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礼”的英译对比

    “礼”的英译对比

    时间:2020-03-19 05:08:2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礼”为《论语》的高频核心词,涵义丰富且寓意广泛。不同的《论语》英译本中,译者对此关键词的解读与翻译有一定的差别。本文选取典型的英译本,对其中“礼”的英译进行对比分析。多样化的译文或处理方式表明,“礼”丰富的外延内涵在属于基督教文化传统的西方语言里是找不到对等词对译的。

    关键词:《论语》;礼;英译

    0、引言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两千多年来,《论语》及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儒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论语》成为被翻译和诠释最多的典籍之一。早在16世纪末,《论语》就开始被传教士译为外文,传播到世界各地。迄今为止共产生了约六十个《论语》英译本或节译本。(李钢,2013:131)其中,传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的英译本(1893)以及汉学家韦利(Authur Waley)的英译本(1938)在西方汉学界中影响较大。理雅各的英译本被视为《论语》英译的一个里程碑。而韦利所译的《论语》,因其文字简练,通俗易懂,是目前世界世界的通行版本。研读两个不同时期的英译本会发现,基于译者身份、教育背景、翻译动机、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差异,译者对《论语》的解读与翻译皆有不同,对“礼”的处理方式也见仁见智。“礼”是独有的文化概念词,因其丰富的外延内涵,而难以在英语中找到一个完全对等的词对译之。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主要分析、对比两译本中“礼”的英译及其翻译效果。

    1、术语“礼”的英译对比

    “礼”是儒家思想仅次于“仁”一个重要概念。《论语》讲“礼”75次,包括“礼乐”并言的。(杨伯峻,1980:16)。“礼”与“仁”关系密切,“仁”是“礼”的基础与灵魂;而“礼”是“仁”的体现与实践,它泛指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各种礼节仪式。孔子高度赞扬周礼,《论语》中的“礼”就来源于周礼。所谓“周礼”,其特征确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早期奴隶制的习惯统治法规(“仪制”)。(李泽厚,2008:10)

    根据《说文解字》,礼由左边的“示”与右边的“豊”构成。“示”指的是崇拜神灵,而“豊”则指用于供奉神灵的器具。在《辞海》中,“礼”包含下列意思:

    1)敬神

    2)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

    3)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朱熹(1994:47)认为,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杨伯峻(1980:311)解释到,礼(74次):礼意,礼仪,礼制,礼法。李泽厚(1998:12)认为,“礼”一般译作“礼制”,因为它主要指那一整套非成文的制度规范。从上述文献或学者的解释明显得知,“礼”拥有着丰富的内涵。因而译者要找到一个完全等同的词汇精准地翻译出其文化内涵并非易事。不同译者对“礼”意义的理解见仁见智,同一译者对同一术语的翻译在不同语境亦有差异。本文所研究的两个《论语》英译本对“礼”的翻译各异。详见表1:

    由上表可得知,理雅各、韦利分别将“礼”主要译作“propriety”及“ritual”。根据《当代朗文英语辞典》,“propriety”意为“correctness of social or moral behaviour, esp, between men and women or between people of different social ranks, age.etc;rightness or reasonableness”(1998:1206) 而上文提及“礼”有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之意。综合来看,理雅各将“礼”译为“propriety”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除此,理雅各还将“礼”译作“the rules of propriety”,“the rites of propriety”,“the principles of propriety”,这样一个“the+名词+of propriety”结构的译文仍是以“propriety”为中心,只是更细化到“propriety”的各个方面,或是规则,或是仪式,或是原则。看来,他认为“礼”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是有抽象和具体之分的。只是孔子本着“述而不作”的原则,在论“礼”的时候,也如谈论“仁”一样,对这些核心概念并不做具体、固定、明确的界定,更没有指出“礼”还有规则或原则之分。如此,理雅各的译文看似细致,却也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他对“礼”的“规则”或“原则”的界定及其根据是否合理;而这在一定意义上将影响到读者对其译文的信服程度。另外,“礼”还被译为“what is proper”或“ceremony”。理雅各的翻译主要是受朱熹“事之宜”的影响。他(1893:143)指出,“礼”是一个不容易被翻译成别的语言的词汇。“礼”有“what is proper”之意,也就是“事之宜”。而“ceremony”这一措词也再次体现了朱熹对理雅各关于儒学思想理解的影响。

    韦利译“礼”为“ritual”或“rites”,保留了该词的内涵统一。在《当代朗文英语辞典》中,“ritual”被定义为“one or more ceremonies or customary acts which are often repeated in the same form”(1998:1306)也就是说,“ritual”指的是有着固定模式的仪式行为,同时强调对仪式的尊重。这就对应于上述“礼”的第二层意思,即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韦利使用这一词来传达“礼”的内涵有利于保留这一概念的文化意义。根据《当代朗文英语辞典》“rite”意为“a ceremonial act with a fixed pattern, usu. for a religious purpose”(1998: 1306)“rite”与“ritual”同义,强调人们日常生活中应遵循的礼仪。这个词与宗教紧密相关,韦利使用这个词强调了“礼”的宗教意味。中国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宗教,但却有着类似于宗教仪式方面的繁文缛节,如冠、婚、丧、祭等诸多仪式。韦利在其《论语》译本的导论中就介绍了古代的礼仪、丧葬、音乐以及舞蹈,说明其对中国的礼仪生活以及礼乐文化是有一定了解的。“ritual”或“rite” 实际都可以体现“礼”的某一个意思。

    在了解两位译者对“礼”英译选词的基础上,笔者不妨结合“礼”的含义对比分析具体语境下“礼”的英译是否合理。《论语》中“礼”的含义具体表现为:①政治制度层面的礼乐教化,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查看上表可知,理雅各、韦利对本句中的“礼”分别译作“the rite of propriety”、“ritual”。鉴于“propriety”主要指社交上的礼节,而“ritual”指(宗教等)的仪式,故这两个译文并不能体现原文意思。②社会制度层面的典章制度,如孔子常提及的“夏礼”、“殷礼”、“周礼”实则指的就是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之礼。上表中,两译者对“夏礼”、“殷礼”中“礼”的处理是“the regulations”、“ritual”。既然是典章制度,那必然是正式的、系统化的,具有官方权威性的一套礼仪制度,“regulations”具备“正式的、系统的”特征;而“ritual”主要是指仪式形式、仪式行为,也可理解为是典章制度的一部分内容。因此,这两个译文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理解或接受的,只是多少也牵强。③外在的道德规范或礼仪,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相对而言,理译“propriety”较韦译“ritual”更好些,因为前者强调言行、举止等社交方式的“恰当、得体”。④仪式活动,如“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其中的“礼”表面上是指宰羊祭天的仪式活动,深层意思却是这种祭祀仪式背后的伦理精神,故而理译“ceremony”只能反映“礼”的表层意思;而韦译“ritual”一词相对好些。

    儒家文化中的“礼”在世界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并没有一个英文单词可以完全对译之。因此,多样化的“礼”译文便成为客观存在。理雅各、韦利各从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角度对“礼”进行某种诠释,其译文都是平等有效的。“propriety”一词被理雅各高频使用,承担了“礼”的部分内涵,而其他词的使用也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礼”的涵义,但其译文在具体的语境下却有误译或失偏颇之处。韦利通篇采用“ritual”或是“rite”译“礼”,过分凸显了“礼”的外在表现形式,毕竟这两个词主要强调的是“仪式”。

    结语:典籍英译是涉及到文化背景和对双语文化理解的一个复杂过程。“微言大义”,像“礼”这样一词多意、用法灵活的词语,需要译者透彻地领会其具体的、深层的涵义。而要精准地翻译并传达出它们的含义并非易事,毕竟典籍英译的最大困难往往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所承载的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上文笔者分析了理雅各、韦利两位译者对“礼”的理解与翻译,其多样化的译文或处理方式表明,“礼”丰富的外延内涵在属于基督教文化传统的西方语言里是找不到对等词对译的。因此,如何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概念并完整地传递其背后的文化信息,是中国典籍英译中必须重视和思考的问题。而统一的译名对弘扬文化,开展中西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Legge,James.The Chinese Classics—With a Translation,Critical and Exegetical Notes, Prolegomena, and Copious Indexes[M].Vol.Ⅰ.Oxford:The Clarendon Press,1893.

    [2]Waley,Authur.(trans)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M].London:George Allen&Unwin Ltd,1938.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4]李钢.《论语》英译研究综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1),131-137.

    [5]朗文当代英语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6]李泽厚.论语今译[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

    [7]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8]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9]朱熹.《新刊四书五经四书集注》[M].北京:中国书店,1994.

    作者简介:陈小燕(1988-),女,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相关热词搜索:英译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