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赤脚医生 陈竺:从赤脚医生到卫生部长

    赤脚医生 陈竺:从赤脚医生到卫生部长

    时间:2019-02-20 05:45: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从自学成才的赤脚医生,到国际血液病治疗领域的专家,再到中科院院士,陈竺有着传奇的经历。2007年6月29日,在他不凡的人生履历中。又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无党派人士。他被任命为卫生部部长。
      
      知青岁月,钢铁是这样练成的
      
      陈竺原籍江苏镇江,出生于医学世家。父亲陈家伦是国内内分泌界顶尖的医疗专家,曾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主任委员,母亲胡曼音也是一位医学教授。
      从小生长在高知家庭,受父母熏陶,学生时代的陈竺就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1967年,生不逢时的陈竺一进人上海红星中学读初中,就赶上了“文革”。由于教学秩序十分混乱,升学无望的他只得响应号召,到农村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
      1970年4月,未满17岁的陈竺就随上海知青插队到江西省信丰县山香村。这里是革命老区,条件十分艰苦,知青们住在简陋的土坯房里,每天“修理”地球,过着清苦的生活。
      从小到大,陈竺未干过如此繁重的农活,一天到晚累得精疲力竭,浑身骨头都像散了架,苦不堪言。但他生性要强,无论于啥,都不甘人后,所以再苦再累也无一句抱怨。据他当年“插友”介绍,陈竺虽然在知青点里年纪最小,但干劲冲天,经常受到领导表扬。多年后,陈竺回忆起那段难忘岁月,仍感慨万千。他称那段经历起码在思想上对他进行了一次巨大洗礼,培养了自己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是自己一生的财富。
      陈竺在赣南穷乡僻壤度过了他人生最难忘的5载。现实让他深深地体会到,要想国富民强,光靠满腔热情是不够的,只能靠知识和文化。陈竺为自己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自学计划。每天收工吃完晚饭后,其他知青不是谈情说爱,就是聚到一起甩老K,唯有陈竺躲在一个角落,沉浸于知识的海洋。他床头的煤油灯,常常伴他亮到深夜,第二天早上起来,两个鼻孔都是黑的。时间一长,他的白蚊帐也熏得像黑砖窑。
      “双抢”季节,陈竺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出工,晚上七八点收工,披星戴月,人困马乏,即使这样,他在晚上还是要挑灯苦读。有一次,困得稀里糊涂睡着了,煤油灯把蚊帐烧了个碗口大的窟窿,差点酿成火灾。
      那时候,学习英语有里通外国的嫌疑。为避人耳目,陈竺总是清晨第一个起床,跑到附近山林里背英语单词。后来,他发现一本学习英语的好教材――汉英对照版《毛主席语录》,他如获至宝,每天吟诵不止,后来竟然倒背如流。
      为了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每隔一段时间,陈竺就用英语给父亲写信,经父亲逐字逐句修改后再寄回来,这种频繁地来回写英语家书,对他英语提高很大。为了学习国外医学,陈竺口挪肚攒,坚持从每月7元生活费里省下1元钱,用来购买英文版的《中国建设》。每当收到新杂志,他就把相关医学文章翻译出来,寄给父亲,父亲也圈圈点点,详细修改后再寄回。就这样,5年知青时光,“函授英语”一直贯穿始终。陈竺打下了坚实的英语基础和医学基础。
      “扎根山村”的陈竺,没有蹉跎岁月,荒废学业,他当时积累的医学知识,已远远超过当地的老郎中。那时,农村缺医少药,一些村民小病拖,大病扛,实在不行了才往医院抬。陈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觉得应该用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为当地村民排忧解难,于是毛遂自荐,成为村里有史以来第一位赤脚医生。
      从此以后,山香村村民谁有个头疼脑热,发烧感冒,都去找热心的“陈医生”。陈竺用一技之长,为村民解除病痛,甚感欣慰。虽然不是科班出身,更谈不上医术高明,但对于一些常见病。还是能做到药到病除,深受村民的尊敬和爱戴。
      1973年,陈竺参加高校招生文化考试。在信丰县两千多名考生中,陈竺成绩名列第二。然而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名列前茅的陈竺最后却名落孙山。希望破灭,他一度痛苦迷惘。但消沉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又及时调整过来,继续努力学习,埋头生产。
      1975年10月,陈竺被推荐进了上饶地区卫生学校。陈竺离开山香村时,村民们以不同方式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木匠师傅江锦明,还特意为他赶制了一只樟木箱子,村民们也都给他送来各种土特产。一位郭姓村民,为他挑着行李一直送到铁面口圩镇,才依依不舍与他话别。回想起与山香村民们朝夕相处结下的深厚情谊,一股暖流在他心底涌动。
      据当年在卫校教陈竺五官科的林久如老师介绍,刚入学的陈竺,中等个头,衣着朴素,普通得很。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平时不显山露水的男生,渐渐显露出了勤奋刻苦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人学不久,就被选为学习委员。
      当时,陈竺所在的班是学校唯一的军事化管理班级,除了正常学习外,还要进行严格的军训,留给学员个人的时间非常少。为了能学习更多的知识,陈竺几乎每个周末都泡在书海里。每天清晨5点过便起床,带着收音机到学校后山自学大学英语、法语。那时学校尚未开设英语课,陈竺每当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主动向懂英语的老师请教。他除了自己刻苦,还经常帮助学习吃力的同学。有一天晚上11点过,林老师经过陈竺寝室时,发现他正在辅导同学做作业。
      陈竺不是书呆子,他品学兼优,还多才多艺。每当学校有文娱活动,他都争着上台演奏小提琴,或一展歌喉。此外,他还喜欢画画,写得一手好字,学校里图文并茂的黑板报,就常出自他的手笔。
      卫校条件简陋,缺乏教具,陈竺就主动提出帮助林老师做一套五官科和眼科的教学用图。他依照教科书上的小图,一笔一划在大白纸上画出图表,用工整的楷体字标上说明,每张图表都绘制得清晰美观,好像印刷厂印出的一样。20余张图表,不知花去他多少休息时间。这套精美挂图被林老师当作教学用具用了10多年时间,破损了也不忍丢弃。
      一次,陈竺所在的学习小组到上饶县花坛山卫生院“开门办学”,碰到一名刚出生就窒息的新生儿,小脸憋得青紫,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因为缺乏医疗器械,医生们都惊慌失措。正在危急关头。只见陈竺毫不犹豫地俯下身,口对口吸出了婴儿口腔里的羊水,直到婴儿“哇”地哭出声来。陈竺救人的举动,感动得孩子父母不知说什么好。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77年11月,陈竺毕业,因人品极佳,各门功课全优,校领导决定将他留校任教。
      
      从赤脚医生到国际知名学者
      
      1978年是决定陈竺命运的一年。9月,只有中专文凭的他,在6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以专业考分第一的成绩,成为我国著名血液病专家王振义教授门下的硕士研究生。考分名列第二的是纺织女工陈赛娟,她比陈竺长两岁,最后成了陈竺的妻子。
      在王振义教授指导下,陈竺学业突飞猛进,先后在英文版《中华医学》上发表了3篇有关血友病的论文,引起国际医学界关注。不久,他被接纳为国际血友病联盟第一个中国会员。
      在王教授眼里,弟子陈竺是一个难得的人才,能成就大事。陈竺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王教授鼓励他赴海外留学,继续深造。
      1984年9月,陈竺凭借优异的专业成绩和精通英、法两门 外语优势。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赴法国担任外籍住院医生的人员,来到了巴黎第七大学圣・路易医院血液中心实验室工作。一年后,又在这里接着攻读博士学位,主修分子生物学。这里是欧洲最大的血液研究中心,人才济济,汇集了包括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让・道塞在内的一大批国际顶尖学者。陈竺所在的研究生班共有19名学生,来自非法语区的只有他一个。
      中国驻法大使馆科技处的张志勤。当年曾与陈竺一起在法国留学,他对陈竺刻苦的精神钦佩不已:“他天生就是学习的料,不仅仅是刻苦,而是全身心、全天候地投入学习中去。”每到周末,留学生们都在使馆教育处聚会,互相交流,排遣寂寞,但很少见到陈竺的身影。当时,有同学不理解他为什么那么拼命,背地里还送他外号叫“学习疯子”。
      天道酬勤。在第一年考试中,陈竺就名列全班第一。他认为自己取得好成绩,主要靠勤奋。一本上千页的外文著作,他会从头读到尾,有时,甚至还会阅读几遍,直到吃透精髓。
      1986年1月,妻子陈赛娟撇下不到两岁的儿子。来到陈竺所在的研究所攻读细胞遗传学博士,夫唱妇随,如影随形,并肩作战。刚开始,由于课题设计上的问题,夫妇俩的研究工作进展得不太顺利,他们决定另辟蹊径。但由于导师不同意陈赛娟做其他课题,夫妻俩只好利用晚上的时间,在陈竺的实验室里加班加点。血液中心的人都知道,半夜还亮着灯的实验室,一定是“中国陈的”,甚至实验室大门钥匙,都由陈竺保管了很久。正当夫妇俩在新课题上有所突破时,导师却让他们将课题交给一位自命不凡的美国人。但陈竺夫妇并不“善罢甘休”,他俩继续从事该课题的研究,坚持“地下工作”。
      半年后,美国人接手的课题停滞不前,陈竺夫妇则并肩攻坚,经过无数挫折,终于找到了“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一种新的分子畸变,并写出了两篇分量很重的学术论文,令导师刮目相看。与此同时,他们首次发现了染色体断裂点的确切位置,并提出断裂点集中区域的新概念。这一惊人发现,被国际同行广泛认可和采纳。
      在法国留学5年多,勤奋刻苦的陈竺夫妇,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合作发表了6篇论文,在白血病分子学研究领域,硕果满枝,法国同行誉之为“具有突破性成果”。陈竺说:“在人类基因和血液学研究领域,中国起步较晚,必须只争朝夕,奋斗不辍,才能迎头赶上。”
      1989年7月,陈竺完成博士后学业,决定回国,他要让“科研成果,在自己的国土上开花结果”。听到这个消息,导师劝他三思而行:“留下来,前途无量;如果回去,将前功尽弃。一事无成。”陈竺婉言谢绝导师挽留:“我之所以回国,不是因为我不爱法国,而是中国比法国更需要我!”他在自己论文的扉页上。庄重地写下:献给我的祖国。
      
      从科学家到卫生部“新掌门”
      
      导师被他一腔爱国热情打动,表示尊重他的意愿和选择,并从法国抗癌基金会那里为他们争取到10万法郎的资助,让他回国购买科研器材。
      1989年7月3日,陈竺夫妇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他们只带回一只沉重的箱子。里面全是法国同事为他们准备的价值10万法郎的科研试剂。
      留学归来,陈竺回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归国之初。创业的艰苦超乎他的想象。他们将从法国带回的科研试剂,存放在一台冰箱里,然而,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冰箱出现故障。试剂全部报废,这令陈竺夫妇心疼不已。但这丝毫没能阻止他们的科研脚步。陈竺率领课题组,接连攻破一个又一个难关,成功地解释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原理,发现了急性早幼精细胞白血病中染色体特殊的融合基因,成功地运用全反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法。这一尖端成果,填补了国际上白血病研究空白,并在全球推广。接着,陈竺又大胆地将砒霜成功地引入了对血癌的治疗中,这种被他称为“以毒攻毒”的疗法,使那些绝望的白血病患者,又重新燃起生命之火。
      陈竺回国后的几年里。他和他的团队承担了20多项科研课题,其中包括“863”国家高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元,并先后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国外白血病研究权威机构表示,由陈竺领衔的上海血液研究所取得的科研成就,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举世瞩目。
      陈竺首创国内血友病分型、血友病甲型携带者检测和遗传咨询:发现人体T细胞受体可变NR基因的整体多态性,揭示了T细胞受体基因,在人类白血病淋巴细胞中重组规律;他通过国际合作,引进世界上质量最好、容量最大的酵母人工染色体基因库,创立筛选中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由于在血液学上成就卓越,陈竺和他的科研团队,先后获得了美国凯特琳奖、瑞士布鲁赫奖、法国卢瓦兹奖等世界医学大奖。有外电评价说,中国人在世界医学血液史上,创造了空前的辉煌和奇迹。
      1995年,陈竺当选中科院院士,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院士;2004年,陈赛娟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对事业上比翼齐飞的院士伉俪,成了当今医学界一道亮丽风景。
      1998年,陈竺从战术科学家转为战略科学家。担任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在该中心,陈竺善于发现合作者身上的优点,并能将不同合作者整合在一起,使他们取长补短,形成合力。
      由于陈竺牵头承担的一大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先进或领先的研究成果,使他成为国内外享有一定声望的青年科学家。他拥有美国、法国、中国科学院三个院士头衔,他所领导的上海瑞金医院血液学研究队伍,被国内外同行称为“中国陈竺组”。
      2000年10月,陈竺出任中科院副院长,分管国际合作局和生物技术局。虽然位居高官,身份显赫,但他给人的印象却是“低调务实,执著严谨,见解独到,具有战略眼光”。
      中国驻法使馆科技处张志勤公参介绍说:“(陈竺)经常一个人拎着包来法国出差,根本不在乎什么接待条件。只要距离近,方便开会和工作,即便住小旅馆他都无所谓。有时,他头顶烈日,自己走路去乘地铁。”“有一次,我们共同参加一个国际研讨会。他当时已是副部长级别,本是代表团领导,但当他发言时,却首先把我作为代表团负责人介绍给大家,而他自己则以科学家身份参与会议讨论。”
      陈竺并非只是埋头于实验室的学院派。他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也时时关注社会。2003年“非典”开始肆虐时,他就敏锐地意识到了它的危害性。他奉命率领12名专家奔赴香港、广东疫情严重地方,用两天访遍“重灾区”,并在最短时间内拿到了“非典”病毒样本,使中科院得以在第一时间公布“非典”病源基因结构。
      “非典”过后,为了避免灾难再次发生,陈竺与2l位院士联名给国务院递交了一份报告,希望中国能建立一个像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那样的机构。陈竺认为,中国今后应对医学和健康领域研究加大投入,多为百姓办实事,少做一些“形象工 程”。他的同事赵国屏说:“同事十多年来,他身上那种强烈的使命感,一直感染着我。”
      为了提升对流行病学的研究、预防和治疗水平,陈竺凭借与国际同行的良好关系,同法国著名的巴斯德研究院取得了联系。该院是世界上最具权威的细菌病毒研究机构,在全球20多个国家设立有分支机构。陈竺建议中科院与该院合作。在上海建立巴斯德研究所。
      2004年8月,上海建立巴斯德研究所的谈判进入最后阶段。由于双方在一些问题上互不让步,谈判陷入僵局。为了避免功亏一篑,挽救会谈破裂局面。陈竺建议双方暂停谈判:“先喝点咖啡,休息一下再说。”
      他端着咖啡,走到巴斯德研究院谈判负责人身边,微笑着说:“谢谢你们在‘非典’时期给我们的帮助,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接着,陈竺又开诚布公讲出了自己的难处和考虑,并对法方的顾虑也表示理解。随着谈话深入,双方消除了误解。就这样,陈竺凭着一腔坦诚,打动了法方代表,最终双方达成协议。两个月后,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亲自为巴斯德上海研究所奠基仪式剪了彩。
      陈竺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有人说我是成功者。其实,我充其量只能算个幸运者,我有幸赶上了我们国家发展的最好时期。科教兴国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制定,为中青年科技人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用武之地。我确信,中国的强国之梦,应该在我们这代或下一代人手中变成现实。”
      2007年6月29日,陈竺被任命为卫生部部长。国务院在提请全国人大任命陈竺为卫生部部长的材料中评价陈竺: “事业心和责任感强,有开拓创新意识和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作风正派,顾全大局。善于合作共事……”
      改革开放以来,陈竺是中国首位出任国务院组成部门的正职无党派人士,也是继科技部长万钢后,第二位担任政府部长的非中共人士,还被媒体称为“万钢第二”。因为从履历上看,陈竺和万钢多有相似之处:知青经历,海外留学背景,在各自专业领域的权威地位。实际上,他们所拥有的国际视野,才是两人的优势所在。
      卫生部作为中国政府的一个关键部门,目前正在进行医疗改革。陈竺认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13亿多人的健康问题,不可能光靠看病吃药来解决,加强预防和保护环境才是根本。他强调,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此之前,陈竺在不同场合,就中国卫生体制改革表达过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如何操刀医改,看来是陈竺上任后首先面对的重大难题。
      我们期待着陈竺在新的岗位上再创辉煌。
      
      (责编 江 风)

    相关热词搜索:赤脚医生卫生部长陈竺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