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中国古代教学心理思想分析

    中国古代教学心理思想分析

    时间:2020-04-12 05:13:1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教学心理思想,从现代教学心理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于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优秀教学思想、促进教学心理研究的本土化,推进现代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学习价值、学习动力、学习策略、教师品质、学生观、教学策略六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古代的教学心理思想,探讨了古代教学心理思想对现代教学和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古代,教学心理思想。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6)04-0317-04

    教学心理学作为一门现代心理科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但是,教学心理学的思想却源远流长,尤其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家,一直注重探索教育教学活动中心理规律,强调遵循教学心理活动规律来实施教学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心理思想。尽管一些学者对我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进行过一些整理和分析[1~3],但从现代教学心理学角度来总结、整理和分析中国古代教学心理思想还不够深入。因此,有必要从现代教学心理学角度挖掘中国古代教学心理思想,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总结,以期使更多教师了解、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优秀教学心理思想。这对促进教学心理研究的本土化,推进现代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学习心理

    1.1学习价值观

    价值观(values)是人们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事物重要性认识的观念系统[4]。学习价值观则指人们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学习重要性认识的观念系统。我国古代关于学习价值观的论述主要集中于学习价值观的核心——学习的目的。曾子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荀子认为“君子之学,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颜之推则提出“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由此看出,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学”对“心”和“行”的促进、改善和发展,认为学的目的在于促进认知发展,培育良好道德,形成革新精神,使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达到至臻至善的境界,所谓“明德”、“新民”、“治愚”、“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开心明目,利于行耳”。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教学思想既强调学习在开发个体认知潜能、培养道德素质,促进心理发展的个体价值,又注重学习在改善个体实践行为,获得良好适应的社会价值。这种思想同现代教学心理学关于学习价值的思想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1.2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是指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力量。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已经认识到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学习活动的推动作用,他们认为立志与情感是影响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因素。立志就是指树立学习的志向和目标。他们一方面强调立志的重要性,如孔子认为立志对学习是不可缺少的,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王夫之则明确指出“立志则学思从之,故才日益而聪明盛”;另一方面指出如何立志。古代教育家总结为两点,即“远”和“笃”。首先,志向要高远,即在学习上要有长远的目标和高远的志向,所谓“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其次,立志要“笃”,即志向要坚定,而且要与广博的学习相结合,“博学而笃志”。同时,我国古代还十分重视学习中的积极情感体验,强调“乐学”。孔子比较了知之、好之、乐之三种学习境界之后感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乐学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他本人就深刻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理学家朱熹也认为:“读书须读到不舍之处,方是见得真味”。这说明学习不只是认知加工的过程,要想有效学习还要融入自己的情感,用心体验学习的快乐,才能“学而不厌”。因此,王守仁更加明确地提出:“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这些经典论述告诫大家,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使用目标激励策略和情感激发策略,使学生热爱所学内容、体验学习快乐,从而实现主动学习。

    1.3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5]。古代教育家从日常教学和学习实践中归纳总结了大量有效的学习策略,至今这些策略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古代教育思想家们认为在众多认知策略中有3种主要的策略特别重要:①复习策略。如孔子指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他强调有效的复习就是要经常研习,从旧知中发现新知。可见,复习并非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研习探讨、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从旧知里获得新知,这其实是一种高级的认知加工策略。这种注重新旧知识相互建构的复习策略与现代认知建构学习观十分一致;②学思结合策略。孔子主张把学与思辨证地结合起来,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还认为“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荀子同样感叹“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他们这种学思结合和“思”必须以学为基础的思想,符合现代心理学中感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与感知是辨证统一关系的观点[7];③循序渐进策略。我国古代思想家非常强调循序渐进、遵循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老子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种思想被荀子明确地作为一种学习策略来加以强调。他在《劝学》中指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者只有遵循学习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深入学习,才能学有所成。

    此外,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还提倡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计划、反省,这与现代教学倡导学生多使用元认知策略以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发展计划和反思的能力颇为一致。如孔子认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效学习需要制定长远计划,然后按照计划逐步完成,最终达到目标。他还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并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阐明了反省的范围和方法;荀子进一步阐述了反省的作用就是 “知明而行无过矣”,即在反思过程中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矫正行为偏差。

    我国古代教育家不但总结出了大量的学习策略,他们还提倡在教学中应该教授学生这些策略,指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与现代教学注重学习策略的教学思想十分吻合。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运用学习策略的意识,才能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2教学心理

    2.1教师心理品质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因此对教师的心理有特殊的要求。教师应具备哪些特殊心理品质呢?古代教育思想家强调教师应具有积极的教学效能感、谦虚和以身作则等心理品质。

    1)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the sense of teaching efficacy)是一个现代心理学术语,主要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8],它主要包括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古代教学心理思想特别注重一般教育效能感的作用,即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如他们认为,教学不单是传授和学习知识技能,更是培养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社会阶级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9]。因此,“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乎学”。对学习者个人而言,教育能使他们发扬优点,纠正缺点,正所谓“教者也,长善救失者也”。古代教育家认为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即所谓“教学相长”:“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经过学习方知自己有所不足,经过教学才发现自己的困惑之处;知有不足,然后才能警醒自己加紧学习;有所困惑,才能鞭策自己努力进修。同时,古代教育家还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和学的关系,认为“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兰,而青于兰;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意思是学习是永远都不能停止的,要不学习,不断超越,才能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另外,古代教学思想还认为进取奉献是教师效能感的重要体现。孔子以自己的亲身体会提出一个教师应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做到这两点就要在教学中具有不断进取,勇于奉献教育事业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实际上就是教学效能感的一种体现。《礼记》中进一步指出教师要“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2)谦虚。为师还要谦虚。孔子就是后人谦虚的典范,他自谦“我非生而知之知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还认为“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作为教师,不应总以教师自居,而应虚心地向别人请教,甚至于“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10]。这种思想对现代教学观念有深刻影响。现代教学观认为尽管师生在知识、能力上有差异,但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具有谦虚的品质,善于从学生那里学习,既把教学活动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又把教学作为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途径和资源;

    3)以身作则。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就必须事事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孔子说明了以身作则的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虽然是就“从政”说的,但对于教学工作也完全适用。荀子也认为“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教师要以身作则,就要言传身教,把“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结合起来。这种观点与现代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的观察学习的观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种身教重于言传的教学思想至今对现代教师的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2.2教师的学生观

    学生观就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孔子“有教无类”的学生观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他把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均有受教育权利的思想深植人心。正因为有这样的学生观,他进一步提出教师要公正无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应该有所偏颇。孟子则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发展的潜力,都能够获得成功。为此,韩愈进一步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种强调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发展潜力的思想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习自信心十分重要,其思想内涵在本质上同现代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思想高度一致。这也正是现代教师需要继续发扬的现代学生观。

    2.3教学策略

    我国古代教育家归纳、总结了大量科学的教学策略,其中的启发诱导策略、因材施教策略、循序渐进策略最具代表性。这些策略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现代教学。

    1)启发诱导策略。这种策略强调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遇到问题或者思维障碍进行启发与点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能力。孔子指出了教师的启发诱导要恰当好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教师应在学生想弄个究竟而又不能做到时,在他们想说个明白又说不明白时,才去启发诱导。抓住这两个时机进行启发,往往易于使学生触类旁通,豁然开朗,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在运用启发诱导策略时,还要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而非牵着他们走,激励学生而非压抑他们,启发他们的思维而不直接告诉结果。这样,就会达到“和”、“易”、“思”的良好效果,即教学气氛和谐,学生感到心安意适,就会努力学会独立思考。孟子更加明确地指出:“君子教人,但授以学之之法,而不告以得之之妙”。这说明教师在使用启发诱导策略时,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启发与疏导,而不单是知识上的点拨和认知结果的告知。这反映出古人对有效教学的深刻见解;

    2)因材施教策略。教学的理想境界就是要达到人尽其材,物尽其用。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要实行因材施教的策略,即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认知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孔子指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其本质含义就是强调教师的教学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不仅如此,古人还提出了许多因材施教的具体方法,如“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意思是教师教育学生主要有五种不同的方法,有像及时的雨露那样润泽万物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影响宏远让人私自取法的。总之,因材施教策略反映了古人对教育对象和教育方法之间辨证关系的深刻认识,已成为现代教学一直坚持和发扬的基本原则;

    3)循序渐进策略。循序渐进策略首先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知识的难易由浅入深地安排教学顺序。古人所谓:“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这一论述深刻指出了教学是有一定的规律和顺序的,不能违背教学规律,颠倒顺序进行教学。如果那样,只会导致“坏乱而不修”的结果,也就是学生会产生认知混乱。当然也不能急躁推进,因为“其进锐者,其退速”、“欲速则不达”。另外,在使用循序渐进策略时,要注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超越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学是无效的,所谓“教之不受,虽强告之无益”。因此,有效教学要求教师要做到“随人分限所及”,这里的“分限”即指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可见,循序渐进策略不但要求教师要明了教学内容,掌握所传授的知识体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而且还要求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考虑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

    3启示

    3.1对现代教学的启示

    中国古代诸多教学心理思想是我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宝贵财富,这些思想对现代教学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应该在了解古代教学心理思想基础上,批判地吸收其精髓,并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实际,在新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深化和发展。这不但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的教学心理思想,同时又有利于促进现代教学改革。

    3.2对现代教学心理研究的启示

    中国现代教学心理研究如何深入发展、形成本土特色?这是一个摆在每位研究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多数的研究基本上是引进、借鉴国外的教学心理思想,而相对忽略了对本国传统而优秀的教学心理思想的研究。因此,笔者认为教学心理学研究要注重本土化,要在归纳、总结、提炼我国古代优秀教学心理思想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心理思想,并结合中国当前教育实际来建构适合我国文化特点的教学心理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我国教学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促进教学心理学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菽,高觉敷.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2 燕国材.中国心理学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李伯黍,燕国材.教学心理学.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张进辅.现代青年心理学.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5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高觉敷.中国心理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7潘菽,高觉敷.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8张大均.教学心理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9许汉忠.中国古代教学思想述评.新疆教育学院学报(汉文综合版),1995,26(11).

    10高觉敷.中国心理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古代思想心理教学分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