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也万分喜欢变成奴隶

    也万分喜欢变成奴隶

    时间:2020-03-19 05:11:5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顾城的名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写于1979年,这么短的小诗却概括了文革整整一代人的苦闷与追求。由此上溯五六十年,出身于没落封建官僚家庭的鲁迅何尝不是另一个用黑色的眼睛来寻找光明的一代人的杰出代表呢,他1925年的杂文《灯下漫笔》就是从民族心理的角度,对中国历史的本来面目、中国人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剖析,指出纵观“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中国人“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寄希望于青年人能够担负起重铸民族性的重担,把中国建设成为光明的、人人自强自由的国家。

    今天的学生是喝着牛奶与蜜水、看着韩剧与卡通长大的,难以充分理解独立、自由、民主等权力的来之不易,学习这一课时,提的最多的问题是看不懂“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句话,总是争论:人怎么可能喜欢变成奴隶呢?动不动让主子抽一鞭子是多痛苦的事呀!我们中国人不是向来勤劳勇敢智慧顽强的吗?我指导学生们认真分析《陈奂生上城》、《祝福》、《阿Q正传》等作品,看到在总结人物形象的共性上还是有些困难——毕竟几个主人公身上没有贴着“奴隶”的标签,也没有生活在奴隶社会。那么,基督教文化里广为人知的摩西出埃及的故事倒是直接反映了人类都有“万分喜欢变成奴隶”的劣根性。

    据西方学者考证,以色列(或者说犹太人、希伯来人)的先人雅各率领全家到埃及寄居是公元前1876年,到摩西出埃及的公元前1446年,以色列人在埃及至少生活了400年,他们在那里劳动勤奋、人丁兴旺、子孙绵绵,人口增至两百万人,逐渐繁荣强盛起来。埃及法老深为不安,开始了对以色列人的迫害,久而久之以色列人都成为了埃及人的奴隶,不但每天都被逼长时间干苦工,刚出生的男婴也被有计划的杀死。摩西在沙漠逃亡了40多年,历经磨难由“埃及王子”成长为一名民族领袖,他亲眼目睹埃及人如何对待以色列人,那种残忍的手法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之中,80多岁的时候,终于说服了族人和他一起离开埃及去迦南(巴勒斯坦的古地名)。在《圣经》里这种“说服”当然还依赖于上帝赐予的神力。摩西宣称迦南是上帝预备的“流著奶和蜜之地”,可这一路行来是多么艰难呀,埃及的追兵逼近时以色列人七嘴八舌地抱怨摩西说:“难道在埃及没有坟地,你把我们带来死在旷野吗?你为什么这样待我们,将我们从埃及领出来呢?我们在埃及岂没有对你说过,不要扰搅我们,容我们服侍埃及人吗?因为服侍埃及人比死在旷野还好。”“我们祖祖代代服侍埃及人已经430年了,已经习惯了。在埃及当奴隶虽然苦,总比在这沙漠里白白地死在追兵的手里要好得多。”从埃及出来6个星期后来到一片荒漠,更糟的是带的粮草和水也都用尽。人们又嚎叫起来:“我们还不如早早地死在上帝手下,死在埃及呢,那时我们还可以坐在肉锅边吃个饱。你们把我们领出来,到这个荒无人烟的沙漠中,是诚心要我们全都饿死吗?”“你为什么将我们从埃及领出来,使我们和我们儿女、牲畜都渴死呢?”有的人还发疯似地捡起石头来,要砸死摩西。

    难得,摩西带领犹太人离开埃及、穿过红海、在荒漠中流浪四十年,终于回到了阔别400年的家园。

    要想获得独立与自由,就必须付出血汗乃至生命。反抗是打开通往自由、解放之路的必要手段,反抗也必然会遭到主人的血腥镇压,而且反抗者自身未必能等到自由降临就会倒在前进的路上。忍受奴役则至少还可以苟活下去,所以许多以色列人宁可当奴隶,也不奋起反抗,逃避自由、在奴隶生活中愣是找到了美的心态竟然是那么根深蒂固,比如中国的“辫子戏”、韩国的《大长今》(让我们深思大长今的所谓美德吧)。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鲁迅精神之所以伟大,也在于他深刻揭示了这一点。鲁迅先生一辈子争取的,正是劣根的改变、灵魂的觉醒——奴隶能意识到他与主人有着同样的感情、尊严、人格、生存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而不是安于被人任意蹂躏和驱使的非人地位,并愿意为之付出任何代价。

    (作者单位:河北省辛集市第五中学)

    责编 / 郑永田

    相关热词搜索:奴隶万分喜欢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