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作文大全 > 《陋室铭》教案优秀9篇(精选文档)

    《陋室铭》教案优秀9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8-05 19:40:0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陋室铭》教案优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课堂学习过程与方法设计一、解题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陋室铭》教案优秀9篇,供大家参考。

    《陋室铭》教案优秀9篇

    《陋室铭》教案优秀篇1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课堂学习过程与方法设计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4.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5.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6.提问:苔痕 相对?

    7.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8.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9.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0.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1.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12.教师讲解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3.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14.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四、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五、总结全文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教后反思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陋室铭》教案优秀篇2

    (1) 作者回顾:刘禹锡,唐代散文家、诗人

    (2) 文体复习: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陋室铭》教案优秀篇3

    【教学思想】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文言文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又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写的一篇散文。“千般教法读为本”,文言文的学习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读准,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二是读懂,即读懂大意,也就是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三是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习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分析】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过去学习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本课教学,既要积累重要文言词汇,理解内容,又要解读“铭”的特点,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从而更好的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2、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诵读品味,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

    4、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

    【教学方法】

    教法:点拨引导法、朗读品味法;

    学法:探究归纳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描述陋室情景导入新课。

    (设计理念:每一个文本的导入都有一定的艺术性,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之中,为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文本,感知陋室:

    1、一读:把课文读通、读顺。

    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穿插生字读音)按照朱熹的要求:①自由练读课文两遍;②指名一生朗读,师评价;③全班齐读课文。

    2、二读:读出节奏

    出示划分节奏的文本,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停顿。

    3、三读:读出韵味

    解读“铭”的特点,引导学生找到韵脚,根据骈文特点指导读出语气。

    (设计理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教学尤其要重视朗读,通过反复有层次的朗读,让学生获得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情感体验。)

    三、赏读文本,走进陋室:

    1、由题目,问:文中直接出现“陋室”“陋”的地方有哪两处?

    斯是陋室何陋之有?

    2、引导学生思考辨析:这是陋室,可使人却说不简陋,这是为什么呢?

    结合具体诗句理解诗人眼中的陋室。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归纳: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概括出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架空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应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

    四、品读文本,走进作者:

    1、结合以下几句体会作者的高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以“仙”、“龙”自喻,表达高洁的追求。

    2、结合以下几句体会作者的傲岸: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以“诸葛庐“子云亭””自比“陋室”,表达自己傲岸的节操。

    3、出示作者背景,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4、总结归纳托物言志的写法。(课中微课)

    (设计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通过对刘禹锡背景资料的导入,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个人的独特情感体验。)

    五、总结评价,背诵文本。

    刘禹锡一生安贫乐道,保持着高洁傲岸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其精神令世人敬仰。让我们带着敬仰之心齐诵课文。

    《陋室铭》教案优秀篇4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翻译课文。

    认真体会“铭”文句式整齐、押韵,节奏感强的特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疏通文意以学生翻译为主,教师讲解为辅:

    分析课文时教师要发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训练并提高学生熟读成诵的能力。

    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高洁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韵律和谐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熟悉生字难词,结合课文注释背诵重点解词。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自学点拨法,引导学习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自己的书房居室都会搜肠刮肚的起一个响亮而别有深意的名字。例如:“老学庵”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名称,此名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著名戏剧家梅兰芳室名“缀玉轩”,寓意为博采众家之长。鲁迅先生在北京时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反动文人骂为“学匪”。鉴于此,诙谐的鲁迅把自己寓所的书房起名“绿林书屋”。“绿林”者,强盗也,“绿林书屋”乃“学匪”之寓所也,以此来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另一位高人居室----刘禹锡的“陋室”,看看这“陋室”背后的故事。

    二、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ppt展示)

    1、给加粗字注音

    惟吾德馨()鸿儒()调素琴()

    案牍()西蜀子云亭()苔痕()

    屏幕展示,学生自测,教师展示答案,检查学生预习的结果,强调易错的读音,学生齐读,加强记忆。

    2、解词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4)何陋之有()

    (5)苔痕上阶绿()(6)草色入帘青()

    (7)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

    (9)可以调素琴()(10)无案牍之劳形()

    (11)惟吾德馨()()

    屏幕展示,学生一起来回答,因为都是课后的注释,没有难度,只是检查预习的结果,不进行深入的分析。

    3、初读文章,读准字音。学生朗读,教师注意在读音上的辅导,积极评价学生的预习情况。

    三、走近作者,解题。

    学生以同桌为自然单位,两人合作,借助手中的资料查找本文作者及相关的背景资料,对重要信息进行圈点勾画,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查找情况。最后教师总结,屏幕展示作者简介,以及相关背景,接着讲述陋室由来的一个小故事,然后讲解“铭”这种文体,并把握文体的特点,最后听朗读,品押韵,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准备资料如下:

    1、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是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求异心理很强,如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确实脍炙人口。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但遭到保守派的排挤,被贬官降职十年。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城,又因《玄都观桃花》和《再游玄都观》诗作先后两度被贬。刘禹锡写此文时,正被贬为和州刺史,其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朝廷任人惟亲。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

    2、陋室由来:刘禹锡被贬为和州刺史后,按朝廷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应在县衙内,但是和州县太爷是个“势力眼”,给他安排到城南临江的三间民房居住。对此,能屈能伸的刘禹锡毫不在意,搬了进去,提笔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信手贴在寝门上。知县看了对联,认为他因革新降职,被贬到和州县还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为了教训他,又把刘禹锡的住所迁到较远的德胜河边,并把住房面积减半。刘禹锡搬到新居,看到那里依山傍水,百花争艳,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看了又恼火又害怕,恼他仍执迷不悟,怕他惹出麻烦牵连自己,又下令将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看他还怎么接待鸿儒们来此聚会。果然因室内无立足之地,门前逐渐寂寥。但是逆境使诗人的灵魂更加高洁。这时他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碑刻后竖于门外。此精妙短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又发人深思。让我们感受到了刘禹锡的博大胸怀、高尚情操及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了解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4、听朗读,学生齐读,品味押韵。

    四、疏通文意,三读课文。(ppt展示)

    屏幕显示全文及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翻译课文,了解文意。课件展示对重点词语和句子总结。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加入自己对作者的理解,再读课文。

    重点词语:馨、名、劳、乱、之

    重点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赏析美文,四读课文。

    教师抛砖引玉: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心声的句子,并证明自己的观点。本轮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采取小组讨论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降低难度。把个别的小问题放在下面解决,共性的问题,一起解决。教师的资料准备如下: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斯是陋堂,惟吾德馨。”点明全篇主题。《陋室铭》开篇以山水起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从侧面烘托陋室清幽,宁静。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

    (1)自然环境的清幽雅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交往人物的贤良儒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3)生活情趣的高雅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3、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现了自己同诸葛亮和扬雄一样高洁而不受客观居住条件所困的高尚情怀。

    4、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5、托物言志,小结主题。“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再如,我们学过的《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们要汲取历史的经验,鼓起生命的风帆,并将这种个人的努力,融入千万人的群体奋斗中,才能组成“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于谦的《石灰吟》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表达自己要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惜牺牲、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中磨练,坚守清白,准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平凡抱负。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一方面向朝中当权者显示自己并未因遭贬而郁郁寡欢,相反却过得安逸潇洒;另一方面表达自己身居陋室不改初衷,屡遭磨难而坚守节操的信念。本文充分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5、再读课文,抒发作者情怀。

    六、整理课文条理,引导学生当堂成诵。

    开篇运用类比引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再从三个角度具体阐明,即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最后总结全文,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

    《陋室铭》教案优秀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2、疏通文意、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3、当堂背诵短文

    4、加强朗读指导,提高朗读能力

    能力目标:

    1、以读促品,以品带读,读品结合,理解主旨。

    2、通过讨论、资料助读,理解句子的内涵。

    3、理解托物言志、比喻起兴、类比自况、引用名言的作用。

    德育目标:深刻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志趣情怀,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以读促品,以品带读,读品结合,理解主旨

    2、能译读课文,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三、教学难点:理解托物言志、比喻起兴、类比自况、引用名言的作用,体会文章精致的表达。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这是我们班的两幅立轴,康星同学的立轴书写的是“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张韵同学的立轴书写的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你们认为哪副作品上的字更适合作为座右铭呢?为什么?

    <二>解题: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是歌功颂德的文字,一般都是用韵的,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朗读课下注解铭的定义,圈画词语:警戒自己、歌功颂德

    <三>作者简介:1,简单介绍生平(见投影)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20多年,《陋室铭》就是他被贬至安徽和州所写。

    2,联系作者的作品《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知晓刘禹锡的漫长的贬谪生涯、辛苦辗转,联系《秋词》让学生体会作者是一个心气极高、进退自如的诗豪。

    <四>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要求:学生散读课文,注意投影上给定的字音,能流畅地朗读全文

    全班集体朗读

    2、读准节奏

    要求:教师作出示范,学生自由读课文,要能读出节奏

    学生个别示范读,其余学生、教师作点评。

    3、读准虚词“之”

    投影: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指导朗读:读准虚词,文言的味道就读出来了,前两个“之”,作用是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的作用,要轻读,后一个“之”,用在反问句中,语气强烈,要重读。

    学生练读

    <五>译读课文:读懂全文句意

    要求:译读课文,疏通文意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有效的方法,请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与老师补充的注解,大声译读全文。

    投影:在:在于。

    名:出名,有名。

    则:就是。

    ()

    灵:灵异,神奇。文中作动词,意思是成了灵异的水

    乱:使。.。.。.。扰乱

    劳:使。.。.。.。劳累

    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古代用来写字的木简。这里指官府的公文

    注:文中把丝竹解释成:琴瑟、箫管等乐器,个人觉得概念有误,还是琴瑟、箫笛等乐器比较妥当。

    当堂检测:要求学生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孔子云:“何陋之有?”

    <六>品读课文:解读作者对陋室的多角度描绘,体会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1、找出文中作者描写陋室的语句,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陋室的?

    室中景、室中人、室中事

    2、品读“室中景”

    “上”“入”用了拟人手法,化静为动,请你由“上”“入”联想开去,结合原句,展开想象,描述陋室的环境。

    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这样的环境吗?

    板书:环境清幽

    指导朗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品读“室中人”

    古人云“欲知其人先观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与作者交往的都是文人、名士,可见作者是什么人?大家在一起谈论会什么?为什么而高兴呢?

    小结:作者是一个情趣高雅的人。

    板书:情趣高雅

    指导朗读:“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品读“室中事”

    (1)品读实写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对今人弹琴做调查:班上会弹琴的请举手,知道弹琴能考级的请举手

    小结:今人弹琴更多的时候是为了自己拥有一项技能,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盼望把琴声留给舞台,那古人呢?

    投影: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江上琴兴

    (唐)常建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思考:古人为何要在皎皎明月下、凄清的江风中独自抚琴?

    小结:作者也是如此,弹琴能让一颗被俗务缠绕的心完完全全地安静下来,彻彻底底地放空。

    思考:刘禹锡不信佛,为什么要阅读佛经?

    资料助读:

    投影:我常常想,浩如瀚海的佛教经典,其实是在讲心灵的种种尘垢和种种磨洗的方法。

    (2)品读虚写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思考:丝竹出现在什么场合,代表着什么生活?案牍出现在哪儿,代表着什么生活?

    小结:作者只求内心的宁静与洁净,根本不把富贵与功名放在心上,一定是个心灵清雅的诗人。

    《陋室铭》教案优秀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疏通文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熟悉生字词。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1、学生在悠扬古雅的古筝音乐中观看修复后的安徽和州刘禹锡故居--陋室的照片。

    2、老师激情导语:

    同学们,这座破旧简陋的房子,虽然没有流光溢彩的屋檐,也没有金碧辉煌的陈设,更没有珠光宝气的点缀,但是它却成就了唐代诗人和哲学家刘禹锡的千古名篇《陋室铭》,正如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所说:“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陋室,共同感受作者超越世俗的志趣和情怀。出示课题。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1分钟

    1、作者刘禹锡是何许人也,下面请看介绍:(让一名学生朗读)

    2、老师补充:当时他被贬到和州做刺史时,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的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之内让他搬家三次,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让他住进了一所非常简陋的小房子。他在愤激之中,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有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刻写在碑上,竖在门外,以明心志。

    三、解题1分钟

    陋室,意为简陋的房子。

    “铭”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教师补充:我们常说的“座右铭”是指写在座位上的一两句话或格言,用以自我鞭策或勉励。

    四、展示学习目标1分钟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的含义,能够疏通文意。

    3、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五、朗读并感知9分钟

    1、学生自读课文:熟悉生字读音,揣摩停顿、语速、语调,感知文章内容。

    2、检查学生掌握生字情况。:下列生字怎么读?

    德馨(xin)苔痕(tái)鸿儒(rú)案牍(dú)调素琴(tiáo)

    3、让一名学生试读全文,师生评价优劣(评价停顿、语速、语调、感情处理是否得当)。

    4、听名家朗读课文,师生欣赏评价。这篇铭文不仅押韵而且运用了许多对偶句,请找出韵脚和对偶句。

    5、学生同桌结合练习朗读,把握好停顿、语速和语调。

    6、再让一名学生朗读,师生评价、指导。

    7、全班齐读。(师:这篇铭文,由于多数句子押韵,读来琅琅上口,现在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带着感情再读一遍,好吗?)

    六、理解字词、疏通文意7分钟

    1、学生先自个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把重点字词和不理解的词句做上不同的标记。然后同桌再讨论交流疑难词句,仍不能解决的,请做上符号等一会儿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老师巡视指导,解疑)3分

    2、让学生把小组内没有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全班共同解决。1分钟

    3、通过练习,检查学生理解程度。(让学生不看书回答)

    惟吾德馨:惟,只;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儒:博学的人

    白丁没什么学问的人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

    4、由一名学生口头翻译全文。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在于深,有龙(居住)就灵异了。这(虽然)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的痕迹蔓延到台阶上,现出碧绿,芳草的颜色映入帘内,显得青葱。(在这里)谈笑的有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无知的庸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鼓,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草亭。(正如)孔子所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是君子住在这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七、整体感知2分钟

    1、全文共写了几层意思?

    2、文中那一句点明了文章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八、深入理解、品味赏析10分钟

    (一)学习第一层(1—3句):用山水做比,引出陋室,点明主旨。

    1、朗读

    2、思考: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无关,为什么要写这些?

    开头用比喻起兴,引出陋室,以虚衬实,进行类比。

    补充:“陋室”好比“山、水”,“德馨”之人犹如“仙、龙”。“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说明房屋虽然简陋,但室主人品德高尚,就不觉其“陋”,“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语统领全篇。

    3、指导背诵

    (二)学习第二层(4—7句):写景叙事

    1、齐读第二层。

    2、思考: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写陋室的?作者的语言朴素而清新、精美而含蓄,请你任意选出一两句朗读并赏析。赏析时可以分析那个字词用的好,好在那里,也可以分析句子的修辞及作用。

    居室环境(景)、交往人物(人)、日常生活(事),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3、指导背诵

    (三)学习第三层(8、9句):

    1、朗读

    2、思考:作者为什么提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师: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作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用意?

    作者运用类比,把自己的陋室与古代贤人的茅庐和玄亭做类比,意在以古代圣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言外之意是:希望自己像他们一样,因为高雅脱俗而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

    3、文章结尾为什么引用孔子的话?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以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进一步说明陋室不“陋”,突出了主题,与前文“斯是陋室”遥相呼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问句作结,警策有力,引人深思。

    4、托物言志:作者借助对陋室的描写,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感情、抱负和志趣,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5、指导背诵

    九、小结1分钟

    2、(4—7句)写景叙事,描写陋室。

    3、(8、9句)古贤自比,表明心志。

    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篇铭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下面我们就来一个背诵比赛,看谁背得最快。

    十、背诵比赛3分钟

    讨论:你是如何看待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

    十一、反馈检测3分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把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文。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

    3、名句运用

    (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4)表明了主人不热衷于名利的句子是:,。

    (5)文章的点睛之笔是:。

    十二、作业

    1、试着写一两个对偶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关于学习、处世、立身的。)

    2、日记:读《陋室铭》有感

    汪屯中学王保红

    教学反思:

    《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久为流传,本文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我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利用课件展示了教学的主要环节和用以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练习和简明参考答案,这样不仅能给学生直观形象的印象,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激发学生创造能力。我在导入新课时配上了悠扬古雅的古筝音乐,在最后的集体背诵环节,也配上了与课文情调相宜的音乐。不仅营造了古雅的课堂气氛,也大大增加了课堂效果。

    《陋室铭》教案优秀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教学铺垫

    导入

    ①师生问好

    ②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二、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学小结(略)

    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附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比兴类比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 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陋室铭》教案优秀篇8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规范翻译。

    2、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3、学习类比、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类比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的誓词:“学习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引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称之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秋词》《浪淘沙》等。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的官员,就故意刁难。让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便写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即兴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刘禹锡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再次把他调到县城中的一间房子中。刘禹锡又提笔写了一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面对这位势利的县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铭”的文体特点:

    铭,本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陋室铭》是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铭文。语言的特色:押韵、简约、开阔、优美。

    三、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

    学生自读后屏幕出示朗读节奏,齐读。

    四、课文字词:

    德馨()苔痕()鸿儒()

    案牍()西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在于。名:著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则:就。灵:灵异,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是:判断动词。惟:只,只是。吾:陋室主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入:映入。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正常语序应为: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谈笑有鸿儒。鸿:大。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弹奏。素:不加修饰的。

    阅金经:这里指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却因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云:说。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

    五、翻译课文。

    六、质疑探究:

    1、文中哪两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的?都有哪些特点?(分别用四字概括)

    居室环境:清幽雅致

    交往人物:博学高雅

    日常生活:闲适恬静

    3、结尾“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引用孔子的话,再一次证明“陋室”不陋,紧扣题目,以反问作结,铿锵有力,发人深省,突出了中心。

    七、写作手法: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为什么这样写?

    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山水写起,以“山不高”、“水不深”类比为“陋室”,以“仙”“龙”类比为“吾”,暗示陋室不陋。陋室因为主人的“德馨”而不陋,从而点明短文主旨。

    2、《陋室铭》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达作者的什么样的情趣?

    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山水写起,以“山不高”、“水不深”类比为“陋室”,以“仙”“龙”类比为“吾”,暗示陋室不陋。陋室因为主人的“德馨”而不陋,从而点明短文主旨。

    八、仿写:

    多媒体出示《交友铭》和《教室铭》

    学生仿写小组推举代表展示。

    《陋室铭》教案优秀篇9

    课标要求

    1、知识:继续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5.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学法点悟]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作者的不慕荣利的品德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这篇文章的“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物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自己的心志和情趣。

    [整体感知]

    “陋室”,简陋的房子。“铭”,本是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疑难解析]

    质疑: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解惑:从山水写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质疑:文中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

    解惑:用山、水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陋。用仙和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耐人寻味。既然山之

    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室主人的品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质疑:《陋室铭》中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请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解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译为:这是简陋的屋子,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质疑: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

    解惑:“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然而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这样的陋室,试想主人还会觉得“陋“吗?

    质疑:既然这篇文章是写陋室,为什么在结尾要说“何陋之有”呢?不是自相矛盾吗?

    解惑:这篇文章是要体现主人的品德高尚,虽在陋室,但是居住在陋室中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了。

    [语言揣摩]

    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2.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怎样理解丝竹乱耳?他后面不是自己也在弹琴吗?

    在陋室中谈谈古琴,心无旁骛,作自娱自乐,享受自己创造的音乐氛围,不失为一种清净的世外生活。丝竹,借代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这里面的“奏乐”实际是朝廷的统治阶级每日纵情于歌舞升平的靡靡之音,所以说这种声音对于作者来说是很嘈杂的。

    [研究课题]

    1、相关链接:刘禹锡(772~843),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他和同时代的柳宗元交谊深厚,曾受柳宗元遗托,编就《河东先生集》,为《柳河东全集》的古本。同时,他和白居易都是造贬,有很多唱和的诗篇。本文是他被贬为地方官,在和州刺史任上写的。

    2、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又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呢?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例如,如果你觉得你的家很温暖,请给你的房子取名为“港湾”;如果你喜欢做画,请给你的房子取名为“碧丹”。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学习本文,首先应把握“铭”这种文体的特征;其次要反复朗读、背诵,读时要读准字音;最后还应掌握重点字词、语句的含义。

    [基础巩固集练]

    一、文学常识填空

    《陋室铭》的作者是,代人。“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本文作者和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

    二、字音字义

    1、给下面的字注音。

    馨()鸿()牍()

    蜀()苔()调()

    2、解释下列带点的词。

    (1)有仙则名:

    (2)惟吾德馨:

    (3)斯是陋室:

    (4)谈笑有鸿儒:

    (5)往来无白丁:

    (6)无案牍之劳形:

    三、语言积累

    1.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犊之劳形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2、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

    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3、翻译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翻译:

    四、朗读背诵

    1、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

    答:

    2、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什么?

    答:

    3、《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4、下列句子停顿标错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问题探究

    文中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

    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作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德馨”的: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雅:可见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之雅:可见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六、欣赏评价

    1、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赏析。

    [提示:(1)从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从陋室主人的情趣上:“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从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上:“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引用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和引证,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2、这篇文章在文字上有什么规律吗?

    (提示:文章以骈句为主,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加之文章一韵到底,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可见“铭”这种文体的特征,一般都是要用韵的。)

    七、拓展阅读

    熟读精思(节选)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吉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①看字,子②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甲到,乙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④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⑤。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①[详缓]仔细从容。②[子]通“仔”。下同。③[牵强暗记]勉强硬记。④[漫浪]随随便便。⑤[急]要紧。

    1、给“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中的“见”字注上拼音。

    2、在我们学过的文言词语中,还有哪些词与文中加点的“余”字意思相同?请任写一个。

    3、根据上下文,在文中甲、乙两个方框内各填一个字。甲:乙:

    4写出“不待解说,自晓其义”这句话的大意。

    5读书要善于积累。古人关于读书有许多名言名句,你积累过吗?请任意写一句。

    相关热词搜索:教案优秀陋室铭陋室铭教案一等奖陋室铭优秀教案一等奖陋室铭优质课教案《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陋室铭教案设计两课时陋室铭的教案怎么写陋室铭优秀教案第二课时陋室铭公开课教案陋室铭教案优秀教案陋室铭的优秀教案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