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从霍桑《红字》看海斯特女性主义意识:霍桑胎记女性主义

    从霍桑《红字》看海斯特女性主义意识:霍桑胎记女性主义

    时间:2019-02-02 05:27:4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纳撒尼尔・霍桑在《红字》中塑造的海斯特・白兰吸引了无数读者并在近年来引发了诸多富有新意的解读。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解读。文章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女主人公海斯特・普琳女性意识的觉醒。
       《红字》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儿・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 1804―1864)的代表作,它讲述了美国初期移民时期,在北美殖民地新英格兰发生的一个悲剧。故事围绕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身上带的红色字母“A ”,讲述了她在清教社会曲折的人生经历。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神秘的创作主题、深邃的象征意义、充满矛盾的创作思想以及意义纷呈的创作手法,自问世以来吸引了一代代读者的目光。尤其是这部品体现出的复杂的创作思想,《红字》虽传承了美国文学的宗教传统,作者却在作品中反映出了相当复杂、充满矛盾的宗教意识,此外通过分析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的形象,不难发现作者的女性意识也相当复杂。
       一、《红字》所透露的女性主义意识
       二十世纪中叶,女性主义批评以异军突起之势,开拓了文学批评的新局面。著名文艺理论家乔纳森・卡勒称道说“女性主义批评比其他任何批评理论对文学标准的影响都大,它也许是当代批评理论中最最具有革新精神的势力”。女性主义主要以女性经验及女性生活的反映为基础,肯定女性自身价值和女性观念即肯定女人个人意识、女人的尊严以及女人对社会文化作出的贡献。从女性主义的视角看,《红字》是一部有关反叛女性―――海丝特的小说。海丝特创造性地演绎了反抗当时清教男权社会对她的压迫。霍桑敢于对《红字》中的女主角进行正面颂扬,说明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的女权主义先驱。霍桑的女性意识正是通过成功塑造具有反叛性性格和自我保护、自我完善意识的女主人公海丝特来体现的。
       二、海斯特身上体现的女性主义意识
       在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中,霍桑的这一女性主义意识毫无保留地体现在了对女主人公海斯特的塑造上。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长期受父权社会的耳濡目染,霍桑对女性主义更多的是谴责,因此他最终将海丝特的命运定型为泯灭自我、回归社会。所以,笔者认为霍桑的女性主义意识是充满矛盾的,既有对女性的同情,但也逃不开对女性主义的批评。不同于大多数男作家笔下的主人公都是男性,而女性始终作为男性的附属品,配角而存在;在《红字》中,霍桑用了海量的篇幅塑造了海斯特这一女性主角,让其成为贯穿小说的主线,并且极大地颂扬海斯特的坚韧顽强,一改女性在历来小说中的柔弱卑微形象;另一方面,男性人物齐林沃斯和丁梅斯代尔成了次要角色。不仅描写篇幅较少,并且分别把他们塑造成反面人物和软弱的男人。从这一点上,霍桑颠覆了男权社会中总是把女性作为男人的陪衬的传统观念。在一开始,作者刻画了一个健康美丽的海斯特,塑造她的正面形象,在外表上,“这个青年妇女身材欣长,体态优美绝伦。她的秀发乌黑浓密,在阳光下光彩夺目。她的面庞皮肤滋润,五官端正,在清秀的眉宇间还有一双深邃的黑眼睛,使之极为楚楚动人。她有一种高贵女子的气质,具有那个时代女性优雅的举止仪态:具有特有的稳重端庄”,她穿着绣有绝妙异常的红字(字母“A”,Adultery 通奸之首字母)的精美衣服的、酷似“圣母 ”的形象,来表现海丝特崇尚自由,对清教教规的唾弃;在言行上,海斯特犯了通奸罪在邢台受刑被权力机构逼迫说出同犯的名字时,海丝特坚定决绝地回答:“我不说!……这红字烙得太深了,你无法把他取下来。但愿我能忍受住我自己的痛苦 ,也能忍受住他的痛苦 !”对前夫齐林渥斯也是坚决回应“我决不说”;在当权者想剥夺她对珠儿的抚养权时她说“我不能放弃她”。这一切都充分表达了海斯特的坚韧与反叛,不畏强权,敢于勇敢地追求爱情,反抗严苛的清教教规,打破不合理的社会习俗,向往自由的反抗意识。《红字》中还流露出霍桑对母爱的颂扬:海斯特倾其心血,将全部的爱赋予珠儿,把母性的光辉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珠儿的抚养权将被权力机构夺去的时候,海斯特勇敢地公然向世俗权力挑战和反抗。如前文所述,这一对母爱的赞扬与霍桑的家庭背景是分不开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霍桑对女性的同情。尽管霍桑用了大量笔墨对海斯特进行了正面积极的形象塑造及肯定,然而,由于受到根深蒂固的父权制社会思想的影响,霍桑更多的是对女性主义的谴责与批评。因此,在故事的最后,霍桑笔下的海斯特与之前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海斯特最后成了一位遵从清教习俗而身着“灰色长袍 的”、“孤零零 ”的人;一位接受清教权利机构的惩罚而“自觉 自愿”戴上红字的、“忧伤”的人;让她屈从于“任何神圣的玄妙的使命都不可能托付给一个为罪恶所玷污、因耻辱而抬不起头、抑或被长年的哀愁压得裹足不前的女人”这一清教理念。所以,在男性宰制的父权社会下,即使再坚韧无畏的海丝特最终还是沦落为被动的、顺从的固定女性形象模式。因而,霍桑之前对海斯特的正面塑造中,越是描绘出海斯特有多勇敢反叛,就越能强烈地出反差效果,可见父权社会中男性的权威是多么坚不可摧,清教教规是多么不容挑衅!
      
       参考文献:
       [1]刘璇.现代女性的先驱―《红字》中的女性主义意识[J].语文学刊,2004(4).
       [2]姜丽.生态女性圭义视角下的《红字》解读[J].电影文学,2010(11).
       [3]纳撒尼尔・霍桑,姚乃强译.红字[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空军勤务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红字斯特看海意识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