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作文大全 > 2023年度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论文4篇【完整版】

    2023年度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论文4篇【完整版】

    时间:2023-08-07 09:15: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论文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我国城乡医疗保障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加强农民健康公平、加快农民生活改善、提高农村社会和谐和稳定的重要保障[1]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论文4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论文4篇

    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论文篇1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我国城乡医疗保障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加强农民健康公平、加快农民生活改善、提高农村社会和谐和稳定的重要保障[1]。它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下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政府的资金投入是其主要来源,相应部分是农民自愿参加筹集。农村医疗保障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减小了城乡居民的生活差距。从2013年开始,卫生部将农村医疗保障重点转向大病救助方面,报销力度加大,病种覆盖面积广,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村人民的负担。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但是在医疗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存在一些弊端。研究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对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推进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对促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可行性建议。

    一、我国现行的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

    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由三大部分构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大病救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面向全体农村居民的基本的普遍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是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它是以中央财政拨款及社会力量筹集等多种形式建立的补助基金制度,对患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及五保户给予的医疗参保费用和医疗费用补助的救助制度;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是面向城乡患有重大疾病并且医疗有困难的居民,给予一定数额资金的救助制度,获得救助的农村居民可享有相应的医疗优惠政策。

    二、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

    (一)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在城市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加大,形成一个庞大的团体。进城务工的农民同样也面临着失业、工伤、疾病、生育与养老的问题,而他们所享有的社会保障是属于农村社会保障系统,这种保障的方式会给农村的社会保障体制带来压力,同时也会给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生活上带来诸多不便。

    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制度,农民的人户分离现象普遍存在,在工作地就医,存在医疗费用报销手续繁琐等问题,由此引发了很多新问题。农民工群体中大多数人受教育程度有限,一般从事高风险作业,生活条件艰苦,使得这一群体感染疾病的风险加大,所以是最需要医疗服务的人群,同时,又由于他们收入有限,常常发生付不起医疗费用的现象,因此,农民工“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尤为突出。而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不但会影响到他们自身的生存和家庭幸福,也会对国家各项建设的顺利实施造成影响。妥善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障等社会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医疗保障问题

    中国城乡二元制结构长期存在,在城市各种养老保障制度已逐渐完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也逐渐社会化,各种社会化服务顺利开展。而在农村偏远地区,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及社会保障机制和服务不到位,农村空巢老人社会保障存在诸多不足。农村空巢老人医疗保障方面主要面临着护理费无法进入到医保系统进行报销的问题。2012年10月29日,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50年,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失能老年人将达到1亿左右,独居和空巢老人将占54%以上,其中农村留守的空巢老人在2010年已经达到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总数的37%。与此同时,老年人的慢性病发病率提高[2]。

    (三)保障费用投入比例有限,是当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面临的一个难题

    我国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离不了政府经济的支持,由于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央政府对医疗保障资金投入有限,而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地方财政困难,用于医疗保障的资金对当地政府来说是一项较重的经济负担,在资金投入上会有一定的困难。同时,部分贫困山区由于消息闭塞和政策宣传不到位,有部分农村居民对“新农合”制度持观望和怀疑态度,其中少部分人不敢甚至不去参合。由于“新农合”的资金筹集渠道包含个人筹资部分,这部分资金的筹集采取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这些持观望态度的群众中有些人不愿缴纳个人缴费部分,这种现象不利于农村合作医疗费用的筹集。

    三、我国农村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影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制约因素来分析,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一)外部因素

    ①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保障的人群比例范围较城市小,特别是有些偏远地区,主要是由于信息传递相对滞后。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相比,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人口参保率较高,普及范围较广。②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普及受到资金的影响,通常资金的投入是城市多于农村。③农村医疗保障报销的服务网点较少,而且程序较为繁琐。④医疗费用报销不及时的问题比较普遍。

    (二)内部因素

    ①农村居民对医疗保障制度认识上存在偏差。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大的受益者,农民在农村医疗保障匮乏时期对其的需求是强烈的,但在新制度的推行中却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热情,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建立在他们对该项制度的预期收益与付出成本的比较之上的。农村医疗保障虽然是政府主导的制度,但由于部分农民收入水平低,加之偏远地区农村群众受教育程度有限,知识相对贫乏,对其了解的程度不够,认知程度还没有得到提高,能够主动参加到这一体系的人数受到限制。②少数服务网点处理问题不及时造成农村人民对农村医疗保障的信任感降低。

    四、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农村当前已经建立了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主体的医疗保障制度,初步实现了“广覆盖、保基本”的目标。“新农合”的出台和全国大范围的试点开展,改变了农村单纯地依靠家庭支付医疗费用的传统模式,填补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空白,但是保障力度仍然不够,农民的医疗费用很大一部分还需要家庭来承担,因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为了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大农村医疗保障资金的投入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法律监督

    2014年新农合的人均筹资标准为320元,比2013年提高了40元,个人的缴费标准是90元,较2013年提高了20元[2]。虽然筹资的总数一再提高,但是医疗费用的增长远远高于筹资水平的增长,“新农合”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目前我国“新农合”资金来源以分散的区县统筹为主,各区县采用不同的“新农合”补偿方案,由于参与到统筹的人数较少,资金总数少,抗风险的能力较小。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医疗保障资金的投入,对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给予财政上的帮助。

    同时,还应该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监督机制。“新农合”制度的立法问题已经明确写入了《社会保险法》,但是受制于各种原因, 当前“新农合”的立法仍然处于地方试点阶段,全国性的立法还没有真正提上日程。建立立法机制,调整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对农村医疗保障的执行力度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加强乡镇医药价格市场的监督,对医药产品明码标价,严厉打击利用医药市场进行暴利牟利的不法手段,做到医药市场价格的透明化。

    (二)加强农村偏远地区先进医疗器材的配备和专业人才的引进

    面对县乡级卫生院就医人次的下降、医疗设备落后和专业人才缺乏的现象,应该加强国家对乡村医疗设备的投入部分,同时,提高乡村医务人员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的专业医务人员去乡村卫生院工作,方便群众就医,缓解“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提高和优化医疗资源整体利用率,落实分级诊疗惠民政策,采取医院优化双向转诊流程,保障转诊患者优先获得门诊和住院服务。同时,患者如果按照分级诊疗相关程序就诊,在费用报销方面,享受相当比率的优惠,以此来提高乡村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简化医保报销流程

    规范各个报销流程,简化农村群众报销程序,积极推行定点医疗机构的及时结报和异地结报,推行一站式服务,方便农村医疗患者得到及时的全方位的补偿,建立农村人民的信任感。加强对服务机构人员的培训指导,加大对农村医疗保障服务网点的建设,进行分散式的多个网点服务,使农村群众能够更加快捷地享受医疗保障制度带来的益处。

    (四)建立老年人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参照其他国家推行的护理保险制度。美国健康保险学会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运营机制是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地为慢性病患者、老年性痴呆等认知障碍的患者或者伤残状态下的人提供的护理[3],美国和法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展了长期护理商业保险。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是为解决城乡失能人员的医疗护理难题而设立,可以有几种服务方式,如:医疗护理,主要是以住院的方式在定点医疗机构开设医疗专护病房,为参保人员提供长期24小时连续医疗护理服务;养老和护理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是为入住本机构的参保人员提供养老和长期24小时连续医疗护理服务;家庭护理,是护理服务机构派医护人员到参保人员家中提供医疗护理服务。

    (五)加强农村低收入人群医疗救助制度的推广

    “新农合”制度是针对农民建立的一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对于抵御农民疾病经济风险意义重大。我国的医疗救助制度是对农村人口中没有能力参加“新农合”,或者参加了“新农合”后仍然无力负担医疗费用自付部分的农民实施的救助制度。覆盖的范围包括绝对贫困人群(低保五保户等)。医疗救助制度主要关注的是低收入人群,对相对贫困人群关注不够,农村相对贫困人群仍然面临经济风险问题。所以应该合理优化医保制度,加大医保制度对医疗费用的补偿功能,对降低农村低收入人群疾病经济风险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论文篇2

    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内各高校的招生规模正不断扩大。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下,以及目前的应试教育过分注重升学率,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缺少体育锻炼的时间,造成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存在极大的隐患。本文通过指出当前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着运用社会政策的理论提出一些解决方法,而对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进行研究并完善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产生及核心理念

    (一)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产生背景

    凯恩斯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说过:“人类的政治问题是要把经济效益、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这三样东西结合起来。[1]”由于社会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各个国家的政策体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初由强调“公平”的普惠式福利政策到“效益”的福利私有化道路,但这一过程一直面临种种问题,受到各方的质疑与批评。到了最后的“市场调节”占据了主流思想,受到广大好评。但很快大家又会发现,市场并没有像政策制定者认为的那样能很好地解决福利问题。面对社会的发展和贫富差距加大等等严峻的问题,各国的学者在新的福利政策的基础上又重新对以往的福利政策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并从中认识到片面最求其中一种东西都会达到与预想相反的结果。从中社会政策者决定突破以往的二元思维模式,以寻找一种适合自己国情的改革方案。

    (二)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的核心理念

    发展型社会政策最核心的意思是如何将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结合,它是基于市场和政府共同产生作用的。在这一核心理念最具代表的观点有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建立的以自由为核心的社会发展理论[2]、梅志里(James Midgley)提出的社会发展的制度理论[3]、吉登斯 (Anthony Gid-dens)倡导的社会投资型国家理念[4]。

    总而言之,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的基本理念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发展的结合,关注社会政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其主要是通过政府的社会投资,调动人们去积极地参加经济建设从而促进国家成为有活力的经济体。因此社会政策就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从中可以看出注重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能够为发展型社会政策提供帮助,并且这二者是相互并存,相互促进的。第二,为了加强贫困人群的生存能力,加大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高度重视建立如教育、医疗卫生和职业培训等一系列支持就业的系统,从而能够让这一群体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并有机会参加一些经济活动。第三,对一些社会问题的预防应重视中长期战略而不是短期的战略。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创新。因为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观念就是对社会问题进行提前干预,并主张运用事前预防的措施。主要表现在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进行投资,以建立增进家人、个人等经济活动能力的支持体系。总而言之,发展型社会政策体现了国家对其人民生活基本条件的承诺,这也是国家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能之一。

    二、中国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现状

    (一)公费医疗制度存在严重缺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1952 年的高校公费医疗制度的弊端不断显现。目前高校大学生公费医疗主要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政府承担80%,剩下的20%分别由学校和学生本人自己承担。同时学校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来决定医疗费用是全额报销还是部分报销。所以学校就拥有了学生看病的绝对控制权力。一些经济状况不太好的学生一是对自身的病情不了解其次为了节约医药费用,到校医院不找医生看病就直接开一些比较廉价的药从而延误了病情。虽然规定较为复杂的病情可以转院,但这也要经过校医院的同意才可以,许多学校由于顾虑学校的支付能力而较少考虑学生疾病的严重性,一般都不会提出转院对于主动提出转院的学生或其家属都会遭到校方拒绝。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般校医院只会指定学生到一个固定的医疗机构看病才能报销一部分医疗费用,学生完全没有自主的权利去选择看病的医院,否则学校不予报销。这样导致了许多学校低标准的医疗缺陷,使得很多大学生对这种状况感到很不满意。其次是医疗费用排除了公费生和自费生,而费用只是针对一些日常轻微的疾病面对重大疾病却束手无策,对重大疾病的医疗体制是不存在,一些意外事故和伤亡就更没有保障。尤其是身居偏远郊区的大学生,若遇到突发性疾病,校医院是治疗不了的,大部分的时间都要花费在送到市区大医院的路途中,这样不仅延误了病情,对生命也构成了危害。因此学生抗大病风险的能力是非常薄弱的。尤其是许多学校规定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医疗报销的费用不能超过10万。因此目前的公费医疗制度也没有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并且一些重大疾病的费用就成为了医疗空白。

    (二)校医院医疗水平低下医疗工作人员态度不佳

    由于许多高校经费有限,在医疗设施方面的设备极其简陋,只能应对平常的一些小疾病。同时一些医疗工作人员由于自身能力限制和医德滑坡等现象,对一些学生的病情敷衍对待。高校医疗水平的限制无法给予学生有效地医疗服务,所以大部分高校学生对高校的医疗情况和药品质量有很大的意见。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一般都不会选择去校医院看病。而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面临着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了节约成本都不会选择去大医院看病,不考虑疾病的严重性而怀着校医院能报销的心态去校医院看病,这样有可能导致误诊漏诊的情况发生。

    (三)商业保障存在问题

    商业保险的主要服务对象只是针对高校的研究生和二级学院,对其他的学生是没有保障的。然而商业保障公司毕竟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对于学生医疗费用的赔偿不可能会像公费医疗那么高,这样就加重了学生个人的经济负担,尤其是贫苦家庭的学生。

    三、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对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的启示

    (一)坚持用发展型社会政策对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理念进行创新

    发展型社会政策认为,对社会的教育、医疗等投资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就目前的状况看来,高校的医疗保障制度还存在极大的缺陷并没有有效地得到实施。笔者认为高校医疗保障制度有缺陷其政府在治理方面是存在问题的。例如,按照国家规定,每年应给予每位学生40-60元的医疗补助。一些高校的学生大学四年从来没有得到过一分补助,甚至去学校指定的医院花钱治病治疗费也一分都不能报销。因此,对于大学生医疗保障的投资,可能他们认为是单方面的付出,看不到这种投资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鉴于此,要处理好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问题。地方政府治理方案必须要创新。比如借鉴发展型社会政策中以“预防为主”的医疗原则。

    (二)强化政府的主体意识,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

    政府在社会福利中占主导作用是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只有政府承担起对社会成员提供福利的责任,才能使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问题不仅是由于政府在职责方面的缺失,还有高校自身对学生的健康问题不够重视。但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归咎于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不到位所导致。所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改善当前医疗保障制度:第一,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学校政府应将医疗保障对象覆盖到每一位大学生。第二,大学生医疗保险费用的筹集应由政府、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分担,但考虑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且无收入来源。因此笔者认为对大学生医疗保险费用的筹集主要应由政府承担,建议国家承担比例为80%,学生承担20%。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免交。第三,建立大学生重大疾病医疗补助金。具体的资金筹集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医疗保障机构每年划出一部分到医疗补助金中;政府财政拨款;个人、单位援助或者是学生自己出一点。

    (三)培育多元化的行动主体,建立共同参与机制

    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问题产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政策在运行的过程中遭到抵制或扭曲。虽然对高校医疗保障的一些政策已经存在,但是并不能说明它已经被广大学生们所认可并贯彻实施。中国一直是一个官本位意识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府的全能导致社会公民组织不能成为推动社会政策进步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个善良的政府一定注重对社会风气、社会公德的培育,而如今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问题与时代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要想办法让广大民众接受社会政策显得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中国需要一场对社会政策的普及运动,不仅让政府高层官员,也要让广大民众认识社会政策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效用,明确政府在社会政策中的主导作用,以利于参与和推动政府选择对全体国民现在和未来负责的社会政策”[1]。近年来,针对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的问题各级政府也都出台了不少政策,但政策实施的最终效果不理想。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些政策只当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工具,缺乏“长远的”,“事先预防”的考虑。因此,就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而言,面对迅速发展变化的现实,在指定社会政策时,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预知未来的挑战如何,从而制定出长期的政策目标,这样才有可能将问题的严重程度缩减至最小。

    注释:

    [1]、凯恩斯:《凯恩斯文集》(下),王丽娜等译,北京:改革出版社,2000年,第343页。

    [2]、[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

    [3]、[英]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梅志里。发展型社会政策[M].罗敏,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

    [4]、[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三联书店,2000 年。

    [5]、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 30 年[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论文篇3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我国城乡医疗保障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加强农民健康公平、加快农民生活改善、提高农村社会和谐和稳定的重要保障[1]。它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下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政府的资金投入是其主要来源,相应部分是农民自愿参加筹集。农村医疗保障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减小了城乡居民的生活差距。从2013年开始,卫生部将农村医疗保障重点转向大病救助方面,报销力度加大,病种覆盖面积广,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村人民的负担。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但是在医疗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存在一些弊端。研究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对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推进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对促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可行性建议。

    一、我国现行的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

    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由三大部分构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大病救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面向全体农村居民的基本的普遍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是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它是以中央财政拨款及社会力量筹集等多种形式建立的补助基金制度,对患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及五保户给予的医疗参保费用和医疗费用补助的救助制度;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是面向城乡患有重大疾病并且医疗有困难的居民,给予一定数额资金的救助制度,获得救助的农村居民可享有相应的医疗优惠政策。

    二、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

    (一)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在城市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加大,形成一个庞大的团体。进城务工的农民同样也面临着失业、工伤、疾病、生育与养老的问题,而他们所享有的社会保障是属于农村社会保障系统,这种保障的方式会给农村的社会保障体制带来压力,同时也会给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生活上带来诸多不便。

    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制度,农民的人户分离现象普遍存在,在工作地就医,存在医疗费用报销手续繁琐等问题,由此引发了很多新问题。农民工群体中大多数人受教育程度有限,一般从事高风险作业,生活条件艰苦,使得这一群体感染疾病的风险加大,所以是最需要医疗服务的人群,同时,又由于他们收入有限,常常发生付不起医疗费用的现象,因此,农民工“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尤为突出。而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不但会影响到他们自身的生存和家庭幸福,也会对国家各项建设的顺利实施造成影响。妥善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障等社会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医疗保障问题

    中国城乡二元制结构长期存在,在城市各种养老保障制度已逐渐完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也逐渐社会化,各种社会化服务顺利开展。而在农村偏远地区,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及社会保障机制和服务不到位,农村空巢老人社会保障存在诸多不足。农村空巢老人医疗保障方面主要面临着护理费无法进入到医保系统进行报销的问题。2012年10月29日,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50年,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失能老年人将达到1亿左右,独居和空巢老人将占54%以上,其中农村留守的空巢老人在2010年已经达到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总数的37%。与此同时,老年人的慢性病发病率提高[2]。

    (三)保障费用投入比例有限,是当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面临的一个难题

    我国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离不了政府经济的支持,由于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央政府对医疗保障资金投入有限,而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地方财政困难,用于医疗保障的资金对当地政府来说是一项较重的经济负担,在资金投入上会有一定的困难。同时,部分贫困山区由于消息闭塞和政策宣传不到位,有部分农村居民对“新农合”制度持观望和怀疑态度,其中少部分人不敢甚至不去参合。由于“新农合”的资金筹集渠道包含个人筹资部分,这部分资金的筹集采取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这些持观望态度的群众中有些人不愿缴纳个人缴费部分,这种现象不利于农村合作医疗费用的筹集。

    三、我国农村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影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制约因素来分析,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一)外部因素

    ①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保障的人群比例范围较城市小,特别是有些偏远地区,主要是由于信息传递相对滞后。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相比,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人口参保率较高,普及范围较广。②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普及受到资金的影响,通常资金的投入是城市多于农村。③农村医疗保障报销的服务网点较少,而且程序较为繁琐。④医疗费用报销不及时的问题比较普遍。

    (二)内部因素

    ①农村居民对医疗保障制度认识上存在偏差。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大的受益者,农民在农村医疗保障匮乏时期对其的需求是强烈的,但在新制度的推行中却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热情,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建立在他们对该项制度的预期收益与付出成本的比较之上的。农村医疗保障虽然是政府主导的制度,但由于部分农民收入水平低,加之偏远地区农村群众受教育程度有限,知识相对贫乏,对其了解的程度不够,认知程度还没有得到提高,能够主动参加到这一体系的人数受到限制。②少数服务网点处理问题不及时造成农村人民对农村医疗保障的信任感降低。

    四、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农村当前已经建立了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主体的医疗保障制度,初步实现了“广覆盖、保基本”的目标。“新农合”的出台和全国大范围的试点开展,改变了农村单纯地依靠家庭支付医疗费用的传统模式,填补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空白,但是保障力度仍然不够,农民的医疗费用很大一部分还需要家庭来承担,因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为了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大农村医疗保障资金的投入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法律监督

    2014年新农合的人均筹资标准为320元,比2013年提高了40元,个人的缴费标准是90元,较2013年提高了20元[2]。虽然筹资的总数一再提高,但是医疗费用的增长远远高于筹资水平的增长,“新农合”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目前我国“新农合”资金来源以分散的区县统筹为主,各区县采用不同的“新农合”补偿方案,由于参与到统筹的人数较少,资金总数少,抗风险的能力较小。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医疗保障资金的投入,对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给予财政上的帮助。

    同时,还应该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监督机制。“新农合”制度的立法问题已经明确写入了《社会保险法》,但是受制于各种原因, 当前“新农合”的立法仍然处于地方试点阶段,全国性的立法还没有真正提上日程。建立立法机制,调整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对农村医疗保障的执行力度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加强乡镇医药价格市场的监督,对医药产品明码标价,严厉打击利用医药市场进行暴利牟利的不法手段,做到医药市场价格的透明化。

    (二)加强农村偏远地区先进医疗器材的配备和专业人才的引进

    面对县乡级卫生院就医人次的下降、医疗设备落后和专业人才缺乏的现象,应该加强国家对乡村医疗设备的投入部分,同时,提高乡村医务人员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的专业医务人员去乡村卫生院工作,方便群众就医,缓解“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提高和优化医疗资源整体利用率,落实分级诊疗惠民政策,采取医院优化双向转诊流程,保障转诊患者优先获得门诊和住院服务。同时,患者如果按照分级诊疗相关程序就诊,在费用报销方面,享受相当比率的优惠,以此来提高乡村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简化医保报销流程

    规范各个报销流程,简化农村群众报销程序,积极推行定点医疗机构的及时结报和异地结报,推行一站式服务,方便农村医疗患者得到及时的全方位的补偿,建立农村人民的信任感。加强对服务机构人员的培训指导,加大对农村医疗保障服务网点的建设,进行分散式的多个网点服务,使农村群众能够更加快捷地享受医疗保障制度带来的益处。

    (四)建立老年人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参照其他国家推行的护理保险制度。美国健康保险学会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运营机制是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地为慢性病患者、老年性痴呆等认知障碍的患者或者伤残状态下的人提供的护理[3],美国和法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展了长期护理商业保险。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是为解决城乡失能人员的医疗护理难题而设立,可以有几种服务方式,如:医疗护理,主要是以住院的方式在定点医疗机构开设医疗专护病房,为参保人员提供长期24小时连续医疗护理服务;养老和护理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是为入住本机构的参保人员提供养老和长期24小时连续医疗护理服务;家庭护理,是护理服务机构派医护人员到参保人员家中提供医疗护理服务。

    (五)加强农村低收入人群医疗救助制度的推广

    “新农合”制度是针对农民建立的一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对于抵御农民疾病经济风险意义重大。我国的医疗救助制度是对农村人口中没有能力参加“新农合”,或者参加了“新农合”后仍然无力负担医疗费用自付部分的农民实施的救助制度。覆盖的范围包括绝对贫困人群(低保五保户等)。医疗救助制度主要关注的是低收入人群,对相对贫困人群关注不够,农村相对贫困人群仍然面临经济风险问题。所以应该合理优化医保制度,加大医保制度对医疗费用的补偿功能,对降低农村低收入人群疾病经济风险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论文篇4

    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内各高校的招生规模正不断扩大。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下,以及目前的应试教育过分注重升学率,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缺少体育锻炼的时间,造成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存在极大的隐患。本文通过指出当前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着运用社会政策的理论提出一些解决方法,而对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进行研究并完善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产生及核心理念

    (一)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产生背景

    凯恩斯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说过:“人类的政治问题是要把经济效益、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这三样东西结合起来。[1]”由于社会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各个国家的政策体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初由强调“公平”的普惠式福利政策到“效益”的福利私有化道路,但这一过程一直面临种种问题,受到各方的质疑与批评。到了最后的“市场调节”占据了主流思想,受到广大好评。但很快大家又会发现,市场并没有像政策制定者认为的那样能很好地解决福利问题。面对社会的发展和贫富差距加大等等严峻的问题,各国的学者在新的福利政策的基础上又重新对以往的福利政策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并从中认识到片面最求其中一种东西都会达到与预想相反的结果。从中社会政策者决定突破以往的二元思维模式,以寻找一种适合自己国情的改革方案。

    (二)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的核心理念

    发展型社会政策最核心的意思是如何将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结合,它是基于市场和政府共同产生作用的。在这一核心理念最具代表的观点有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建立的以自由为核心的社会发展理论[2]、梅志里(James Midgley)提出的社会发展的制度理论[3]、吉登斯 (Anthony Gid-dens)倡导的社会投资型国家理念[4]。

    总而言之,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的基本理念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发展的结合,关注社会政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其主要是通过政府的社会投资,调动人们去积极地参加经济建设从而促进国家成为有活力的经济体。因此社会政策就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从中可以看出注重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能够为发展型社会政策提供帮助,并且这二者是相互并存,相互促进的。第二,为了加强贫困人群的生存能力,加大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高度重视建立如教育、医疗卫生和职业培训等一系列支持就业的系统,从而能够让这一群体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并有机会参加一些经济活动。第三,对一些社会问题的预防应重视中长期战略而不是短期的战略。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创新。因为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观念就是对社会问题进行提前干预,并主张运用事前预防的措施。主要表现在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进行投资,以建立增进家人、个人等经济活动能力的支持体系。总而言之,发展型社会政策体现了国家对其人民生活基本条件的承诺,这也是国家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能之一。

    二、中国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现状

    (一)公费医疗制度存在严重缺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1952 年的高校公费医疗制度的弊端不断显现。目前高校大学生公费医疗主要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政府承担80%,剩下的20%分别由学校和学生本人自己承担。同时学校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来决定医疗费用是全额报销还是部分报销。所以学校就拥有了学生看病的绝对控制权力。一些经济状况不太好的学生一是对自身的病情不了解其次为了节约医药费用,到校医院不找医生看病就直接开一些比较廉价的药从而延误了病情。虽然规定较为复杂的病情可以转院,但这也要经过校医院的同意才可以,许多学校由于顾虑学校的支付能力而较少考虑学生疾病的严重性,一般都不会提出转院对于主动提出转院的学生或其家属都会遭到校方拒绝。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般校医院只会指定学生到一个固定的医疗机构看病才能报销一部分医疗费用,学生完全没有自主的权利去选择看病的医院,否则学校不予报销。这样导致了许多学校低标准的医疗缺陷,使得很多大学生对这种状况感到很不满意。其次是医疗费用排除了公费生和自费生,而费用只是针对一些日常轻微的疾病面对重大疾病却束手无策,对重大疾病的医疗体制是不存在,一些意外事故和伤亡就更没有保障。尤其是身居偏远郊区的大学生,若遇到突发性疾病,校医院是治疗不了的,大部分的时间都要花费在送到市区大医院的路途中,这样不仅延误了病情,对生命也构成了危害。因此学生抗大病风险的能力是非常薄弱的。尤其是许多学校规定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医疗报销的费用不能超过10万。因此目前的公费医疗制度也没有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并且一些重大疾病的费用就成为了医疗空白。

    (二)校医院医疗水平低下医疗工作人员态度不佳

    由于许多高校经费有限,在医疗设施方面的设备极其简陋,只能应对平常的一些小疾病。同时一些医疗工作人员由于自身能力限制和医德滑坡等现象,对一些学生的病情敷衍对待。高校医疗水平的限制无法给予学生有效地医疗服务,所以大部分高校学生对高校的医疗情况和药品质量有很大的意见。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一般都不会选择去校医院看病。而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面临着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了节约成本都不会选择去大医院看病,不考虑疾病的严重性而怀着校医院能报销的心态去校医院看病,这样有可能导致误诊漏诊的情况发生。

    (三)商业保障存在问题

    商业保险的主要服务对象只是针对高校的研究生和二级学院,对其他的学生是没有保障的。然而商业保障公司毕竟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对于学生医疗费用的赔偿不可能会像公费医疗那么高,这样就加重了学生个人的经济负担,尤其是贫苦家庭的学生。

    三、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对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的启示

    (一)坚持用发展型社会政策对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理念进行创新

    发展型社会政策认为,对社会的教育、医疗等投资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就目前的状况看来,高校的医疗保障制度还存在极大的缺陷并没有有效地得到实施。笔者认为高校医疗保障制度有缺陷其政府在治理方面是存在问题的。例如,按照国家规定,每年应给予每位学生40-60元的医疗补助。一些高校的学生大学四年从来没有得到过一分补助,甚至去学校指定的医院花钱治病治疗费也一分都不能报销。因此,对于大学生医疗保障的投资,可能他们认为是单方面的付出,看不到这种投资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鉴于此,要处理好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问题。地方政府治理方案必须要创新。比如借鉴发展型社会政策中以“预防为主”的医疗原则。

    (二)强化政府的主体意识,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

    政府在社会福利中占主导作用是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只有政府承担起对社会成员提供福利的责任,才能使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问题不仅是由于政府在职责方面的缺失,还有高校自身对学生的健康问题不够重视。但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归咎于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不到位所导致。所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改善当前医疗保障制度:第一,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学校政府应将医疗保障对象覆盖到每一位大学生。第二,大学生医疗保险费用的筹集应由政府、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分担,但考虑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且无收入来源。因此笔者认为对大学生医疗保险费用的筹集主要应由政府承担,建议国家承担比例为80%,学生承担20%。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免交。第三,建立大学生重大疾病医疗补助金。具体的资金筹集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医疗保障机构每年划出一部分到医疗补助金中;政府财政拨款;个人、单位援助或者是学生自己出一点。

    (三)培育多元化的行动主体,建立共同参与机制

    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问题产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政策在运行的过程中遭到抵制或扭曲。虽然对高校医疗保障的一些政策已经存在,但是并不能说明它已经被广大学生们所认可并贯彻实施。中国一直是一个官本位意识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府的全能导致社会公民组织不能成为推动社会政策进步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个善良的政府一定注重对社会风气、社会公德的培育,而如今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问题与时代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要想办法让广大民众接受社会政策显得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中国需要一场对社会政策的普及运动,不仅让政府高层官员,也要让广大民众认识社会政策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效用,明确政府在社会政策中的主导作用,以利于参与和推动政府选择对全体国民现在和未来负责的社会政策”[1]。近年来,针对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的问题各级政府也都出台了不少政策,但政策实施的最终效果不理想。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些政策只当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工具,缺乏“长远的”,“事先预防”的考虑。因此,就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而言,面对迅速发展变化的现实,在指定社会政策时,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预知未来的挑战如何,从而制定出长期的政策目标,这样才有可能将问题的严重程度缩减至最小。

    注释:

    [1]、凯恩斯:《凯恩斯文集》(下),王丽娜等译,北京:改革出版社,2000年,第343页。

    [2]、[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

    [3]、[英]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梅志里。发展型社会政策[M].罗敏,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

    [4]、[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三联书店,2000 年。

    [5]、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 30 年[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相关热词搜索:制度改革中国医疗保障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论文怎么写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论文题目我国医疗保障的改革与发展论文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问题研究论文我国医疗保障制度论文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困境与措施论述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方向我国医疗保险及其改革论文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