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西来古镇:农耕文明的活标本】 武功古镇第三届后稷农耕文化节

    【西来古镇:农耕文明的活标本】 武功古镇第三届后稷农耕文化节

    时间:2019-02-20 05:38:3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早就知道蒲江境内有个西来古镇,系成都市十大古镇和十大魅力城镇之一,距蒲江县城13公里,离成都市区亦不过70多公里。若从成都出发,沿成雅高速公路,至寿安出口,再走10多公里乡道便可到达。我们先去的是与蒲江相邻的丹棱县老峨山,归途中为了尽可能减少原路返回时了无新意,才取道建成没几年的丹(棱)蒲(江)路,在快到蒲江时,一块紫色路牌撞入眼帘,箭头所指,标出的竟是“西来古镇”!
      
      (一)
      
      我们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来到了西来古镇。
      在一个悬挂着“老街”牌匾的门坊前停放好车,穿过门廊,走过一片广场,便进入了西来古镇的老街。
      西来古镇的主要看点是老街。在一块占地0?郾3平方公里,被两条清冽小河左右相拥的土地上,迄今尚有总长约1200米的五条老街和700米的四条小巷,合称“五街四巷”。街巷路面均为青石板铺就,两旁大都是建于明清时期的典型川西民居:纯木穿斗式结构,小青瓦覆盖,檐前花窗连排,廊下吊柱成串……
      西来古镇的得名,据说跟这些街巷民居的造型有关。若从空中俯视,它构成一个“西”字。这究竟是一种巧合,还是蕴藏着什么玄妙讲究,我们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它都成了古镇的一大特色。
      关于它的得名,还有另外一个传说。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临溪河发大水,上游一个叫张魁场的镇子遭受水灾,关帝庙被冲毁,庙里的关帝神像被冲到下游临溪场(今西来镇)西林寺的庙产地里。临溪人认为关帝爷停在这里,说明这是一块风水宝地。时任西林寺主持的静慈和尚捐出这块庙产地,修建了一座关帝庙,作为关帝爷的新家。为了不忘关帝爷来自西边上游的张魁场,这座关帝庙的庙门不按一般规矩朝南开,而是开往西边。到了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蒲江县令来到临溪场,觉得“临溪”这个地名不止一个,难免混淆,便根据这里关帝爷从西而来的故事,借佛法从西而来的典故,将“临溪场”改为“西来场”。至今,西来镇还流传着“先有关帝庙,后有西来场”的说法。
      走在老街上,随处都能感受到西来古镇乡民的那份质朴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如同所有古镇,西来老街上也有茶馆和饭铺。饭铺主要用于接待外来游客,茶馆主要是乡民休闲之所。这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来茶馆消遣的以老年人居多。一杯素茶、一桌麻将,或者一副纸牌,任时光在茶盏中浸泡,在牌局间流淌,一张张沧桑的面孔,显得沉静而安详。有好奇的游客拍照,他们都报以憨憨一笑。
      镇子中央,几条街巷交接处露出一个小小的街心广场,一座简朴而别致的戏台搭建在一家饭馆兼茶馆的二楼上。戏台一旁,矗立着一根高约20米的灯杆,两侧从上到下整齐悬挂着数十盏红白相间的纸灯笼。据当地人介绍,这灯杆立于清道光年间,每个灯笼里都置有一盏清油灯,号称“百盏灯”。一到晚上,“百盏灯”齐齐点亮,照亮了古镇街景,也祝福古镇人幸福吉祥。因此,“百盏灯”既是西来的一道民俗景观,又是古镇幸福吉祥的象征。过去,镇上人但凡集会,譬如婚丧嫁娶、寿诞庆祝,都要在“百盏灯”下的广场上大摆露天宴席,请戏班子上戏台演出,台上锣鼓喧天,台下觥筹交错。至今,每逢节庆,镇上依然要点起“百盏灯”,家家户户在门前挂上大红灯笼。这一习俗的延续,明显标志着古镇人对传统的虔诚守望。
      
      (二)
      
      西来古镇人所尊重的传统,是一种农耕文明的典型表现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来古镇就是一个农耕文明的活标本。
      如今,全镇近400户人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还靠种庄稼为生。街上店铺除了卖茶饭以外,经营其他的不多,百米之内竟有两家店铺专门出售传统的竹、木、草制作的农耕生产、生活用具,如斗笠、蓑衣、箢篼、背篓、竹耙等。草鞋、木勺等现代都市人用来矫情做秀的工艺摆设行头,在这里一应俱全,都是原生态的实用物。
      时值秋收之后,有人家屋檐下吊起成串的玉米。街心广场的边缘,被临街的庄稼住户当成了最好的晒坝,掰下的玉米粒摊晒在一张张铺开的篾席上。在古镇旅游蓬勃兴起的今天,许多古镇都在进行商业化打造和包装,像西来这样依然固守浓郁农耕乡土气息的地方,委实不多。
      对耕读文明的理解,并不仅限于耕种锄割之类的农事农活,以及与之相关的农村生活方式,文明的范畴还涉及精神文化层面。我国自古以来对读书尤为重视,“晴耕雨读”、“耕读传家”等说法,表明读书应是农耕文明在精神层面的表现。尽管西来古镇历史上并没有留下什么因读书而显赫的名人,但这里自古就有崇尚读书的好风气,民间流传着母亲卖房送子读书的故事,出过的贡生、举人、秀才也不少。最能说明西来人敬重读书的证物,当数镇子东头街口保留下来的文峰塔。
      文峰塔建于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无论从历史的久远还是建筑艺术的精湛来说,都堪称一件珍贵文物。塔为砖石结构,塔身呈六棱形,高13米,共三层,每层皆有飞檐向六方翘出。檐下悬挂风铎,风吹铎铃,叮当有声。四周塔壁饰以古典戏剧浮雕和用九曲篆文刻写的诗词、楹联。塔底有一个朝向西边的字炉,是前人因敬惜字纸的风俗而修建,用来焚烧字纸,名为“惜字宫”。二三层为镂空的亭状,塔尖耸立,与飞檐呼应,似成升空之势。底层的沉雄庄重与上层的玲珑剔透相映成趣,各层的层高与径围按黄金分割递减,诉诸视觉和谐而美妙。此塔的建筑规模、造型以及工艺都远胜于寻常所见的“惜字宫”塔,实为罕有。一个至今也不过1000多人的小场镇,170多年前就建起了这样一座文峰塔,将敬惜字纸尊重读书的传统代代相传,并一直保留到现在。说西来古镇是一个耕读文化之乡,一点也不夸张。
      
      (三)
      
      游西来古镇,另一个看点是临溪河畔的千年古榕。
      穿过一条清幽小巷,步出巷尾门楼,就到了临溪河边。清秀的临溪河如一条锦练傍着古镇缓缓流过,两岸绿树碧草,满目葱郁。河上泛舟与岸边垂钓动静相宜,点染出一幅世外桃源景象图。在一段50来米的河堤上,12株壮硕劲拔的古榕组成一个气势非凡的奇树群落。这些古榕枝虬干崛,冠盖如怒,有的数人才能合抱,号称有千年历史。它们有的如观音坐莲,有的像恐龙爬行,有的似莲花怒放……更有一株“夫妻树”,长出土时是两根树干,离地两米便相互吸引合抱一团,共同支撑起一蓬绿色树冠。两干结合处,生出无数虬枝交互缠绕,似亲密搂抱浓情无间。尤其诡异的是,竟有两条横枝从两干各自伸出又合抱在一块儿,如同两只手展臂相握。
      关于这奇异的“夫妻树”,还有一个凄美传说。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夏天的一个夜晚,临溪河爆发洪水,有一男一女抱着一根木头从上游顺流漂下,到达临溪古渡。渡口艄翁将二人救起,询问得知,男名张德久,家穷未婚;女名李翠芝,丈夫和一儿一女都被大水冲走了,料已葬身鱼腹。镇上人同情他俩遭遇,帮他们在渡口边盖起两间草房,二人各住一间,从此定居下来,靠帮人干活维持生计。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平时互相帮助,逐渐滋生感情,后来结成一对夫妻。婚后,两人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张德久开荒种地,李翠芝编织草鞋拿到街上去卖。数年之后,张德久患上咳嗽病,无法下地种田,李翠芝因年老体衰,草鞋生意大不如前,二人生活陷入困境。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冬天,西来古镇下了场罕见大雪,积雪有一尺多厚,家家关门闭户,窝在屋里避寒。待天晴雪消之后,人们见张家屋门依然紧闭,推门一看,夫妻俩紧紧抱在一起,早已双双气绝。人们把他俩埋在渡口旁,数年后,古渡旁的河堤上长出了两棵榕树,两树后来竟拥抱交合,成了今天的“夫妻树”……
      凄美的传说令人唏嘘,据说当年南宋理学家魏了翁路过此地,听了这个故事后为之动容,发出了“患难夫妻,生死相依,在天化作比翼鸟,在地成为连理枝”的感叹。
      古榕树既是西来古镇的一道景观,也是喝茶消闲的好去处。榕树下的河堤上有茶桌一字儿排开,外来游客在老街上转悠一番后,便到河边歇脚,叫上一碗清茶,细呷慢品中听河上泛舟人的欢声笑语,看水边垂钓者引鱼吞钩。放目对岸,草坡上有牧牛悠闲吃草,近旁的农舍中不时跑出一条狗,伸长脖颈朝着这边打望……因这一片古榕和临溪河两岸景致,喝茶消遣的都市人亦消得浮生一日闲。
      古榕树近旁,是著名的西来古渡。在往昔岁月中,这里的渡口和码头是进出古镇的必经之处。西来曾设县治,并短暂代行州治,还是临邛周边的炼铁中心之一,官府仪仗,客商往来,都曾记录下古渡的繁华。在古渡留下足迹的历史人物中,当数南宋时期集官宦、学者、诗人于一身的魏了翁。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魏了翁进士及第,官至礼部尚书,学术上也成为一派大师,可谓出仕入学皆有大成。他担任嘉定知府期间,因父死丁忧,回归蒲江故里,在白鹤山下筑室讲学,后称“鹤山书院”。魏了翁对理学和《周易》都有极深的造诣,善诗词,工书法,尤精篆书和行书。他在鹤山讲学不久,相邻诸县学馆纷纷向他发出邀请,他一一谢绝,唯独答应到临邛鹤林寺授学讲课。西来古镇的渡口旁,便因魏了翁的出行讲学而留下了一段佳话:
      从鹤山书院到临邛鹤林寺,有一条蜿蜒的青石古道相连,途中必经古镇。魏了翁每次到西来古镇,都要在渡口边草鞋街的茶铺歇歇。一次,茶铺老板奉上一壶新茶,魏了翁一尝便觉甘香四溢,神清气爽,不禁脱口赞道:“好茶,好茶,堪比洞庭碧螺春。”茶还是普通的本地茶,只因泡茶的水取自茶铺后院的老井。魏了翁来到后院,品尝井水,果真清冽甘甜。从此,魏了翁到西来必饮此茶,这口井日后也被人们叫做“了翁井”。
      如今,草鞋街上的茶铺已不知湮灭于何朝何代,但当年的“了翁井”还在,只是作为一个景点供游人参观。
      (压题图:临溪河畔的千年古榕)
      (责编 王 容)

    相关热词搜索:农耕标本古镇文明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