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老彼得勃鲁盖尔 [彼得.勃鲁盖尔作品中的寓意性]

    老彼得勃鲁盖尔 [彼得.勃鲁盖尔作品中的寓意性]

    时间:2019-03-01 05:36:5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勃鲁盖尔(Bruegel,Pieter il Vecchio约1525~1569):尼德兰画家。他被认为是尼德兰画派在十六世纪中后期的继往开来者,也是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巨匠。他的绘画作品继承了尼德兰画派中深厚的民族传统和画派发展特定时期所产生的多样性。它反映了勃鲁盖尔所处的时代、地域、民族精神、社会政治、艺术传统以及艺术家个体因素等,并最终体现在他的绘画创作之中。
      本文以《通天塔》作为主要论述对象,从历史、现实因素和作品分析,论述其作品的寓意性。
      关键词:勃鲁盖尔;尼德兰;文艺复兴;寓意性;通天塔
      
      一、勃鲁盖尔和16世纪的尼德兰
      16 世纪初,尼德兰成为西班牙属地。西班牙是欧洲最大的封建殖民帝国,它不仅对本国实行封建专制统治,还对尼德兰实行封建专制殖民统治。本世纪60年代是尼德兰民众反对封建主义,反对西班牙统治和压迫斗争紧张而又尖锐的时期,勃鲁盖尔也用他的绘画当做武器,加入了民众的洪流。
      例如:当西班牙统治者任命的阿尔巴公爵讨伐对在尼德兰大肆进行血腥镇压的时候,勃鲁盖尔画了《残杀无辜》,借《圣经》上希律王为搏杀小耶稣而屠杀伯利恒所有的婴孩故事,揭发了西班牙军队在尼德兰农村中的凶残罪行。
      还有如《耶稣背十字架》图中有西班牙士兵将受迫害者押往刑场的场面,《伯利恒的户口调查》描绘了西班牙人在尼德兰农村征税的情景。
      “尼德兰人民在南方密林中,组成森林乞丐游击队;在北方沿海,组成海上乞丐游击队,英勇反抗西班牙的暴政。”①《绞刑架下的舞蹈》则是直接歌颂了起义武装“林中乞丐”游击队乐观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在勃鲁盖尔晚年的创作中,像《懒人之国》、《盲人的寓言》等一批作品都浓缩着对人类社会的思考。他用沉重的笔调抒写内心深处的愤怒、悲哀与无奈。对那种人性阴暗面失望的悲观情绪,反映在盲人领盲人走路掉进泥淖的场面。
      由于缺乏确凿的史料,人们尚难于深入弄清他本人的宗教态度及政治思想。但笔者提出勃鲁盖尔在1563年作《通天塔》一组画,是否和他政治思想有所关系。因为笔者认为这幅画并不是简单的一幅寓言画,而是他对社会的憧憬。
      二、勃鲁盖尔和“通天塔”
      (一)“通往圣经之塔”
      据记载,《通天塔》是以圣经为题材创作的。说白了就是作为教会的插图画而创作,因为早期的基督教对人们的禁锢作用很强,所以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大多来自于《圣经》。《圣经》中记载:“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颂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②即建造一个通天塔,换句话说,能够直接通到上帝所在的地方。可是,上帝觉得这个举动非常不可接受,因此,就让所有人变成操各种不同语言的人,从而无法交流。因此,通天塔造到了一定的时候,就造不下去了。教会借用此段的目的也是想为了证明上帝的权威性,换句话是为了证明教会的不可战胜的绝对性。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会订货都是以圣经和宗教为题材的,贵族的订货很多会在圣经和宗教题材里面加些家族痕迹或者个人痕迹,以显示之成就的伟大。
      以至于对与此画的看法,后人产生了一种其理所当然的态度。
      (二)“通往乌托邦之塔”
      但是笔者不这么认为,这也是我有别于前辈们的一些看法。
      1.根据时间推断:1556 年,勃鲁盖尔的创作开始从风景转向带有教育性和讽刺性的人物构图,而《通天塔》所作时间为1563年。16世纪初,尼德兰被西班牙占领所统治,在对西班牙的反压迫斗争的过程中长达半个多世纪,而勃鲁盖尔正处于这个时期,很多绘画题材也是跟反西班牙专制统治有关。例如:《伯利恒的婴儿虐杀》、《耶稣背十字架》。而这幅《通天塔》作品,我认为也和这段时间尼德兰反教会反西班牙专制统治的民族运动有关,并不是一件“插图画”这么简单。英国艺术史学家哈斯克尔说过,“一个时期的艺术的风格多多少少有其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的烙印。”③
      2.根据社会主义学说推断:16世纪初,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Sir Thomas More ),提出“乌托邦(Utopia)”一词。莫尔本人的“乌托邦”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共和国,书中描绘了一个他所憧憬的美好社会,那里一切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生活用品按需分配,人人从事生产劳动,而且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和娱乐,那里没有酒店、妓院,也没有堕落和罪恶。在战争时期它雇佣临近好战国家的雇佣兵,而不使用自己的公民。
      由于缺乏确切的史料,人们尚难于深入弄清勃鲁盖尔本人的宗教态度及政治思想。但现已证实,“他是当时安特卫普著名科学出版商郎坦(Christophe Plantin)和奥特利乌斯(Abrahan Ortelius)等人的人文主义知识圈内的重要成员,又与倡导“自由思想”的荷兰理论科学家科恩海姆(Dirck Volekertoon Coornheert)过从甚密。”④从这段记录足可以证明作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莫尔对勃鲁盖尔的影响不止是简单了解这么多,定受到其巨大的影响。
      在莫尔的《乌托邦》中有这么一副插图,和勃鲁盖尔的《通天塔》构图极为相似,全景式的构图,正中间有一处与世隔绝、又是“人们美好向往的地方(译为乌托邦)”。尤其是左下角一位权者与下人的对话情景。
      假如说,《圣经》中的上帝为了惩罚人们的傲慢,阻止人们建起通天塔,把地上的人们变成操各种不同语言的人,从而无法交流。那么这位权人是又如何表达的呢?人们是又如何听懂的呢?
      3.根据他对妻子态度的推断:“根据曼德尔的论述,当他病危之际,便吩咐妻子焚毁了许多自己的版画,他也许担心画上的内容被认为‘过分辛辣,过分尖刻’,‘可能招惹最不堪的后果’而殃及妻子家小。”⑤假设,勃鲁盖尔作品中的蕴含思想在当时有超越封建统治者的绝对权威,那么,他所担心的并无不妥,他对妻子的叮嘱就一切可以说的通。
      4.为什么这幅《通天塔》还保存至今,我认为原因有二:
      (1)故意起名《通天塔》,之前并不是叫这个名字或者说是根本就没有名字。
      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躲过西班牙统治者的眼光,作为封建主义的西班牙人,是绝对接受不了空想社会主义超前的思想。因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题材多以以宗教《圣经》题材为主,勃鲁盖尔妻子不忍烧毁其作品,故改名,以圣经中《通天塔》为名。
      (2)后人误以为勃鲁盖尔创作此画就是以《圣经》为题材。
      在整理其作品时,并没有领会到勃鲁盖尔的想法,见到通天的塔就以为以《圣经》中《通天塔》为题。
      所以,我认为勃鲁盖尔此幅《通天塔》是以莫尔的《乌托邦》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作为人文主义知识圈内的重要成员,勃鲁盖尔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可以进入到“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
      三、结语
      勃鲁盖尔绘画作品中的“通天之塔”是本文的基本点,即通过对勃鲁盖尔的“通天塔”之论点试论述了16世纪尼德兰的社会背景和部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向往,进而研究和分析勃鲁盖尔的绘画“寓意性”。其作品真实的呈现了当时尼德兰人民的生活,以各种题材隐晦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表达画家内心的思想情感。这不仅证实了哈斯克尔关于“图像证史”⑥的观点,也是艺术家真实反映客观世界、表达艺术家主观情感的有力例子。
      勃鲁盖尔的艺术,是中世纪艺术、文艺复兴和历史现状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这种直视现实生活本身的艺术观正是勃鲁盖尔艺术的价值所在,后来意大利的卡拉瓦乔画派,荷兰的哈尔斯、伦勃朗和19世纪的现实主义都受到了他真实反映现实社会的艺术观点的影响。
      勃鲁盖尔典型的艺术风格,即“寓意性”在美术史上独树一帜,对他的作品的寓意性的形成及影响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勃鲁盖尔艺术的理解,更有助于推进我们的油画创作实践。
      参考文献:
      [1] 沈泓,《勃鲁盖尔的寓意研究》,大众文艺,P50-P51
      [2]《圣经》,旧约创世纪第十章二节,中国荃督教两会出版。
      [3] [英]艺术史学家哈斯克尔(Francis Haskell),《历史及其图像》,1993 年
      [4] 李维琨,《北欧文艺复兴美术》,2004年10月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48-59
      [5] 李维琨,《北欧文艺复兴美术》,2004年10月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48-59
      [6] [英]艺术史学家哈斯克尔(Francis Haskell),《历史及其图像》,1993 年
      [7] 曹生龙,《论勃鲁盖尔的艺术风格》,扬州大学学报,2002年3月,第6卷第2期
      [8] 丁宁,《感动心灵的西方美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P122―《第八章―布勒格尔的寓言》
      [9] 漠及,《人性,自然,画家-彼得・勃吕盖尔作品及图式分析》,艺苑・美术版,1998.4
      [10] 李莉,《勃鲁盖尔:描绘风景的先驱》,艺术探索,2010年8月,第24卷第4期
      [11]《勃鲁盖尔》,DeAgostini出版公司(英)原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 年版
      [12] 何政广,《勃鲁盖尔尼德兰绘画大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13] 石汉余强,《尼德兰革命的历史地位浅析》,武当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9月,第17卷,第3期。

    相关热词搜索:盖尔彼得寓意作品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