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重庆外迁移民他乡致富创新业 库区移民外迁补偿政策

    重庆外迁移民他乡致富创新业 库区移民外迁补偿政策

    时间:2019-02-19 05:35:4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按期完成移民任务,做好移民工作,是中央要求重庆直辖市办好的“四件大事”之一。为切实解决好移民稳定和长远生计问题,中央制定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十一字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重庆直辖10年来,市委、市府举全市之力,始终坚持以搞好移民后期扶持,扩大移民就业,增加移民收入为重的工作方针。三峡库区广大移民干部、群众也再接再厉,发扬三峡移民精神,在勤劳致富的道路上已开创出了一片新天地。外迁他乡的重庆移民,逐步溶入他乡,成为新的山东人、上海人、广东人、湖南人……并在他们新的家乡开始重新创业。他们的根永远在重庆,当地人仍叫他们为“重庆人”。“重庆人”这个响亮的名字,已被外迁移民带入他们新的家乡,被当地人叫响。
      
      带领移民奔小康
      
      2001年8月,对樵华来说是个非常特别的年份。这一年,她一家和本镇300多名乡亲,告别了祖祖辈辈生活居住的新生镇家园,从重庆市忠县外迁移民到湖南省衡阳县西渡镇九联村落户,成为三峡百万移民大军中16万外迁移民中的一员。
      樵华在忠县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广东、海南等地打工,并做上了部门经理。也就是在这一年,樵华第一次回湖南新家过春节,她看到和她同来的移民乡亲因不适应当地生活环境,一时还找不到致富门道。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多方考察,认为新家邻近长沙、广州等大城市,当地农村农产品又极丰富,养猪有饲料,又有长沙、广州的大市场,兴办养殖场是个好门路。主意打定后,春节刚过她就匆匆忙忙赶到深圳,毅然辞去了在深圳一家公司待遇颇丰的部门经理一职,回到新的家乡衡阳,办起了养猪场。决心带领乡亲们走养殖致富之路。
      万事开头难。樵华在来湖南之前一直在外打工,没有干过农活,更没有养过猪,完全是个门外汉。好强又好学的她,索性带着行李住到了县种畜场,拜师学养猪技术。她这一住就是一个多月。
      在这一个多月里,她每天都是5点多钟就起床,不是去猪圈观察和了解猪的生活习性,就是虚心向种畜场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请教。从种猪选择、饲料配方到疫病防治,她都一点一滴认认真真地学,所有的环节她都要亲手去做,不嫌脏、不喊累。在给猪做肠道切除手术时,她甚至还用手把猪粪掏出来。这种连男人都不愿意干、也不一定干得好的活,她却干得那么认真、漂亮,其间的酸甜苦辣,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她这种事必躬亲、刨根问底、勤勉踏实的作风很受老师的喜欢,在老师的指导下,她的养猪技术进步飞快,由来之前的门外汉逐渐成长为养猪能手。她对养猪理论知识的认真学习则使她如虎添翼,她一个月内读完52本关于养殖、防疫、销售方面的书,在当地传为美谈。
      2002年2月,她拿出多年在外打工的积蓄,带领全家苦干了两个多月,盖起了一栋400多平方米的养猪场。紧接着,她又去长沙、广东等地选购种猪。并按所学养猪知识精心搭配饲料,细心照料猪群,忙得不亦乐乎。12月,“樵华养殖场”正式挂牌成立,同时还聘请了畜牧局的专家为顾问。由于天寒,在专家的指导下,给猪舍安装了聚光灯御寒,实行严格的隔离和防疫制度,这些在当地人看来挺新鲜、也没做过的事情,她都认真地去做。有一次,几只小猪崽患病死了,樵华便把死猪尸体进行解剖,对照书籍找到了病因。这样,很多养猪“秘诀”,靠她一股子好学的钻劲硬是被她摸索出来了。现在一般的猪病都难不倒她。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采用了科学的养殖方法,她的养猪场在头一年就来了个开门红,获利2万余元。2003年,她的养猪场乘势而上,养猪千余头,出售肉猪和仔猪900多头,毛收入达20多万元。一年多来,尽管樵华人黑了,也瘦了,但付出获得了回报,觉得大有奔头。现在她每年养猪上千头。
      樵华依靠养猪走上了致富之路。但她心里始终记着乡亲们,特别是那些和她一起来到湖南的移民们。她说:“他们移民到湖南,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很多人一时难以找到致富的门路,只能靠普通的种植来维持生计,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来帮助他们扭转经济状况。”
      在樵华的带动下,村里的14户移民家庭先后都办起了养猪场。“考虑到经济承受能力,我不动员他们一开始就养太多。”樵华考虑得很细致、周全,建议他们从小做起,先慢慢把养猪技术学好,再逐步扩大规模。
      乡亲们养猪了,有技术的樵华就更忙了。她要经常去移民家了解养猪的情况,无偿给养殖户提供饲料配置的配方,还手把手地教他们养猪消毒、防疫等技术。几年来,她还抽空举办了十多期养猪培训班,免费发放上千份资料,帮助移民和当地村民兴建养猪场,把自己的养猪技术、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对那些经济困难的养殖户,她更是免费为其提供兽药。在她的带领和影响下,她所在的村已有数百人念起了养猪致富经,人均增收500多元,村民养猪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了。由于樵华在规模养殖上带领当地村民闯出了一条致富新路,2006年她被评为衡阳市“青年农民致富带头人标兵”,还当选为第四届“湖南十大杰出青年农民”。
      面对已取得的成果,樵华仍不满足。她的长远目标是要形成养殖、销售、深加工、饲料生产为一体的养猪产业链,建立一个规范型综合养猪开发基地,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移民他乡办教育
      
      39岁的女共产党员成仕珍,老家原在重庆市忠县东溪镇兴旺村,成仕珍和丈夫靠多年打拼办起了一个幼儿园、两个棉絮加工厂,还有一辆客运中巴车,固定资产超过30万元。2000年初,听说自己属于外迁移民,正在起步的实业要中途夭折,成仕珍的眼睛不知哭肿过多少次,但她后来却成了全村第一个主动报名外迁的人。
      因为外迁,成仕珍停止了幼儿园的招生,棉絮加工厂和中巴客运车全部低价处理了,损失了十多万元。这一举动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成仕珍和丈夫外迁时,父母和姊妹没有一人送行。将暂时不被亲人理解的痛苦藏在心底,成仕珍在新的家乡合川区钱塘镇又开始了新的创业。
      来合川区钱塘镇安家后,根据钱塘发展的优势和所处的地理位置,成仕珍觉得在钱塘办幼儿园可以再创辉煌,便当即向钱塘镇的领导谈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一拍即合。在很短的时间内,钱塘镇给成仕珍优惠征地3亩,为成仕珍免去了政府该收的一切费用。成仕珍的心里真是高兴极了,便把幼儿园取名“旺塘”,意思包含了对老家兴旺村的怀念,以及对新家钱塘创业致富的希望。
      幼儿园在他乡创办的初步成功,使成仕珍更加增强了在新的家乡创业的信心和决心。2003年,她决定开办小学。但当时合川教委考虑到成仕珍的文化程度有限,没有同意。成仕珍恳请教委领导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正因为由于我本人所受的教育有限,我羡慕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我希望下一代比我们这一代能够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所以我愿尽全力创办教育,圆他人的读书梦。”
      成仕珍的话感动了教委领导,同意她开办小学。为此,成仕珍把旺塘幼儿园改名为“移民旺腾文武学校”,其意是在“旺塘”的基础上“腾飞”。
      2004年秋季刚开学,社会上就有了传言,说成仕珍找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来教书,这导致了许多家长思想动摇,有的学生竟退了学。
      学校的老师看到这种情形,纷纷拿着自己的毕业证、学位证到学生家里去家访,去给家长做工作,让家长放心。正因为这些好老师的支持,和来自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当时的困难反而增强了成仕珍在他乡创业的意志。
      今天,6年过去了,旺腾文武学校已发展到在校学生700多人,按办学标准,校园购置了设施设备。由于教学规模的扩大,成仕珍高薪聘请了具有多年教育管理经验的校长和30多位从师范学院毕业的大学生来校任教。成仕珍也被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评为“外迁移民先进个人”。
      
      重庆移民好样的
      
      2001年8月,熊德国和爱人从重庆忠县带着78岁的老父亲和两个还在上小学的娃娃,踏上了前往山东的移民专列。这是三峡移民外迁中唯一的一个北方省。
      南北方的差异,那可真是很大。两个娃娃原本在老家爱说爱跳,但因为不会说山东话,没有小伙伴,使他们变得很孤僻了。而他的老父亲对北方的水土,更是难以适应,寒冷的冬天让老人家喘个不停,而北方的主食更让老人家没法习惯。有一天老人家实在忍不住了,就独自坐火车又回到了忠县老家熊德国的哥哥家。熊德国和他爱人也一样面临很多新问题。他们不会使用当地的农具,不会种当地的作物……特别是不会骑自行车,这在老家重庆没什么。可在山东,骑自行车,这是连几岁小孩都会做的。每次赶集,他们一家人都只能走着路去,一路上那些骑车的人从他们身边经过,就要指指点点笑话他们。由于听不懂山东话,在集市上想买点东西,跟人家比划半天都说不清楚……
      在采访中,熊德国还笑着给我们讲了一个他人生第一次打老婆的事。他说:说来不怕大家笑,在山东过的第一个冬天,我就跟老婆打了一架。北方确实比重庆冷多了,一入冬,就得烧暖气,一个冬天仅烧煤就花了三千多块钱。这简直是烧钱哪!这可是比老家多了一大笔开支呀!老婆很着急的对我说,这地方没法呆了,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她说着说着,马上收拾东西,拉着孩子就要走。我当时很生气,一巴掌把她推倒在地。其实,别看我是个粗人,但以前我从没打过我老婆,只因当时我太着急呀,咱们才刚刚外迁到这个地方来,你怎么说要回家就回家呢?我们外迁出来了,不能给人家看不起我们重庆人,更不能给政府添乱啊!
      熊德国还很不好意思地告诉我们:外迁山东来,也不是我这人觉悟有多高,我只是有个不服输的脾气,我就不信换个地方就闯不出去。
      于是,他努力学说当地话,带领全家尽早融入当地。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他都第一个去送礼、去帮忙。屋后一个邻居找他借钱买种子,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熊德国就想让邻居们都知道,我们重庆移民是耿直热情好相处的!
      当地干部和乡亲们对移民们很关心,在他们的帮助下,熊德国一家很快学会了按当地的方式种地、锄草,移来第一年的收成,种的玉米和小麦收了7000多公斤。熊德国除种好田地外,他还注意寻找发家致富的机会。他发现,农忙的时候村里只有一台收割机而且功率不大,经常有很多人排起队在等,于是他大胆决定:筹钱购买联合收割机!当时钱不够,村委会就作担保,给他贷了两万元,村主任怕他人生地不熟被骗,亲自陪着熊德国到潍坊买回了一套小麦联合收割机。从那以后,他就带着一顶红色安全帽,开始给村里各家耕地收割。
      由于操作不熟练,第一次给人家耕地,还闹了个笑话,机器开出了界,把人家的萝卜地耕坏了十多米。他老婆很着急,慌忙跑到地里去把那些萝卜抱起来,想称称有多少斤,算钱赔给人家,结果那家人以为他们要把萝卜拿走,慌忙来阻拦,当时语言又不通,双方都很着急,幸亏这时村支书赶来了,才解释清楚。慢慢地,熊德国的技术越来越好,再加上他这个人好交朋友,都说他身上有重庆人的耿直性格,服务态度又好,乡亲们都专门排队去找那个戴红帽的移民耕地收割。渐渐地他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小红帽"。如今他贷款还了,成本也收回来了,小车也买了!
      现在,熊德国一家过上了小康的生活,他老婆把家里安排得井井有条。两个孩子都上初中了,而且都能说山东话,跟当地的老师和学生处得很好。去年,他又回重庆忠县老家把父亲接来了,父亲也逐步适应了山东的水土。6年过去了,尽管逢年过节熊德国还是会想念老家,想念他老家的亲人,但看见一家老小已经安安心心在新家生活了,心里也踏实了。
      责任编辑 任 可

    相关热词搜索:外迁重庆他乡致富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