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致良知,成君子】致良知

    【致良知,成君子】致良知

    时间:2019-02-14 05:29:3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仁者人之本,良知仁性,是每一个人的本性。然而,人人习性不同犹如其面,千殊万异,每个人的本性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习性的遮蔽污染。只有经过一番致良知的修养,才能逐渐驱除恶习培养善习,才有机会明心识性回归本然。
      
      儒家经典是致良知最好的方法和教材,其中又以《论语》最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最适合非专业人士学习。作为提升道德修养、培养正人君子的人格主义圣典,《论语》正是当下泛滥成灾的物质主义、利益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对症之药,可以为现中国社会道德、政治道德的重建添砖加瓦,为制度转型和政治文明提供内在驱动力。
      
       《论语》是君子之学
       君子一词在书中共出现107次,这些言论涉及君子人格的界定、培养、表现及与小人的差别等。《论语》中的君子,偶尔以位论,主要以德论。“君子怀德”,德是君子的主要特征。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坦荡荡”“不重则不威”“敬而无失”“泰而不骄”“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正其衣冠,尊其瞻视”,这些都是君子的精神风貌;“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就有道而正焉”“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内省不疚”“君子求诸己”,“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这些是君子的修养方法。
       于言行关系,君子言行一致,并特别重视践履功夫:“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而过其行”;于义利关系,君子先义后利,道义挂帅:“君子义以为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于人际关系,君子讲究恕道追求和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人不知而不愠”“周而不比”“和而不同”“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儒家在注重自立自达、尽己之性、自我成就的同时,强调立人达人、尽人之性和尽物之性。对君子来说,格致诚正修齐治平,都是明明德、致良知的方式和渠道。易言之,一切科学实践、道德实践和政治社会实践,都是对仁的践履,都是成仁的途径。
       社会恶化“非一朝一夕之故”,是渐变而成的。要改良社会,必须从根本上下手。这个根本,就是《论语》的核心宗旨:人格塑造和道德建设,尤其是政治道德的建设――这是道德政治的前提和制度文明的基础。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小人唯器,舍本逐末,所以成就也小;君子不器,追求根本,所以成就必大。因此,小人渐流而下,只求下达于器;君子渐进而上,直到上达于道。注意,君子不反对逐末,只反对舍本。
      
       君子路漫漫
       君子并非儒家最高境界。君子有了上达的基础和追求,但还处于“上达”的初始阶段,相当于“而立”。前面的路还长着呢。
       《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一章是孔子自叙一生的进学次第、心路历程、道德轨迹和修养境界。十五岁开始专心求学,到三十岁学有根柢。而立,立成熟人格,立志。志者,士心也。那可不是现代人所“立”的名利之心、富贵之心、称霸之心,也不仅仅是“年十五而志于学”的求学之心。那是立德向道之心,行仁取义之心。
       “可与立,未可与权。”三十而立,能够“守经”了,尚不能“达权”。四十而不惑,成为智者,才可以行权。五十而知天命。《中庸》说“天命之谓性”,天命,天之所命,指本心本性。孔子五十学《易》,乃知天命。知天命,是觉知“天命之谓性”之理,离“率性之谓道”的境界仍有距离。《楞严经》说得好:“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人生习气改变和消除起来不容易,须逐渐完成。
       六十而耳顺,证道了,一切逆耳之言无不乐闻,谤誉皆可乐。或者说,再没有什么言语会逆耳,会让自己不高兴。一说,闻他人之言,即通达他人的心意,是谓耳顺,亦通。郑康成注:“耳顺,闻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但闻其言,即解微旨,是所闻不逆于耳,故曰耳顺也。”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率性而为无不合乎法度,起心动念都在“道”上。这是孔子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身与道俱,圣境也。可以说,这是儒家的即身成道。
       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经过志学、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阶段和状态之后,直到七十岁才达到的境界。到了这样的境界,人的心理已从必然王国臻于自由王国,人的生命已与整个宇宙秩序合而为一,即自我生命价值和自然宇宙价值的融合统一。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孔子尚且要到七十才能进入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境,一般人终其身难以抵达,如果缺乏良法良制的约束,有机会从心所欲,必然逾越道德法律各种规范。
       明儒顾宪成《讲义》说:“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顾氏以为,孔子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修养的过程和境界),五十知天命,是悟境(觉悟的境界),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证悟的境界)。此说大有道理。
      
       君子之“利”
       有人问过我一个非常利益主义的问题:做小人有利可图,做君子有什么好处?我的回答是:易经早就指出,义者利之和。道德是根本性、综合性的利益。君子,就是义人、道德的人。君子坦荡荡,无愧无忧,身心和谐,这是“小好”;成贤成圣,则是大好,如孔子,君子之大者,一生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望重寿高德泽绵长,岂不美哉,人生的成功、幸福和辉煌,莫大于此。
       小人都是利益主义者。利益一旦主义化,必然违背道义,也会伤害利益。一切围绕利益转,唯利是图取之无道,似乎聪明其实愚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知表层利益不知根本利益,害人害民最后会害了自己,或因小失大,或为利丢命。古今多少人为财富为特权(特殊利益)弄得身败名裂或家破人亡,何利之有,何乐之有?
      
       作者余樟法,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老人,儒者,著有《大良知学》《论语点睛》《平书――儒家雄起来》(儒学系列待出)等。

    相关热词搜索:良知君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