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谢光治――知青历史的拼接者 知青的历史评价

    谢光治――知青历史的拼接者 知青的历史评价

    时间:2019-02-21 05:31:0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敲开成都方正东街一个幽静居民楼上谢光治的家――虽然这是一个极平常极简陋的家,但我立刻被谢光治所收藏的知青文物惊呆了。谢光治风趣地说,这是我的“自留地”。   在这里可以看到你能想像到和想像不到的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东西。从通知上山下乡的喜报到知青用品,如铝皮饭盒、小马灯、20世纪60年代的小收音机;从上山下乡申请书到知青回城调令;从知青专用的购物购粮证到工分记录册,以及各种老照片、宣传画甚至某县知青先代会的花名册等等。有的东西可能在正儿八经的档案馆都找不到。看着这些知青文物,使人仿佛回到了三十多年前那个火热的年代。
      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上山下乡运动,在1968年底毛泽东发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后,达到最高潮。到70年代末,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上山下乡的知青近三千万人。这段历史给这一代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但似乎没有多少人会有心地把记载着自己酸甜苦辣的东西留下来,而谢光治却不声不响地做到了。
      早在学生时代,谢光治就是一个有心人,他很喜欢收集当时出版的各种报纸杂志。1977年,他中学毕业后到金堂插队当了知青,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赶上了上山下乡的末班车。
      这位搭上了上山下乡末班车的人,很快就把目光盯到了上山下乡运动本身。他敏锐地感到,现在发生的一切,以及出现的和此有关的东西,以后很可能就是宝贵的历史资料。于是他就开始有意识地搜集这些东西。当一些知青把通知上山下乡的喜报,把各级单位送来的各种慰问信随便扔到一边,或是几把撕得粉碎时,他总是说,留到留到,然后仔细地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又像宝贝一样保存着。后来知青大返城时,人们忙着带这带那,谢光治却什么都不带,他只对和知青有关的东西感兴趣。贴在墙上的上山下乡宣传画,被他小心地揭下来;生产队的工分表也被他收起来;人们扔下的知青盅盅(杯子)、马灯、手电筒也被他捡起来。一些同伴被他的痴心所感动,纷纷把自己的各种通知书、父母单位送的慰问信、纪念册、笔记本,甚至考试的准考证都给他送来。
      回成都的时候,满满几箱子旧书报、慰问信、纪念册、笔记本、宣传画,知青们用过的碗、口缸、煤油灯、马灯等等,成了谢光治唯一的行李。家人望着这一大堆东西不解地问,你到底是调回成都了,还是到乡下收废品去了?
      返城参加工作后,谢光治的收藏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只要有一点时间,只要口袋里还有一点钱,他就会一头钻进旧书店或者是废品收购站,去寻找他的宝贝。有一次,一位在造纸厂工作的同学来告诉他,明天厂里有几车废纸要化浆,你最好马上来看一看。谢光治一听欣喜若狂,连声说要得要得。下班后,这位同学悄悄把他领进纸浆车间,在又闷又热的车间里,谢光治几乎翻了一个通宵!不仅浑身被汗水浸透,还沾了一身的纸屑,成了一个纸屑人。但是经过一夜刨垃圾似的打捞,还真发现了不少他认为是宝贝的东西。
      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辛勤搜集,不少颇具历史价值的东西被他发现,进入了他的收藏室。
      众所周知,大凡收藏总是要和经济实力挂钩的,但谢光治却没有那么多钱。他对知青文物的收藏,除了痴迷外,更多的是一种历史责任感。“如果后人能够通过我的收藏,从一个侧面了解到这段涉及到几千万人几千万个家庭的真实历史,我就心满意足了”,这是他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
      谢光治的收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支持。不仅知青们给他送来各种各样甚至是非常罕见的知青文物,而且一些派出所、办事处在处理过去的资料时,在那里工作的熟人也会悄悄地把他喊去淘金。当然,每次都会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谢光治说,多亏了这些兄弟伙。
      令谢光治始料不及的是,他的收藏居然还改变了一些知青的命运!
      吴晓明是原来勐定农场的知青,回城后因种种原因档案丢失了。后来要办社保时什么证明都没有,写信到勐定农场,农场说知青的档案在返城时已全部提走,没有了。回城后的原单位也早已不复存在。几经周折无果,吴绝望了,后半生怎么办?后来有人告诉他,成都有个知青文物收藏家,听说他那里有关知青的东西许多都能找到,你何不到那里去找一找,死马当作活马医嘛。吴抱着一丝希望找到谢光治。谢光治听了他的遭遇后就在一大堆藏品中仔细查找,终于发现了吴晓明回成都时的原始调令!上面不仅有时间、姓名、公章,还有编号。吴晓明拿着这张二十多年前的调令到社保局去办社保,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后来,陆续有三十多个老知青在谢光治的收藏中找到了自己的原始资料,从而解决了自己的社保问题。
      2003年,谢光治在成都北郊的凤凰山举办了一个“知青史料展”。上山下乡各个时期反映知青们劳动生活学习的老照片,使参观的人们激动;上山下乡的喜报、通知书、慰问信、某年某地区知青先进代表大会名单,使人百感交集;各种知青当年的劳动生活学习用品,使人仿佛又回到了那段难忘的岁月。成千上万的知青参观后深受震动,不少人边看边流泪,有的人在发黄的老照片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形象,更是不能自已。当然,也有的知青感到奇怪,几十年前被自己扔了的东西怎么会跑到这里来了?
      说到谢光治收藏知青文物,不能不提到他的妻子。这是一位善良、美丽、文静的女性,开始她对丈夫醉心于知青文物的收藏很不理解。“家里就那么一点收入,有好几次拿钱给他买米买油,他却给你抱一大堆破烂回来。气得我饭也不想做了,你就吃这些东西算了!以后再也不敢拿钱让他买米。”妻子说着又抿嘴笑了,“看到一些老知青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原始档案,看到他们千恩万谢的样子,他收藏的东西还真有点用喃。”
      谢光治有一个乖巧的女儿,在读小学,看到爸爸堆了一屋子的东西,不解地问,这些东西有啥用?谢光治摸着女儿的头,笑笑。他知道给女儿解释她也不懂,毕竟下一代离那个时代太遥远。后来,爸爸有意识地带女儿去参加知青们的活动,当孩子看到那么多知青叔叔阿姨面对爸爸收藏的东西表现出来的激动情绪,似乎又懂得了什么。她也用自己稚嫩的小手帮爸爸整理那些“破烂”。
      望着妻子女儿,谢光治深情地说,真对不起她们母女俩,没有她们的支持,我的工作是无法进行下去的。
      谢光治的知青文物收藏还将继续进行下去,祝愿他的这块“自留地”能够枝繁叶茂,带给知青们更多的惊喜。
      (责编郑红)

    相关热词搜索:拼接知青历史谢光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