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合肥:和谐之旅,传递爱心

    合肥:和谐之旅,传递爱心

    时间:2020-03-27 05:16:4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5月28日,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接力合肥市传递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对奥运火炬在合肥的传递活动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合肥是奥运火炬境内传递以来组织最得力、气氛最热烈、群众最有秩序,传递最顺利,效果最好的一个城市。传递路线选得好,充分展示了合肥“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的亮点,令人赞叹,令人惊讶。“我代表北京奥组委对合肥致以良好的祝愿。”蒋效愚在他的讲话中这样结尾。

    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存荣在火炬回收仪式上致辞。他说,今天对于全合肥人民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象征着生生不息、勇于拼搏奥运精神的圣火在合肥点燃,极大地激发了合肥人民的奥运热情。合肥人民情系灾区,奉献灾区的爱心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递和升华,他表示,将进一步加快合肥的发展,以最大的努力支持和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重建美好家园。

    “合肥”名称之由来,说法有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夏水暴涨,施(今南淝河)合于肥(今东淝河),故曰合肥。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南淝河),经过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东淝河),二百里 出寿春入淮河。《尔雅》上指出“归异出同曰肥”。二水皆曰肥,合于一源,分而为二,故曰合肥。

    合肥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具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的战略地位,常为兵家必争之地。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三国时为扬州治所,三国时魏将张辽大败孙权十万大军的逍遥津战役,即发生在这里。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自东汉末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合肥解放后由县设市,三年后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于合肥市。

    圣火传递爱心

    合肥是奥运圣火在安徽传递的第一站。全程10.8公里,共有224名火炬手参与其中。

    奥运火炬接力对于合肥市上下来讲,是一件百年难遇的大事,全市上下非常重视。为此,合肥市建立了统一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合肥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委外宣办、市体育局、市外办、市台办、市国家安全局、市市容局、市出入境管理局及市属新闻单位分管负责人、市辖四个区委宣传部分管副部长等组成的市火炬接力活动宣传景观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外宣办主任王浩任组长。宣传组下设办公室、新闻中心和新闻突发事件应急办公室。

    为确保宣传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合肥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宣办按照不同时期对宣传工作的不同要求,十易其稿,制定了“三方案、两计划、一口号”。一是围绕火炬传递前、传递中、传递后三个阶段,制定了详实的《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境内传递合肥市宣传工作方案》,确定每个阶段的宣传重点、宣传方法、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以及完成时间,并对宣传报道活动提出了总体要求。二是根据总体宣传方案制定各个细化工作方案和计划,即《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境内传递合肥市景观布置方案》、《奥运会火炬接力合肥市传递突发事件新闻宣传应急预案》、《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合肥市传递媒体运行计划》和《市属各媒体的宣传报道计划》,根据省奥运火炬传递宣传口号,拟定了《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合肥市传递宣传口号》。

    在火炬宣传上,合肥的工作也是不遗余力。专程在市属媒体开设倒计时栏(滚动字幕),预告北京奥运会火炬在该市传递的时间;组织部分中央、香港、省市媒体专访市领导;选取了5名重点火炬手,向省新闻中心和省级以上新闻媒体推荐,同时在市属媒体同步开展典型火炬手宣传。同是还提前拍摄了城市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巨大的发展成就和富有特色的火炬手画面供中央电视台直播或转播时插播。另外还在传递日前一周,对火炬接力起跑仪式现场、沿途、节点、圣火回收仪式现场等进行景观的设计、布置,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奥运火炬传递的主题社会宣传,并在仪式现场和传递沿途增设“传递圣火,奉献爱心”、“爱心传递圣火,情系四川灾区人民”等抗震救灾的横幅、标语,大力营造喜迎奥运圣火、心系四川灾区的浓厚氛围。

    而在圣火传递的当天,10分钟朴素而庄重的起跑仪式上,没有鲜花簇拥,没有鼓乐喧天。一分钟的默哀,是对四川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火炬传递沿线,为灾区举行的现场募捐,表达了合肥人民对灾区群众的牵挂和祝福,表达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决心。

    四川地震发生后,“缩减规模、简化程序、注重简朴、讲求实效”,成为北京奥运火炬传递的原则。合肥市将火炬传递路程由之前确定的22公里缩减为10.8公里,传递时间由一天调整为半天,取消庆祝文艺演出活动,并增加救灾捐助、奉献爱心的内容。安徽省将火炬传递路程由原来的60多公里缩减到39.99公里。正如安徽省体育局局长冯潮所言:“团结各族群众支持抗震救灾,是当前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最好、最温暖、最有力的途径。”

    魅力合肥

    合肥,享有“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美誉,是安徽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通和信息的中心。自古就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及“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之称,历为军事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

    今日合肥,是沿海之腹地、内地之前沿、“泛长三角”经济区天然成员,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覆盖中国东、中部7省1市,近102万平方公里、5亿人口,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发展活力最足的经济区域之一。

    作为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漫步合肥,山水相依,全城皆绿,空气清新,四季飞花。“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城景交融格局,为中国所独有。绵延8.7公里、面积130多公顷的敞开式环城公园,构成了环绕老城、连接新区、水陆相依的独特景致。

    自2005五年起,如火如荼的“大建设”,让合肥成为海内外广为关注的焦点。这座中部崛起的城市,也因为“大建设”中的速度与经验,成为很多城市建设的“范本”,其建设的速度被形容为“令人瞩目”。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建设以来,合肥累计完成建设投入263亿元人民币。

    大建设在强攻“主动脉”,健全“微循环”,全面拉开城市发展的框架之时,提升了合肥的城市气质,让这个曾是不过5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万的江淮小邑,逐步发展成市区常住人口250万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从“小家碧玉”迈向“大家闺秀”。

    合肥也是一个加速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其家用电器综合生产能力居中国第三位,汽车整车产量居第九位,拥有中国最大的挖掘机、叉车、轮胎生产基地,联合利华、日立、三洋、可口可乐等19家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合肥。

    作为中国国内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性试点市、中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以及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布局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合肥的科教实力尤为可见。现拥有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机构200个,有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59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0余人,各类科技人员30余万人。

    合肥是中国唯一濒临五大淡水湖的省会城市,打造滨湖新城,成为临湖合肥人的梦想。而合肥人的滨湖梦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萌发,当时就有省会中心向巢湖“扩张”的设想。随着该市“一四一”发展战略,正式开启合肥人“坚持因湖作为,打造‘安徽浦东’,建设滨湖新区”的“通江达海”滨湖梦。“不让一滴污水流入巢湖”合肥市委孙金龙在多个场合、掷地有声地表明态度。

    合肥“十一五”时期的目标是:在推进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逐步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

    美丽合肥

    素称“三国故地”的合肥,由于魏、吴长达30余年的争夺,曾遗下众多与三国有关的故址。有证可考,有史记记载的就有三国新城、袁术墓群、筝笛浦、藏舟浦、回龙桥、飞骑桥、斛兵塘,以及古逍遥津与教弩台。

    上述的故地遗址中,其中多数由于历史的变迁、战争与自然的影响,其踪影俱湮没不存。现保存较为完整、可寻可见的只有逍遥津和明教寺(教弩台)等几处。逍遥津位于合肥老城区东北角,与教弩台仅一步之遥,以三国时期的古战场而载入典籍。逍遥津又名“窦家池”,“斗鸭池”,古为淝水上的津渡。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孙权率10万大军攻合肥未下,军还,为曹操守将张辽所袭。孙权退至此地,津桥已被拆除,孙权乘骏马飞越淝水脱险,后人名此桥为飞骑桥。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即由此而来。

    特色合肥

    庐州小吃

    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它与庐州菜一样,在安徽烹饪技艺的宝库中占有相当的地位。 庐州在历史上,曾是三国、东晋时的古战场,居江淮之间,巢湖北口,明、清设府,辖庐江、巢湖等地,解放后为安徽省会,成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政治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使她能采省内外各地小吃之逸名,继承古庐州小吃之精华,兼收并蓄得以丰富多彩。

    徽剧

    安徽省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源于明代,兴盛于清代。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庆祝高宗八旬寿辰,浙江盐务大臣征集徽班入京祝寿,徽剧著名艺人高朗亭带“三庆班”进京,不久,四喜、春台、和春徽班也相继入京,称“四大徽班进京”。徽班进京后,以其唱、念、做、打并重的优美表演艺术,很快占领了北京舞台,形成了戏庄(高级剧场)演剧必徽班,戏园(普通剧场)较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广东园演出亦必以徽班为主的盛况。北京是当时的皇都,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剧种有代表性的班社大都集中于此,因而形成了既互相竞争,又互相融合的局面。嘉庆年间,形成了“徽”、“西”(即秦腔)两部对峙,取代了原来统治舞台的“雅部”和“花部”。至道光年间,徽剧在京吸收了汉剧、京腔、秦腔等戏曲之长,并与北方语言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京剧。徽剧还影响南方各省的赣剧、滇剧、婺剧、粤剧、桂剧。

    黄梅戏

    安徽省主要的地方戏,也是我国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特点是载歌载舞,长于抒情,接近生活,唱腔优美,表演朴实细腻,韵味醇厚隽永。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由民间山歌小调发展而成。黄梅戏原称黄梅调或采茶调,清道光前后在鄂、皖、赣毗邻地带形成民间小戏,后与民间歌舞和音乐相结合,吸收青阳腔、徽剧的音乐、表演艺术,演出了大戏。唱腔以抒情见长,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唱小调为主,平词则常用于大段表叙和抒情。常以载歌载舞的形式,淳朴、健康的格调表现人物。伴奏主要乐器是高胡,并以其他民族乐器相配合,现又从音乐方面发展了唱腔和伴奏,使旋律更为优美。黄梅戏具有代表性的表演艺术家为已故的严凤英,主要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等。一些优秀剧目在华东及全国戏曲会演中曾多次获奖,并拍成电影电视。新中国成立以后,不仅合肥、安庆等地有黄梅剧团、黄梅戏院校和研究机构,江苏、湖北、福建、江西、吉林、浙江等省均有黄梅剧团,其影响和声誉还远及港澳和东南亚一带。

    庐剧

    安徽省主要剧种之一。流行于皖中、皖西广大地区,旧称“倒七戏”。相传,太平天国年间就有职业班社,以大别山民歌和江淮之间歌舞为基础,吸收端公戏、嗨子戏、门歌等剧种的唱腔和剧目,有些班社又分别同徽剧、京剧合班演出,逐渐发展成为庐剧。其特点是唱腔比较丰富,表演朴素真实,剧目清新,语言通俗,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唱腔分主调和花腔两大类,不断用假声演唱,称“小嗓子”。演唱中有帮腔吆台,其声高亢辽阔,藉以烘托剧情,渲染气氛。表演艺术朴实而活泼,打击乐丰富,几乎是一种戏一套锣鼓经。演员身段舞蹈在锣鼓中进行。一般都站着唱,随之做些表演动作;唱完一段后,随打击乐伴奏舞蹈起来,舞姿优美,花样翻新。庐剧剧目有大小200多个,其中《休丁香》、《讨学钱》、《借罗衣》、《卖花记》、《秦香莲》等剧目,取材于民间,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相关热词搜索:合肥之旅爱心传递和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