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初探佛教与基督教的人生哲学

    初探佛教与基督教的人生哲学

    时间:2020-04-23 05:18:1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 佛教和基督教是世界两大宗教。宗教表面上似乎以神为中心,其实人才是它们探讨的主要对象。它们对人生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研究是在宗教形式下进行的。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 佛教;基督教;人生哲学

    【中图分类号】:G633.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4-0070-01

    由于不同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佛教与基督教在人生观上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论。但是,“既然地球和人类都只有一个,东方西方就不能把人性分裂成彼此不同的两半”。——荣格。既然都以人为研究对象,那么,佛教与基督教的人生哲学也必然有相通相似之处。本文试图以人的本质、人的本性、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理想境界以及实现理想境界的途径几方面对这两大宗教的人生哲学作一简单比较。

    1 关于人的本质,佛教和基督教不约而同地认为人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综合体

    具体而言,佛教认为人身是五蕴和合而成的集合体。五蕴是指构成人的五种要素,它的成份是:色、受、想、行、识。其中色是物质现象;受、想、行、识是精神现象,故人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综合体。但佛教又宣扬,五蕴是分散而灭,成坏无常、虚幻不实的,人犹如流动不息的水流和自生自灭的火焰,最终要归于寂灭。因此,人的本质是无我,是无实体,是“空”的。

    基督教也认为,精神与肉体的结合构成人自身的存在,人是神按自己的形象造出来的,但又与神不一样。人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具有神性,另一方面保持着人性。这两方面在人的内心不断斗争,使人在不断的自我斗争中向前发展。基督教在这里并未否定人的现实存在,人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同时又要力求摆脱现实社会的“有限”,去寻找理想中升入天堂的“无限”,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由此可见,佛教与基督教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认为人是空无,就此否定人的现实存在;后者则保留了人性的方面,即肯定人的现实存在这一本质,但并不主张发展人的自然本性,而是通过对人的内心世界及其矛盾的解剖,最终超脱自我走向终极的上帝。

    2 人的本性,在人的本性问题上,两教各有不同的看法

    一般而言,佛教认为人的本性是清静的、善良的,只是由于种种物欲作崇,致使人的本性遭受蒙蔽走向堕落。只要人信仰神佛,加强宗教道德修养,便能去掉蒙蔽,恢复自身固有的佛性,从而在极乐世界得到永生。因此说人人都有成佛的根据和可能,禅宗甚至认为佛性即是人性,佛从自身求,不得向外觅,只要直指本心,便能顿悟成佛。

    如果说佛教对人性的认识是趋向善的话,那么基督教则更倾向于恶。它所谓“原罪”的教义即是说,罪恶的根源在人自身之中,人由于摆脱不了自我中心,因而有罪。其罪不是法律、社会意义上的违法犯罪,而是指人由于以自我为中心或耽溺于物欲当中不能自拔在精神上陷于无限痛苦的一种内心状态。这就是所谓与生俱来的“原罪”,它是邪恶的根源。正是这种罪,造成了世间深重的苦难,人类必须为此承受苦难和痛苦。由此可见,在人性问题上,善与恶可以说是佛教和基督教的基本分界点。

    3 人生的价值,佛教认定人生是苦,苦就是人的命运,就是人的价值

    现实世界是一种轮回,即生死和死生的流转,这种流转的本质就是苦。因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都是一种痛苦。所谓苦,不是专指感情上或肉体上的痛苦,而是泛指精神上的烦忧。佛教还宣扬人根本无法把握自己,主宰自己,人在世上有苦无乐,只有彻底否定现世,才能跳出这轮回之苦。同样,人生是苦的命题也是基督教理论的基本内容,基督教承认并正视人间苦难的事实。从古老的《圣经》到当代的神学,一直把苦难列为严肃探讨的重大课题。世间的苦难多由人类自身的邪恶造成,所以苦难始终伴随着人类。正因如此,才有了基督耶稣甘负十字架牺牲自己来为人类承担苦难的悲壮“圣”迹。但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就会发现苦难也是铸造高尚灵魂的场所。我们无法设想,世上没有苦痛,竟会有坚毅的智慧;没有不义,竟会有正义和仁爱。我们说,正是对苦难真正透彻的洞察,才使人悟出人生的价值所在。正是从这个层面上说,人生是苦的命题不仅是佛教对人生价值的总判断,也是基督教人生观的理论基石。

    4 人生的理想境界

    原始佛教借用婆罗门教的“涅槃”概念来标明佛教的最高理想境界。涅槃是“灭”、“灭度”之意。所谓灭、灭度,是指灭烦恼,灭生死因果。涅槃的种类很多,通常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两种。有余涅槃是指断除贪欲,断绝烦恼,灭除生死的因,但作为前世的果,即肉身还存在,而且还有思虑活动。而无余涅槃是比有余涅槃更高一层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不仅灭除生死的因,也灭尽生死的果,即不仅原来的内体不存在,而且思虑也没有了。灰身(死后焚骨扬灰)灭智,生死的因果都尽,不再复生,是最高的境界。

    基督教则通过对人的本质兼具人性与神性的剖析,揭示了人的内在矛盾并以此向人们指出一个最高的精神境界——超越人性,彻底复归神性,通向上帝的路径,从而达到至善的理想境界。它极其推崇良善、公正、同情和友爱,与世俗社会的伦理道德贴得比较更近一些。这里可以看出,基督教宣扬的这套理论带有强烈的道德色彩,显然与佛教无欲无念、不悲不喜的涅槃境界有着本质差异。

    5 实现理想境界的途径,佛教对于获得人生解脱达到最高理想境界的途径和方法

    论述很多,各派尤其是大小教的讲法也不尽一致。但比较典型的是八正道和三学。

    八正道是释迦牟尼提出的不苦不乐的主张,共八项,称为“八正道”。八正道即八种合乎正理的成佛途径,也称“八圣道”,其具体内容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为佛教徒的修持方法确立了原则,奠定了基础,八正道可以归结为戒、定、慧三学,人们只有通过戒、定、慧三个阶段的修行,才能克服自己的贪欲和追求,跳出苦海,超脱轮回,从而进入涅槃境界。

    在这个问题上,基督教与佛教也有一致之处,佛教有戒、定、慧三学,基督教有摩西十戒,它提倡爱的精神,认为通向天国的道路重要的在于有一颗爱心。耶稣教导人们要彼此相爱,主张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左脸,连右脸也转过来让他打,上帝为了爱,亲自降身到人世间来体验苦难,为了爱世人而遭受着被钉十字架的屈辱,忍受着极度的痛苦和折磨,最终以自己的死亡为世人赎罪,把世人从苦难中拯救出来,重享回到天国的快乐。由此可见,为了达到理想境界,佛教和基督教的理论趋于一致。一方面,两教都制定道德戒律以约束信徒们的行为,别一方面,则都通过宣扬道德与仁爱使人达到至高的精神境界。佛教以慈悲为怀,主张普渡众生,超度他人。基督教宣扬上帝之爱,使人得以超脱自我,都是为了佛性或神性的复归,出于使人们的灵魂得到拯救的目的。

    以上所论只是以佛教和基督教几千年历史发展长河中占主流地位的思想为依据,撷取了人生观这一典型的横截面加以分析比较,探寻双方内在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以促进东西方思想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收稿日期:2008-3-21

    相关热词搜索:基督教佛教人生哲学初探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