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成为好人的来路有多远】

    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成为好人的来路有多远】

    时间:2019-02-11 05:38:0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本论文在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对小说中一个最重要的关键词“救赎”的意义进行深度分析和论证,突破了一般意义上关于小说中人性拯救的解读,试图从灵魂的真正的解脱之路,从心灵的最后皈依的宗教意义上对小说进行终极意义的探寻,并指出在这个精神信仰危机的年代如何拯救沉沦的道德人心,小说给出了最有意义的答案。
      关键词:人性 救赎 皈依
      
      近几年国外进口的长篇小说基本存在着名声大、阅读少的现象,这里面不否认有翻译水平打折扣的因素,不吸引人,阅读难度大,达不到读者的期望值,使得翻译小说阅读群体正在逐渐萎缩,仅有极少部分小说在国内有广泛的市场,美籍阿富汗作家胡赛因的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就是极少数中其中的一部。2005年出版的这部长篇小说不仅很长时间占据美国畅销排行榜,在国内也已经在短短两三年连续再版十几次,它之所以获得成功,好看,耐读,感人,是这部小说三大看点。《追风筝的人》不仅畅销,还抵达了某种深刻,这是这部小说长时间占据读者内心的一个重要原因。《追风筝的人》清新、自然,以新写实的笔法,诉说着温情与残酷,美丽与苦难,它不仅展示了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也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史,一个国家的苦难史。这部小说流畅自然,就像一条清澈的河流,却奔腾着人性的激情,蕴含着阿富汗这个古老民族丰富的灵魂,激荡着善与恶的潜流撞击。因为这部书,让世界了解了一个遭受战火蹂躏的、默默无闻的阿富汗民族,这才是文学的真正魅力,也是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但是这部小说不仅如此,他所以能够吸引不同民族、国家的读者,撼动读者内心纤细的情感,是因为它探讨了关于人性和人性的拯救问题,这也是现代人类面临的共同话题。
      真实是这部小说的珍贵品质,人性的救赎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价值,但如何走上那好人的来路,从哪一条精神的路径出发,才能走上真正救赎之路,还需要我们从小说的文本中去探寻。
      一、真实――一部个人的心灵史
      读卢梭《忏悔录》的时候,就有一个感觉,如果每个人都能有勇气真实地面对自己的灵魂,那么谁都能写出属于自己的《忏悔录》,但是这种真实不是生活的表面状态,“世界除了我们所能见到的那些,它还有一种可能,这种可能性关乎理想、意义,关乎人心的秘密和精神的出路”①。《追风筝的人》整部小说直接从人的内心世界出发,打开人心的秘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内心真实的人性的艰难跋涉。小说主人公阿米尔生在喀布尔一个富裕的家庭,
      他父亲是一个英雄式的仗义、正直、善良的商人,阿米尔从小和父亲的仆人的儿子阿桑一起长大,阿米尔身上没有父亲期许的英武的性格,所以一直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中,害怕父亲对自己漠视的眼光,而父亲对阿桑格外喜爱,成了阿米尔的另一个心结,也许这是任何一个那个年龄男孩儿共有的心理,即想得到父亲的赞许和全部的爱。阿米尔正是出于这种心理,觉得对自己的冷漠是因为父亲把一部分爱给了忠诚善良能干的阿桑,他对阿桑既喜欢又排斥,经常拿阿桑对他的信任与忠诚进行作弄,小说就是在这样一个奇怪的心理状态下展开的,父亲给阿桑一个最惊喜的礼物,就是帮阿桑做手术弥补了兔唇,这不仅成为推动阿米尔心理发展的一个经典细节,也为小说结尾阿米尔为了救赎被打成兔唇埋下了伏笔,为小说中命运轮回的宗教书写定下基调。
      在阿富汗喀布尔最后一个温暖和平的冬天,阿富汗的民俗赛事追风筝的比赛成了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转折部分。为了赢得父亲的肯定,阿米尔在阿桑的帮助下,参加了比赛,并打败了所有的风筝,阿米尔终于看到父亲为他欢呼鼓掌和以他为荣的赞许目光。然而,在阿米尔拿到那只打开父亲心门的风筝时,阿米尔也看到了最残酷的一幕,阿桑追到那只风筝时,被流氓少年阿塞夫鸡奸的残暴场面,阿米尔没有像阿桑为自己挺身而出那样,而是悄悄地退却了。“我逃跑,因为我是懦夫。我害怕阿塞夫,害怕他折磨我,害怕受到伤害。我试图让自己这么认为,说真的,我宁愿相信自己是出于软弱,因为另外的答案,我逃跑的真正原因,是觉得阿塞夫说得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免费的。为了赢回爸爸,也许阿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②人性是复杂的,善与恶就像人的手掌和手背,小说在这里毫不掩饰地把那张善恶之手张开给读者,从此,阿米尔开始承受着内心的谴责,承受着负罪的折磨。“我明白这是个下在我身上的咒语,终此一生”③,从那夜起,阿米尔得了失眠症。他不愿意见到用忠心折磨自己的阿桑,他承受的忠心越多,内心的痛苦就越大,最后阿米尔为了赶走阿桑,竟然栽赃他偷了自己的东西,“说了那个谎――我希望这是一长串可耻的谎话中最后一个”④。对一个忠心自己的人,说谎,见死不救,陷害栽赃,以怨报德,仅仅是因为想得到父亲全部的爱,人性的自私在这里表达得淋漓尽致。小说毫不留情地把一个人的灵魂裸露给读者:谎言、背叛、怯懦和伤害,是潜藏在人性深处的恶魔;愧疚、自责、负罪又是对人性良知的折磨,这才是最真实的人性秘密,才是直接抵达旷世的复杂人心。《追风筝的人》获得了这样的表达品质,更重要的是作者写出了这种人性的恶魔不仅伤害了别人,也伤到了自己,这就让主人公阿米尔走上救赎之路有了可能。
      二、救赎――成为好人的来路
      救赎不是一般意义的悔恨和接受惩罚,而是宗教意义上的解脱与拯救。
      在《追风筝的人》中,有一个不在情节里的人,他就是爸爸的好朋友,商业上的合作伙伴拉辛汗。拉辛汉既是一个真相的全知者,能识破包括阿米尔在内的所有人的内心真相;又是一个给人指明来路与去路的全能者,他似乎和整个情节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却像个现实版的真主,他的存在为整部小说渲染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也成为推动小说情节大转折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
      20世纪70年代是阿富汗这个民族灾难的开始,《追风筝的人》的大部分故事就是以这段历史背景为生活现场。1973年发生政变,君主制成为历史,从此结束了阿富汗古老、安逸、保守的生活,各穆斯林组织互相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前苏联打着替阿富汗管理家务的幌子出兵阿富汗,“1979年12月,俄国坦克在我和阿桑玩耍的街道上耀武扬威,给我的父老乡亲带来死亡,开启了如今仍未过去的血流成河的时代”⑤。阿米尔和父亲逃往美国,成为在美国的阿富汗难民,他们住在阿富汗居民区,阿米尔上了大学,爸爸在一个加油站工作,他们会在星期日到阿富汗二手跳蚤市场做些小买卖赚点外快,并在那里认识了同样逃难而来的阿富汗将军的女儿索拉雅,他们相爱结婚,生活像流水一样,父亲患病去世了,阿米尔成了作家,一晃十几年过了,阿米尔虽然也过着安逸稳定的生活,过去的生活似乎已经沉到记忆的底层,被渐渐遗忘,“对我来说,美国是个埋葬往事的地方”⑥。
      但是,他们结婚后一直没有小孩,两个身体健康又非常相爱的人却生不出孩子,这仿佛是一根拴着过去记忆的恐怖的线若隐若无地埋在他们平静的生活之中,“也许在某个地方,有某个人,因为某件事,决定剥夺我为人父的权利,以报复我曾经的所作所为。也许这是我的报应,也许这样是罪有应得。”⑦终于那个全知全能的拉辛汗在阿米尔差不多把过去忘掉的时候,打来了电话,唤他回去:“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来路!”⑧重返阿富汗,阿桑已死,拉辛汗叫他去救陷入悲惨境地的阿桑的儿子,并告诉他另一个天大的秘密,阿桑是他爸爸的私生子,是他爸爸和他形同兄弟的阿里的妻子偷情的产物,阿米尔终于知道他是爸爸的儿子,都有背叛和欺骗的罪孽,阿米尔知道这是逃不掉的命运,要想获得内心的安宁,要想自己的灵魂获救,自己必须去赎罪,而且还要替父亲赎罪。成为好人的来路就是在重返阿富汗的路上,也就是替自己赎罪的去路上。
      阿米尔终于回到了满目疮痍、遍布饥饿和恐怖的祖国阿富汗,他在那里为了救出阿桑的儿子,被塔利班头目,也是残暴阿桑的那个恶棍阿塞夫打得遍体鳞伤,筋骨尽断,嘴唇爆裂,但是阿米尔却终于轻松了,他尽情大笑,因为心中的罪恶终于受到了应得的惩罚,他的心病治好了。如果这部小说写到这里就结尾的话,我们说,它无外乎是另一部个人的“忏悔录”,但是真正的救赎并不是自己的罪恶得到惩罚。“肉体与精神构成的生命不能永不统一,不能总是缺失着自己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在疯狂地撕裂与扭曲之后,我们开始追求生命的完整,开始寻求人性的善良。”⑨阿米尔的父亲就是这样用他的半生乐善好施来赎罪,正如拉辛汗所说“当罪恶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这种善不仅仅是具体的行善,而且是为自己的灵魂找一个出路和归宿,这就具有了宗教意义上的解脱与拯救。所以小说并没有就此结束,阿米尔救赎的道路还很遥远,阿桑的儿子索拉博因为签证的问题,遇到麻烦,当问题刚得到解决的时候,索拉博对生活失去所有的信心,割腕自杀,在那一刻,阿米尔终于知道了真主的存在,他虔诚地面向东方跪下来,请求主的原谅,请求主保佑索拉博能活过来,那一刻,阿米尔终于把自己的心交给了真主安拉,所以阿米尔身上缺失的那部分就是灵魂的迷失,而行善就是得到拯救的必经之路。成为好人,得到救赎是一条漫长的路途,阿桑的儿子索拉博虽然被抢救过来了,但从小受尽磨难的他已经对任何生活失去信心,他对这个世界关闭了一切通道。阿米尔领养了这个患上自闭症的孩子。他继续背负着赎罪的心灵,用尽了一切心思,企图唤醒那孩子对世界的感觉。《追风筝的人》中“风筝”其实只出现过两个地方,一次是阿桑为了追回打开阿米尔爸爸心房的钥匙的那只蓝色的风筝,遭受残暴;另一次就是结尾,人到中年的阿米尔为了唤醒阿桑儿子索拉博死亡的心,他拼命地奔跑在一群孩子中,为索拉博追风筝,终于获得了索拉博的一点点反映,那只自由飘荡的风筝是希望的象征,更是命运轮回的一个起点和终点。这就为阿米尔漫长的救赎之路找到了宗教意义的支撑。
      成为好人的来路到底有多远,不仅是个人心灵的丈量,更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得到拯救的漫长路途。
      三、风筝――割舍不断的血脉相连
      任何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一旦进入读者的视线,就具有了独立客观的意义,不管作者的主观创作有没有意识到那些意义的存在,都不能否认它的客观价值。《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是本书的灵魂,虽然只在小说的两个地方出现,却蕴含了丰富的意象,风筝可以是爱情、亲情、友谊,更是作者对未来希望的象征。但是,读完整篇小说,我却觉得风筝还暗含了一种割舍不断的血脉相连。因为不管风筝飞得有多高,永远脱离不了大地的牵绊,就像阿米尔和他的父亲、和他同父异母的兄弟阿桑,也像阿米尔和他的祖国阿富汗一样。也许作者本身也没有意识到这点,但是我们从他对父亲的敬畏与依恋,他对阿桑的痛苦的愧疚,他对阿富汗遭遇战争摧残的心痛,都感到了他内心对亲人和祖国血脉相连的深情。正是这种丰沛的寄寓,让这部小说有了厚重的情感和宏阔的社会背景,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个人内心世界的挣扎,更看到了整个阿富汗民族的苦难挣扎。小说精妙之处在于跳出了一般个人与社会、前台与背景的关系,跳出了人和社会那种互相影响的从属关系,儿子和父亲、人和祖国就像风筝那样,互相挣脱又互相纠缠,逃不出宿命的天空。
      首先,逃不出个人血缘承传的宿命。
      阿米尔和父亲,表面看父亲勇武,仗义,正直,阿米尔怯懦,自私,但是当真相揭开以后,才知道儿子和父亲的相似超乎原先的想象,“让我明白我的一生,早在1975年冬天之前,回溯到那个会唱歌的哈扎拉女人还在哺乳我的时候,种种谎言、背叛和秘密,就已经开始轮回。”⑩就像兔唇的阿桑和被打成兔唇的阿米尔,就像阿米尔和他的父亲――两个都背叛了愿意为我们付出生命的人,正是这样的命运轮回让读者感受到来自上苍的一种强大力量,这就是宗教的力量。
      早在俄国佬的军队入侵阿富汗之前,早在乡村被焚、学校被毁坏之前,早在地雷像死亡的种子那样遍布、儿童被草草掩埋之前,对我来说喀布尔就已经成了一座鬼域之城,一座兔唇的鬼魂萦绕之城。(《追风筝的人》第132页)
      阿米尔终于知道他无法摆脱父亲埋在他血液里的人性之恶,当他为了赎罪,被打成兔唇以后,他知道这是逃不掉的轮回宿命,罪有应得,他和他父亲必须赎罪,内心才能安宁,灵魂才能得到拯救。
      其次,逃不出民族个性与国家苦难的血脉承传的宿命。
      作者对自己民族的缺陷有着清醒的认知:
      我们是忧郁的民族,我们阿富汗人,对吧?我们总是陷在悲伤和自恋中。我们在失败、灾难面前屈服,将这些当成生活的实质,甚至视为必须。(《追风筝的人》第195页)
      阿富汗人总喜欢说:生活总会继续。他们不关心开始或结束、成功或失败、危在旦夕或柳暗花明,只顾像游牧部落那样风尘仆仆地缓慢前进。(《追风筝的人》第346页)
      虽然,阿富汗人厌倦了连年征战的炮火、杀戮,但是他们照样说着古老的笑话,茶、政治、丑闻照样是阿富汗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各个派别之间杀戮照样继续,这个民族保守、涣散、不思进取,这是阿富汗民族性格缺陷和国家苦难之间无法分割的宿命:
      1995年――俄国佬已经被赶走很久了,喀布尔依次落在马苏德、拉巴尼和人民圣战组织者手里。不同派系间的内战十分激烈,没有人知道自己是否能活到一天的结束。我们的耳朵听惯了炮弹落下,机枪嗒嗒的声音,人们从废墟爬出来的景象也司空见惯。那些日子的喀布尔,你在地球上再也找不到更像地狱的地方了。(《追风筝的人》第206页)
      美丽古老的喀布尔变成了横尸遍野、残垣断壁、破败凋零、恐怖肆虐的人间地狱,如何能让这恐怖地狱重返人间,如何让阿富汗民族走出苦难,这个古老的民族还需自我反省、自我拯救,阿富汗的和平之路还非常遥远和渺茫,民族本性和国家兴衰的血脉关联决定了:民族的救赎之路才是国家获救的根本出路。
      第三,逃不出个人和祖国的血脉相连
      《追风筝的人》最能感动人的地方就是笔调深情,包括阿米尔对父亲,对阿桑,对千疮百孔的祖国,都给予了浓重的感情,虽然主人公阿米尔沦落异国多年,他自己也认为■进美国这条大川,让自己记忆沉在最深处,可是当他重新踏上祖国的土地:
      突然间,我觉得自己和这片古老的土地血脉相连,这让我很吃惊。我的离开很久远了,久远得足以遗忘,也足以被遗忘。
      在皎洁的月光中,我感到在我脚下的阿富汗发出低沉的响声。也许阿富汗也没有把我遗忘。(《追风筝的人》第233页)
      一个人,无论飘得有多远,有多久,你和你的祖国就是那大地和风筝,这种浸透在血液的牵连,永远也割舍不断:人性的苦难和民族的苦难交错,个人的精神救赎和国家的出路并行。
      在世界当代小说中,表现生活姿态的小说非常活跃,但是“精神构建和感情升华不足,没有高远的道德理想,没有对人性的深刻分析,没有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大力肯定”{11}。《追风筝的人》超越了这审美阅读的价值尺度,对人性有着深刻的反思,对人的精神出路做了不懈的追问,对道德的自我完善有着极高的期许,对灵魂的归宿做了最后的界定,达到了深刻和自重。
      那条成为好人的来路虽然荆棘丛生,遥远艰难,但是毕竟找到了那条来路,那就是:只有灵魂皈依了真主,人的内心才能获得安宁和幸福,古老的阿富汗才能摆脱苦难,阿米尔和他的祖国才能踏上真正的救赎之路。
      
      ① 谢有顺.文学的常道[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3.
      ②③④⑤⑥⑦⑧ 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77,85,102,36,103,183,186,219.
      ⑨ 永远的怀念[N].中华读书报,2009-12-30.
      ⑩{11} 雷达:当前文学的症候分析[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9:4.省略

    相关热词搜索:来路有多远好人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