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金融科技的“灵魂拷问”

    金融科技的“灵魂拷问”

    时间:2020-04-26 05:21:0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金融科技无疑是这两年金融圈和科技圈最热的话题之一。在众多重新看待科技力量的呼声中,科技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从金融科技本身来说,金融与科技既是两个独立的部分,又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日前,看到杨松的新作《冬虫夏草之技术路线图》,引发了对金融科技的再次思考。

    金融科技的灵魂

    金融科技是用科技提升和重塑金融业务,从而提升金融业务的服务流程、管理,改善客户体验,让金融业务更符合市场需要,产生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科技是用来改造和提升原有金融业务的方法和工具,其主体仍然是业务。所以,在金融科技的内涵中,科技是服务于金融的,但科技具备了更强的主动性与动力。

    20年前,杨松在其《冬虫夏草一》就大声疾呼:证券行业不要因为技术的先进性而忘记业务之魂。

    “创新、系统安排成为券商技术部门和技术提供商的事,业务部门制定的业务规程和管理规定失去了操作的载体,而券商在对技术不断应用的过程中不仅成了同一模子刻出来的玩意儿,也逐渐失去了自身:对客户而言,券商除了招牌上打头两字标明的“姓”外,没有任何的不同之处。业务失去了灵魂地位,技术手段变成了主角,这是中国证券公司发展的制度性缺陷。”在2019年,杨松依然为行业提出如上的警示。

    其实,不只是证券业,在银行业、保险业等其他金融行业之中,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只是所处环境有所不同、压力不同,但不因金融科技的多姿多彩而忘记提升业务这一最终目标是一样的。

    金融企业是技术的应用单位,本身并不是科技企业。所以,金融企业所进行的所有技术应用,其灵魂是金融业务,在金融企业的范畴谈金融科技,依然是技术应用这一领域,在这一领域金融业务的提升离不开科技的赋能,但能量的多少不能代替灵魂本身的进化。

    “只问东西,不记初心。在单纯的对所谓營销和交易的追逐下,失去了对专业和严谨的遵从,证券科技的脆弱性超乎想象。而与之对应的业务,在有限的科技资源被无情消耗的同时,核心的业务内涵被交易和技术功能包裹得越来越看不见了。”杨松认为。

    我国的证券业是比银行业、保险业更新兴的金融细分行业,在其不到三十年时间爆炸性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创新性应用成为证券业赢取市场的不二法门和一大滋补良药。也正是因为创立时间短,对科技依赖度更高,证券行业在科技这一良药药力不断加倍的今天,更需要返观内照,从业务这一灵魂的角度去思考科技的应用。

    券商的业务本源如何回归

    在证券业的科技应用之路上,业务是证券科技发挥的基础,业务强化了才能让科技有更大的舞台空间。

    金融业务的本质是打通资金与资产,使得资金在资产与客户之间有效流通。杨松认为:这是“有源之水”与“有水之源”的贯通交互。水:资金池,源:资产池,用产品汇聚成池,用产品交易做桥梁对接。交互的内容与水平,就是检验核心竞争力的载体。

    与一般商业企业不同,无论是学术上还是法律上,证券公司都被定义为非银行的金融机构,金融是其实质,信用是基础。站在价值的角度看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问题,金融的本质决定了其业务实质就是从事资金与证券化金融资产融通的信用价值交换。

    在开展科技应用的同时,证券的业务转型之道更为艰巨,也影响更长远。“唯一的出路就是以银行和保险为镜,回归本源,重建以投资为核心的专业化,把自身的各项业务真正放在经营性的产品化上面,以自身的金融资产汇集组织管理能力、市场投资管理能力和以风险管理能力为基础的资源管理能力为三大主线,以多维视角建设面向互联网时代的综合金融平台体系,构建“有水之源”和“有源之水”,把自身丢掉的金融本质特征找回来。“杨松在《冬虫夏草之技术路线图》中鲜明的提出。

    金融科技的关键是融合创新

    最近与几个金融企业的科技部总经理交流,作为相熟的朋友他们表达出一个非常相似的烦恼:金融科技的热潮把科技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金融科技部门也受到企业高层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压力,但在日常工作中依然还会遇到以前一样的问题——在很多系统建设中,来自业务部门的挑战不但没有减少,还有增加。

    笔者帮几位朋友分析,在用科技和互联网提升和改造金融服务的过程中,与业务部门的合作与沟通是最大的挑战,也是最大的机遇,在金融科技的热潮中,挑战的强度肯定会加倍,善用融合创新的思路才能跨越挑战。

    对于融合创新,杨松提出的观点是:“技”为“术”用——“站在现代科技的角度看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问题,能够使得证券化信用交换的金融更高效的科技才是有价值的金融科技,而具备最有效率和价值的科技元素的金融才是有生命力的科技金融。”

    笔者认为,金融科技不是电子化,而是金融机构向智慧型企业、开放型企业转变的引擎,金融企业需要用开放的思维和新技术来实现服务创新和风险管理的能力。金融科技的本质是融合创新,无论怎样的新技术都需要与金融业务融合,才能发挥功效。

    融合需要几个不同层面。

    第一,理念上的融合。金融企业的业务从业者需要用科技的视角来重新思考现在服务、产品和管理;科技从业者需要用业务的视角来看待改进的空间和路径。

    第二,服务和产品设计上的融合。金融机构的从业者需要用科技工具来提升、甚至是重构现有业务,以更好地服务最终客户。

    第三,组织机构与团队的融合。无论是通过共建项目团队、共同对外谈合作,还是日常通过主题交流,科技人员与业务人员的充分交流,达成对用新科技提升、改造传统业务与管理的共识最为重要,否则成立再多机构也没有效果。

    在融合的过程中,由于科技部门先天对新技术容易理解,又不在具体业务部门中受到单一业务条线的限制,更容易站在整体的角度提出服务和产品创新的思路。科技部门在融合的过程中引领的作用会更大,这也是金融企业高层对科技部门的期望所在。但大多数情况下,业务部门是体现收入和商业价值的部门,金融科技的价值需要业务来体现。所以,科技部门要做引领创新的事情,但功劳要推给业务部门。看似不对等的付出,其实是打造融合创新正向循环的动力,科技部门创新能力和推动能力的付出是不可能被忽视和泯灭的,正向循环的建立将使得科技部门及科技人员的价值得以更大范围的认可。

    在金融企业运用科技改善和重塑企业的各个层面时,科技部门在扮演牵引和执行角色的同时,业务部门需要做更大的转变,只有当业务部门发自内心地运用科技的思维和工具来提升、改变时,才能让质变发生,才能让“灵魂”得到进化。金融科技、证券科技的应用不是科技部门或者业务部门一方的事情,业务的提升和进化也同样需要科技部门和业务部门共同推动、企业管理层的悉心呵护,融合创新才能持续。

    证券业的“灵魂“重塑

    杨松《冬虫夏草之技术路线图》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在净资本管理制度下依靠证券公司自有资金的跟投就真能使得投行转型成功,真能使得证券公司实现现代投资银行制度吗?

    杨松认为答案是否定的。“现有证券公司的经营之路已经不是改革能解决的,必须要以推倒重来的勇气,以重建的方式,重新规划,重新架构,重新建设并对既有体系取而代之,才能真正使得证券公司实现现代投资银行制度。”

    杨松在文中提出要从转变经营观念、拓宽经营视角、提升经营理念、理顺经营体系、重构经营平台等五个维度进行重建。

    “要改变经营观念,把证券公司各个板块业务放在整个证券集团核心经营上重新审视,通过业务流程设计、管理流程组织和考核机制安排,以产业链方式重新组织经营。“

    对于重建的路径,杨松提出四项建议。

    第一、改革三方存管制度,建立证券市场清算银行,恢复证券公司金融本质属性和功能,提高市场基础功能效率,抓住核心资源信息,确立资本市场风险护城河。

    第二、实施证券账户一号通,废除各自为政,统一全部交易场所代码标准、业务标准和技术标准,为统一交易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回归本源,解除对券商发展柜台交易业务的限制,鼓励证券公司独立完整地发展柜台交易,以市场化方式解决场外市场低流动性前提下的产品中介功能,解决证券公司发展专业化投资产品的最主要障碍,让证券市场产品化引导投资者的正面和积极作用全面发挥。

    第四、全面检讨合规内控机制,以合規有效性为原则,梳理合规和内部控制举措,在保留有效性举措的基础上,摒弃为合规而合规的管理过度性举措,真正实现合规创造生产力的根本宗旨。尤其重要的是防火墙管理——合规创造的防火墙是信息防火墙,是虚墙,是有管理的穿墙机制,是为了防范内幕信息和违反公平原则的不正当交易而设定的管理措施,不是建立不同业务板块之间不允许业务协同的实墙。只有做到这点,证券公司产品化、真正的投资中介功能才有基础,证券行业的发展才有希望。

    《冬虫夏草之技术路线图》一文中最核心的观点对证券业的重建,这已经超出了证券科技、金融科技的范畴,但又紧密相关——如果灵魂残破,吸收再多的能量也不能进化和提升,只是原地起跳,还会被引力吸回地面。

    当前,金融科技无疑是一个最好的切入点,也凝聚了非常多的矛盾与冲击,在观察金融科技的问题与挑战,分析其背后的融合创新之道,用重塑的思路和手段才有可能冲出地心引力,真正实现灵魂上的超越和进化。

    相关热词搜索:拷问灵魂金融科技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