[J].友联期刊.1925.5.
      ④ 冯 铿.破坏和建设[J].友联期刊.1925.5.
      ⑤ 冯 铿.妇女运动的我见[J].友联期刊.1925.5.
      ⑥ 鲁 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A].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83.

    相关热词搜索:馨香无尽傲霜岭梅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