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浚县杨记屯社火表演_本原文化影响下的浚县社火造型语言特征

    浚县杨记屯社火表演_本原文化影响下的浚县社火造型语言特征

    时间:2019-01-30 05:42:3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本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哲学基础以及审美心理的滥觞,其核心概念是“阴阳相合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的宇宙观和宇宙本体论,阐释的是人与自然、社会、他人相互联系的生存模式。在“本原文化”熏染下的民间社火表演的情感表达与精神指向都注重表现维系世代相传的人伦关系,并在造型方面表现出往而复返的完美性特征以及以形写神的概括性特征。社火虽然最初意义源于对自然的崇拜,但在时代更迭中它所阐释的通常不仅仅是人们对宇宙和自身的认识,更彰显的是一种包容万物的人文精神。
       “社火”是中国的古老风俗之一,表达的是人们对土地与火的崇拜,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巫术和图腾崇拜。“社”即为土地之神,“火”则代表火神,通过歌舞表演祭祀社神与火神,祈求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河南浚县社火素有“华北第一古庙会”之称,正月十六是古庙会的最高潮,每逢这一天浚县及其周边各乡镇的民间社火队就会在东山(大�山)与南山(浮丘山)之间循环表演踩高跷、耍狮子、舞龙、背棍、跑旱船、挑花篮等节目,出现鞭炮阵阵、锣鼓震天的场景,呈现出具有浓郁河南地方风味的造型语言特征。
       2011年正月十五、十六盛会当天,浓郁的地方特色与热闹欢快的氛围很快就吸引感染了前来观看的群众,人们纷纷表示仿佛在那里又重新找回了儿时简单的快乐,寻找到自己丢失已久的情感归依。大家都被这种热闹的画面感动,在这里呈现出的画面完美概括,虽没有炫目艰深的画面技巧,也没有细腻入微的肌理效果,更没有深奥难解的美术观念,但有的却正是老百姓真正想得,念的,盼的。在那些寄托了祖祖辈辈美好祝愿的红的绿的龙摆中,摆出的是长长久久的生命之源;黄灿灿的舞狮中,舞出的是勇猛无畏的英雄情怀;火红的大鼓上,敲响的是不屈不挠的奋进力量;金色的唢呐里,吹响的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养育他们的这片黄土地的情义。
       一、本原文化影响下的浚县社火造型具有完美性特征
       社火等民间游艺活动常常通过道具、场景、人物的表演来展示他们对宇宙的阐释,借此传达出他们朴素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所以其画面造型语言上蕴含了原始的宇宙意识。“宇”是空间概念,“宙”则是时间概念;“宇”乃屋宇,“宙”乃由“宇”中出入往来,即所谓“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强调的都是往而复返的空间观念与周而复始的时间观念。
       因此在浚县社火造型中推崇“完美”的审美理想,称其“完美”可分为两方面,“完”即全、圆满、完整,“美”即善、美好、美满。先看其“完”的方面,它是实现多样性的统一,部分与整体的协调。在阴阳观的作用下,社火中崇尚“偶”数,认为单数不能构成和谐, 两两相生方产生对称之美,方能反映客观宇宙的完整性。大部分参加浚县社火表演的都是当地的农民,背朝黄土面朝天,不像专业画家那样用固定的点捕捉对象的瞬间印象。在他们心中,看就是要看全,形象就应该具有各个角度,忌讳残缺不全。为了达到理想的造型效果,常异想天开,不受任何固有形、色束缚, 只求意足不求形色似。以“龙”为例,在浚县社火中舞龙队总是被安排在第一个表演,可见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龙”本是东夷族群的图腾演化物,在封建社会成为帝王的象征,历经演变在今天则更多的表现了龙腾虎跃的盛世气象以及龙马精神的时代风貌。浚县舞龙与其他地方舞龙的造型相比,其鹿角、虎眼、狮鼻、牛唇、马鬣、鹰爪、鱼鳞、蜃腹、蛇身等局部塑造特征威武却不狞厉。它的鹿角呈金色,两角之间绑缚绸花,绸花的缎带会随龙头迎风舞动,使之多了一分喜庆少了一分狰狞;其虎眼都是立体的,分别将三个半圆球体叠加并以红色象征眼眶,白色象征眼球,黑色象征眼珠,周围装饰有白色的毛发和火焰状的眼眉,用来表现其阳刚之气;狮鼻从正面看呈品字状,色彩往往采用整个头部中最显著的颜色;牛唇周围装饰有火焰纹与云纹,挥舞龙头时仿佛腾云驾雾一般。总之,龙的全身造型集中了多种动物的体态特征,是一个理想化造型,舞龙者在锣鼓声中将其上下翻飞,表演盘龙、跳龙、巨龙腾空等节目。
       除了在舞龙舞狮等整体造型上讲究完整性,在局部的装饰图案上也以圆形象征图案处处体现圆满的表现意图。在装饰花卉造型中大量采用圆形纹样,在挑花篮的孩子胸前都绘有成团状的牡丹图案,意喻富贵团圆;在狮子的头后装饰有回旋的圆形纹饰,寄喻生命轮回;在旱船的船头上点缀有饱满浑圆的太阳花,喻示吉祥如意。
       再看其“美”的方面,中国长久以来尊崇儒道,以儒家思想来规范行为举止,对“美”的认识也深受儒教影响,《论语》里讲“里仁为美”,孔子讲“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并将其定义为五美。儒家思想中讲的美往往都是“善”是“德”,侧重的是审美的“伦理”方面,倡导“中和之美”。民间社火造型中也渗透着对美与善的共同追求,比如在服装道具上处处装饰有繁盛的花团图案,这不仅仅是对美的追求,也是因为千百年来人们往往将美丽的花卉与高洁的人格联系起来,用花来比喻人的美好品德,无论富贵的牡丹,吉祥的迎春,或火红的杜鹃等,都不仅仅是美的化身也是对人性善的象征。
       二、本原文化影响下的浚县社火造型具有概括性特征
       河南浚县社火美术造型的概括性,表现为大胆取舍,“概”是夸张、提炼,“括”是省略、简化。概括是社火造型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将生活原型提炼为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形式。本原文化中的宇宙观认为阴阳二气化生万物,生生不息构成一种有节奏的生命,因此中国美学强调在造型中体现其“生命的节奏”,在景物上强调其“意境化 ”,在人物上强调其“以形写神”。河南浚县社火的造型,大多采用适度夸张,对形体的某些部位夸大,用以彰显其态势,并且简化细节用以保持整体感。这些概括性手法都是建立在对生活原型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再加上其无拘无束的丰富想象力,超越生活原型束缚发挥创造力,将自然状态的形象升华,去粗取精使其态势特征更为鲜明有力。
       浚县耍狮子中的狮子整体造型的概括性体现在对狮头的表现上,夸张其头部简化其身体用以彰显造型特征,民间画诀称之为“十斤狮子九斤头,一斤尾巴掉后头”。虽然在浚县耍狮子的造型各异,每个社火队都有自己的狮子造型,有金色狮头,黄色搭配红色流苏的狮身;有墨绿色狮头,黄色狮身披挂墨绿色网状结绳:还有黄色狮头,五色装饰带层层叠加而成的狮身。但每个社火队都将造型重点放在头部,尤其是狮眼与狮嘴,在有些狮子造型中的眼睛甚至占到了面部的二分之一,有些狮嘴在完全打开时会比头部其余总面积还大,人们之所以将这两个地方夸张塑造,是因为在整个表演中这两个部位是唯一可活动的地方,狮子所有的面部表情都靠这两个地方传达。当狮子双眼圆睁,狮嘴大张,露出长长的舌头的时候,会让人产生凌然不可侵犯的威严感;但当它双目微闭,狮嘴紧合时则如同酣眠般;当它的双目上下开合时,则憨态必现。
       再来看花船上的凤凰造型,民间画诀称之为“翘首崛尾,才具凤威”,凤的形象源于商人图腾“玄鸟”,因河南曾经是商代都城,凤凰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人们往往简化其头部的形象,将凤凰的头高高上扬,画上长长尖细的凤嘴,细长的凤眼,如花瓣般向上翻卷的凤缨,小小的凤冠;而将尾羽翅膀尽其所能的艳丽夸张,且在尾端加上了孔雀尾羽的圆形图案,十分婆娑多姿。
       三、结语
       浚县社火表演之所以呈现出完美性与概括性的造型特征,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画面形式上的造型手法使然,运用偶数对称、阴阳相守、动静结合的手法以及强调态势、夸张动态、简化静态的手法,将其形象进行主观化;另一方面是画面背后的人文精神使然,表演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求生、趋利、避害的传统思想,将其塑造的形象生活化。总之,浚县社火完美性与概括性的造型语言特征,赋于人以一种深厚、拙朴之美,崇尚自然但又不完全拘泥于自然形象的束缚,用无生命的道具上演着有生命的灵魂对命运的感叹与向往。
      
       参考文献:
       [1]靳之林.绵绵瓜瓞[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2]朱海雷.尸子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1).
       [3]王文戈.《论语》中的“美”的现代阐释[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3).
       [4]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3).
      
       (作者简介:王 丹(1982-),女,助教,河南安阳玄歌大道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浚县社火本原特征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