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喜闻乐见”是艺术实现社会功能的重要前提

    “喜闻乐见”是艺术实现社会功能的重要前提

    时间:2020-03-20 05:17:5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服务这两个根本问题,艺术家在这一文艺方针的指引下,“从生活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学习延安地区丰厚的民间艺术传统,結合西方的造型手法,创造性地让美术走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狭隘范围,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既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又别具中国气派。这一时期的文艺创作不仅肩负起时代的重任,同时也因为深入人心而成为引领时代的文化风尚。

    从延安时代开始,美术创作的内容题材把广大人民群众放在空前重要的位置,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也以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为荣。最鲜活的民间艺术形式与最崇高的革命理想相互結合,使延安时代的美术获得一种极具时代感与民族性的艺术形式。这是第一次从根本上以人民群众自身文化诉求为出发点进行的一次艺术革新,这个探索使延安文艺创作的形式与内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让艺术产生了空前广泛的影响。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革命思想,推进新的文艺变革,从而使新中国的美术思想在延安时代就开始酝酿并最后得以成型,中国艺术的发展进程从此发生革命性的转变。

    在“从延安走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美术作品展”的“喜闻乐见”篇章中,我们选取了具有通俗形式的作品129件,其中动漫作品25件。按时间来划分,以建国与改革开放为节点,我们又把这一板块分为三个时期:建国之前为第一时期;建国至改革开放为第二时期;改革开放至今为第三时期。

    第一时期(1942~1948)抗战救亡,争取解放

    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抗战”与“救亡”是时代的主题。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延安的艺术创作活动本身就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经由《讲话》的总結,使得文艺在抗日战争当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美术家积极领会《讲话》的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美术活动,首先在延安地区形成了崭新的文艺面貌,全面促进了延安美术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是木刻版画,由于版画可以复制,便于发挥广泛的群众影响力,所以当时的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几乎都是通过木刻版画的形式来进行创作。这些作品以通俗的方式宣传革命理想,以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表现生活的新风尚。人民群众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丰富多彩的生活,带给艺术家无穷的灵感。美术家融入群众,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深入乡间去挖掘民间艺术传统,成为一种潮流。美术家作为群众的一员,细心观察群众的生活,从各类民间美术形式——秧歌、信天游、剪纸等汲取营养,积极探索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表现形式。此外,艺术家们也积极借鉴古代画像石、画像砖的某些造型风格。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得以诞生,它们不仅具有民族风格,而且在内容与形式上也反映出先进的文化思想。

    戚单的《读了书能写又能算》、张晓非的《识一千字》、江丰的《念好书》、力群的《优异的革命老教师刘保堂》等连环画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解放区新的生活风貌。另外还有表现军民鱼水关系的作品,如在彦涵的作品《军民团結,抗战胜利》将民间门神形象尉迟恭和秦叔宝置换成八路军和民兵形象,这样的表现形式使抗日军队保家卫国的形象通过“门神”得到巧妙而直观的体现,让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了万众一心、积极抗战的坚定信念。《狼牙山五壮士》歌颂了英雄人物誓死与敌人抗争到底的精神气概。在表现解放区充满生机的生产活动方面,焦星河的《组织起来》、彦涵的《移民到陕北》、古元的《讲究卫生,人兴财旺》都是较具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将民间传统年画中的一些形象转换成具有时代感的人物形象,使老百姓在保持固有风俗的同时,又接受了新的风尚。这些作品的主题明了直白,构图形式和造型手法相对成熟,既可以美化生活,又可以宣传新思想,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抗战胜利后,延安的美术工作者奔赴各地,这种艺术创作的形式在各解放区也得到发扬。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版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等形式的创作体现出鲜明的思想立场与艺术特色,这些作品主要表现了农民获得土地后,积极开展劳动生产,支援解放战争等内容。洪波的《参军图》表现的是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以后,广大农民翻身成为主人,农村青年积极参军,家人和乡亲送行的场景。这一时期沈柔坚的《庆功图》、冯真的《娃娃戏》、张仃的《儿童劳军》和《喜气临门》都体现出解放区人民积极乐观、团結一心的精神面貌。古一舟的《纺织互助》、莫朴的《互助生产图》、邓澍的《学文化》、金浪的《贴春联》、张启的《庆祝阳德全线通车》(大众美术社印制)、华北美术社创作的《组织起来》和辛集市年画研究所制作的《1948年节气表》等作品造型语言活泼,气息明朗清新,洋溢着喜庆的气氛,色彩的运用也以民间艺术鲜亮明丽的配色方式为范本,从而获得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从延安时代的艺术创作也可看出,以民众的现实生活为题材,以易于为群众接受的形式展开创作,已成为一股潮流,崭新的文艺面貌也因此逐渐形成。版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作为通俗的画种已广为传播,在延安时期及解放战争期间的社会改造、革命宣传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时期(1949~1978)当家作主,建设家园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各族人民以巨大的热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美术创作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涌现了一批讴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作品,反映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建设美好家园的欣欣向荣景象。新中国的诞生激励着广大的美术工作者(包括来自解放区、国统区以及敌占区的美术工作者)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第一次聚会于“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这是新中国文艺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在新的时代,美术家们将自己的创作与祖国的革命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結合,深入生活,不断在生产劳动中获得灵感,继续从民间艺术中汲取养料。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在表现主题上以歌颂社会主义祖国、歌颂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主。作品的类别式样偏重于普及的功效,年画、漫画、宣传画和连环画在这一时期得到推广,这几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画种在宣扬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以及民族团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新年画的发展,使过去的优秀民俗传统以一种现代的形式留存在新中国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

    新年画的发展源自于延安艺术传统。結合传统民间年画和月份牌绘画的制作语汇,艺术家创作出了具有新中国时代特色的年画作品,这些普及性强的年画通过现代工艺的印制以及新华书店的发行与销售,进入千家万户。众多的艺术家参与了新年画的创作,在新中国发展的各个时期,这些作品都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新中国新年画的内容紧随形势的变化,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形势下都产生了较为优秀的作品。另一个较显著的特征是一些国画家、油画家等其他画种的画家也参与到新年画的创作当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林岗的《群英会上的赵桂兰》、侯一民与邓澍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李可染的《工农模范北海游园大会》、叶浅予的《全国各民族大团結》、力群的《毛主席的代表访问太行山老根据地人民》、石鲁的《幸福婚姻》、阿老的《中朝部队前线胜利欢歌》、张隆金与方增先的《人民的西湖》、力群的《代耕好了》、赵延年的《解放军到,老百姓笑》、周令钊与陈若菊合作的《湘西苗族老艺人》、任率英的《送戏下乡》、刘文西的《在毛主席身边》、陈白一的《迎春图》、李世平与丁香的《培育新医》、亢佐田的《红太阳光辉暖万代》等。

    连环画是这一时期较为流行的艺术样式。连环画通俗易懂,表现手法灵活生动,因而深受不同年龄民众的喜爱。连环画的创作出版也受到国家的重视,一批优秀的连环画创作队伍成长起来,创作了许多艺术性与思想性俱佳的作品。五六十年代是新中国连环画艺术发展的一个高潮,许多画家专事连环画创作,更有数量众多的国画家、油画家、版画家投身连环画领域,佳作频出。连环画作品的艺术性增强,形式技巧在这一阶段也有革新性的突破,如王绪阳与贲庆余合作的《我要读书》堪称50年代中国新式连环画的开篇之作,该作品沿用了中国画的传统线描形式,結合了西方素描对結构的强调,极具表现性地刻画了农村生活。王叔晖的《西厢记》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白描功力,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表现出新时代的审美趣味,画面清新明快,赏心悦目。丁斌曾与韩和平合作的《铁道游击队》情节铺陈有序,细节描绘逼真,真实地刻画了英雄人物的形象,对此后的连环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仲清的《苗山怒火》是新中国第一部彩墨形式的长篇连环画,笔墨技巧多变,画面丰富多彩。赵国荃的《猪八戒新传》以漫画的手段描绘了活泼生动的八戒形象。董辰生的《黄继光》构图简洁,人物形象高度概括,画面充满了英雄主义气势。刘继卣的《大闹天宫》手法来自传统,又有所创新,具有装饰感的色彩与写实的造型语言相結合,传统的神话题材借此焕发出新的神采。

    60年代,宣传画也是重要的美术门类,曾有人把宣传画称为“最富战斗性和群众性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最直接为政治、为生产、为工农兵服务的艺术形式之一”。建国初期,在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制建设、卫生知识等方面,宣传画的这种图文結合的方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顾盼与潘鸿海的《又是一个丰收年》、尹戎生的《绿化全国,制服风沙和水旱灾害》、蔡振华的《共同劳动,共享成果》、钱大昕的《争取更大的丰收献给社会主义》、陈飞的《“五一”节在上海外滩》、杨文秀的《猪多肥多粮产高》、吴性清的《选好种夺丰收》、谢之光与陈瑟真的《做好红旗献英雄》、沈家琳的《做共产主义接班人》、杭鸣时的《继承革命传统,做红色接班人》、华克雄的《有空就学,有空就练》、刘秉礼的《心怀祖国,放眼世界》等都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宣传画作品。

    50年代的漫画,除了颂扬类型的作品,还出现了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漫画。讽刺漫画的创作,以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己任,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类不正之风进行了针砭。漫画作品的普及程度在当时相当高,几乎所有的报刊都有漫画刊登。李滨声的《真倒霉,我的大金星又漏水了》通过一位公职人员用公家的窗帘布擦自己的钢笔的情形,嘲讽了那些损公利己的人和事。郑通校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华君武的《决心》等也是这类讽刺漫画的代表性作品。

    版画在这个时期的新变化是对传统语言形式的现代化应用。早在延安时期,艺术家就对民间艺术进行了成功的改造,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家们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在新的文艺环境下,版画家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色的形式语言,继承了中国新兴木刻版画一贯具有的先进性。当时的版画艺术甚至一度引领了新的审美风尚,特别是在传统版画语言的现代化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一些具有优美形式与时代气息的作品接连出现,如广军的《塞外归》、董其中的《山村秋景》黄永玉的《阿诗玛》、吴燃的《河畔》等就是在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上有所突破的作品。

    建国后的动画电影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尽管数量不多但却有极高的艺术水准与广泛的国际影响力。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美术影片《大闹天宫》,以浓郁的民族色彩和现代感的光影效果,影响了几代人的童年记忆。另外还有《神笔马良》《骄傲的将军》《牧笛》《半夜鸡叫》等一些优秀的美术影片诞生。

    第三时期(1979~)改革春风,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拨乱反正,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逐渐显露,文艺方面的国家功能主义开始弱化,所带来的变化是呈现出多样化的文艺发展面貌和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市场经济的合理开放,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人们欢迎那些更加贴近生活的文艺作品。连环画、年画、宣传画、漫画、动漫都是随着这样的趋势而进一步得到繁荣发展。由于文化环境的宽松和创作条件的改善,艺术家所表现的题材愈加宽泛,一些创作上的条条框框逐渐被打破。80年代是中国本土通俗文艺发展的一个黄金阶段,特别是连环画因为还未受到国外卡通连环漫画的冲击,在艺术性与思想性方面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连环画创作的新高潮出现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那时的一些连环画作品即使现在重新审视,其艺术成就仍堪称一流。如贺友直的《朝阳沟》、尤劲东的《人到中年》、孙为民与聂鸥合作的《人生》等。《朝阳沟》表现了六七十年代城市青年到乡村参加农业生产的故事,画风朴素而清新,细节推敲尤显匠心,艺术水准极高。《人到中年》对典型形象的刻画充满现实感,在对人物形象的如实描绘之中融入艺术的加工、提炼与概括,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作品的感染力甚至超越了文字脚本。《人生》更是一部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的现代连环画作品,其写实的手法、质朴本真的造型风格,把具有现实意义的人生故事融会在诗意淳朴的笔调中,使路遥小说的艺术内涵得到升华。这一时期具有影响力的连环画还有徐勇民与李全武合作的《月牙儿》、高云的《罗伦赶考》、沈尧伊的《地球的红飘带》等。第6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连环画作品。《月牙儿》在有限的尺幅与页面中,以细致入微的描绘,表现了旧社会生活在底层的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形象,画面呈现出一种压抑忧郁的情绪,很好地烘托出了故事的发生氛围。《罗伦赶考》在表现的形式上显出新意,作品极大地发挥了传统线描的魅力,构图新颖别致,有着很强的形式感。《地球的红飘带》气势恢弘,以史诗般的手法表现了红军长征的壮举,是中国连环画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

    70年代后期,反思与批判“文革”的漫画作品开始出现,尤其是对“四人帮”予以讽刺揭露的作品更加突出,报刊对漫画作品的刊载数量巨大。它们因为贴近生活而且具有尖锐的批判性,所以对观众非常具有吸引力。进入80年代,漫画表现的内容显得丰富起来。生态等问题也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大买主》就是这类主题的代表作,作者把地球的植被比喻为人的头发,期望用“生发灵”还原植被,作品构思巧妙,幽默睿智,发人深省。方成的《武大郎开店》十分尖锐地讽刺了人才选拔工作中的乱象,寓意深刻,这幅作品利用水墨的形式创作,在形式上极具民族特色。廖冰兄的《自嘲》对“文革”进行深刻反思,以辛辣的笔调表现出思想禁锢对人的伤害。除讽刺性的漫画外,也出现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漫画佳作,如方成的《下海》、原小民与朱新建合作的《他的车子找不到了》等生活幽默漫画,都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年画在改革开放之后面临一个全新的发展环境。如何适应乡村广大群众新的审美需求,创作出紧跟时代变化的年画作品是艺术家首先要考虑的。从出版发行的角度来看,这个时期的年画已不能与建国之初的繁荣局面相提并论,其影响力也不及先前重要。由于摄影年画与挂历的普及,手绘年画的创作还是受到一定的冲击。然而从艺术性上来看,这一时期的年画对民间艺术的学习与借鉴却显得更为成熟,作品在具有民族韵味的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画面氛围热烈喜庆,有较强的形式感。刘吉厚的《春满人间》以及陈继武、毛国富与何业琦合作的《中国之春》都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臧恒望的《三月三》、单应桂的《湖上婚礼》等作品在形式上表现出浓厚的民间美术特色,内容上又与时代生活紧紧连接,也为人称道。

    70年代末期,宣传画的创作开始注重视觉上的形式美感,对色彩的应用也具有了现代意识,表现手法上普遍具有浪漫主义倾向。晁德仁的《迎春》、葛子明的《保护好生活环境》、郭线庐的《信息——开发人类智力的契机》、陈韶华的《绿,来自你的手》、张安朴的《书籍是知识的窗户》等都是此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们显示,当时的宣传画无论内容和形式都趋于多样性,也更具有现实针对性。

    《哪吒闹海》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电影,这部电影融会了众多的民族元素(包括色彩、造型、音乐等),是继《大闹天宫》之后又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在国内外均获得很高的评价。这一时期具有传统民族色彩的优秀动漫作品还包括《葫芦兄弟》《天书奇谭》《宝莲灯》等。不过,由于此期另外一些动漫作品继续囿于固定的神话题材,愈来愈远离生活,加之缺乏充满想象力和现代意识,导致它们未取得预期中的效应。近几年的《小兵张嘎》《闪闪的红心》等作品显示动画电影对“回归现实”的新尝试,也取得不错的反响,但整体上而论,我国动漫电影的发展尚未迎来高潮。与电影动漫的状况不同,进入90年代之后,电视动漫呈现一片繁荣发展的局面。不论是从剧集的规模还是影响力都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其内容也丰富多样,《海尔兄弟》《西游记》《喜羊羊与灰太狼》《小红军长征记》《西柏坡》《幼童留洋记》等都是较有影响的作品。

    70年来,我国的文艺工作一直沿着《讲话》所指引的方向在前进,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努力开拓,积极创新,优秀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各族人民的团結以及建构良好的社会风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讲话》的精神依然对我们的文艺创作具有指导意义。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必然选择,只有以《讲话》的精神为指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生态才能完善与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喜闻乐见前提功能艺术社会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