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高师学科教学论课程改革初探

    高师学科教学论课程改革初探

    时间:2020-05-07 05:18:4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科教学论课程必须进行改革,以主动适应中学学科教学的需求。为此应从课程改革的理念、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的教学设计与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高师;学科教学论;改革设想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1)06-0040-02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和不断深入,对学科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地反映在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学科课程标准中。学科教学论课程作为高师院校学科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必须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切实为培养具有专业精神,掌握现代学科教育教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师范生服务。为此,我们从课程与教学理论以及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出发,对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学中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希望能对课程的改革发展提供思路。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

    何谓理念?理念就是人们具有的将特定的任务或目标付诸行动的信念。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课程改革的理念决定和影响着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与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最终决定了课程的建设发展情况和实施效果。那么学科教学论课程应体现怎样的课程改革理念?笔者认为应具有如下基本理念:

    1.课程应促进师范生的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的发展,对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科教学论课程的任务不仅要让师范生掌握从事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技能,而且还要着眼于师范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课程的学习,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与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他们既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专业伦理,又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一名符合时代需求的师范生。

    2.课程是学习者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

    课程不仅仅表现为学科教学论教材,

    而且包括了学习者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到内化和建构,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见实与实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等也是开展着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经验资源,扩展教学空间,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实践和反思,不断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形成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程更加贴近学科教学实践。

    3.课程教学是师生对话、交流与知识构建的活动

    课程教学的本质是以对话、交流、合作等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间首先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彼此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在此基础上开展对话和交流,真诚交往,共同探究真理。一方面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建构起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得以发挥,情意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最终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4.课程与教学评价应体现发展性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包括课程的评价及教与学的评价。评价应该更好地促进学科课程发展、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师范生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具体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评价对象要多元化,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评价,还应包括对教师和课程的评价,要实现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二是评价方式要多样性。为了建立良性的评价机制,促进课程质量的提高,应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特点,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三是注重过程性评价。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对学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有效的指导,真正发挥评价的促进和发展的功能。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教学论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学科教育专业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精神,掌握学科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会反思与交流,养成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学科教育研究的初步能力。课程的任务有三个:其一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其二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学科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初步具有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和选择教法的能力,具有从事学科教学的基本技能;其三是培养学生初步的教研能力,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任何课程的教育目标总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根据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要制定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上体现“教学性目标”(instructionalobjectives)与“表现性目标”(expressiveobjectives)取向的综合互补。“教学性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完成规定的一项或几项学习活动,而获得知识、技能等的具体行为;“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个学生在与具体的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教学性目标”所追求的是学生反应的同质性,而“表现性目标”追求的是学生反应的多元性。在学科教学论的教学中,两类教学取向可以同时使用。培养学生的基本教学能力、技能,掌握基本的学科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可采用“教学性目标”取向;对于培养专业精神和教研能力,可在已有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采用“表现性目标”取向,让学生在课程教学所提供的情境中,接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熏陶,让主体性充分发挥,让个性充分发展,从而使学生的专业精神和实践与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当然,在选择何种价值取向上,还可根据学生类型的不同、学习活动的不同而相机确定。

    三、课程的教学设计与组织

    课程教学设计与组织,必须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采取各种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和组织方式。

    在教学设计方面,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可采用认知取向的教学模式,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来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并使之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教学技能和实验技能的学习训练,可采用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通过各种操作和实验,不断地改变和修正学生的行为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为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可采用案例教学模式,通过案例让学生有示范、有反思、有判断,尽快获得技能。

    在课程的组织上,一方面可根据课程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组织课程和教学;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逻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发展需要组织课程。

    四、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

    学科教学论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尊重学习者的内在要求,又要考虑学习者的经验,并满足现代社会基础教育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为此,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安排和设计,体现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适用性和综合性。

    学科教学论课程内容可分为四个模块,即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科课堂教学基本技能、学科实验技能、学科教学设计技能。学科教育教学理论包括中学学科教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科课程标准及内容与结构、学科教学的组织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的测量与评价等;学科课堂教学技能包括激励动机与组织学生学习的技能、学科教学语言技能、学科演示教学技能、运用教学媒体的技能、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学科实验技能包括一些基本仪器的认识和使用、常见实验的设计和研究、自制教具、撰写实验报告;学科教学设计技能包括学科教学设计与教案编写、说课与教学反思、探究式教学设计、学科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这些内容可通过建立学科教学论系列课程体系,通过开设必修和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有计划地学习。而学生专业精神的培养和教育可贯穿于这四个模块的教学中。

    五、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

    影响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确定的因素是多方面,主要应根据教学目标、课程的内容、学习的对象、教师的素质等进行选择。从这些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出发,可采用如下三种类型的教学方法,即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

    1.提示型教学方法

    提示型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提示活动(如讲解、示范等)来讲授课程内容,使学生接受并内化这些内容的方法。形式有讲授法、演示法、示范法等。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理解并接受大量的学科教育教学理论,并通过教师的教学艺术、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内容的深刻理解,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调动,心智获得发展,知识得到内化。

    2.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

    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来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

    形式有谈话法、讨论法等。这种方法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让教师和学生在平等参与和民主交往中,充分调动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自主型教学方法

    自主型教学方法是学生独立地解决由本人或教师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的帮助,学生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形式有发现法、读书指导法等。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主动地去分析与思考,自主地建构知识,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值得指出的是,在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学中,这三种教学方法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互相矛盾的,更不能互相排斥。首先,它们互相渗透,每一种教学方法都应包含着其他教学方法的成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视具体的教学情境需要,这三种教学方法可以进行优化组合,交叉运用。

    六、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1.课程的评价对象应多元化

    评价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评价特别是学生学习的评价,还应包括对教师和课程的评价,在不同的评价中,虽然它们受重视的程度不同,但都是必须的。对他们的评价体现了课程评价的完整性。

    2.评价的内容应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对学生来说,就是通过评价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通过综合评价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能力与人格、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与提高,成为具有较强素质的合格学科师资;对教师来说,评价应是全方位动态性的评价,既有管理者、同行、学生的评价,更要有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的分析和反思后的评价,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对课程来说,应注重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的评价,以适应不同学生成为合格学科教师的发展需求。

    3.评价方式应多样化

    从促进课程质量提高出发,要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评价内容,选择不同的评价模式,并重视过程性评价。如档案袋评价等。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的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朱鈜雄.学科教学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刘炳升,仲扣庄.中学学科教师专业技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吕 征〕

    相关热词搜索:初探课程改革学科教学高师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