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市场主体登记什么意思_主体的分解 自我的建立

    市场主体登记什么意思_主体的分解 自我的建立

    时间:2019-02-12 05:41:2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清教徒 信仰 镜像 主体 自我   摘 要:拉康的镜像理论的核心是镜像理论,认为自我建立的基础在于对主体的分解。 本文借用镜像一词对霍桑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小伙子古德曼・布朗》进行解读。小说主人公布朗参加了森林巫术大会后变得判若两人,由纯洁善良变得多疑焦虑。本文通过镜像理论分析指出信仰幻灭的过程是主人公布朗主体分解、自我建立的过程。
      
       《小伙子古德曼・布朗》是浪漫主义文学家霍桑最具代表性作品之一。霍桑通过刻画一个生活在17世纪美国塞勒姆小镇一个普通人物的一次旅行揭示了人性中共同的经历――自我重生。
      黄昏时分单纯善良的年轻人布朗不顾妻子的苦苦哀求,去森林参加巫术大会,并在那遇到了他所崇敬的教义老师、执事等小镇德高望重的人,而他心爱的妻子也在其中。这摧毁了他对小镇道德清教思想的信仰,他不再相信镇上任何人。旅行使这个对基督教心存美好的单纯的年轻人成为一个对一切都表示怀疑的焦虑的老者。尽管直至去世他终日以焦虑度日,但是终于认清人性是善恶双重的,这无异于自我的重生。用拉康的镜像理论来解读他的森林巫术大会之旅正是他信仰幻灭,自我建立的过程。
      继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学家雅各・拉康引入符号学和语言学的经典理论,对精神分析所面临的时代性困境予以深刻剖析,其理论核心是镜像分析,对当代文学批评起了重要影响。
      
       1.拉康的镜像
      
       镜像阶段作为在意识上的自我观念产生的关键,是拉康的独特创新。出生前,孩子在温暖的液体中过着懒散的生活,这个时期母子一体。这种一体的认识一直持续到孩子大约六个月大。在这之前婴儿没有所谓主体的概念。在儿童6个月到18个月的这一段时间,孩子会在镜子中认出自己,看到了自己和他人的不同,镜子的出现使最初的主体概念第一次分解,是人同母体分离之后的“精神分离”,孩子从镜中确认自我。与自我对立的是他者。拉康理论中最早的他者应该是“父亲之名”。 “父亲之名”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规诫和律条,是语言化社会的行为准则。它的出现使主体完成第二次确认――社会化确认,这个过程是极其痛苦的,因为主体原来拥有的原始的统一感消失,因此会产生对自己身份确定的焦虑。主体确立的这一切的动力都来自力比多。这又涉及到了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弗洛伊德提出“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最底层的“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受力比多驱使,不理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最高层次是“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在本我要求和超我的现实环境之间,“自我”起调解作用。也就是说,超越自我总会受到“本我”的制约,两者之间的冲突由比较现实的“自我”调节。所以年轻人布朗在力比多的驱使下要离开生存的清教思想浓厚的塞勒姆小镇去参加巫术大会,而一路上不断谴责自己,这是超我在制约这种冲动,最终遏制不住还是去目睹了大会,这是力比多占了上风。因为目睹了镇上所谓道德典范人们的“恶行”而信仰崩溃,因此余生充满焦虑,但他接受善恶共存的事实,个体自由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所以自我得到重建。
      
       2.主体的挣扎
      
       对17世纪第一批移居北美的英国清教徒来说,美洲是一块原始的没有被污染的上帝的赏赐,他们怀着纯洁的理想来到这块圣洁的大陆,决心建立理想的人间乐园。小镇年轻人古德曼・布朗就是清教徒后裔,纯洁善良,他的名字中古德曼本身就是好人的意思,追求道德上的完美,对人性良善、对上帝、对美好生活都有与生俱来无可动摇的信心。他出生在一个拥有许多虔诚的信徒、有完美道德典范的环境里。例如有非常虔诚堪称典范的教义问答教师古德・克洛伊丝太太,古金执事还是他道德与精神方面的顾问。他成长的家庭也是在道德方面让人无可置疑,他家“世世代代忠厚老实,全是好样的基督徒,打殉教先圣遇难起就是”。长大成人后,他娶了年轻貌美的妻子“费斯”(英:忠诚)。从小古德曼就是按照小镇的传统行事,长大后成为这个圣洁小镇无数普通分子中的一员,布朗也是普通大众的意思。所以他对今晚参加的巫术聚会尽管有着强烈的欲望,但是又在为自己背离道德规范而强烈谴责自己。
      但在力比多的作用下,布朗有了赴约的冲动,它冲击着道德防线,促使他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布朗用安慰欺骗妻子,同时也安慰自己,与妻子道别去参加巫术大会。然而,从一开始,他就谴责自己,不该置“可怜的小费斯”的苦苦哀求于不顾,说自己是一个“卑鄙”的人。路上魔鬼指责他迟到时,他说是费斯即忠诚耽误了他,也就是对道德的忠诚让他犹豫,这是超我在发挥作用,制约他的越轨行为。接着他解释也是自我谴责说家人祖辈良善,而且对陌生人提到的祖辈恶行和镇上道德体面的执事、市镇议员等的异教交往时,他表示怀疑无法接受。显然,这体现超我对力比多的压制,布朗在努力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关系。
      随着行程的推进,他渐渐发现自己心目中的道德楷模――古德太太、牧师、古金执事等体面的虔诚镇民都与这魔鬼有约,去参加巫术大会。路上遇到了古德太太,而且从谈话中得知原来她本人竟然就是巫婆,接着他发现同路去参加巫术大会的两位“庄重严肃的”老者就是自己推崇备至的牧师和执事,这些让他感到焦躁不安,动摇了他所推崇的信念,他几乎“瘫倒在地”,“痛苦不堪”,质疑“头顶是否有天国”存在,质疑道德信仰。当他大呼,天国没有反应,乌云带着他熟悉的虔诚的镇民从空中飘过,而他的费斯也在其中,这时,他的信仰破灭了。他绝望疯狂地大笑,“凭着向恶的本能……向前冲去……破口大骂亵渎神明”。在巫术大会上,他看到了逝去已久的父母的灵魂,这扑灭了刚在他心中露头的希望,然而给他信仰最致命一击的是妻子的出现。至此,他对小镇道德的信仰完全崩溃,他所认同的主体分解了。这时,力比多完全占了上风。
      
       3.主体的确立
      
       拉康认为,主体的建立是通过对他者的认识之上,而这个过程也就是婴儿区分自己和母亲、认识父亲之名所指的规则、教条。这个过程从来都是极其痛苦的。而只有接受才能确立主体,只有经过这样的分离幻灭过程自我才能确立。布朗参加完这次巫术大会后,认清了小镇所谓德高望重的镇民以及自己最最疼爱的妻子人性的两面性。当他结束旅行回到镇上,他成为一个“严厉、忧伤、冥思苦想、疑神疑鬼的人”。他不再相信任何教义,无法听任何祷告和布道。在精神上他过着混乱、痛苦而又与世人隔绝的生活,他没有了信仰,没有了理想,无法回到以前“正常”的“协调”状态,所以他是痛苦的。但是,意识到“罪恶是人类的本性”,人人都有从恶的本能,他并没有选择终结生命,而是接受了这个善与恶、真与伪共存的事实,并坚强地继续生活在小镇上,活到很老,直到,最后“浩浩荡荡的”子子孙孙和众多邻居把满头华发的他抬入墓地。所以说崭新的自我得到了确立。他认清了善与恶、真与伪的共存,但认识到让所有的人都接受这个事实是不可能的,因此而焦虑终生。他怀疑教义,对未来充满忧虑,担心镇民的命运。他鄙视妻子的虔诚,总是“严厉地盯着祷告的妻子”,为家人无法认清教义的虚伪和世人的虚伪而焦虑。通过他对清教徒信仰的破灭,也就是父亲之名即自己依附的主体的批判而达到脱离主体,建立自我,成为一个思想自由的主体。同时,只有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是世上罪孽最深重、最卑劣、不可救药而感到极其痛苦时,再生才可能发生。
       布朗本是一个信仰虔诚的清教徒,但是自从参加巫术大会旅行目睹了清教徒的“恶行”,从此对基督教的虔诚土崩瓦解。尽管他终生焦虑,对人性、宗教失去原来那份信仰,但是认识到并且接受善恶真伪并存的现实,因此说从精神上通过分解主体而重新确立了自我。
      (责任编辑:水 涓)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科联2008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803025
      
       作者简介:靳相茹,硕士,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刘 敏,硕士,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李荣美,硕士,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J.贝尔曼-诺埃尔.文学文本的精神分析[M].李书红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常耀信.美国文学史(上)[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3]拉康.拉康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2001.

    相关热词搜索:分解主体建立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