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蓝润年和他的玻璃王国

    蓝润年和他的玻璃王国

    时间:2020-03-30 05:24:5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从25年前加工出第一块刻花玻璃开始,蓝润年没有想到,自己这辈子就此与玻璃结上了情缘。此后的岁月里,从工艺玻璃到建筑玻璃再到汽车玻璃,从普通玻璃到安全玻璃再到节能玻璃,他一步步地从一个来料加工员变成玻璃行业的集大成者,他的公司从一个手工作坊,变成了集玻璃原材料的开采、生产、深加工与产品应用于一体的完整综合性企业。

    2000元的订金

    “特别能吃苦,胆子特别大,特别沉得住气。”这是身边人对蓝润年的评价。

    1993年8月,湖北省黄梅县30岁的人民教师蓝润年辞职下海了。他放弃了等同于公务员待遇的“铁饭碗”,只身前往邻近黄梅的安徽,来到了其省会合肥。

    与蓝润年一起出发的,还有他的弟弟。弟弟在广州打工时,掌握了刻花玻璃技术。兄弟俩合计了一下,觉得凭着这门技术,可以自己单干。这才有了蓝润年的下海,有了兄弟俩的并肩创业。

    蓝润年挂靠在合肥的一家裝饰公司,双方系一种合作关系:装饰公司不负担蓝润年的工资,订单需要蓝润年自己跑,利润双方分成。

    刚从体制内出来的蓝润年,显然低估了开拓市场的艰难。最初的3个月时间内,蓝润年一笔订单也没有接到。身处异地他乡,房租水电、吃喝拉撒,每天都是需要开销的。只出不进的日子,要多难过有多难过。蓝润年戏言:“当时,我们真的到了无米下锅的地步。”

    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蓝润年差点饿死合肥街头的时候,机会来了!一家夜总会要做户外招牌,这个项目的总价虽然只有区区8000元钱,却是蓝润年的第一笔订单。客户预付了2000元的订金。拿着这笔钱,蓝润年投入全部的身心,将项目做得无可挑剔。

    这笔订单的意义不止于是蓝润年的第一个项目,因为这块玻璃被装在合肥市当时最繁华的地段,它成了蓝润年产品的活广告,为他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业务与信心。

    对于当时的合肥市民来说,刻花玻璃还是个新鲜玩意儿。那刻在玻璃上的牡丹如此逼真、喜鹊栩栩如生,让无数人眼前一亮。于是,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蓝润年每天都有接不完的活儿,做不完的事。

    蓝润年的刻花技术让他在合肥装饰行业声名鹊起。因为项目越来越多,他和装饰公司协商后,扩建了厂房,办了加工厂。为节省成本,蓝润年自己既当员工,又当老板。白天跑业务,晚上忙加工。

    做生意,人缘很重要。除了跑好业务与做好产品外,蓝润年还得与客户、合作伙伴、政府职能部门等方方面面的人搞好关系。“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外面请客、吃饭、喝酒,成为名符其实的三陪老板。”说完,蓝润年笑了。

    渐渐地,蓝润年感觉精力与时间不够用,身体也吃不消了。他开始招聘工人。而妻子也从老家过来帮忙。蓝润年将管理与加工的任务交给妻子和工人,自己在将主要精力放在跑业务、拿订单上。这样的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转,渐渐地成为一种“铁三角”关系,蓝润年和他的刻花玻璃事业,也在合肥有了一席之地。

    四两拨千金

    蓝润年创业起步之年,正处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之初。中国人尤其是民营企业家们,被鼓励“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蓝润年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重大的政策利好,加上受到成功掘得第一桶金的鼓舞,蓝润年决定做大自己的事业规模。

    当时,建筑玻璃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商机无限。蓝润年决定在保留工艺玻璃这一传统项目的基础上,将主攻方向转到建筑玻璃的生产加工方面。可要想实现这一转变,既有实际上的困难,也有巨大的竞争风险。

    实际上的困难体现在资金上。当时,生产建筑玻璃的国内最好的设备在广州,每台30万元。可是,蓝润年当年只有2万元的流动资金,差了整整28万元。

    竞争风险体现在:在蓝润年准备上马建筑玻璃项目的同时,合肥有8家公司已经有了设备,并已经开始投产。狼多粥少,要想从群狼环伺中杀出一条血路,谈何容易?

    尽管困难重重、前路艰险,但就此止步不前,显然不是蓝润年的个性。他果断决定:上马建筑玻璃项目。

    资金不够,怎么办?融资。当年的融资不像如今这样,渠道多样。蓝润年只好用自己多年积累的人脉与诚信,找装饰公司的老板借,找其他朋友们借,并许以一定的回报。朋友们基于蓝润年多年的诚信,慷慨解囊,帮他解决了资金上的燃眉之急。

    至于竞争对手多且强,怕不怕?蓝润年坦言:“我是第9家投产建筑玻璃项目的,没有先入为主的优势。说实话,我也担心过投资收不回来。”可是,蓝润年终究还是克服了畏惧心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蓝润年胆大但不莽撞。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建筑玻璃行业的核心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在繁忙的业务工作之余,蓝润年还到安徽工学院进修,学习玻璃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期间,蓝润年与工学院的师生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彼此间有了信任的基础。于是,蓝润年在工学院租了厂房,并聘请学院的教授为自己的技术顾问。那个时候,实行“产学研”结合,正方兴未艾,蓝润年又抢得了先机。工学院在专业上的智慧,为蓝润年与他的玻璃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值得一提的一个小插曲是:因既要打理公司,又得学习知识,还得照顾家庭,蓝润年的身体终于吃不消了。1997年,他被确认为黄疸肝炎,生命危在旦夕。在医院住了近50天,他才康复。劫后余生的蓝润年,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那就是将玻璃事业做得更大更强。

    1998年,安徽蓝实玻璃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蓝润年与安徽工学院合作的厂房,也由一间扩大到了两间,继而扩大到了三间。

    因为质量过硬、管理规范,蓝实玻璃的厂房门口,每天拉货的车辆排成长队。蓝润年赶紧购进第二台、第三台设备。而此时的他,再也不用担心还不起购买设备所需的钱了。

    1998年底,国家开始大面积普及钢化玻璃。蓝润年紧跟市场的步伐,也决定上马钢化玻璃项目。可是,一台钢化炉需要500万,而他当时手上只有几十万元的流动资金。怎么办?

    上次借款购买生产建筑玻璃设备的成功案例,蓝润年仍记忆犹新。他决定如法炮制,继续他的“四两拨千金”。这一次要拨的量更大,要求也更高。但这些并没有难倒蓝润年。他通过租用国有企业厂房,然后由国企出具担保函,贷了350万元款,到河北省秦皇岛市把设备买了回来。

    设备成功买回来后,蓝润年马上通过安徽省公安厅,向国家安全部门报备防弹玻璃的项目,专做银行柜台。如此一来,蓝实玻璃成为安徽省第一家具有防弹玻璃生产资质的厂家,拿到了独家经营防弹玻璃的牌照。

    门槛越高的行业,利润空间越大,这是商界共识。防弹玻璃就是一个高准入门槛的行业,400元一平方米的生产成本,可以卖到每平方米1400元。而且,因為是独家经营,产品完全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每天在工厂门口提货的车辆,都能排成长达2公里的长龙。这在已经形成买方市场的当时,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春风得意马疾蹄。蓝润年的事业迎来了黄金期。此时的他,视野已不再局限于安徽,而是瞄向了全国;也不再满足于傍着高校或国企这些大树,而是要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玻璃王国”。

    2002年,蓝润年在合肥买了80亩地,建自己的工厂。与此同时,他又跑到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上海进行考察,准备在上海设分厂。那一年,他几乎每一个周末,都会跑到上海考察,做市场调研。考察项目的同时,蓝润年与银行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越来越融洽。最终,蓝润年以1000万元的承兑汇票,完成了在上海先租后买的投资,迅速占领了上海的钢化和防弹玻璃市场。

    仅仅两年时间,蓝润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此后,上海与合肥两家公司,就像两个巨大的现金流,源源不断地给他和他的股东们、管理团队们带来滚滚利润。

    遭遇寒流

    因为产品总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很快,合肥的厂房便率先不够用了。当时,合肥市委书记正好调研各大玻璃厂。蓝润年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向书记讲述了自己厂地不足的困难。书记当场表态,尽快帮他解决这一难题。

    就这样,2008年,蓝润年拿下了在合肥的第二块工业用地,主要生产汽车玻璃与家电玻璃。

    与此同时,蓝润年又到离合肥不远的安徽省六安市进行考察,准备在当地建生产线。之所以有如此想法,源于他多年来的梦想,那就是将玻璃行业的上、中、下游全部打通,实现全产业链发展。

    蓝润年和六安市政府签下了投资12亿的合同,征地400亩,建两条生产线。同时,政府配套300亩,用于商业开发。

    基于过去的成功经验,这一次,蓝润年照样采用高杠杆的方法,希望能够“四两拨千金”。可是,这一次,他不幸碰到了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

    2008年,一场从美国开始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与美国经济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国,难免被波及。一时间,风声鹤唳,企业家们纷纷调整战略,收缩战线。

    但是,在十几年来的经商理念的惯性作用下,蓝润年并未充分意识到这一危险,他不仅没有及时收缩战线,反而加快了前进的脚步。在六安项目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他又跑到安徽省凤阳县,买下一座矿山,开采生产玻璃所需要的原材料。这无异是个大手笔,但同时也需要巨量的流动资金作支撑。矿山的买进,让本就已经紧张的资金链,变得岌岌可危。

    2012年,蓝润年在六安的投资已经达到了7个亿。也正是在这一年,经济新常态理念被提及,去杠杆的呼声此起彼伏。

    不久,相关部门作出反应,紧缩银根。蓝润年原有的贷款,被拦腰斩断一半!

    于是,当蓝润年在六安的投资达到7个亿的时候,他的资金链断了。六安的项目,被迫停工。

    因为项目停工,所有前期的计划便成为泡影。蓝润年不仅不能指望项目带来滚滚财源,还不得不偿还银行天文数字般的利息。

    更为重要的是,墙倒众人推。那些昔日挤破了头想与蓝润年合作的“朋友们”,那些千方百计想从他庞大的玻璃帝国里分得一杯羹的“小伙伴们”,此时为求自保,或出于落井下石的心理,纷纷前来讨债,或者冷眼旁观,不施以援手。

    此外,因为各种原因,蓝润年还不得不面对各种官司与纠纷。仅处理这些事务,就要分走他相当多的精力。

    蓝润年甚至被法院列为失信人。其在商界积累几十年的诚信与声誉,眼看就要毁于一旦。

    商业这东西就是这样,牵一发而动身。六安项目的停工,给了蓝润年及他的蓝实玻璃集团沉重的一击。

    相关热词搜索:王国玻璃蓝润年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