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民工潮.逃港潮.株连潮] 逃港潮

    [民工潮.逃港潮.株连潮] 逃港潮

    时间:2019-01-28 17:44:1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着每一个角落,也强烈震撼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有限的土地上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一部分不满现状的农民背起行囊,离开家园,走天涯、闯天下。于是,农村一度出现了“送出一人,全家脱贫”的诱^景象。
      据我所知,“送出一人,全家脱贫”之景象,其实并非从改革开放始。深圳有个罗芳村,河对岸的新界也有个罗芳村。新界原本并没有一个什么罗芳村,居住在那里的人全都是从深圳罗芳村逃过去的。改革开放以前,深圳罗芳村的人均年收入是134元,新界罗芳村的人均年收入是13,000元。保安县(现在的深圳)一个农民劳动日收入为0.70到1.20港元,香港农民劳动一日收入60至70港元。在一些地区,普遍流传着“内地劳动一个月,不如香港干一天”、“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人家八分钱”(指寄信到香港叫亲属汇款回来)的说法。有很多偷渡到香港的人,很快就寄钱回来,家人一两年就可以盖上新房。你看,这不就是典型的“送出一人,全家脱贫”吗?
      出外打工的农民是越来越多,但什么样的农民出外打工的意愿最迫切?青年。他们不愿意还像上一辈人那样终老乡里,而是热切希望有朝一日能像城里人那样生活。这些年轻人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但城市好像并不多么乐意接纳他们,他们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存,他们又不能够轻易放弃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离开城市,只好把他们的孩子留给老人照管,“留守儿童”就是这么来的。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青壮出门去,留下老和小,此等情状并非民工潮涌动之后才有。20世纪50年代,中国进行了三大改造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广东保安县也不例外。为了堵塞所谓的资本主义漏洞,保安县委作了严厉的规定,不准弃农经商,不准投机买卖,否则就一律抓捕。很多走投无路的民众,开始孤注一掷地逃亡香港。1956―1958年,经保安县偷渡的共有20,105人,其中保安县的有6448人,外省及外县的有13,657人。保安县还有偷渡出港的3955人。逃出去的大部分都是青壮年,以致不少边防村庄成了“女儿国”、“老幼院”。民谣便说:“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
      说起现在拆迁株连,我们谁都不会陌生。是大大小小的“父母官”驾轻就熟的一种工作方式,干什么都和公职人员挂上钩,这其实也是早有的。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偷渡香港简直就成了广东民间的一种风气。群众常常自发去珠江中练习游泳,其目的就是为了在日后“逃港”中用得上。不少孩子从小便被家人灌输“好好练身体,日后去香港”之类的思想。人们之所以要偷渡,完全是被逼无奈。“大跃进”的时候,珠三角一带的民众为了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纷纷致信香港亲友求助。香港的亲友把一些食物等短缺的物品寄往内地。国内出于政治考虑,下令禁止邮包入境,于是所有的邮包又被退回了香港。为了活命,群众认为只有“逃港”才是唯一的生机。于是乎,1962年6月19日,东莞县委发出指示,对参与外流的国家机关干部、教师一律开除公职,是党员的一律开除党籍。(王梦悦《震惊中央的“大逃港”风潮》,《文史精华》2010年第11期)
      太阳底下无新事,信然!

    相关热词搜索:株连民工逃港潮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