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人生多彩 乐章多姿:人生乐章是什么意思

    人生多彩 乐章多姿:人生乐章是什么意思

    时间:2019-02-11 05:32:4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一      卞之琳于一九三五年写就的精短小诗《断章》,就所有诗歌读者来说无人不晓。全诗两节四句: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就这么一首篇幅精短、语言明白晓畅的小诗,在问世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吸引了无数读者,很多人纷纷撰文对诗作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这充分说明了小诗《断章》貌似简单实不简单,它有着含蓄而丰富的意蕴。
      对任何文学艺术作品的含蓄而丰富的意蕴的解读,都只能依赖作者所使用的文本,诚如叶维廉在《中国诗学》中所说的:“作品诞生之后,是一个存在。它可以不依赖作者而不断地与读者交往,交谈,它不但能对现在的读者,还可以跨时空对将来的读者传达交谈。”①事实上解读作品只是读者的职责,作者将其所要传输的主旨、意蕴信息已全部灌注在其所使用的文本之中,作品一旦公之于众,作者的使命便已完成。即使作者就在你身边,你在解读其作品时也不能求教于他。这除了解读非作者职责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作者本人对其作品的主旨意蕴的解说陈述未必可靠。不是说作者淡忘了其创作某作品时的有关主旨意蕴的设想,而是有一个信息差的问题,即作品文本实际所蕴含的信息与作者借作品文本所要传输的信息(即作者之初衷)未必等值。譬如某意蕴从作品文本中能解读出来,而在作者的初衷里却没有。所以解读作品不能依靠作者本人对其作品的主旨意蕴的解说陈述,只能依赖作品文本。当然,解读作品时可以把作者的生平、人生价值观、作品的总特点、作品创作时的背景等因素考虑进去。如果脱离作品文本去解读,那么此种解读与主观臆测恐怕就没有区别了。
      
      二
      
      赵毅衡说:“诗的分行、分章标题等,这些都参与到文学文本的符号组合中来。”②所以解读诗歌时,诗歌文本中的所有符号与关系都要抓住,若有遗漏,解读就会受影响。
      解读《断章》时,首先要抓住的是标题,该标题与李义山的那些《无题》诗的标题不同,“无题”为题虽也能给解读一些思路上的启示,但终究太过朦胧,而“断章”却是解读《断章》的金钥匙。“断章”即“片断”即“镜头”,事实上《断章》一诗从文本结构看就是两个或三个“片断”“镜头”的一种简单而巧妙的组合。作者所要传输给读者的所有主旨、意蕴等信息全部融合在这组合的“镜头”中。读者要提炼、解读出这些信息,首先就要抓住标题“断章”这把钥匙。那么,作者组合了几个什么样的“镜头”?这些组合的“镜头”蕴含了哪些主旨、意蕴方面的信息?我们来具体解读。
      解读一:通过不同“镜头”,展现人生中的“巧合”
      此种解法将《断章》整首诗理解为两个“镜头”的组合,上下节诗各为一个“镜头”。
      上节诗“镜头”:(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有一天,你兴之所至跑到一座桥上欣赏前面的美丽风景。而此时,另外一个人欣赏风景的兴致也来了,他(她)就因地制宜,推开窗户或跑到阳台欣赏起前面的风景来。这两个人所做的事本不相干,你欣赏你的,我看我的,井水不犯河水。但巧合的是,看风景的他(她)所看的风景就是“你”所在的这座桥及其周围的景观,而他(她)又发现“你”才是他(她)所看风景中的亮点――他发现“你”身材高挑,长发飘飘,穿一袭白色或红色连衣裙,或是别的什么样的耀眼的装扮,看上去是那么的楚楚动人;或者她发现“你”身材魁梧高大或挺拔修长,看上去风度翩翩、气质非凡。如此,他(她)自然会将“你”当作绝佳“风景”加以欣赏。可以肯定,“你”不可能是武大郎那种身材的人,如果是,她(他)还怎么可能将其作为风景中之“亮点”而加以欣赏呢?
      值得注意的是,从诗歌文本、从上节诗的“镜头”看,“(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只能说是一种巧合,绝不能说是有意为之。但在有些解读者看来,这是“有意为之”,而不是“巧合”,比如有解读者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其实不是看风景,而是在看楼上的人,而楼上的人也只是佯装看风景,实际她在看‘你’。你们两人都以风景作为观察对方的中介,并通过风景表达爱慕之情。”③按上述说法,《断章》是一首爱情诗,“看风景人”是女的,“你”是男的,“你”为了看她(“看风景人”)特意跑到桥上去,她(“看风景人”)为了看“你”就“佯装看风景”,如此“通过风景表达爱慕之情”。不禁要问:《断章》上节诗的诗歌文本与“镜头”中有哪一个符号说明了甚或是暗示了“你”是男的,“看风景人”是女的?又从哪个地方看得出来他们在“表达爱慕之情”?事实上,“你”与“看风景人”都只是偶尔看看风景而已。不同的是“你”跑到桥上看,“看风景人”就在房间往外看。对“你”对“看风景人”来说都只是一时一地的行为,谁有闲工夫天天跑到桥上去看风景呢?“看风景人”所在的楼上的房间也许就是他(她)的办公室,那么也许会在每天工作累了后往外看看风景以放松自己。但“你”不去桥上看风景了,他(她)所看风景中便没有了“你”这个亮点,他(她)发现后也许会有点遗憾,也许并不在意,因为他(她)毕竟不是为了看“你”才往外看的。再从“看风景人”这一短语本身来看,“看风景人”即“看风景的人”,应该是“此时此地看风景的人”,一般来说“看风景”只能是一时一地偶尔为之的行为,不会是职业性的长期性的行为。“看风景的人”与“杀猪的人”这两个短语虽然句法结构相同,都是动宾短语作修饰语的偏正结构,句法上修饰语都是指向其后的中心语,但是“语义指向”不同,“杀猪”指向其中心语“人”的“职业”,“看风景”指向其中心语“人”的此时此地的行为。事实上世上有专司“杀猪”的人,即“屠夫”,而没有专司“看风景”的人,世上还未出现“看风景”的职业。的确,有些人被称作“旅行家”,那么这些人“职业”就是“看风景”吗?查《现代汉语词典》,“职业”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④,可见职业是一种谋生手段。那么“旅行家”们以“看风景”为谋生手段吗?“看风水”的职业倒是有,但“看风景”与“看风水”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所以应该说,楼上的“看风景人”只是工作累了想放松放松或兴之所至而偶尔推开窗户或走到阳台看看风景而已。“巧合”的是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进入了“看风景人”的视野,由于“帅呆了”再成为了其所看风景的中心。“镜头”所展示的根本就是社会生活中时有所见所闻的“巧合”而已。
      再看下节诗镜头:(当)明月装饰了(即照着了)你的窗子(的时候),你装饰了(即钻进了)别人的梦。现实生活中当然有这种可能的情形:晚上当你睡在床上或坐在窗前时,发现月光照在你所在房间的窗子上,而此时另外一个人在某个地方正做着梦,梦见的人恰好就是你。
      有谁能否认此种情形属于“巧合”?谁有本事在这种事情上“有意为之”?看到月光照在房间的窗子上就赶紧钻进别人的梦里?或者马上打电话命令某个人立即梦见你?谁自认为有此等能耐就不妨试试看。事实上,“月光照在窗子上”与“你被别人梦见”毫无内在的必然的逻辑联系,“当月光照在你房间窗子上的时候,你正被别人梦见”完完全全是一种巧合,不能做其他的任何解释。
      解读二:通过不同“镜头”,抒写人生中的“不可知”
      人生中有太多的“不可知”。此“不可知”即“不能知道”“不能知晓”之意。我现在在心里想什么你能知道吗?我走在你后面的时候我在看什么你能知晓吗?就一定看你的后脑勺?看你的屁股?未必!也许你会说“我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我怎么会知道!”就是如此。卞之琳在《断章》中通过上述(上文“解读一”中所述)两个“镜头”高度概括地抒写了人生中的“不可知”。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楼上那个“看风景人”在把“你”当作风景看,这个情况“你”怎么可能知道?也许有人会说:当桥就在楼下旁边、“你”面对着楼、楼上“看风景人”又就在二楼或三楼时,就能知道。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你”站在桥上还能“看风景”吗?楼就竖在“你”的鼻子前,“你”还能“看风景”?再者,“你”已经面对面发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了,“你”在桥上还“站”得下去?“看风景人”发现“你”已发现他(她)在看“你”,“看风景人”还能厚着脸皮看下去?如果“你”也不跑,“看风景人”也厚着脸皮继续看,如此大眼瞪小眼地看,这还叫“看风景”?事实上,欣赏风景只能远距离进行。苏轼说得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远距离看,山之美处尽收眼底;而近距离看或就在山中看,你就只能看到几棵树或一块石头,其“庐山真面目”,其美色你就看不到了。所以当你身处黄山之中时,你欣赏的绝不会是眼皮底下的一草一石,而是远处的景观,如“飞来石”“仙人晒靴”等等。
      同理,当月光照在你房间窗子上的时候,你正在别人梦里,别人正在梦见你,这个情况当时你怎么可能知道?所以说《断章》正是通过不同镜头抒写了人生中的“不可知”。
      解读三:通过不同“镜头”,刻画人生中的“无可奈何”
      人生中的“无可奈何”可以说是每个人的体验(如蜉蝣者例外)。“无可奈何”的例子俯拾即是,比如你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小山村的一个更贫穷的农民家里,比如你的母亲很丑,比如人出生之后最终必然走向死亡,比如太阳东边升起西边落下,等等。对这一切你只能别无选择地接受,你如果试图反抗,最终只能徒叹奈何。南唐后主李煜从皇帝沦为阶下囚,对人世间的“无可奈何”有着尤为真切的感受,其词作中就有不少处的体现,如“夜长人奈何”(《长相思》)、“无奈夜长人不寐”(《捣练子令》)等等。对一个失眠之人来说,漫漫长夜是何等难熬。但是对这“漫漫长夜”却是绝对的“无可奈何”,你没有任何办法能让“长夜”加快行进的步伐,你只能瞪着双眼数着它那不紧不慢的方步。宋代词人晏殊也深刻认识到了人世间的“无可奈何”,所以发出了他那千古浩叹“无可奈何花落去”(《浣溪沙》)。不是吗?不管是自然之桃花、桂花、玫瑰花,还是人生之十六七岁之花季之花,还是诸如皇帝、宰相、总督等等高高在上的各级权力之花,最终结局都一样,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当代诗人卞之琳在经历了种种挫折后也充分认识到了人生中的种种“无可奈何”。与晏殊不同的是,他不是直接发出“无可奈何”的浩叹,而是不动声色地通过小诗《断章》中的三个镜头,概括地将人生中的“无可奈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
      镜头一: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看风景人”在楼上把“你”当作风景看。
      对于此种情形即便“你”发现了,“你”也无可奈何。“你”能怎么样?告他(她)侵犯了“你”的权利?损害了“你”的权益?破坏了“你”的兴致?向他(她)索赔精神损失费?向他(她)索取“观看费”?别忘了,“你”有权利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也有权利站在楼上看风景。至于是否把“你”当作风景看,就看“你”是否够格,而且这还是他(她)的自由。“你”如果不愿意被他(她)当作风景看,“你”唯一能做的就是逃离他(她)的视野,图快的话就从桥上跳下去。
      镜头二:明亮的月光照在“你”房间的窗子上。
      月光是否照在“你”房间的窗子上,与“你”的意志不相干。不管“你”是否喜欢、愿意,只要没有云层,“你”的房间的窗子又面朝月光,它就会照上去。这是月光的权力与自由,它不会顾及“你”当时在干什么,是否愿意被“曝光”。对月光的这种“霸道”,“你”绝对“无可奈何”。如果“你”硬要奈何月光,只有一个办法,把房子拆掉或者干脆炸掉。因为即使“你”把厚厚的窗帘拉上,月光还是照在“你”房间的窗子上,只不过没有透过窗子照进房间而已。
      镜头三:你装饰了(即钻进了)别人的梦。
      梦是怎么回事每个人都清楚,也许有人还天天晚上做。或者你梦见别人,或者别人梦见你。不管哪种情况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都是没有办法操纵掌握的。虽然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但果真如此吗?事实好像往往是思的未必梦见,不思的未必不梦见。而一旦你“进入了别人的梦乡”“被别人梦见”,对你、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无可奈何的,即使是被你最痛恨的人梦见了,或梦见了你最痛恨的人,都无可奈何。即使你读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一书,记住了他在书中所讲的“梦的内容是在于愿望的达成,其动机在于某种愿望”⑥,对他所提出的此种“梦是欲望的满足”的学说大为赞赏,你还是不能怎么样。
      
      三
      
      现实社会与人生是丰富多彩的。鲜花、毒草,阳光、阴霾,欢乐、痛苦,阳刚、阴柔等等,构成了五彩缤纷的现实社会与色彩斑斓的现实人生。如果一面倒呢?只有了鲜花,没有了毒草;只有了阳刚,没有了阴柔,这个世界还会丰富多彩吗?所以,“巧合”,“不可知”,“无可奈何”等等都是社会与人生之丰富多彩的不可或缺的因子,我们应该以微笑的姿态理解与接纳。
      基于此,卞之琳撷取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与人生中的几朵“小浪花”,通过不同片断、不同镜头的精彩组合,表现了自己对社会与人生的感悟,对丰富多彩的理性思辨,以多姿的乐章展现了多彩的人生:在现实社会与人生中,“巧合”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巧合”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知”的,即使知道了也是“无可奈何”的。作者就是这样通过三个层级的镜头组合与信息传输,将自己在大革命失败后于“身在幽谷”“心在峰巅”⑦的境况中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刻思考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断章”犹如音乐中之“乐章”。有了多彩的人生,才能谱写多姿的乐章。卞之琳以其人生的多姿多彩,出色地谱写并演奏了多彩多姿的《断章》之乐章。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沈云佳,湖南武冈人,湖南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①叶维廉:《中国诗学》,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38页。
      ②赵毅衡:《文学符号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98页。
      ③曾一果、曾一桃:《爱情永恒 风景长存》,《名作欣赏》2001年第3期第21、19页。
      ④《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616页。
      ⑤《教师百科词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
      ⑥[奥地利]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赖其万、符传孝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53页。
      ⑦卞之琳:《雕虫纪历・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相关热词搜索:乐章多姿多彩人生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