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西江苗寨:天然的苗族博物馆】西江苗寨太坑了

    【西江苗寨:天然的苗族博物馆】西江苗寨太坑了

    时间:2019-02-21 05:37:2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西江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自治州雷山县境内,驱车从雷山县城出发,在崎岖公路上行驶约两个小时便到了。放眼望去,一片吊脚楼从山顶直铺到山脚,将整座山包裹得严严实实。四周梯田层层,白水河蜿蜒流淌,风景如画。傍晚时分,寨子里炊烟四起,升腾至半空中,如云似雾。西江素有“千户苗寨”之称,约1250户人家,5600多人,是全国最大的苗寨,也是一座天然的苗族博物馆。
      
      铜鼓与鼓社节
      
      西江苗寨除了成片的吊脚楼群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西江人节庆集会的芦笙场。宽阔的广场中间立着一根高大的图腾柱,地面由鹅卵石砌成各种吉祥图案。过去,每逢芦笙节,苗寨的青年男女就身着盛装欢聚一堂。小伙子们竭尽全力地把芦笙吹得悠扬婉转,赢得姑娘们的芳心。如今,就算不是过节,芦笙场上也有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苗族女孩跳芦笙舞,姑娘优美的舞姿和小伙子悠扬的芦笙,让远道而来的游人流连忘返。
      西江苗寨由也东、羊排、也通、干同免、东引、羊丹、欧嘎、也薅等11个自然村组成,各村均依山建起吊脚楼,相连成片,都有一条通往寨子中心芦笙场的石板路,石板路弯曲向上,像一条条“天梯”直通云霄。鹅卵石砌成的街道,镶有苗家人崇拜的祖先姜央、蚩尤等神的形象,还有远古神话传说、图腾崇拜、龙凤水牛、飞鸟枫树等图案,苗族先民的人文观就这样变成了西江独有的风景。
      走进苗寨,当然得见见大名鼎鼎的“苗王”。在古代,湘西和黔东南一带的苗族村寨组成了一个“小王国”,“苗王”就是“小王国”里的最高领袖,实行世袭制。西江苗寨里现在的“苗王”名叫唐守成,家住山头最高处的羊排村,家门口的迎客牌上写着“牯藏头”,意即“苗王”。唐守成是一名小学教师,40岁出头,中等个子,说话不紧不慢,丝毫没有武侠小说里“苗王”的那种杀气。唐守成是在1992年父亲去世后,沿袭下“苗王”头衔的。他说,现在的“苗王”没有什么权力和威望了,他只是掌管一些苗家的风俗礼仪,主持西江苗寨的各种传统活动。
      “苗王”家堂屋里摆着一面硕大的古铜色大鼓,鼓是苗家宗族凝聚力的象征。在古代,每个苗寨里都有一面铜鼓,人们通过击鼓来集合族人打猎、开会议事、迎敌抗战。在苗族迁徙过程中,每个宗族组成一支队伍,各置一面大鼓,以鼓声告诉人们进退,以避免掉队。
      铜鼓还是苗家权力的象征。相传远古时期,苗人祖先只有木鼓,铜鼓是天上传下来的,只有老仙婆务侯乜才有。据说这位老仙婆参加过开天辟地,立了大功,天王奖赏给她一面铜鼓,要她带回人间,与民同乐。谁知务侯乜回到人间后,见铜鼓花纹细致,敲起来震动山谷,激荡人心,连鸟儿听了都会禁不住歌唱,便独自霸占了铜鼓。她还特地喂了两条恶狗,让它们寸步不离地守护着铜鼓,老百姓无法接近。有一年年节到了,寨子里一对青年要趁节日成婚,希望用铜鼓来庆祝一下,便凑钱向务侯乜租用铜鼓,但务侯乜不同意。后来,有个叫波松嘎的人自告奋勇去借鼓,他回家找了两个白萝卜,在火坑里烤得半生半熟,烧得滚烫,用烂棉花包好,装在一个小木盒里。波松嘎到务侯乜家时,她正好到天上做客去了。守护铜鼓的两条恶狗一见波松嘎,就猛扑过来,波松嘎不慌不忙地把事先准备好的两个烫萝卜扔向恶狗。两条恶狗转身去扑咬萝卜,烫得哇哇直叫,牙齿也被烫掉了。波松嘎快步跨进务侯乜的堂屋,背起铜鼓就往回跑。由于走得急,跌了一跤,铜鼓碰到石头上,响声震动山谷,传到天上。务侯乜听到铜鼓声后,急忙赶回家,见铜鼓不在了,气得直跺脚。
      波松嘎拿回铜鼓后,邻近村寨的男女老少都来围着铜鼓跳呀、唱呀,不知疲劳地跳了三天三夜,悠扬的铜鼓声响彻苗岭。
      苗族人崇拜铜鼓,还有神圣而隆重的祭鼓仪式,并逐渐形成今天的鼓社节。鼓社节又称“吃鼓藏”,不定期举行,通过占卜临时决定,一般7年一小祭,13年一大祭。鼓社节通常在农历十月举行,为期7天,最长一次长达32天,其间要跳“木鼓舞”、“芦笙舞”等。鼓社节是苗寨最隆重的节日,活动中的接鼓,就是将祭祀用的双鼓接往“苗王”家;翻鼓则是翻动过去埋藏的单鼓,以惊动祖先;还要另外制作一面单鼓,以便踩鼓后送往岩洞埋藏。节日里还举行斗牛、宰牛和送鼓等仪式,十分热闹。近年来,西江苗寨的鼓社节闻名遐迩,成了外地人向往的盛会,每次鼓社节都是游人如织。
      
      穿在身上的图腾
      
      西江苗族服饰多姿多彩,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服饰之一。寨子里的村民杨碧珏衣柜里有两套盛装,一套是10岁那年母亲为她制作的少女装,另一套是她18岁那年穿的成年装。如今,她又开始准备制作中老年时穿的盛装了。盛装豪华精美,满身都是银饰,上衣短小,裙如喇叭,脖子上的“印盘”银光闪闪,与头上的银饰装饰物相得益彰。据说一套盛装价值15000余元,女人一生中至少要有3套盛装,盛装的多少代表一个家庭的经济实力。
      苗语称盛装为“乌摆”,意为胸襟交叉加固的护身服装。盛装上镶嵌的银饰由专业银匠花1年以上时间精细雕琢,衣裙则由妇女用一年半载时间缝绣而成,这些银饰质地和色泽都很考究,图案花纹各异,有动物、花果,更多的是苗族图腾。据说苗家妇女身上漂亮的盛装过去是男人们“逐鹿之战”的“护身服”。在远古,每个苗族人都是氏族的一分子,每个氏族有一个酋长,酋长有自己的“酋长印盘”,上面绘有本氏族的图腾。同一氏族的男性成员都要佩戴这种刻有本氏族图案的小印盘,以便在集会中识别。男人们为了保卫自己开拓的疆域,都会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由于怕自己战死沙场,就把身上的“印盘”和部分“乌摆”交给妻子保管,以便妻子以后能找到自己的部落。妇女们在迁徙中都要佩戴上丈夫遗留下来的“印盘”,穿上“乌摆”,一是为了找到自己所属的氏族部落,二是对死去亲人的祭奠。在以后的日子里,妇女们肩负起养育子女的重担,便把本家族的“印盘”和“乌摆”珍藏起来,只有在集会庆典活动上才穿,久而久之就成了苗族妇女的庆典服装。
      苗族女性平时只穿自己织布绣花做成的便装,朴素大方,衣袖、衣领、背后及右袄衣襟都有绣花装饰,色彩以靛青、蓝、青等色为主。杨碧珏穿便装时把头发梳理得非常精致,头发往上梳成光滑凸起的发鬓,插上木梳,再在额前戴上一朵鲜花。西江苗人非常喜欢穿戴自己民族的服饰,女人的头式十分讲究,少女们插木梳戴鲜花,成年妇女则包一条印花头帕。
      西江街头,像杨碧珏这样身着便装、头戴鲜花的苗家女子特别引人注目,她们三五成群,或站在一起聊天,或手牵着手散步,成了苗寨里流动的风景。
      杨碧珏的父亲杨汉伦收藏有两套丝绸长衫,是他父辈传下来的。和妇女的盛装相比,男性服装显得过于朴素,色彩一般为靛青、深褐、深红,布料都是家机布。杨汉伦收藏的这种丝绸面料长衫在苗家并不多见,过去只有富裕人家才有。男性服装没有盛装、便装之分,年轻人一般以短衣为主,上衣为低领对襟,下装裤脚较宽,小腿用家织黑布绑带绑紧,头部用家织布包住露顶。上了年纪的人多穿右袄大襟长衫,用家制布或绸缎做成,头戴绒帽或包家制黑布。老年人的服装都由儿子制作,服装上有龙等吉祥图案装饰。
      鼓社节那天,杨汉伦的两个儿子穿着青色大襟衣,头缠包头帕,颈戴银项圈,胸前佩银牌,腰系花带,腰带上别着腰刀、牛角筒、银钩、荷包等物。二儿子还没娶媳妇,只戴了一根银项圈;大儿子佩戴两根银项圈,表示已经娶妻成家。这些都是苗族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象征着吉祥如意。
      (压题图:西江苗寨全景)
      (责编 王 容)

    相关热词搜索:西江苗族苗寨博物馆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