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从苏轼题跋《书后》解读出的宋人世界】 清华附小苏轼的题跋

    【从苏轼题跋《书后》解读出的宋人世界】 清华附小苏轼的题跋

    时间:2019-02-12 05:32:1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苏轼 题跋 《书〈黄泥坂词〉后》 宋人世界   摘 要:题跋属朝堂之外的私人创作,可以折射出一个时代学术文化的发展程度和文人的精神面貌。苏轼题跋《书〈黄泥坂词〉后》全篇不发议论,以自然的叙述手法展示了宋人丰富而高雅的情趣世界、悠游闲雅的精神追求。
      
      “题跋”是以诗文、典籍、书画、器物为载体,并对载体关涉的人事物进行评价、考证、解读、感发的文字。由于在发展初期直接附于载体之后、受到原件书写余地的限制,所以篇制短小、寥寥数语。唐宋以后,题跋开始打破限制,篇幅也可长可短。这种变化给文章立意带来的影响就是著者可以借题发挥,载体仅仅成为一个引子,借以引出著者对载体关涉的人事物的感发与评价。这样一来,题跋的内容就变得尤为博杂,不仅可以与各类载体相结合、极具包容性和生命力,又可以评文论艺、记人怀旧、怡情遣兴、抒怀寄慨,展示文人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属于私人创作的题跋时常作为珍贵的资料被我们拿来印证历史或解析古人思想,如果同一时代的创作数量繁多,甚至可以折射出一个时代学术文化的发展程度①和精神面貌。因此,当读到这些古代题跋的时候,我们能够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感受到历史、解读出一个活生生的文人世界。
      在历代题跋作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首推苏轼、黄庭坚。“凡人物、书画,一经二老题跋,非雷非霆、而千载震惊,似乎莫可伯仲”②。二人大大开拓了题跋文的境界,使题跋的载体遍及经史子集、诗文书画,而一些记游、书事之作更广及笔墨纸砚、琴曲酒茶,乃至山川寺宇、逸闻掌故、风物习俗,可谓无所不包。同时,题跋的文学性、可读性也在二人手中得到了大大提高,因为在融入了个人独特的本性与品味之后,题跋就成为作者心情、心境、思绪的流露,往往令人回味无穷,饶有兴趣。
      在苏轼的散文创作中,题跋的数量极为可观。据孔凡礼点校的《苏轼文集》统计,苏轼题跋有正文574篇、佚文汇编105篇、佚文汇编拾遗42篇、佚文汇编拾遗补2篇,另有存疑者数篇。③但是相对于苏轼的其他散文巨制,短小的题跋似未受到充分重视。我们都熟悉苏轼有“随物赋形”、“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等评文论画的名言,因为它们是研究苏轼文艺思想所征引的第一手资料,但知道它们出自哪篇题跋、并对题跋背后的故事及这一文体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并不多见。解读苏轼的题跋、探寻宋人的精神世界正是本文试图努力的方向。
      《书〈黄泥坂词〉后》写于元 元年(1086年),全文如下:
      
      余在黄州,大醉中作此词,小儿辈藏去稿,醒后不复见也。前夜与黄鲁直、张文潜、晁无咎夜坐。三客翻倒几案,搜索箧笥,偶得之,字半不可读,以意寻究,乃得其全。文潜喜甚,手录一本遗余,持元本去。明日得王晋卿书,云:“吾日夕购子书不厌,近又以三缣博两纸。子有近书,当稍以遗我,毋多费我绢也。”乃用澄心堂纸、李承晏墨书此遗之。元 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这是一篇“书(后)”类的题跋,此类题跋还包括“题(后)”、“读”,多数题写阅读前人文字或书籍之后的心理感受。苏轼此篇交代了《黄泥坂词》创作的过程,显然也是自跋作品,但全篇皆是叙述、不发议论,文字率性自然、不着痕迹,读来轻松、适意,令人不觉莞尔。
      “余在黄州,大醉中作此词”,交代了创作《黄泥坂词》的时间、地点和苏轼创作时的状态。黄泥坂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往来于雪堂、临皋亭的黄泥山坡,《后赤壁赋》中有“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之语,《黄泥坂词》也写到:“出临皋而东骛兮,并丛祠而北转。走雪堂之陂陀兮,历黄泥之长坂”,皆是证明。苏轼酒量不大却喜欢饮酒,“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然喜人饮酒,见客举杯徐引,则予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闲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④,而且常常在大醉之后挥毫泼墨、进行创作,《水调歌头•序》中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跋草书后》亦云“仆醉后,乘兴辄作草书十数行,觉酒气拂拂,从十指间出也”。《黄泥坂词》也是这样一篇沉醉之后的即兴之作,不料孩子们贪玩、趁他熟醉的时候把原稿拿走了,待他醒来后,再也找不到了。“前夜与黄鲁直、张文潜、晁无咎夜坐。三客翻倒几案,搜索箧笥,偶得之,字半不可读,以意寻究,乃得其全”,时空辗转,现在已身居东京、官至翰林,与三五好友每每吟诗作画、酒琴往来。前夜四人又有一次小聚,也许是苏轼自己怀想黄州、偶然提起原稿丢失、引得三客翻箱倒柜去寻找,也许是三客原本就爱惜东坡墨宝,又深知东坡写完之后总是随意丢弃,所以养成了每到一处就翻检箧笥的习惯,无论如何,这篇《黄泥坂词》原稿还是在众人的不懈努力下重见天日了。可是问题又来了,大醉之作字迹原本就潦草,再加上孩子玩弄、旅途颠簸,原稿已难以辨认。苏轼仔细回忆,四人揣摩词意、反复推敲,最终补缀成文、还原了此词的本来面目。“文潜喜甚,手录一本遗余,持元本去”,张耒下手极快,将全词手录一本给老师留下,趁机将原本求去,他人只能枉自嗟叹。第二天,当朝驸马、文人雅集组织者之一的王诜听说后,写了一封“抗议信”给苏轼,“吾日夕购子书不厌,近又以三缣博两纸。子有近书,当稍以遗我,毋多费我绢也”,说明自己对苏轼的书画爱之成癖,总是想方设法占为己有,近来又以绢代钱、购回区区“两纸”。提醒苏轼再有新作,也给他一点儿,不要再让他破费、从外面购买了。苏轼接信大笑不止,忙选用佳墨良纸将《黄泥坂词》重书一遍,送给王诜,并在正文后付以题跋,记下这一佳话。
      题跋娓娓道来、简约而有情韵,然而,事实上,苏轼的内心却未必如我们感受的一般。元丰二年 (1079年),他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严刑拷打,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然后终免一死、被贬黄州。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驾崩,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失势,苏轼又得到重用。始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不到旬日即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半年后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可谓位居显臣、荣耀之极。写题跋之时,苏轼已在此位两月余,虽然贵为三品,但激烈的党争和复杂的内部倾轧并未离他远去。因为不满旧党全面废除新法,苏轼与提拔他的司马光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从此也不容于旧党;同时,他与以程颐为首的理学家结怨、不停地受到弹劾,史称“洛蜀党争”。为了报答知遇之恩,苏轼不肯“欺天负心”,每欲“独立不倚、知无不言”,然党人“无不切齿”、“尤加忿疾”,终“寡不胜众”、“惧祸乞出”⑤,于元 四年(1089年)到杭州当太守,远离了政治漩涡的中心。
      我们在此题跋中既看不到残忍的政治斗争又未觉身居高位的志得意满,原因有二:一是苏轼刚刚经历了人生最大的挫折,深知宦海沉浮,皆存变数。他的罹祸源于党人对其诗文的穿凿附会、横加诽谤,因而他在创作中有意识地少写诗、远离政治话题,试图全身远祸;二是题跋文体有其内在的规定性,是文人在朝堂之外的私人创作。它们无关政治需要、功名利禄,只求随心适意、传于同道,因此内容更关注日常生活的情趣,往往有感而发、简劲自由。这篇题跋所展示的正是苏轼朝堂之外的另一种生活,那就是与同道好友交游、雅集。
      这些聚集在苏轼周围的才华横溢的文士,不仅包括带有“座师和门生”关系的“苏门”文人,如苏辙、黄庭坚、张耒、晁补之、陈师道、李之仪、秦观等;也包括与苏轼在文艺才华、人格精神方面互相仰慕的文人,如画家李公麟、米芾、王诜。他们弹琴、赋诗、题石、作画、参禅、悟道,虽有着各自不同的创作倾向,却通过交游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创作群体与近似的审美追求,使元 文坛蔚为繁盛。《书〈黄泥坂词〉后》真实、生动地记录了一次文人雅集的场景,从侧面反映当时文人雅集的情况及宋人的文化精神生活状态。《黄泥坂词》与其说是苏轼一人的作品,倒不如说是四人斟字酌句、重新创作的作品。他们为求墨宝、翻箱倒柜,无需顾及师道尊严,可以说是亲密无间;在恢复作品原貌的过程中,他们不断揣摩、切磋技艺,可以说是心灵相契;品评文辞之外,更兼欣赏书法,可以说是闲适逍遥。在东京为官期间,如果仅仅只有君主的恩宠和永无休止的政治争辩,想必苏轼早已选择离去,但是值得他宽慰的是,有这么多志同道合之士聚集一处,在应付残酷政治斗争之余弛纵性情,至少可得片刻的安宁和超脱。这种生活丰富、惬意、高雅,但是也无法摆脱政治的影响,因为在党争中他们无一不受到排挤、贬斥。
      题跋还记载了苏轼手稿《黄泥坂词》最初的传播过程,反映了时人对收藏苏轼书帖的重视和宋代书画市场交易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众所周知,苏轼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公认的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作为一个全才型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在当时已经为读者所普遍阅读并受到了世人的追捧。朱弁《曲淆旧闻》卷八载:“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崇宁、大观间,海外诗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⑥北宋后期,党争愈演愈烈,苏轼诗文虽遭到政府的禁毁,但是士大夫皆密而藏之,且以能颂坡诗为傲。特别是他的书画作品,更是价值连城。“苏翰林用宣城诸葛齐锋笔作字,疏疏密密,随意缓急,而字间妍媚百出,古来以文章名重天下,例不工书,所以子瞻翰墨尤为世人所重。今日市人持之以得善价,百余年后,想见其风流余韵,当万金购藏耳。”⑦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四载:“至于书画,亦皆精绝。故其简笔才落手,即为人藏去,有得真迹者,重于珠玉。”⑧所以仰慕者纷纷来求书画。苏轼也“极不惜书”⑨,往往轻易予人。《晁氏客语》载:“苏子瞻一日在学士院闲坐,忽命左右取纸笔,写‘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两句,大书、小楷、行、草。凡写七八纸,掷笔太息曰:‘好!好!’散其纸于左右给事者。”⑩正是由于不惜书,苏轼作品得到了广泛的收藏,也成为书画市场上的宠儿,此题跋中王诜常在市场上买苏轼书画就可见一斑。王诜嫉妒张耒拿走了《黄泥坂词》的手稿,写信向苏轼索要,苏轼又写了一遍给他,两份手稿就这样被分别收藏起来。正是这种时人的推重与收藏促成了苏轼作品的广泛流播,也使得其作品虽屡遭官府查禁而终不至绝,最终让我们得以在今天仍可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这个流播的过程中,由于写于诗文书画末尾的题跋常被当作书法精品予以收藏,所以事实上,题跋与其载体已不是单纯意义上记载历史原貌的第一手资料,它们是文学、书画艺术和史料的综合体,既具有作为艺术作品的双重的审美价值,又是不可多得的史料,值得我们去仔细研读。
      宋人不仅赏帖、藏帖,还十分注重书画材料、工具的选择。苏轼为了书《黄泥坂词》以赠王诜,特意挑选了重金难求的澄心堂纸与李承晏墨,可以说是匠心独运、不留缺憾了。澄心堂纸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御用纸,极其名贵。梅尧臣有诗云:“李主用以藏秘府,外人取次不得窥。城破犹存数千幅,致入本朝谁谓奇。漫堆闲屋任尘土,七十年来人不知。而今制作已轻薄,比於古纸诚堪嗤”{11},叙此纸流传入宋的过程,开始被束之高阁,后从宫中少量流出,如今大量仿制却无法企及。澄心堂纸洁白、平滑、厚重、坚韧、易受墨,可惜制纸技艺当时已经失传,虽然“宋诸名工写字及李伯时画多用此纸”{12},但是所用皆是仿制品,苏轼此纸想必也不例外。这种仿造纸虽不如五代澄心堂纸,但仍受文人所珍视。李承晏墨也不是等闲之物。李承晏是李煜敕封的墨务官李廷 的侄子,而李廷 就是“徽墨”(即“李墨”)的创始人、古今墨家的宗师。李家世代制墨,技艺精妙、墨质优良,宋人有“黄金易得,李墨难获”之说,可见得此佳墨是多么可遇而不可求啊!
      综上所论,读苏轼题跋《书〈黄泥坂词〉后》,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以苏轼为代表的北宋士大夫在朝堂之外有着丰富而高雅的精神世界。他们试图远离党争、去俗崇雅,用私人化的创作塑造出自己的情趣世界,文人雅集、诗墨往还、鉴藏书画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自在洒脱、悠游闲雅就是他们的精神追求。《书〈黄泥坂词〉后》也宛如一段影像,记录下了这些场景,不断观赏,也可与宋人对话、获得心灵之至乐。
      
      作者简介:毛雪,郑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唐宋文学、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
      
      ① 朱迎平:《宋代题跋文的勃兴及其文化意蕴》,《文学遗产》,2000年第4期,第84页。
      ② 毛晋:《〈东坡题跋〉跋》,《津逮秘书》,博古斋据明汲古阁本,1912年影印。
      ③ 中华书局,1986年3月第1版,2004年11月第6次印刷,同一题目下有多篇的不重复计算。
      ④ 《书〈东皋子传〉后》,《苏轼文集》卷六十六,第2049页。
      ⑤ 《杭州召还乞郡状》,《苏轼文集》卷三十二,第911页。
      ⑥ 《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4月第1版,第八册,第142页。
      ⑦⑨ 黄庭坚:《跋东坡书帖后》、《题东坡字后》,屠友祥校注《山谷题跋》卷五,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136页,第131页。
      ⑧ 《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4月第1版,第六册,第13页。
      ⑩ [宋]佚名:《道山清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2929页。
      {11} 《答宋学士次道寄澄心堂纸百幅》,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1月第1版,第335页。
      {12} [明]屠隆:《纸墨笔砚笺•纸笺》,林渊、王铁柱《历代文房四宝谱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168页。
      
      (责任编辑:古卫红)
      E-mail:guweihong007@sina.com

    相关热词搜索:题跋宋人书后苏轼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