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历史选修模块的高考复习策略

    历史选修模块的高考复习策略

    时间:2020-03-23 05:14:3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高中选修课程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其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就新课程高考的要求而言,各省区选修模块的考查均采用选考方式,其试题考查难度普遍高于必修模块。2009年福建省高考历史卷中,选修课程的考查内容虽只占一定的比例(15%),但其试题的难度值远低于必修模块部分(三道选考题的平均难度值约为0.37,而全卷难度值却为0.56),因此选修模块的复习应引起广大师生的足够重视,本文试图以选修模块的课程特点和相关高考要求为依据,探究复习课的教学策略,以期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一、认识选修模块的课程特点,确定复习思路

    选择性是选修课程的最重要特点。由于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选修课可供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更为丰富,层次性更加明显,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关注。福建省考试说明确定“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模块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以下简称“改革”、“民主思想与实践”、“人物”模块)作为考生的选考内容(三选一)。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的不一致性,也由于各模块的具体內容特征和知识呈现方式的区别,教师可据此确定相应的复习方案,指导相同爱好的学生组成各自的学习小组,选择一个模块重点突破以减少复习容量,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当然,考生也可复习两个以上的模块内容,熟悉各模块的知识特征、提高应用相关知识解决不同历史问题的能力,以便在高考的选考题中增加可选择性。

    探究性是选修课程的又一特点。依据高中课程标准,每一个选修模块都是某个历史领域的专题归类(如“改革”模块选择了中外历史上著名的改革事例),这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所以选修课程具有更为鲜明的专题探究特征,选修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在复习课中鼓励学生进一步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方式,不仅是学生自身学科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培养的途径,也是学生获取相关选修课程知识的重要手段。这样,教师在复习课上可以不必重复具体考点的“再认、再现”,而是直接通过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探究的方式展开有效复习。如“改革”模块的“戊戌变法”专题复习,可设置的探究性问题情境如下:①有人说维新派领导和推动的戊戌变法,其目的首先是救亡图存,你怎么看待?(探究戊戌变法的背景和目的)②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主张有何特征?在百曰维新的改革中都付诸实践了吗?(探究康、梁思想特征及其与变法内容间的关系)③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化有何关系?(探究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影响)④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否证明资产阶级的改良在近代中国行不通?为什么同时代的日本明治维新却又成功了?(探究戊戌变法的经验教训及其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专题性是选修课程的另一特点,与必修课程的内容呈现方式一样,高中历史选修课程也具有专题性的特征,只是必修课程的专题围绕着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三个模块来选择专题内容,而选修模块是依据历史发展的某个被人们普遍关注的领域或某个方向来确定专题内容的。选修课程专题性的内容呈现方式,决定了其复习课的基本教学思路:在关注专题主题的前提下,掌握专题的主干知识,合理拓展专题的知识空间,培养解决相似历史问题举一反三的能力。以“古代中国政治家”专题为例,通过对秦始皇功过评价的知识学习和方法掌握,应使学生形成对相似人物的历史评价能力(如隋炀帝);通过对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学习,探讨其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形成对相似的封建盛世的历史评价与分析能力(如文景之治、开元盛世);通过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形成对相似历史作为的古代政治家的认识与评价能力(如汉武帝、唐玄宗、忽必烈)。从近年来各新课程高考省区的选修模块考题来看,对学生做出这一复习要求是有依据的。如2008年高考海南历史卷“人物”模块考“陈独秀”,而全国考试大纲只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相关人物规定;2009年则考“梁启超”,同年全国考试大纲只有“亚洲觉醒的先驱”(孙中山、甘地、凯末尔),粱启超的人物性质只是与此相近而已。

    二、依据“课标”对选修课程的要求而把握复习的重、难点,提高复习效率

    历年的新课程全国考试大纲对选考模块大多只作出一级子目的规定,如“改革”模块规定了9个专题,但在各专题下没有具体的考核要求,即是没有设置二级子目;“人物”模块虽有二级子目,但没有对各“人物”的考查要求作具体的内容范围界定。新课程各省、区现行的高考考试说明对选考模块的考查内容要求,也没有明确具体的知识范围考查。这使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选考内容的高考复习中,难免产生不易确定各专题知识的重、难点的困惑。我们知道,高中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和考试评价的重要依据。所以,把握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关键的行为动词及其对象,有利于选修模块复习课重、难点的确定,从而为复习课目标的有效实现奠定基础,促进复习效率的提高,试以“改革”、“人物”和“民主思想与实践”等模块为例:

    (一)“改革”模块

    “课标”行为动词及对象:了解(历史背景、条件、根源);简述、概述、归纳(主要内容、措施);探讨、分析(历史、作用、影响)。

    依据“课标”要求确定的重难点:重点是改革的原因、经过、结果,难点是对改革的评价及其启示。

    例1欧洲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概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重难点:重点是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实质和历史作用,难点是对欧洲宗教改革的整体认识及其评价。

    (二)“人物”模块

    “课标”行为动词及对象:了解、简述、列举、评述、讲述、概述(人物活动、事迹、观点、主张);评价、探讨、评述(人物的作用、地位、影响、贡献、功过):体会、认识(人物精神)。

    依据“课标”要求确定的重难点:重点是人物的事迹及其评价,难点在于人物的评价。

    例2秦始皇

    “课标”要求: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重难点:重点是秦始皇兼并六国和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难点是秦始皇功过的评价。

    (三)“民主思想与实践”模块

    “课标”行为动词及对象:了解、知道、简述、概述、说出(思想内容、主张、法律主要内容、基本史实),认识、理解(背景、原因、实质、特点、意义、影响),

    依据“课标”要求确定的重难点:重点是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各具体事例的基本内容,难点是通过这些具体事例认识而评价其思想和实践。

    例3《人权宣言》

    “课标”要求:概述《人权宣言》中有关“自然权利”和“最高权利

    属于人民”的基本思想,理解它对法国和世界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重难点:重点是认权宣言》的重要思想及其推动民主化进程的意义,难点是这些重要思想与法国和世界民主化进程的关系。

    以上三个案例表明,以“课标”要求作为确定选修模块复习课重、难点的依据,不仅明确了高考考查内容的范围,也使复习课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研究选修模块的高考要求,把握教学方向

    新课程高考将选修内容列入考试范围已在若干省、区实践了三年,从各省区选修模块的考题(通常称作“选考题”)来看,基本以主观综合题为主,综合考查考生学科能力的特征十分突出。以2009年福建高考文综卷第41A题为例说明高考对选修模块的考试要求:

    考题材料:(略)

    考试设问:(!)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8分)(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7分)

    该考题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考查主干知识。该题考查对“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等相关基础知识的历史认识,试题涉及的主干知识有:戊戌变法的原因、变法的纲领及其地位、变法的内容及其特征、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及其局限性、明治维新的政治改革内容及其特征等等,事实上,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一直是历史高考命题的主题,这在近年各省高考试题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同时,还由于选修模块的高考试题普遍以提供材料信息并依据信息的解读分析而答题,己成为考题的基本呈现方式和考查手段,这对考生主干知识的纯记忆容量要求也大为减轻。因此,在选修模块复习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适当拓宽知识范围和深度的基础上,明确选修课的知识记忆容量,即把握主干知识,将教学重点放在选修课主干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上。

    其二,注重考查考生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倡导应用文明史观考察、认识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该题的历史背景是中曰两国同在东西方文明冲突的背景下如何选择自救的道路,而明治维新的成功又给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借鉴,康有为的“取鉴于日本之维新”即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考生若能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入手,辨析中日两国的国情,同时认识到近代中西方具有不同的文明发展模式,便能有足够的解题依据。选修课复习的教学中,教师不妨依据有探究价值的话题创设相关的历史情境,训练学生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三,试题命制呈现出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的特征,考题使用的材料是教材没有的(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和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的引文),创设的问题情景和设问要求也是新的。试题要求考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下,运用学科知识进行一定的综合思考后才能作答。因此,在复习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研读史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而不仅仅是从“课本”中学习历史,这是历史复习的一个重要策略。这不仅有助于营造历史学习的氛围,符合历史学科的学习要求,更有助于提高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对于提高考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必将大有裨益。

    四、注意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衔接及深化

    选修课程是建立在必修课程基础之上的,因而在复习课的教学中既要注重与必修课程的衔接,关注学生在学完历史必修课程内容之后所达到的认知水平与课程基本目标,做到必修与选修内容的平稳过渡和顺畅连接;又要注重选修课程在内容、方法等方面的适度深化,力求避免同一水平上的简单重复或内容过于艰深和复杂,换言之,一方面必修课程是选修课程的重要依托;另一方面,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必修课程的深化和拓展,因而,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衔接及深化是必要的。

    选修课的复习实现与必修课复习的有效衔接及深化,其方式如:

    其一,以选修课程内容为切入点,深化和拓展必修课程内容,选修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必修知识进行回顾,在比较学习中把握选修部分扩展的知识内容,认识选修部分所表达的深邃的历史道理,感悟选修内容中所蕴含的至深的历史情感。例如,改革模块中的“梭伦改革”,必修-和选修-的主干内容是一样的,可是,选修教材进一步介绍了改革前雅典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梭伦强烈的爱国情感,因此在教学衔接中,我们可以通过回顾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入手,与学生一起探讨改革的复杂背景,探讨改革前后梭伦的个人情感的变化,这样就能够使学生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改革的必然性和进步意义,深刻体会到改革家的个人素质对改革进程和效果的巨大影响。

    其二,以必修课程内容体系的掌握为基础,理解和应用选修知识。教学中,引导学生按照合理的框架将选修和必修的知识串连起来,从而形成宏观的知识概念。例如,“改革”模块《戊戌变法》一课的复习,必修模块中相关的“列强侵略”、“民族工业的兴起”、“维新思想”提供了戊戌变法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联系和复习这些必修课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认识戊戌变法发生的必然性和变法的历史作用。

    其三,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整合必修、选修模块知识的能力。由于选修模块的专题性特征相对于必修模块更加突出,每一个专题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可供学生探究的课题,但也因此在各专题知识的背景上显得相对孤立,复习课的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历史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有利于选修课复习目标的有效实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选修模块的课程性质及其特点和高考要求,决定了选修内容的高考复习策略。应充分考虑选修课程的选择性、探究性和专题性特征,以确定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依据“课标”对选修模块教学要求的规定,把握知识处理的深度和广度及其学科能力的培养目标:了解高考对选修模块的考查手段,有助于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增强复习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选修课与必修课共同构成高中课程,彼此间相互关联而不可分割,所以选修课的复习实现与必修课复习的有效衔接及深化也是必要的。本文所提出的这些复习建议来自于教学实践,并不仅仅是只针对高考复习而言的。期待对选修课的新课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帮助。

    责任编辑 徐小敏

    相关热词搜索:选修模块高考复习策略历史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